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姜飞 《河北医学》2014,(10):1740-1741
目的:回顾分析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探讨预防献血不良反应的措施与方法。方法:回顾2013年1月至12月承德市中心血站29447例献血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生不良反应的290名献血者的情况作一详细的分析与报告。结果:本次调查显示: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98%(290/29447),各种诱因中以精神紧张引起的献血不良反应率最高,其次为空腹、睡眠不足或疲劳、有晕血/晕针史及穿刺疼痛。此外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献血次数相关,首次为1.02%,≥2次为0.5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为精神因素,而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与献血的次数有一定的关联;通过普及献血知识,加强心理因素的干预,改善献血环境,加强采血护士穿刺技术,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水平等措施预防或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某血站首次参与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相关因素,旨在为制定相关招募策略,建立1支固定献血者队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层抽样法,以某血站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首次参与无偿献血者257例调查对象,1 a后通过电话随访,根据其是否再次献血分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首次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因素及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周围是否有献血者、共情能力、献血认知度、献血便利性、献血服务、不良反应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情能力(≥60分)、献血认知度(≥60分)、献血便利、献血服务(>6分)为影响首次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危险因素,有不良反应为影响首次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保护因素(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首次参与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曲线下面积为0.851(95%CI:0.795~0.911,预测敏感度为91.03%,特异度为70.37%)。结论 共情能力、献血认知度、献血便利性、献血服务、不良反应均为首次献血者再次献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建议根据各影响因素特点制定针对性宣传、招募策略,提高献血者再次献血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纳入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18~60岁机采血小板捐献人群中出现献血不良反应者39例,对献血者性别、年龄、精神、饮食、睡眠、设备及反应类型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女性机采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机采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高于固定献血者,女性首次机采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高于女性固定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首次机采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与男性固定献血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因素、饮食因素、睡眠不足及疲劳和设备因素引起的献血不良反应占总反应人数的56.4%、23.1%、17.9%、2.5%。18~30岁的女性占41.0%。结论加强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护理,针对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根据不同情况的献血者,给予相应的措施,以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临床献血中各种不良反应诱因采取恰当的个体化护理措施来预防献血过程中不良反应。方法:设置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随机挑选200例首次无偿献血者。研究组则根据献血者的现状,做好献血前的心理分析,针对个体化采取不同的疏导方式,减少首次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护理。结果:收集对照组和研究组的两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组在献血中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在首次无偿献血群体中实施个体化护理,减少了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使献血者平静接受献血;促进献血者再次献血;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采血车上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总结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方法:对2012年4月~2012年7月我站采血科室收集的8200例献血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不良反应原因类型,提出防护对策。结果:8200例献血者中217例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占3.3%。首次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183例(84.3%),明显高于多次献血者的34例(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心理干预,缓解献血者应激反应,同时尽量优化献血环境,加强献血知识宣传普及,从献血内外部环境着手来预防和减少献血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无偿献血已经得到了社会上的认识和接受。但是,在献血后部分献血者会发生不良反应,包括四肢无力、出冷汗、头晕、面色苍白等,影响身体安全[1]。所以,想要从根本上保障献血者的身体安全,需要格外重视献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在掌握发生不良反应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的护理措施,降低献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献血者的积极性。基于此,本文选取本血站无偿献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献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全面护理管理在血站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20年5月在抚州市中心血站献血的140例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4月—2019年4月实行常规护理管理的70例献血者纳入对照组,将2019年5月—2020年5月实行全面护理管理的70例献血者纳入观察组。比较2组血液报废率、献血者满意度以及献血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血液报废率11.43%,低于对照组的2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97.14%,高于对照组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8.57%,低于对照组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站护理中采用全面护理管理能减少血液报废率及献血后的不良反应,提高献血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首次机采献血者的护理方法,减少献血反应,提升满意度,增加二次献血的可能。方法以本血站实施综合性护理前的2013年1-6月首次献机采献血者305例作为对照组,实施综合护理措施后的2013年7-12月份的首次机采献血者249例作为综合组,均统计献血记录中的献血反应情况,并以献血后问卷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综合护理组总献血反应率为1.2%,显著低于对照组4.6%的反应率(P 〈0.05);综合护理组献血后满意率98.4%,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9%满意率(P 〈0.01)。结论综合护理可减少首次机采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并提升满意度,提高二次献血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献血过程中不良反应是由于献血者的生理、心理、采血环境、血站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及采血技术等多种因素,引起献血者出现以血容量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某血站一年间共接待无偿献血9 800人次,发生献血反应65人次,占献血人数0.66%。将献血反应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并且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间在我站进行无偿献血的500名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观察分析所选献血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就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进行调查分析,并且总结其影响因素情况。结果:500名无偿献血者中351名表示愿意进行再次献血,所占比率为70.2%,影响因素为献血服务互动质量,献血宣传以及献血者在整个献血过程中的感受等。结论:献血服务互动质量,献血宣传以及献血者在整个献血过程中的感受是影响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的主要因素,血站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献血者单采血小板采集前后的外周血溶血率变化,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9月于本血站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138名作为研究对象,测定采集前后的外周血中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和血糖水平,计算外周血的溶血率,同时收集献血者的性别、捐献量等资料,分析影响溶血率的因素。结果 138名献血者在采集单采血小板后的外周血溶血率高于采集前(P<0.05);不同性别和不同献血量的献血者采集后的外周血溶血率均高于采集前(P<0.05);其中男性采集后外周血溶血率低于女性,1个治疗量的采集后外周血溶血率低于2个治疗量(P<0.05)。结论 献血者单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会对血小板采集管路体系内的红细胞造成一定破坏,导致采集后的外周血溶血率会明显升高,且性别和采集的献血量均会影响外周血溶血率变化,采集时间是影响外周血溶血率的关键因素。血站在单采血小板采集中应尽量考虑到献血者的性别等因素,合理控制影响因素,降低采集后的外周血溶血率,提高采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分析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来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或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收集湘潭市中心血站2007年至2009年无偿献血者健康情况征询表、献血者不良反应记录和回告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挫伤了一些人对无偿献血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影响公民加入无偿献血队伍的主要因素之一.结论 通过改善献血环境,强化采血人员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加强心理护理,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可有效预防和减少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站采血过程中献血者发生晕厥反应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探求预防对策。方法对该市血站2012年6568例无偿献血者献血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68例献血者中发生献血晕厥反应68例,分析晕厥原因是由体位性低血压、精神紧张、空腹献血等诸多因素引起的。通过及时救治,所有晕厥者意识逐渐恢复,均在半小时内晕厥症状得到缓解,且未引起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做好无偿献血的宣传教育工作,消除献血者的焦虑紧张情绪,提高采血人员的操作水平,严格执行体检标准和详细的献血前健康征询,创造良好的献血环境,可有效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本地区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本中心登记的13636人次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分析225人次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结果 献血不良反应以轻度为主(94.22%),主要诱因为精神紧张,其次为空腹、操作不当、疲劳等.其中,女性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不同体质量群体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社会人士(P<0.05);睡眠良好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睡眠不良者(P<0.05);11:01~13:30期间的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时段,12~2月份高于其他月份;团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街头献血者(P<0.05);献血次数≥2次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初次献血者(P<0.05).结论 无偿献血群体中存在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而不良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献血不良反应情况,总结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分析2011年1月-2016年12月参与本血站无偿献血的316148名献血者,分析献血不良反应出现情况,探讨预防不良反应的方法以及出现不良反应后的处理方法.结果: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16%,原因:晕针、晕血占4.17%,空腹占16.67%,休息不佳、疲劳占25%,过度紧张占54.17%.结论:强化献血知识宣传,保证熟练的穿刺技术,献血过程中做好密切巡视,进行献血后的健康指导,以减少献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整理本血站无偿献血者的护理资料,探讨无偿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有效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血站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1208名无偿献血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护理干预,对照组则不采用护理措施,分析两组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出现原因、出现类型以及并发症护理结局。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病率3.8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病率14.56%,研究组初次献血2.48%,空腹献血0.31%,献血前一日未得到良好休息0.49%,护士采血不顺利0.16%,献血车献血0.31%,对照组初次献血4.30%,空腹献血3.97%,献血前一日未得到良好休息5.46%,护士采血不顺利0.31%,献血车献血0.4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类型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偿献血者由于初次献血、空腹等原因出现不良反应造成献血者头晕、呕吐,严重时会导致献血者脑缺血、缺氧意识模糊、低血压、抽搐等症状,对患者采取及时的护理干预够有效消除献血者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及分析引起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反应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做到反应前的预防措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安全和机采血小板产品的质量.方法:调查465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其中发生献血反应的有95例,并对其资料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结果:465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共发生反应95例,轻、中、重度反应率分别为15.26%、5.16%、0.结论:献血前严格按相关标准要求,选择高体重,多次献血者,做好献血前的告知及献血前中后的护理等.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机采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确保血小板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献血过程全程护理对献血者的心理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艳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0):127-128
目的探讨献血全程护理对献血者的心理影响。方法我站2007年1月~2009年1月初次无偿献血者1000例采血过程进行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0例,观察组接受良好的心理护理、宣教工作和心理测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献血者献血过程中的采血顺利性和出现的不良反应几率。结果观察组顺利采血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结论全程有效的护理对无偿献血者献血心理存在良好影响,可以提高顺利采血率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分析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探讨预防和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措施和方法,保障献血者的安全.方法 对50920人次无偿献血者,依据性别、年龄、职业、献血体位、体重、献血方式、献血次数等统计分析其变化特点,密切观察进针后与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结果 献血不良反应与性别无直接关系,而与年龄、职业、献血体位、体重、献血方式、献血次数有关,诱发因素除与精神紧张、空腹、疲劳献血外,进针后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 严格执行献血者健康检查,消除其紧张和害怕心理,创造良好的献血环境,密切观察献血者在采血过程中的变化,预防和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心理因素是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多见于初次献血者。初次献血者恐惧心理的产生大部分是因为对献血知识及献血过程不够了解,献血者的恐惧心理不但会影响献血者的情绪,而且会引起献血反应而使采血中断。因此,在献血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分析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诱因及心理变化,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本文就此分析导致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并探讨其相应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