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内镜下视频自动荧光成像(A FI)以及窄带成像技术(NBI)是新的内镜技术,可提高Barrett食管(BE)高等级上皮内瘤形成(H GIN)的诊断。AFI可提高病变的诊断率但有可能给出假阳性的结论。NBI则允许对与H GIN相关的黏膜和(微)血管模式进行详细检查。目的:该试验为一项原理验证性研究,即联合AFI和NBI技术能否提高H G IN的诊断率,同时减少假阳性率。设计:对合格的连续纳入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机构:单中心。患者:20例具有可疑或经内镜治疗的H GIN病变的BE患者,接受2项标准显像系统的检查:AFI(用高分辨率视频内镜和自动荧光成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对Barrett食管(B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68例以反酸、嗳气、烧心为主诉的患者行普通内镜及NBI内镜检查,评价两种内镜图像清晰度,统计BE病灶数目。在NBI模式下对BE病灶进行放大内镜(ME)检查,对BE黏膜腺管开口形态进行Goda分型,异常部位行定向取检,统计特殊肠上皮化生(SIM)检出率。结果:NBI诊断BE 86例,其中15例普通内镜阴性,NBI发现病灶数目多于普通内镜(P<0.01)。NBI对鳞柱状上皮交界处轮廓、BE病灶图像的清晰度明显优于普通内镜(P<0.01)。NBI-ME下Ⅳ型及Ⅴ型腺管开口形态检出SIM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4%、91%、95%。结论:NBI-ME有助于BE的早期诊断,并能提高SIM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在诊断Barrett食管(BE)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筛选2015年3月-2016年7月我院内镜下肉眼观胃食管结合处(GEJ)近端出现桔红色柱状上皮的患者142例,分成NBI-ME组和普通内镜组,各71例,普通内镜组采用传统四象限活检法在普通内镜下对病变处进行活检;NBI组采用NBI联合放大内镜下对病变处进行靶向活检。比较两组观察病变部位的清晰度以及放大观察病变部位毛细血管结构形态的清晰度;比较两组BE活检的检出率。结果 NBI观察病变部位清晰度显著高于普通内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NBI放大观察病变部位毛细血管结构形态清晰度显著高于普通内镜放大(P0.01);NBI组活检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内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BI能有效提高BE食管的检出率,NBI-ME能有效提高BE食管的病理检出率,能早期发现癌前病变;而且NBI-ME操作简单,无色素内镜的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放大大肠镜技术以及依据腺窝开口形态(pit pattern)诊断方法[1]的出现和普及,一些日本学者已能区分结直肠黏膜中的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2-3],使预估早期大肠癌(ECC)的浸润深度成为可能[4-6].通过放大内镜技术,还能观察胃黏膜病变表面的血管形态,从而可对病变的组织学性质和浸润深度进行预估[6-8].窄带成像技术(NB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光学影像技术,能提供比传统白光内镜更清晰的黏膜表面微血管结构的影像[9].通过应用带有NBI系统的放大内镜,对判断上消化道病变性质有一定参考价值[10-12].现就NBI在大肠黏膜病变诊断中的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切术(EMR)联合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应用透明帽法对内镜下发现的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的43例患者进行EMR治疗,并在窄带内镜(NBI)或碘染观察下对残留可疑病灶进行APC的灭活。术后1个月、2个月、半年、1年应用NBI技术进行内镜下随访。结果:42例行成功EMR或分次黏膜剥切术(EMRC);1例患者因病灶行黏膜下注射时无法隆起,转外科手术;并发术中出血2例,均成功内镜下止血;2例食管狭窄,行内镜下扩张治疗;无一例出现穿孔。术后病理检查,9例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1例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示原位癌,1例示食管癌侵及黏膜下层。1例患者切除病灶病理示食管癌侵及黏膜下层而再行外科手术;随访1例患者2个月胃镜复查活检示中度不典型增生,再行内镜下APC治疗;1例患者半年胃镜复查活检示重度不典型增生,再次行内镜下EMR;余40例患者随访至今,最长已5年未出现复发。结论:EMR联合APC是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Barrett食管(BE)中采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30例经胃镜诊断为内镜Barrett食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普通内镜观察,观察组患者予以内镜窄带成像(NBI)观察,比较两组不同检查方法对BE的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BE检出率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rrett食管中采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进行诊断,检出率和准确率较高,减少误诊或漏诊的情况,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使用意义。  相似文献   

7.
背景:一种新开发的窄带成像(NBI)系统,使用改良滤光器可以对胃与结肠病变黏膜的微血管和表面结构清晰成像。该研究调查了放大内镜联合NBI(M E NBI)检查对壶腹部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能力。方法:14例常规内镜检查发现壶腹部有显著肿大或突出物的患者被纳入研究。通过钳夹、内镜乳头切除和(或)外科手术获取样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研究M E NBI影像和组织病理学结果的关系。M E NBI结果分级:Ⅰ级,椭圆状绒毛;Ⅱ级,松果或树叶状绒毛;Ⅲ级,不规则或无结构绒毛。此外,由M E NBI发现的壶腹部病变中扭曲、扩张和网状的血管被定义为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使用系统的、随机活检的内镜以提高在Barrett食管(BE)中检出肠化生(IM)和异常增生。使用乙醇乙酸法的放大色素内镜可直接活检以提高IM和异常增生的检出。患与方法:使用放大色素内镜对28例患进行研究(115倍光学变焦,乙醇乙酸法)。根据Guelrud分类确定色素内镜模式,随机选择BE的一个或数个区域行内镜活检。结果:在72例活检中,诊断IM的模式Ⅲ、Ⅳ相关的阳性预测值在放大色素内镜和组织学的一致性为72.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5%和42.9%。诊断准确率为75%。在6例呈高度异常增生组织活检中,3例因为2种特殊模式确定为可疑的高度异常增生:由于黏膜襞的结构破坏和黏膜血管过度形成而引起局部损伤呈嵴样脑回状结构。结论:使用乙酸的放大色素内镜可在BE中定向活检IM,并有助于高度异常增生的检出。  相似文献   

9.
背景:本研究目的在于采用视频自体荧光内镜检测Barrett食管病患者(BE)高度不典型增生(H G D)和早期癌变(EC)的可行性。方法:60例BE患者接受了原型、高分辨率电视内镜评估,这种内镜已经将电荷耦合装置分为白光内镜(W LE)和自体荧光成像(AFI)。非不典型增生BE在A FI上表现出绿色,而潜在性新生瘤形成区域表现为蓝色或紫色。首先通过W LE屏幕显示出BE的可视性异常改变,然后在AFI上检测出进一步病变,怀疑为新生瘤且其对照区域在A FI上显示为正常的部位将取样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估,最后,随机以2cm为间隔取四象限的活组织标本。结果:对2…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食管黏膜微血管改变与组织学的关系,以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68例常规内镜下食管黏膜病变患者用窄带成像技术(NBI)、卢戈氏碘染色法观察其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的形态学改变,并活检组织做病理学分析;30例正常者做对照组。结果:NBI和碘染色内镜显示食管病变程度及范围明显优于常规内镜,但碘染色内镜存在不良反应(15.65%);正常对照、食管炎、低级别瘤变、高级别瘤变及食管癌IPCL主要形态分类分别为Ⅰ型(100%)、Ⅱ型(84.45%)、Ⅲ型(52.00%)、Ⅲ型(69.23%)、Ⅳ型(64.29%)。结论:NBI内镜可以替代碘染色内镜;亦可根据食管黏膜IPCL形态判定组织学类型,提高了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氩离子凝固术及窄带成像技术结合质子泵抑制剂在治疗Barrett食管中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使用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NBI)结合病理检查诊断Barrett食管51例,其中35例按内镜下形态及大小接受氩离子凝固术(APC)结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术后1、3、6个月进行内镜及病理随访。结果:35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再生的鳞状上皮间混有岛状的柱状上皮2例(5.7%),达到完全的鳞状上皮再生33例(94.3%);术后3个月随访反流症状全消失23例,明显缓解12例,无效0例;术后6个月随访有3例(8.6%)出现内镜下可见的复发。结论:内镜下NBI应用对诊断BE、区别不同程度异型增生及早期发现食管腺癌有临床意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结合质子泵抑制剂及胃动力药物治疗BE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显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目前关于Barrett食管(BE)的内镜和病理组织学标准存在不同的观点,本研究旨在采用不同的诊断标准定义BE,从而探讨国人中BE的诊断标准问题。方法以内镜下疑似BE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研究前统一内镜下鳞柱状上皮交界处和胃食管结合处内镜检查标志的判断标准。内镜下疑似BE是指胃食管结合处的近端出现橘红色柱状上皮,即鳞柱状上皮交界处与胃食管结合处分离。食道粘膜活检取材使用四象限活检法,病理标本使用H&E染色,观察柱状细胞和特殊肠化上皮,同时观察BE的不典型增生情况。结果共收集到内镜下疑似BE者共209例,其中长段BE4例、短段BE205例;在209例内镜下疑似BE者中,食管远端共检出存在柱状上皮化生者171例;同时检出特殊肠上皮化生即病理发现杯状细胞者21例,检出率为10.0%(21/209);在21例特殊肠上皮化生患者中,长段BE1例、短段BE20例;仅1例发现不典型增生。结论BE的诊断需根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可能以组织学上发现特殊肠化上皮为准更合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等离子凝固治疗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病理证实为食管鳞状上皮Ⅱ、Ⅲ级不典型增生病灶,在内镜下以氩等离子凝固术完全毁损病变黏膜。从末次治疗开始进行为期3~15个月的内镜随访监测,每次内镜检查时对病变黏膜行色素染色,对可疑病灶进行针对性的活检。结果 对32例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病灶共进行了52次内镜下氩等离子凝固治疗,每例病灶平均治疗次数为1.625次,治疗成功率为100%,无并发症发生。内镜复查3~15个月无复发。结论 氩等离子凝固术可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窄带成像技术(NBI)放大内镜、染色内镜及白光内镜在结直肠微小息肉中的诊断差异。方法选择结直肠微小息肉患者126例,分别行NBI放大内镜(46例)、染色内镜(40例)和白光内镜(40例)。比较各组结直肠微小息肉检出率、病理结果、微小息肉的诊断效能。结果NBI组对微小息肉的检出显著高于染色内镜组和白光内镜组(P=0.031);各组微小息肉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NBI放大内镜对于微小息肉的诊断灵敏度和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诊断方法。结论NBI放大内镜在结直肠微小息肉中的诊断灵敏度明显高于染色内镜和白光内镜,便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付娅  郭梅梅  贺克俭 《医学综述》2009,15(5):754-758
以窄带成像(NBI)技术为基础的NBI内镜系统能突现消化道黏膜的异常,从而发现传统内镜下无法显示的病灶及组织特征,为内镜下精确的诊断和活检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提高异型性增生和癌组织活检的检出率。本文就NBI内镜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消化道疾病诊断方面的发展情况和研究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及分析55例可疑食管早癌病变的病理结果,探讨卢戈氏碘色素内镜联合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的价值。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所进行的可疑食管早癌病变的病理结果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例病例中,卢戈氏碘色素NBI技术的漏诊率为0%,检出率100%,普通内镜漏诊1例高度异型增生和12例低度恶性倾向性病变,检出率76.3%;单纯NBI对早癌及高度异型增生未漏诊,但漏诊9例低度恶性倾向性病变,检出率83.6%;碘染未漏诊所有病变(检出率100%)。结论卢戈氏碘色素内镜联合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松华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2):129-129
窄带内镜(NBI)技术原理是通过应用特殊的滤光片,使构成白光各组分的光谱变窄,同时使短波长的蓝光成为相对主要的构成组分。这种技术大大提高了消化道黏膜表层结构和微血管系统的细节观察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色素内镜类似的效果,对黏膜微血管的显示具有特殊的优势。它通常与高清晰放大内镜联合使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其中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治中多集中在食管/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发现和指导内镜下治疗上。  相似文献   

18.
许俊 《医学综述》2012,(18):3106-3108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NBI)对Barrett食管(B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普通内镜诊断的BE患者分别行普通内镜及NBI内镜检查,并于异常部位行定向取检,统计病理检出率。结果普通内镜组病理符合率33.9%,NBI组病理符合率达6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BI模式下A组肠化生检出率为56.7%,B组肠上皮化生检出率为0%。结论NBI有助于BE的早期诊断,可提高肠化生的病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窄谱成像放大内镜(ME-NBI)与色素内镜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120例疑似大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E-NBI与色素内镜检查,记录大肠肿瘤性病变与非肿瘤性病变患者内镜检查影像特点,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E - NBI与色素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价值.结果 根据Kudo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NBI)对大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8.5-2008.12间共981例患者进行常规内镜检查,其中发现大肠新生物或息肉样病变者共334例入选。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NBI放大技术及染色放大技术对病变作出诊断,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比较。结果在334例病人中发现新生性病变676个,其中常规放大内镜下发现病变91.1%(616/676),NBI放大模式下发现病变99.1%(670/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BI放大内镜对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判断的符合率为91.6%(619/676),染色放大内镜符合率为82.0%(555/676),前者高于后者(P0.05)。结论 NBI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诊断的符合率高,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