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索电针调节人体节律的相位反应规律。方法通过监测人体体核温度,在低体温点前后不同时刻点电针、光照肌部位,用放免法检测血浆可的松激素含量并进行节律统计分析。结果(1)军人血浆可的松表现出明显的近似昼夜节律;(2)在低体温点前3时行电针、光照,可引起可的松节律相位滞后;在低体温点后3时行电针、光照引起可的松节律相位超前;其他时刻点刺激,可的松节律的相位无显著性改变。结论电针、光照肌可调节对军人血浆中的可的松激素节律相位,但具有明显的依时相性,其相位反应曲线呈光性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观察了正常和佐剂性关节炎家兔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昼夜节律的变化,观察即刻电针足三里后和疗程电针“足三里”后对其节律之影响,结果发现正常家兔血浆NE存在着一定的昼夜节律变化,模型家兔节律的中值、振幅、峰相位都有改变,呈病理性节律波动,即刻和疗程电针治疗后,上述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且疗程电针后节律恢复更好,正常家兔即刻电针后,节律消失,但疗程电针后节律恢复正常。说明针刺能影响外周NE的正常和病理性昼夜节律波动  相似文献   

3.
肌组织是人体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体内分布甚广.人体的各种运动都是由肌组织在神经系统支配下所完成。我们所了解的躯体和四肢的活动、身体内脏各系统的生理代谢活动均是通过不同型的肌组织收缩和舒张作用进行节律性调节所实现。如肌组织结构上发生改变。生理功能上失调.即肌组织有病理上的改变。因此,掌握人体的肌组织的基本结构.将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打下深入理解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氮能神经递质和胆碱能神经递质对大鼠胃电节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龙庆林  王振华 《重庆医学》2003,32(9):1155-1157
目的 探讨氮能和胆碱能神经递质对大鼠胃电节律的影响。方法 36只大鼠随机分4组:正常对照组、胃电节律失常模型组以及白芍组记录胃电后行肌间神经丛胆碱能和氮能神经染色;药物组观察不同药物对胃电节律影响。结果 (1)与正常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减少、氮能神经增加,胃电节律失常增多;经白芍治疗后,胆碱能神经和氮能神经均恢复正常,胃电节律失常明显好转。(2)硝普钠和大剂量阿托品、氯化氨甲酰胆碱(CCH)、左型精氨酸甲酯(L-NAME)可引起明显的胃电节律失常;CCH和硝普钠合用时胃电节律失常较单用硝普钠或新斯的明时好转。结论: 一氧化氮和乙酰胆碱在调节胃电节律时存在精细的平衡,当失平衡时,胃电节律失常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昼夜节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昼夜节律在医学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昼夜节律的时相和振幅有助于预测大多数疾病的变化规律,而且人体节律性能明显影响到疾病诊断及人体对用药的反应,已证明昼夜节律广泛存在于许多生物体内,包括激素的分泌,自主神经的活动等.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时间不是随机的,它的发生也存在某种节律性,如心肌梗死、猝死、心绞痛、室性心律失常等的发生均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性,此外,尚可呈现周节律、年节律等.  相似文献   

6.
针刺调整生物昼夜节律的授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调整生物近似昼夜节律的授时因子性质。方法:采用AschoffⅠ法,以叙利亚金黄地鼠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自由运行状态下,各时相点分别给予针刺、光脉冲、8OH-DPAT对金黄地鼠自发活动节律相位的影响,并作出相位反应曲线。结果:针刺调整金黄地鼠自发活动具有明显的依时相性。在自由运行状态,于CT6、CT9电针导引金黄地鼠自发活动相位超前,而在CT18、CT21则使其相位迟后,其余时相点无明显相位转移作用。结论:针刺是一种非光性的授时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离体培养的乳鼠单个收缩心肌细胞搏动近日节律是否受褪黑素及安定的影响,探讨细胞水平自激振荡节律调节机制。方法 运用电子成像技术24h在六个时间点(00:00;04:00;08:00;12:00;16:00;20:00)动态监测单个离体的收缩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分别用浓度为10^-8mol/L、10^-6mol/L,10^-4mol/L的褪黑素及安定对其进行干预,所得数据均采用时间生物学余弦分析法计算。结果 发现褪黑素及安定对单个收缩心肌细胞搏动近日节律的振幅及相位均有影响,使其振幅、中值减小,相位后移。结论 单个收缩心肌细胞内固有的自激振荡节律(细胞搏动近日节律)可被褪黑素及安定导引,其细胞水平的自激振荡节律不仅受内源性因素调控,而且受外源性因素所影响。  相似文献   

8.
电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病理节律的调整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电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病理节律的调整作用。方法:20例CFS患者与20例健康受试者进行对照,CFS患者采用电针肾俞、足三里进行治疗。应用时间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对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健康受试者进行24h核心体温、心率、血压、唾液皮质醇和褪黑素的动态检测。结果:余弦法分析发现,健康组和CFS组治疗后各项指标都具有昼夜节律(P〈0.05);CFS组治疗前舒张压昼夜节律消失(P〉0.05),其余指标具有昼夜节律(P〈0.05),但CFS组治疗前昼夜节律振幅低于健康对照组,且核心体温、心率、血压和褪黑素峰值相位后移而皮质醇峰值相位超前;电针治疗后,CFS组振幅明显提高,峰值相位接近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CFS存在昼夜节律紊乱现象,电针对其具有良性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9.
测定9例健康青年24小时血浆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自由基代谢产物过氧化脂质(LPO)的浓度变化,并应用时间生物学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以探讨SOD和丙二醛的节律变化特征。结果:血浆SOD变化具有明显的近日节律特征(P<0.001),峰值相位(φ)在21∶17点,节律调整中值(M)为3975.3±680u/gHb,振幅(A)为273.62u/gHb,血浆LPO变化也表现出近日节律特性(P<0.01,φ=15∶15,M=4.23±0.86μmol/L,A=2.37μmol/L)。该研究结果为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重要的时间生物学参考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电针对大鼠关节炎性痛的疗效并探讨其脊髓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单侧佐剂性关节炎性痛模型,对大鼠致炎后14d内的痛反应情况作连续记录,且观察致炎后不同时间段(分别取第3、7d)脊髓后角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BSI-B4)结合位点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R1亚型蛋白(NMDA,NR1)的表达情况,以及在针刺条件下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1)电针后能明显改善炎性痛组大鼠的各痛反应指标变化(P〈0.01),但仍未恢复到生理盐水组水平。(2)注射后第3、7d各组大鼠(包括第3、7d组)脊髓背角的BSI.134结合位点和NR1表达关系比较如下:炎性痛组表达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经电针治疗后,电针组表达较炎性痛组减弱,但仍然比生理盐水组高(P〈0.01);炎性痛组和电针组大鼠NR1的表达还表现为3d组〉7d组(P〈0.01)。结论 电针可以明显改善单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各类痛反应指标,其可能机制是通过减缓炎性痛大鼠C伤害性感受器的持久发放,以及下调脊髓后角浅层NR1的表达抑制兴奋性信息的传入,从而减缓痛觉过敏的形成达到治疗炎性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王翠翠  常虹  宋扬 《当代医学》2010,16(19):31-32
光照治疗和应用外源性褪黑素是近几年治疗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的研究热点,然而不恰当的治疗时间不但不能缓解病情反而使病情加重,所以正确评估睡眠时相是决定治疗时间的前提。目前测量核心体温和掌握人在睡眠时内源性褪黑素的释放曲线是评估睡眠时相的主要手段,由于临床工作繁忙,这些方法很少被应用。本文将介绍一种评估睡眠时相的简便方法,以及用光照和褪黑素治疗最具代表性的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即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和睡眠时相提前综合征,对其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内源性精氨酸加压素(AVP)在大鼠体温昼夜节律中的作用与性别差异。方法实验用成年雄性和雌性SD大鼠,在22℃环境温度下,明暗时间各为12 h,昼光时间为06:00 h~18:00 h,同步无线遥测体核温度(Tc)和动物活动的昼夜节律变化。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中AVP的浓度。结果 (1)当大鼠在昼光期中体核温度明显降低时,血浆中的AVP水平明显提高,但雄性大鼠血浆中的AVP浓度高于雌性;(2)在昼光期中V1a受体阻断剂能够升高体核温度,而且雄性大鼠的体温升高反应大于雌性。结论实验结果证明:(1)内源性AVP通过V1a受体参与大鼠体温昼夜节律的调节过程;(2)内源性AVP在大鼠体温昼夜节律中的作用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皮质醇的动态变化与哮喘病人夜间加重或发作的关系。方法:检测夜间哮喘病人急性发作期、缓解期和健康对照组血浆中皮质醇早晨4时与下午4时含量的变化及与峰值流速 (PEF)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从未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急性发作期病人皮质醇的含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缓解期病人的皮质醇含量较急性发作期和健康人明显减低,且缺乏动态变化规律。结论:从来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哮喘病人有与健康对照组相同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和昼夜变化节律,因此哮喘病人夜间加重不是由皮质醇水平降低而致,缓解期病人的皮质醇含量低及缺乏昼夜变化节律可能是全身应用皮质激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生物钟基因Period2(Per2)在鼠胶质瘤C6细胞内周期表达规律。方法采用12-十四酸佛波酯-13-乙酸盐(PMA)分别刺激体外培养的大鼠胶质瘤C6及NIH3T3细胞,在ZT0-ZT48之间设14个时间点,最初PMA的刺激时间记为ZT0,均在PMA刺激后每隔4h分别提取C6及NIH3T3细胞总RNA。利用标准曲线法Real-time PCR检测相应时间点Per2的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C6细胞中生物钟rPer2基因表达最高点在ZT28,最低点在ZT16;NIH3T3细胞中生物钟mPer2基因表达最高点在ZT24,最低点在ZT12,两者均呈现明显的节律性;C6细胞与NIH3T3细胞同时间点Per2基因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经PMA诱导后,Per2在C6及NIH3T3细胞均呈节律性表达,但二者表达节律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研究生物种基因与胶质瘤的时间生物治疗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采用拉丁方设计,在不同时后,对不同体重的大鼠,进行不同的处理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肝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结果显示,电刺激交叉上核(Sch)能显著地提高肝脏GSH的含量,而电解损毁双侧Sch则无明显影响,同时体重也明显影响肝脏GSH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在昼夜10个时点,观察了模拟海拔10000m高原(大气压等于26.7kPa)急性缺氧60min时小白鼠活存数与死亡动物的活存时间。从凌晨3:00起,小白鼠活存数开始增加,死亡动物的活存时间开始延长,并于5∶30达到最高值。随后,活存数虽维持在同一水平,而死亡动物的活存时间则逐渐缩短。两者在14:56-0:30间处于最低值。结果表明:①小白鼠对急性缺氧的耐受性具有昼夜节律变化;②以夜间活动的啮齿类动物为实验研究对象时,应注意昼夜节律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神阙穴外贴大蒜膏对抗睡眠剥夺所致昼夜节律紊乱的整复作用,初步探讨大蒜膏整复昼夜节律紊乱的机理。方法:将20名健康成年男性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A)、睡眠剥夺组(B)、睡眠剥夺并贴药组(C),对B和C组同时进行48h睡眠剥夺,A组不做任何处理,观察A组及睡眠剥夺后B和C组的血压和心率的昼夜变化。结果:A组心率卯时最低,午时最高,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呈现近似昼夜节律变化,峰值为241.654,大约出现在16:11;B组心率卯时最低,子时最高,二者相比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近似节律消失;C组的心率在卯时最低,酉时最高,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也呈现近似昼夜节律变化,峰值270.744,出现在18:05左右,与A组相比没有出现明显的漂移。三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没有近似节律性(P>0.05)。结论:大蒜膏穴位贴敷可以调整人体紊乱的昼夜节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节律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PGE2含量检测的准确性,并为时间治疗学在骨科和口腔科中的应用提供依据,采用时间生物学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法对幼龄大鼠血浆和下颌后髁突软骨中六个时序(0:00、4:00、8:00、12:00、16:00、20:00)的PGE2含量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血浆和下颌后髁突软骨二者的PGE2含量水平均呈现较强近日节律(P〈0.05),且峰值一致(分别为-282,-279)。血浆和下颌后髁突软骨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心血管病发作或加重的昼夜节律。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果 ①心血管病定时发作于 2 1:0 0~ 1:0 0时达到峰值 (2 6.48% ) ,在 5 :0 0~ 9:0 0时达到第二高峰 (2 1.69% ) ,11:0 0~ 13 :0 0时发作最少(2 .5 5 % ) ,整体呈双峰型节律。②男性组与女性组昼夜各时段心血管病发作或加重的变化趋势不同 (P <0 .0 1)。心血管不同心功能状况的发作昼夜节律不同 (P <0 .0 1) ,心功能I级好发于上午 (43 .4% ) ;心功能Ⅱ级发作无昼夜节律 ,心功能Ⅲ级在上半夜为高发时段 (5 0 .0 % ) ,心功能IV级亦好发于上半夜 (5 2 .99% )。结论 心血管病的发作或加重存在昼夜节律 ,心功能状况不同其节律亦不同 ,建议临床制定治疗和护理方案时应参考其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