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茱萸汤是载于《伤寒论》的一首著名方剂,由吴茱萸、人参各6克,大枣4枚,生姜18克组成。 吴茱萸汤的功用是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凡是由于“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所致的病症,都可用以治疗。所谓“浊阴”,在这里主要是指由于津液不得运化而形成的湿浊、寒饮等病理产物。根据《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的记载,可以将吴茱萸汤所适用的病症归纳为以下三组:一、食谷欲呕,胃脘满闷或疼痛;二、干呕,吐涎沫,头痛;三、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这三组症状中都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中论述吴茱萸汤证的条文共有三条 ,分别见于阳明篇 ,少阴篇和厥阴篇。吴茱萸汤证其病机概为胃阳不足、浊阴上逆或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因此见于阳明篇和厥阴篇是没有争议的。但其病机与少阴并无联系 ,为何会出现在少阴篇呢 ?这一直是《伤寒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本文拟就仲景将吴茱萸汤证列于少阴篇的本意进行探讨。“食谷欲呕 ,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 ;……”。 (2 4 3条 )、“少阴病 ,吐利 ,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者 ,吴茱瘐汤主之。”(30 9条 )、“干呕吐延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378条 )以上是《伤寒论》论吴茱萸汤证的…  相似文献   

3.
组成 :栀子 2 0g,茵陈 2 0g,郁金 2 0g ,白芍 15g,青皮 2 0g,川楝子 15g,半夏 15g ,虎杖 2 0g ,黄芩 2 0g ,柴胡 2 0g ,金钱草 30g,厚朴 15g ,枳壳 15g ,吴茱萸 15g ,大黄 10g(后下 )。伴阴虚者 ,加生地、旱莲草、女贞子 ;气虚重者 ,加党参、白术、黄芪。 30天为 1个疗程 ,停用抗生素等 ,饮食以清淡为主。轻症 5 6例 ,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 2 8、2 2、5、1例 ,中证 83例 ,分别为 5、36、34、8例 ,重症 35例 ,分别为 2、2 2、6、5例。方中茵陈、黄芩、栀子清肝热利胆湿 ;柴胡疏肝理气止痛 ;吴茱萸、厚朴、枳壳和胃降逆…  相似文献   

4.
对比进行关木通及其所在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一姜汤旧方和八月扎茎及其所在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新方短期小鼠肾毒性实验,每日ig1次,关木通组9g/kg,旧方组30g/kg、八月扎茎组9g/kg和新方组30g/kg,连续7d观察小鼠体重和血红蛋白、肾功能及肾组织学变化,结果发现,关木通组及旧方组的体重、尿蛋手肾组织均明显异常。提示:关木通及其组成的旧方有相同的肾毒性趋向,而八月扎茎及其组成的新方未能干  相似文献   

5.
<正> 《伤寒论》之吴茱萸汤是古今医家喜用的温补降逆之常用基础方,是为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食谷欲呕、胃脘作痛、巅顶冷痛、干呕吐沫等症而设。近年来通过医药界的不断探索,此方的适应症及运用范围更加广泛,兹就国内外有关资料及笔者体会进行探讨,请指正。 方症新探 唐氏用本方治疗①属阴寒上冲、浊阴上犯之头痛;②食谷欲吐、干呕吐涎沫者;③下利;④烦躁、厥逆。并认为头痛、下利可用15—30克之大量,大剂以祛寒,其效更著。初氏研究246例古今医案分析认为,本汤  相似文献   

6.
美尼尔氏综合征属内耳眩晕症 ,为迷路淋巴系扩大所致。其发病的特点为 :突然剧烈眩晕 ,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姿势改变时加重 ;伴有耳鸣、听力减退及眼球震颤 ,严重者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血压下降等迷走神经兴奋现象。中医认为本病属眩晕证范畴。方药与治法 :停用一切西药 ,单用吴茱萸汤加减。处方 :吴茱萸 5g ,党参 15g ,生姜 4片 ,大枣 4枚 ,桂枝 6g。若恶寒、四肢不温者加炮附子 6g,呕多者加法半夏 8g ,气虚甚者加黄芪 2 0g。上方每剂复煎 ,日分 2次服。一般只需服 3剂 ,诸症明显改善 ,眩晕、呕吐止 ,恢复正常活动。…  相似文献   

7.
吴茱萸汤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载于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 书中用此方有三:一为阳明篇245条,云:“食谷欲吐,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二为少阴篇309条,云:“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三为厥阴篇377条,云:“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主之。” 观此三条,本方主治因肝胃受寒,浊阴上逆所致之病证,余尊其旨,临证用之,得心应手,每获卓效,今举例介绍于后,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8.
1 耳源性眩晕患者 ,女 ,4 8岁 ,农民 ,1993年 11月 10日就诊。患者平素有睡眠差 ,耳鸣 ,近日来又因生气后引起眩晕 ,视物旋转 ,见房屋有倾倒感 ,伴有呕吐。来我院诊治 ,诊为耳源性眩晕。查体患者形体肥胖 ,脉弦、苔白滑腻。此乃中焦气化失常 ,脾胃失健 ,痰浊内遏之故。无痰不作眩 ,当下气消痰 ,降逆安冲为法 ,方用旋覆代赭汤加味。药物组成 :旋覆花 2 5g ,代赭石2 5g ,半夏 15g ,党参 15g ,生姜 10 g ,甘草 10g ,云苓10 g ,珍珠母 2 0 g。 3剂水煎服。上方服完 ,诸症减轻 ,视物已不旋转 ,无呕吐。惟睡眠欠佳 ,予上方加炒枣仁 2 5g…  相似文献   

9.
吴茱萸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4味药物组成。具有温胃散寒、补中泄浊、降逆止呕之功。笔者运用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可获效验,兹举验案三则,介绍如下:1 药物致头痛 张某,男,50岁,干部。素有胃疾,新患“感冒”,发热恶寒甚,自服“阿斯匹林”,寒热虽止,却感头痛、恶心、呕吐,胃脘部隐痛,动则呕吐涎沫,食少纳呆,胃中隐痛,四末凉,周身乏力,舌淡苔  相似文献   

10.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由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组成,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主治胃中虚寒,浊阴上逆之呕吐证,笔者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神经性呕吐,收到满意疗效。1病例资料例1:患者,男,68岁,2000年1月3日初诊,当时血压29.26/18.06kPa,以反复头痛20余年,加重1d为主诉来诊。病人患高血压病多年,血压波动在30.59~17.96/20.62~12.64kPa,曾服多种降压药,疗效欠佳。1d来巅顶重痛,头晕,头皮麻木,切以指甲不知痛痒,两目迎风流泪,四肢麻痹乏力,神疲,怯风寒,面色…  相似文献   

11.
1 适应症 :咽部不适 ,如咽部有异物感、干燥发痒、灼热、微痛等 ,有痰或无痰 ,常因咽部不适而引咳 ,或晨起作呕 ,甚则声音嘶哑等。常伴有唇燥或唇干揭皮 ,口疮反复发作 ,烦躁 ,眠差或多梦 ,纳食呆少 ,小腹冷或冷痛 ,腹胀 ,大便不调 ,腰腿软痛 ,带下 ,手心热等 ,以上各症大多经前加重。月经经色黑或暗 ,伴有血块、或痛经、或淋漓不净。舌象暗淡 ,伴胖大齿痕 ,舌苔白。脉象沉细或细涩。2 治疗方法 :益母草 15~ 2 0g、当归 10~ 15 g、肉桂6~ 10 g、川芎 10 g、吴茱萸 6~ 10 g、红花 10~ 12g、芍药 10~ 15 g、生诃子 10 g。水煎…  相似文献   

12.
吴茱萸汤治疗神志病证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是《伤寒论》中用以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的著名方剂。笔者于临床上遵守其理法而化裁运用,每能收到理想效果;尤其是用于治疗多例神志病证竟收验效。故谨就粗浅体会赘述于下,以乞同道指正。 1、厥证:何某,男,36岁,佛坪县龙草坪人。1977年7月19日初诊:患者的1年前进食蘑菇后,即常感胃脘痞胀,嘈杂作痛,恶心欲吐,口泛清水,进食后尤甚,身体消瘦,手足欠温,且每隔一月半月的便发生一次昏厥,发生均在进食以后,先是恶心难受、胃脘胀痛,头昏目眩,连连发哕,随着一声较重的哕逆后患者即昏倒不醒人事,家属称其昏倒时四肢发冷,  相似文献   

13.
潘忠平 《疑难病杂志》2003,2(6):348-348
患者 ,男性 ,2 2岁 ,未婚 ,缘因阴器内缩 95天而求诊。患者自诉一向身体健康 ,且一年四季洗冷水浴 ,隆冬一晚 ,在洗冷水浴时 ,手淫射精后突然阳器内缩、全身震颤、畏寒 ,继而少腹拘急冷痛、小便余沥不尽 ,经多方求治 ,效果欠佳 ,特邀余诊治。诊见面色青白、疲惫、惶恐不安 ,舌淡、苔白润 ,寒脉沉弦紧。辨证为肝经寒滞。治法 :温经散寒 ,通阳化气 ,投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 15g ,桂枝 15g ,白芍 15g ,细辛 3g,通草 3g ,吴茱萸 5g ,生姜 3片 ,大枣 5只 ,葱白 7寸 ,甘草 5g)。 7剂而愈 ,愈后随访至今 ,从未复发。按 :缩阳症 ,是祖国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作者采用巴戟天、吴茱萸、细辛粉末外敷脐部治疗阳萎 2 8例 ,收效显著 ,患者年龄 2 4~ 5 8岁 ,平均 44 .6岁 ;病程 3个月~ 4年 ,平均 1年 3个月。阴茎完全不能勃起 15例 ,举而不坚 13例 ,均不能完成正常性生活。经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无效者。治疗方法 巴戟天 30g ,吴茱萸 40 g ,细辛 10 g ,共为细末。用上药适量 ,加温水调成糊状 ,每晚睡前敷于脐部用纱布胶布固定 ,晨起取下 ,治疗期间忌房事。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 ,有效 :阴茎勃起有力 ,能进行正常性生活 ;好转 :阴茎能勃起 ,可进行性生活 ,但持续时间较短 ;无效 :阴茎勃起改善…  相似文献   

15.
日本日邦药品和日东药品厂生产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细粒制剂。于1989年5月批准,同年12月上市。其组成为:3包(6g)中含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干浸膏2.1g。制法:将生药当归、芍药各2.1g,细辛1.4g,大枣3.5g,生姜0.7g,桂枝2.1g,木通2.1 g,甘草、吴茱萸各1.4g混和,水提取的浸膏细粒。主治:四肢发冷、下肢寒冷而引起下肢或下腹部易疼痛的下列疾病:手足冻伤、头痛、小腹疼痛、腰痛。用法:通常成人1次1包。7至15岁2/3包,4至7岁,1/2包,2至4岁1/3包。一日三次,饭间口服。售价:1800日元/18  相似文献   

16.
我科从 1 996年至 1 999年治疗恶性肿瘤前瞻性回顾共 360例 ,其中对化疗后消化道反应厉害的 57例 ,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得到明显改善。1 治疗方法 化疗毒副反应主要表现在损伤气血、脾胃及肝肾 ,并有热毒壅盛等证候。化疗后引起消化道症状有 :恶心呕吐 ,呃逆 ,嗳气 ,食欲不振 ,胃脘饱胀 ,胸闷腹胀 ,大便稀溏或便结 ,舌苔白腻 ,脉弦或缓 ,此为邪毒内侵 ,脾失健运 ,胃气上逆 ,治宜健脾理气和胃降逆。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 1 2 g,白术 1 0 g,茯苓 1 0 g,陈皮 1 0 g ,法夏 1 0 g,广木香 1 5g ,砂仁 1 0g,旋覆花 1 0 g,代赭石…  相似文献   

17.
中医急症常见病有:“神昏”、“高热”、“喘证”,“猝中风”……等,无论有任何主症,凡有腹胀,大便干结,甚或2~3日未行者伴有痰多口苦,心烦,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象弦滑有力或滑数,属痰热腑实证,运用化痰通腑法治疗,奏效迅速,使病情转危为安。案1:张某,女,32岁,1999年3月初诊。平素体健。1周前受凉后自觉咳嗽,继而发热畏寒,右胸痛,痰粘稠,体温渐增高。来诊时体温40℃,气急,心烦,咳声重浊,胸部X象诊为右下肺炎。中医诊为风温肺热,痰热壅肺型。给予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6g,杏仁10g,生石膏30g,黄芩12g,白前12g,浙贝母15g,甘草6g,每日…  相似文献   

18.
用西药治疗无效的失眠症,应用中药安神镇静药治疗亦多无效。而根据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的原则处理,常获卓效。例1:患者,男,51岁。数年来失眠,每夜仅能入睡2小时左右,常常夜间12时左右即不能再入睡,开始时,应用少量安宁即可入睡七八个小时,以后虽用多种安眠药也仅能入睡两三小时。加用中药柏子养心丹、天王补心丹,开始有效,以后再无效果。近1年多来,昼夜均难入睡,即使强迫入睡,也仅能从晚22:00时睡到24:00时左右,以后再不能入睡。审视其证,除失眠外,并见胃脘满闷,腹部时见悸动逆气上冲,头晕头重,大便稀溏,舌苔白,脉…  相似文献   

19.
1 临床资料5 8例病人中男 36例 ,女 2 2例。伴高血压者 32例 ,高血脂者 43例 ,伴脂肪肝者 37例 ,伴糖尿病者 6例 ,(均为Ⅱ型 ) ,心电图STˉT改变者 17例 ,伴双下肢浮肿者 7例。严格选择病历 ,要求体重超过标准体重 30 %以上者 ,平素嗜食肥甘烟酒 ,口中黏腻 ,纳食不香 ,或头困嗜睡 ,动则作喘 ,舌体胖大 (或边有齿痕 ) ,舌苔厚腻 ,脉多濡缓或沉滑有力。治疗方法 :清瘦丸组成 :泽泻 40 g ,茯苓 30 g ,苍白术各15 g ,陈皮 12 g ,生薏米 30g ,生山楂 5 0 g ,酒军 15 g。按以上比例配药 ,由本院药厂自制蜜丸。每丸重 9g。服用方法 :每…  相似文献   

20.
吴茱萸汤首见于《伤寒论》,为厥阴头痛之代表方。作者认为,厥阴头痛不应局限于巅顶头痛,某些偏头痛、目睛胀痛不适者亦可归于厥阴头痛范畴,其人必伴有畏寒喜暖,尤其头部畏寒、畏风,舌质淡,苔白,脉弦,或伴有消化系统症状,如呕恶、吐涎、胃脘胀满等,其病机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方用吴茱萸汤加减。此外,吴茱萸汤尚能治疗痰饮头痛及某些久病头痛等,拓展了吴茱萸汤在治疗头痛方面的应用。关于吴茱萸的用量,作者认为当根据病情轻重及患者体质,3 g-6 g-9 g,酌情增减,既不可照搬古方剂量,又不宜过分拘泥于药典,否则病重药轻,足以偾事。在此基础上,重视对吴茱萸饮片质量、煎煮法等的把握,是安全使用吴茱萸汤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