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灸学是一门特殊强调操作技能的临床医疗学科,对于针灸学习者而言,无论经络、腧穴、刺灸法、临床治疗等那个环节上,都要在掌握理论的前提下,同时具备精湛的技能,才能真正地服务于临床。譬如如何正确并熟练地进行经络腧穴定位、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针刺疼痛,都要通过枯燥的实际练习才能有所提高,针感的调整也只有在手法熟练的基础上才能体现等等,均说明学习针灸学必须要强化技能训练,要扎扎实实的练好基本功。在系统地掌握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更要勤于动手、勤于实践,才能提高针灸临床水平。有鉴于此,我们首先在《针法灸法学》的教…  相似文献   

2.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技术及临床治疗等部分。针灸学也是针灸专业各层次学生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内容繁杂,且基础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因此只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针灸技能,培养学生的针灸临床思辩能力和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主要是针对《针灸学》教学中,如何解决经络循行抽象难讲、腧穴特异功能难明、刺灸补泻手法难显、治病机理玄妙难释等难点疑点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课题组在吸取最新针灸临床、实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突出传统针灸学理论精髓、体现针灸现代科学内涵的针灸学四特性教学法,即经络内容教学。它能充分展现循行路线客观存在的动态特性,腧穴内容教学能验证腧穴功能的相对特异性特性;刺灸法内容教学能体现针法灸法补泻手法参数的差异特性;针灸治疗内容教学能反映针灸治疗的科学特性。将四特性教学法引入到《针灸学》教学中后,使得抽象难讲的经络循行一目了然,功能难明的腧穴特性得以佐证,手法难显的刺灸补泻客观呈现,玄妙难释的治病机理诠释尽然。  相似文献   

4.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教学的重点课程,是理论联系临床的桥梁.<经络腧穴学>的实践教学,因其直观性、实践性、科研性及综合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针灸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针灸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中医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学生通过学习,能在大量记忆经络腧穴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熟练运用各种针灸操作方法辨证治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就改进《针灸学》教学方法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多年的针灸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针灸学》课程的主要困难有二:一是中医经络理论抽象,经络循行路线复杂,文字深奥,不易理解;二是针灸腧穴繁多,难以熟记其定位及主治。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才能很好地进行针灸教学。现就如何搞好经络腧穴理论教学,谈谈本人的几点粗浅看法,教正于同道。1 讲授经络学时,善用图表形式,既简单明了,又突出重点1.1 在讲授经络总论中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时,笔者以人体上、下肢的内侧、外侧及其前、中、后缘,用图表来钩画出手、足三阴三阳经的排列顺序,予以学生一个清晰的经脉分布轮郭。(见下图)四肢…  相似文献   

7.
中医本科的《针灸学》主要包括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等3个部分。相对说来,经络腧穴学和针法灸法学属于基础理论课,而针灸治疗学则偏重于临床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从基础到临床有一个过渡,过渡这个环节重视了,基础和临床的知识就可以融汇贯通,各  相似文献   

8.
正《经络腧穴学》由经络学和腧穴学二部分组成,是针灸学的核心内容,是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主干课程,是理论联系临床的桥梁。其中,经络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非常广泛,涉及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腧穴学,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阐述腧穴的分布位置、作用规律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两者对针灸推拿及中医其他临床各科均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经络腧穴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关  相似文献   

9.
《针灸学基础》实验课的教学是后期针推专业学生学习《刺法.灸法学》的重要环节课,是学生踏入临床实践的必经之路。刺法和灸法的使用,必须在一定腧穴部位上操作进行。那么如何正确地选取腧穴治疗疾病,如何准确地定取腧穴用于临床,这一过程则是《针灸学基础》实验课的主要内容。因此,目前教学方法的改革则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中医理论深奥难懂。《针灸学》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在针灸学中,经络看不到,摸不着;腧穴遍布全身,剌灸补泻又不易掌握,这些都给针灸学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但是,我认为《针灸学》是一门学科,有它一定的规律性,只要下功夫去研究,就一定能够摸索出它的规律性来。中医  相似文献   

11.
《经络腧穴学》作为高职高专中医类院校一门基础课程,是针灸学与推拿学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刺法灸法》和《针灸治疗学》等其它相关针灸专业课程的基础,经络腧穴根植于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经络腧穴对医疗、康复和保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对《经络腧穴学》这一学科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应得到充分的重视,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和灵活运用到临床和生活中,提高他们的临床实践技能.  相似文献   

12.
《针灸学》课程体系包含了经络腧穴基础理论、刺灸法实践操作技能及针灸治疗临床综合应用三部分,具有知识点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作者通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及临床带教,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创新,总结出一套与《针灸学》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同时将教师教学风格融入到教学中,在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提高了针灸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灸学的教学分为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和治疗学三大板块,经络腧穴学偏重于理论,而刺法灸法学偏重于实践操作,两部分内容的教学安排间隔时间较长,原本可同时进行教学与学习的腧穴理论与针刺操作有所脱节,为了改善针灸学教学安排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将"312教学法"运用于针灸学教学安排中,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内容整合、归类到一块教学学习,腧穴理论与针刺操作两部分内容同步开课教学,紧密结合,边学习腧穴理论,边进行刺法灸法练习。结果"312教学法"在针灸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众多初学者的一致认可。结论该教学法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针灸的主动性,有助于教、学、用的密切结合,使教-学-用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14.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核心内容,也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基础课。在腧穴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常以腧穴的定位、取穴方法、主治、操作等内容作为重点。但就某个腧穴而言,教师和学生所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何该穴称该名,此名又有何含义。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恰当掌握腧穴名称的含义,对加深理解腧穴的定位、功能、主治、刺灸注意以及腧穴与中医理论的联系等各方面均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经络腧穴学实训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核心内容,作为中医院校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既是学好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等其他针灸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掌握针灸各种操作技能,发挥治病救人作用必不可少的关键所在.其中腧穴定位实训教学部分又是经络腧穴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经络腧穴学腧穴定位实训教学的改革更应得到充分的重视.笔者尝试从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经络腧穴学是中医院校各层次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是学习针灸学的基础。应根据《经络腧穴学》的课程特点,探索基于课堂学习与基于问题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既要采取基于课堂学习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根据课程特点制作基于问题学习的教案,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7.
李时珍,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针灸学家,其针灸学术思想主要反映于《奇经八脉考》一书中。他将奇经与十二正经相联系,尤其重视阴维、阳维二脉的地位;鉴于先贤们对奇经八脉论述的局限性,强调奇经辨证;考证经络循行,整理腧穴;将奇经辨证、经络辩证、八纲辨证、脏腑卫气营血辨证等方法用于临床;创"气口九道脉图",对针灸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文就强调奇经八脉之作用,阐述奇经证治,考证、整理经络腧穴,辨证方法多样,重视奇经脉诊5个方面对《奇经八脉考》针灸学术思想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两晋至隋唐时期,是我国针灸学取得长足发展的兴盛时期。此间有为针灸学走向专科化打下坚实基础的《针灸甲乙经》问世;有以图画表达经络、腧穴的隋代明堂图新作;也有在“专主艾灸,反对针刺”的主  相似文献   

19.
腧穴定位是针灸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腧穴的定位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笔者在多年的针灸学腧穴定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腧穴歌赋、取类比像、多媒体课件和点穴实训等方法,使学生腧穴定位的理论掌握和实践水平都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针灸学》中篇提前讲授的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针灸学教学改革中,将中篇提前讲授,使学生初步认识和掌握针灸基本操作,同时学习经络、腧穴,这样解决了因腧穴内容集中学习而难以记忆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对经络腧穴学习的兴趣,同时给其更多动手操作机会,弥补中篇针灸技术实训课时偏少的缺点。为了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中篇提前教学中,应把握住何时提前、提前内容取舍、针具准备和实训课内容设计几个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