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与年龄、病程、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62例2型糖尿病首诊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中医辨证分型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和湿热困脾,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中医辨证分型以气阴两虚型为最多见,其次为阴阳两虚型,然后是阴虚热盛型和湿热困脾型;病程5年以上兼有血瘀证表现者高于5年以下:湿热困脾证TC,TG和LDL-C增高,HDL-C降低,气阴两虚证TC,TG和LDL-C与之相比较正常:存在胰岛素抵抗者以气阴两虚证最多;并发症也以气阴两虚证为最多。结论 2型糖尿病随着病程的进展,中医证型逐渐由阴虚热盛、湿热困脾向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演变,且多兼有血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分析血脂与证型的相关性,为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200例合格2型糖尿病病例,按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血瘀脉络证辨证分型,同时配以50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分析不同证型血脂代谢的关系。结果:气阴两虚最多见;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证型患者的血脂除了低密度脂蛋白(LDL)外,均与对照差异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脉络证患者的各血脂类(TC、TG、HDL、LDL)与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证型比较,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渴病(2型糖尿病)辨证分型以气阴两虚型最多,证型变化有从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到阴阳两虚的趋势;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脂间存在相关性,对中医辨证客观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的中医证型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数的关系。方法:对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195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数据统计,分析不同的中医证型与患者的病程、年龄、IGF-1、Homa-IR指数、糖化血红蛋白(HBA1c)、25羟基维生素D等的相关性。结果:(1)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气阴两虚证湿热困脾证阴虚热盛证血瘀脉络证阴阳两虚证。(2)2型糖尿病各中医证型与年龄有统计学意义,血瘀脉络证的平均年龄最高;各中医证型与病程相关,病程较短者以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多见;而阴阳两虚、血瘀脉络证则多见于病程较长者。(3)2型糖尿病各中医证型分布与IGF-1、Homa-IR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阴虚热盛证的IGF-1最低,各证型按升序分别为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血瘀脉络证阴阳两虚证气阴两虚证;湿热困脾型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最高,血瘀脉络证次之,而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的HomaIR指数较接近;各中医证型中HBA1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4)2型糖尿病五种证型分布与25羟基维生素D、高密度脂蛋白无相关性;低密度脂蛋白接近有统计学意义;与血脂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困脾证的血脂最高。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IGF-1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脂、病程长短、年龄分布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6,(5):905-908
目的:了解浦东中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基层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提供基础。方法:对浦东六灶社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证型分5个,即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脉络(作为主证或兼夹证)。结果:年龄阴阳两虚型最大,与阴虚热盛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与60~75岁组比较,60岁组的阴阳两虚型少于阴虚热盛、气阴两虚和血瘀脉络型(P0.05或P0.01);75岁组的阴虚热盛型少于湿热困脾、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型(P0.05或P0.01),血瘀脉络型少于阴阳两虚型(P0.05)。病程阴虚热盛型最短,阴阳两虚型最长;阴虚热盛型与气阴两虚、血瘀脉络和阴阳两虚型比较均有差异(P0.05或P0.01)。与5年和5~10年组比较,10年组的阴虚热盛型少于其余四型(P0.01),阴阳两虚型多于湿热困脾和气阴两虚型(P0.05)。结论:社区中医证型分布以气阴两虚最多,阴阳两虚最少;阴虚热盛型的年龄最小,病程最短,兼血瘀证比例最低;阴阳两虚型的年龄最大,病程最长,兼血瘀证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139-114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分型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将150例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分为阴虚热盛型、湿热困脾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四组。测定身高、体质量、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等,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将这些客观指标与中医证型对应起来,探讨不同证型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结果: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分布中,湿热困脾型>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湿热困脾型的BMI、TC和TG均高于其他证型,与其他证型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热盛型的HbA1C、FPG、PPG均高于其他证型,与其他证型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发2型糖尿病辨证分型主症中,以湿热困脾型居多,湿热困脾型的BMI及TC、TG显著高于其他证型,阴虚热盛型的HbA1C、FPG、PPG均高于其他证型。  相似文献   

6.
王洁  杨志新 《中医药研究》2014,(9):1151-1152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的中医证候及其合并症的发病。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的患者90例,分析其辨证分型及其出现的合并症。结果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气阴两虚型〉阴虚热盛型〉湿热困脾型〉阴阳两虚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及冠心病为主,其次是低血糖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人均合并症阴阳两虚〉气阴亏虚〉阴虚内热〉湿热困脾,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证与其他证型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糖尿病气阴两虚型最多,阴阳两虚型最少;伴有多种合并证,并多有致残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中老年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脉图参数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81例不同中医证型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脉象及脉图参数,探讨其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与脉图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制的ZM-Ⅲ型智能脉象仪进行检测。结果:气阴两虚组与阴虚热盛组、湿热困脾组、血瘀脉络组在h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湿热困脾组与气阴两虚组、阴虚热盛组、血瘀脉络组在h3/h1、h4/h1、h5/h1、w1/t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虚热盛组和湿热困脾组与气阴两虚组和血瘀脉络组在t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脉图参数的变化可作为中老年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甲状腺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其中阴虚热盛型34例,湿热困脾型36例,气阴两虚型41例,阴阳两虚型44例,血瘀脉络型45例,分别测定各型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分析各中医证型与甲状腺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病率为21.5%(43/200),以甲状腺功能减退为主占86.0%(37/43),其中女性占74.4%(32/43);并且随着年龄、病程的增加,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按照阴虚热盛型、湿热困脾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血瘀脉络型的演变顺序,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血瘀脉络型患者的血清FT3、FT4水平明显低于阴虚热盛型、湿热困脾型(P均0.05),TSH水平明显高于阴虚热盛型、湿热困脾型(P均0.05)。结论甲状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演变,对2型糖尿病尤其是晚期证型患者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早期诊断及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旨在观察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后其不同证型与胰岛素抵抗(IR)及IL-6、IL-8的相关性.方法: 本院内分泌科住院T2DM患者101例,按照阴虚热盛、气阴两虚、湿热困脾、血瘀脉络4型进行分组.选取体检正常对照组30例.观察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IL-6、IL-8水平,以ISl指数评估IR.结果: T2DM各证型均存IR,以气阴两虚、湿热困脾及血瘀脉络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阴虚热盛组(P<0.05或P<0.01),阴虚热盛组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T2DM各证型IL-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气阴两虚组明显高于阴虚热盛组(P<0.05).各证型IL-8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T2DM中医各证型IR有不同变化.IL-6可作为T2DM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数.  相似文献   

10.
李芳  洪郁芝  魏燕 《新中医》2014,46(5):154-155
目的:分析早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根据课题组统一制定的调查表,对符合课题组规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的76例早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调查,采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中医四诊信息,对中医证型的分布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气阴两虚证25例(32.9%),血瘀阻络证15例(19.7%),湿热困脾证12例(15.8%),肝肾阴虚证7例(9.2%),阴虚热盛证6例(7.9%),脾虚气滞证4例(5.3%),阴阳两虚,血瘀内停证4例(5.3%),肾气虚证2例(2.6%),肾阳虚证1例(1.3%),提示本病是本虚标实,本虚多以气阴两虚为主,标实多以血瘀、湿热为主。76例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患者中,有5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其中医证型仍是以气阴两虚为主,血瘀阻络,湿热困脾,肝肾阴虚及阴虚热盛为其次;10例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主要以气阴两虚、肝肾阴虚为主,其次脾虚气滞证;4例早期糖尿病神经病变、4例糖尿病肾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例早期糖尿病肾病合并二种其他微血管病变,多有中医证型复杂,多个证型重叠。结论:早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本虚标实为核心,以气阴两虚为本,血瘀、湿热、阴虚热盛为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以及2型糖尿病血脂谱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300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证候调查,记录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中医证候,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痰湿阻遏证最多105例(35%),其次是气阴两虚证84例,最少脾肾阳虚证12例(4%)。血瘀脉络证型患者TG升高较其他证型更严重(P〈0.01);痰湿阻遏型患者TC升高较其他证型严重(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以痰湿阻遏和气阴两虚两种证型常见,TG增高以气阴两虚为多发,TC增高以痰湿阻遏为多发,在各证型中血瘀脉络和痰湿阻遏血脂值增高明显,因此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发病主要病因病机可能是气阴两虚、痰瘀内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4种中医本虚证候在蛋白尿患儿中的分布及中医辨证施治在蛋白尿患儿中的治疗价值。方法:收集临床符合脾气亏虚型、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及脾肾阳虚型4种本虚中医证型的56例蛋白尿患儿,比较4种中医本虚证候在蛋白尿患儿中的分布情况。所有病例再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及西医组,观察两组蛋白尿患儿治疗后的中医证型转变情况。结果:在符合要求的56例病例中,气阴两虚型最多,共28例占50%;肝肾阴虚型19例,占33.9%;脾气亏虚型7例,占12.5%;脾肾阳虚型仅有2例,占3.6%。在疾病分布上,儿童蛋白尿则以肾病综合征为主,其次为过敏性紫癜肾炎,二者证型在儿童同样以气阴两虚型及肝肾阴虚型居多。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有9例患儿的虚损证型消失,肝肾阴虚型病例较前稍增,但气虚型及气阴两虚型有明显减少,与治疗前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相对于治疗前,西医组肝肾阴虚型增多,脾气亏虚型及气阴两虚型稍减少,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儿童蛋白尿患儿以气阴两虚型及肝肾阴虚型居多,脾肾阳虚型少见;中药辨证施治则对蛋白尿患儿的虚损证候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脏病3期中医临床证型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慢性肾脏病(CKD)3期患者的中医症状及证候分布规律进行调查,为中医规范化诊治本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了154例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的人口学、中医症状及证候学资料,探索CKD3期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结果:CKD3期患者以肾气阴(血)虚、肾络瘀痹、风湿内扰、湿热内蕴为基本中医证候,几乎所有的患者均存在肾气阴(血)虚证;辨证分型以气阴(血)虚+肾络瘀痹+风湿内扰+湿热内蕴最多(29.8%),其次为气阴(血)虚+肾络瘀痹+风湿内扰(22.7%)、气阴(血)虚+肾络瘀痹+湿热内蕴(16.2%)和气阴(血)虚+风湿内扰+湿热内蕴(11%)。结论:肾气阴(血)虚证、肾络瘀痹证、风湿内扰证、湿热内蕴证在CKD3期患者整个病程进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2237例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艾滋病(AIDS)中医证候及其分布和演变规律。方法选择我国AIDS流行的10个主要地区13家医疗单位2 237例患者,采用现场访谈的形式,根据艾滋病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学调查。总结不同感染途径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并根据不同病期、不同干预手段,采用潜变量转移模型分析患者证型的演变规律。结果 AIDS患者有偿供血者以脾气虚弱、脾肾阳虚为主;性传播者以肝郁气滞、脾肾阳虚为主;静脉吸毒者以脾气虚弱、气阴两虚为主。不同病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所有证型在5个时点向气阴两虚证转移最多;AIDS患者中,所有证型在5个时点向脾肾阳虚证转移最多。不同干预手段:中药治疗的HIV感染者中,肝郁气滞、脾气虚弱、气阴两虚向湿热蕴结转移较少,湿热蕴结向肝郁气滞和气阴两虚转移较多;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的AIDS患者各证型分类均以30%左右比例向气阴两虚证转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AIDS患者各证型分类均以30%~40%比例向气阴两虚证转移,10%左右比例向脾肾阳虚转移。结论 HIV感染者以脾气虚弱为主,AIDS患者以脾肾阳虚为主;证候演变呈气虚→气虚夹湿、阴虚火热→气阴两虚→阳虚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 60例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按中医证候分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3组各2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0例,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技术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ApoE进行分析,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病程进行分析。结果气阴两虚组患者ε4/4基因型所占比例及ε4等位基因频率、ε3/4基因型和ε3等位基因频率均有所升高(P<0.05)。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中E4组患者的病例数最多,E4组的病程与E2组比较,有显著的延长(P<0.05)。结论 T2DM大血管并发症患者气阴两虚型与ApoE基因ε4、ε3有内在关系,ApoE基因的多态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患儿中4种中医本虚证型的分布,探讨其与尿蛋白水平及组分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临床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符合脾气亏虚型、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及脾肾阳虚型4种本虚中医证型的56例蛋白尿患儿,观察各型在蛋白尿患儿中的比例,比较各型患儿的24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mAlb)、免疫球蛋白G(IgG)、β2-微球蛋白(β2-MG)、α1-微球蛋白(α1-MG)和转铁蛋白(TRF)的水平。结果:4种本虚型蛋白尿患儿中,脾肾阳虚型最为少见,以气阴两虚型最多,肝肾阴虚型次之。气阴两虚型尿IgG、mAlb含量分别为(257.6±357.8)mg/L、(4 479.7±3 817.3)mg/L,较肝肾阴虚型(61.9±88.4)mg/L、(2 226.1±3 135.3)mg/L显著升高(P<0.05),而β2-MG、α1-MG及TRF均无显著差别。气阴两虚型24h尿蛋白定量较脾气亏虚及肝肾阴虚型均有较明显升高趋势,肝肾阴虚型β2-MG较其他两型有较明显升高趋势。结论: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患儿中不同中医本虚证候与尿蛋白组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糖衡Ⅰ号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糖衡Ⅰ号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疗效,120例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糖衡Ⅰ号治疗组(80例)和中汇糖脉康对照组(40例),治疗2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均有明显疗效,其中治疗组在改善症状和降低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方面优于对照组。提示糖衡Ⅰ号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放射性肺炎辨证分型临床报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放射性肺炎中医病机及常见证型。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61篇文献共2256例放射性肺炎的中医辩证分型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其病机。结果:61篇文献中单证型者占27.0%,二证型者占53.3%,三证型者占19.7%。单证中多见的证型为气阴(津)两虚型占38.4%,热毒阴虚型占20.6%,肺燥津(阴)亏型占16.7%,热毒内蕴型占14.3%,肺络血瘀型及肺肾阴虚型较少见,均占0.05%。二证型中多见的证型依次为热毒血瘀、气阴两虚型占29.1%,气阴两虚、痰瘀互结型占28.5%,热毒伤阴(津)、肺络瘀阻型占25.3%,少见的证型为肺脾气虚、湿阻血瘀型占0.09%,火热伤肺,脾肾亏虚型0.06%,气阴两虚,余毒未尽型0.02%。三证型以热(火)毒犯肺、气阴(津)两亏、痰瘀互结型为主。结论:热(火)毒犯肺、气阴(津)两亏、痰瘀互结为放射性肺炎的常见中医证型,其公认的病机为热毒(火)、肺燥、阴虚、气虚、津亏、血瘀、痰阻。  相似文献   

19.
黄连素对不同中医证型2型糖尿病降糖作用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黄连素对不同中医证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阴虚热盛型、湿热困脾型、气阴两虚型及瘀血阻络型2型糖尿病各30例,在原降糖治疗基础上予黄连素0.5 g,餐前15 min口服,每日3次,疗程3个月。观察各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以评定降糖疗效;观察中医证候积分,以评定中医证候疗效。结果黄连素对湿热困脾型组的降糖作用及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其他3个证型组(P<0.05,P<0.01)。结论黄连素对湿热困脾型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腹膜透析首次腹腔感染脾肾气虚证与气阴两虚证患者血清氨基酸水平的差异,为中医证型量化提供标准。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绍兴第二医院肾病科治疗的腹膜透析首次腹腔感染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属脾肾气虚和气阴两虚证者,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参数,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血清氨基酸水平。结果:共收集腹膜透析首次腹腔感染患者227例,其中脾肾气虚组87例,气阴两虚组69例。与气阴两虚组相比,脾肾气虚组血清中C反应蛋白、犬尿氨酸水平较低,白蛋白、血钙、色氨酸及精氨酸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膜透析首次腹腔感染脾肾气虚证与气阴两虚证患者存在明显的氨基酸代谢紊乱,通过筛查差异氨基酸可为中医辨证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