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氯胺酮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儿童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接受上肢手术患儿82例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均分为氯胺酮组和氯胺酮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组,手术中分别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法,比较两组患儿麻醉前后的MAP、HR、SPO2变化、苏醒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的差别,探讨两种麻醉方法的有效性。结果:氯胺酮组苏醒所需时间明显多于氯胺酮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组,后者苏醒较快。氯胺酮组麻醉前后,MAP、HR、SPO2变化较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氯胺酮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组MAP、Hr、SPO2无大波动,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胺酮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出现,而氯胺酮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组则较少,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者低于前者。结论:小儿上肢手术用氯胺酮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方式麻醉,麻醉效果完善,术中呼吸循环稳定,具有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的优点,术后患儿苏醒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两种麻醉方法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到2011年5月收治的上肢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30例。A组给予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B组给予丙泊酚辅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B组各时间点的MAP、HR变化比较平稳,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O.05),A组各时间点的MAP、HR变化波动较大,且MAP和HR明显高于术前(P〈O.05),两组SP02各时间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O.05);B组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A组(P〈0.05);B组的吞咽反应、感觉疼痛和有应答反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泊酚辅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可以减少氯胺酮用量,麻醉效果较好,患儿苏醒时间短,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提高小儿上肢外伤时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和合理选择麻醉方法。方法对小剂量氯胺酮辅助斜角肌间沟法(肌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21例2~7岁儿童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例麻醉效果满意,术中唤之能应答,肌肉松弛良好,术后立即苏醒。1例因神经阻滞不全,肌注氯胺酮5 mg/kg后完成手术,术后12 h苏醒。1例术中出现眼球震颤等神经精神异常,术后6 h恢复正常。结论小儿上肢手术时选择合理有效的麻醉方法和合理用药都十分重要。小剂量氯胺酮使小儿镇静和镇痛,不良反应少,术后易苏醒。大剂量产生全麻作用,不良反应多,呼吸道分泌物多,术后不易苏醒,术中管理困难。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分析插管全身麻醉辅助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期间东莞市中医院进行上肢手术治疗患儿中选取 80 例,应用信封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0 例。给予对照组患儿
插管全身麻醉,给予观察组患儿插管全身麻醉辅助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儿不同时刻平均动脉压(MAP)与心率(HR)
水平、苏醒时间、术后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状况。结果:T0 时刻(实施麻醉前)两组患儿 MAP、HR 水平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差异(P > 0.05);T1、T2 时刻(气管导管插管时、气管导管拔管时)两组患儿 MAP、HR 水平均升高,且观察
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儿苏醒时间比对照组短,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比对照组低,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儿嗜睡、拔管时候躁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在对小儿实施上肢手术中实施插管全身麻醉辅助臂丛神经阻滞,应用效果理想,可有效维持患儿循
环系统的稳定性,术后疼痛程度低,苏醒质量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上肢手术首选的一种麻醉方法.然而,不同部位的手术选用不同入路,对麻醉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我院对上肢手术患者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求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对小儿麻醉的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方法:选择8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儿,给予氯胺酮+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诱导:丙泊酚1~1.5 mg/kg,氯胺酮1~2 mg/kg缓慢静推;麻醉维持:丙泊酚以30~40μg.kg-1.min-1、氯胺酮以10~30μg.kg-1.min-1静脉微量泵入维持镇静镇痛。记录术前、术中的MAP、HR、SPO2、RR变化,停药后记录患儿完全清醒时间,及术后躁动、恶心、呕吐情况和不良情况。结果:注药后至清醒,患儿MAP、HR、SPO2、RR与注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儿停药清醒时间(15.1±3.3)min,所有患儿麻醉效果满意,无恶心呕吐及不良反应。结论:丙泊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全身麻醉对生理干扰小,清醒快而舒适,术后恢复好,是一种较理想的小儿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宋广飞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1):1219-1221
目的观察比较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与单纯肌间沟及单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探讨臂丛神经有效的阻滞方法。方法选择实施上肢手术的患者9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手术范围以尺侧为主者采用腋路阻滞法,以桡侧为主者采用单纯肌间沟法;实验组采用肌间沟联合腋路阻滞法。观察2组临床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实验组平均为563.6 min,对照组平均为501.3 min,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术中有Ⅲ级麻醉效果者4例,占8.2%,需要加用辅助性镇痛、镇静药物完成手术,有1例实施肌间沟阻滞患者改用静脉麻醉后完成手术,实验组病例阻滞效果均满意,麻醉优良率为100%;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行上肢手术,麻醉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艾司唑仑(Estazolam)属苯二氮卓类衍生物,具有高效镇静、催眠、抗惊厥等作用,还有中枢性肌松和止痛作用。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失眠、焦虑、癫痫等症,而将其作为术前用药及术中辅助用药的报道很少。上肢手术多选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由于整个臂丛神经包裹在相通的筋膜间隙之中,临床常遇到阻滞不全现象。为了克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这一缺点,临床往往采用神经安定镇静技术。本研究将艾司唑仑注射液作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的术中辅助用药,并与杜非合剂(度冷丁+非那根)作比较,探讨臂丛神经阻滞时艾司唑仑清醒镇静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胡永明 《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93-193,226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上肢手术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与全身麻醉相比,臂丛神经阻滞有对呼吸循环影响小、患者可保持清醒、便于术后镇痛等优点。但阻滞的成功率受到操作者的经验,患者的合作程度及能否及时、准确地讲述异感部位等多种因素影响,故临床上阻滞不全甚至失败的情况并不少见,难以保证麻醉的效果,尤其是高龄患者或意识不清者。我院对某些高龄或全身情况较差的上肢或肩关节手术患者,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胡永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193+226
<正>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上肢手术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与全身麻醉相比,臂丛神经阻滞有对呼吸循环影响小、患者可保持清醒、便于术后镇痛等优点。但阻滞的成功率受到操作者的经验,患者的合作程度及能否及时、准确地讲述异感部位等多种因素影响,故临床上阻滞不全甚至失败的情况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70例入组,入组后针对患者实施抽签式分组,分为探究组、一般组,探究组为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一般组利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分析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麻醉操作时间、不良反应(气胸、血肿、呕吐、恶心)发生率、不同时间段患者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水平。结果:探究组麻醉效果与一般组对比,探究组麻醉效果更好(P <0.05),探究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麻醉操作时间相比一般组,存在较大指标差异(P <0.05),探究组不良反应(气胸、血肿、呕吐、恶心)发生率与一般组对比明显较低,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5),探究组T1、T2、T3、T4心率与一般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探究组心率指标更稳定(P <0.05),探究组T1、T2、T3、T4平均动脉压与一般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探究组平均动脉压指标更稳定(P <0.05)。结论:在临床外科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使患者提高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4.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上肢骨折手术首选的一种麻醉方法。不同部位的手术选用不同入路,对麻醉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单纯肌间沟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多数因阻滞不全而不能达到完全无痛的效果,需增加辅助药物,给手术及患者带来诸多不便,同时也增加了麻醉的风险性。自2004年以来,我院对上肢骨折手术患者采用肌间沟与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针麻仪辅助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120例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两组均用0.375%布比卡因25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组用针麻仪辅助定位,B组用异感方法定位。结果 A组神经阻滞完全56例(93.3%),阻滞不全4例;B组神经阻滞完全46例(76.6%),阻滞不全9例,无效5例,神经阻滞成功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 针麻仪辅助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比异感方法定位准确,阻滞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新型Stimuplex HNS 12神经刺激器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方法:100例上肢手术患者,取肩峰腹侧突至颈静脉切迹连线中点为穿刺点,将穿刺针紧贴锁骨下垂直冠状面进针,观察到目标肌肉收缩后推注局麻药.结果:全组一次性阻滞成功92例(92%),二次阻滞成功6例(6%),失败2例(2%).结论:新型Stimuplex HNS 12神经刺激器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正>1临床资料80例小儿上肢手术,年龄2﹣12岁,体重7﹣36kg,ASA1级。均为上肢骨折,手术时间均超过40分钟。入室前臀部肌注阿托品0.02mg/㎏、氯胺酮4﹣6mg/㎏,入睡后抱入手术间,给予吸氧,监测ECG、SPO2、NIBP。开放静脉,根据患儿的年龄,体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5)
目的:观察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应用于肩部和上臂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肩部和上臂手术68例患者的相关资料,总结分析其麻醉效果、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68例采用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行肩部和上臂手术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阻滞麻醉效果优者43例,占63.24%;麻醉效果良者24例,占35.29%,优良率为98.53%;麻醉效果差者1例,占1.47%。1例麻醉效果差者辅助用药无效后采用静脉全麻后顺利完成手术。全部病例均未发生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肩部和上臂手术采用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提高了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可解决单纯臂丛或颈丛阻滞在肩区和上臂手术中的阻滞不全,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麻醉效果良好,优良率高等优点,且操作相对较为简单、安全,比较适合在县、市级医院麻醉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丙泊酚辅助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神经阻滞组(A组),氯胺酮组(B组)。观察围术期循环动力学、呼吸变化,术中谵妄、恢复期躁动、清醒时问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A组、在静注丙泊酚后1min后血压心率无明显变化;(B组)(P〈0.01或P〈0.05)。A组清醒时间明显短于B组。结论:小剂量丙泊酚辅助小儿肌间沟阻滞的麻醉效果优于单纯氯胺酮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