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目的:探讨有机磷中毒中间期肌无力综合征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无创序贯辅助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有机磷中毒中间期肌无力综合征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全部气管插管进行有创通气治疗,随机分组,治疗组23例在呼吸功能恢复、通气氧合好转后提前拔除气管导管加用NIPPV间断治疗直至完全脱机;对照组23例是在满足撤机拔管的条件下脱机拔除气管插管;记录住院天数、总机械通气时间(h)、有创通气时间(h)、住EICU天数、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例数再插管率等指标,比较其疗效。结果:治疗组在住院天数、住EICU天数及总机械通气时间(h)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有创通气时间(h)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在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例数上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相对于对照组治疗费用明显减少(P<0.05)。相对于对照组再插管率,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别结论:有机磷中毒中间期肌无力综合征并发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有创-无创序贯辅助机械通气是抢救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深入研究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严重呼吸衰竭机械通气脱机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治疗组:36例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入院后均需使用有创机械通气,模式PSV+SIMV;待患者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PSV水平降至11-12cmH20之间,拔出COPD患者气管内插管,然后改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按照患者呼吸频率改变PSV水平,待病情平稳后可继续降低PSV水平,在9cmH,O后可停用呼吸机。观察组:36例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入院后均需进行有创机械通气进行治疗,待患者病情平稳,按照PSV方式脱机,PSV水平降低至5—8cmH,O时,进行拔管脱机。结果: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总通气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且VAP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结论-NIPPV可有效提高COPD患者严重呼吸衰竭机械通气脱机撤机成功率,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有利于降低患者VAP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呼吸系统功能评分指导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撤机的可行性,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接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136例,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随机分为呼吸系统功能评分3~4分撤机组60例、5~6分撤机组51例和传统方法撤机组25例。呼吸系统功能评分撤机组采用呼吸系统功能评分指导撤机。动态观察3组患者机械通气前通气及氧合指标、呼吸功能评分、直接撤机成功率、总撤机成功率、接受机械通气时间、再插管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 3组治疗前各指标相近。3~4分撤机组、5~6分撤机组和传统方法撤机组的直接撤机成功率分别为98.3%(59/60)、82.4%(42/51)和100%(25/25);接受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5.2±2.5)d、(5.0±3)d和(7.5±3.5)d;再插管率分别为0(0/60)、1.9%(1/51)和0(0/25);VAP发生率分别为11.7%(7/60)、13.7%(7/51)和24%(6/25)。3~4分撤机组与传统撤机组比较,直接撤机成功率、总撤机成功率(含无创通气辅助撤机)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机械通气时间较传统撤机组明显减少(P<0.01),VAP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3~4分撤机组直接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5~6分撤机组(P<0.01)。5~6分撤机组与传统撤机组比较,直接撤机成功率下降(P<0.05);但总撤机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减少(P<0.05)。结论呼吸系统功能评分指导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撤机是安全可行性的,采用呼吸系统功能评分3~4分撤机在不影响撤机成功率的前提下可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呼吸系统功能评分体系对机械通气撤机时机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85例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根据呼吸系统功能评分结果进行分组:3。4分者为撤机A组(44例),5~6分者为撤机B组(41例),并随机选取同期行机械通气的患者(40例)按传统方法撤机,作为传统组,比较3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撤机成功率、再插管率和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的差异。结果B组和A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4.91±0.87)d和(5.11±1.10)d,均明显低于传统组的(7.84+2.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的直接撤机成功率最低,为80.48%,明显低于A组(95.45%)和传统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传统组再插管率均为0,B组的再插管率为4.88%;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传统组最高,达27.5%,明显高于A组(11.36%)和B组(14.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影响撤机成功率的情况下,采用呼吸系统功能评分(3-4分)撤机,具有更短的机械通气时间和更低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呼吸衰竭从有创过渡到无创机械通气的适宜时机。方法将28例AECOPD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3~5d后随机分成两组。A组予拔除气管导管改面罩机械通气,B组继续有创机械通气。观察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例数、死亡例数、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结果A、B两组发生VAP的例数分别为0例和5例(P=0.027);死亡例数为O和3例(P=0.217);有创机械通气3~5d后尚需机械通气时间为(7.8±3.4)d和(15.6±9.3)d,P〈0.05;住院时间为(15.8±4.7)d和(23.6±10.8)d,P〈0.05。结论以肺部感染控制窗(PIC)作为有创通气与无创通气切换点救治AECOPD急性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3~5d后拔除气管导管改面罩机械通气,能降低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SmartCare智能化撤机(SC)和程序化撤机(SB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撤机阶段的患者舒适度、医护人员工作量、撤机时间、撤机成功率和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的差异。方法将准备撤机的COPD患者随机分为SC组和SBT组,撤机计划开始后每日给予两组患者和医护人员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舒适度和工作量,0分为舒适度最差和工作量最多,10分为舒适度最好和工作量最少。同时记录两组血气分析的次数、撤机成功率、撤机时间、自行拔管率、48 h内再插管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纳入COPD患者40例,SC组19例,SBT组21例。患者和医护人员前3 d的VAS评分SC组均显著高于SBT组(P<0.05)。撤机时间SC组[(4.7±2.7)d]少于SBT组[(5.5±3.2)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气分析次数、撤机成功率、48 h内再插管率、自行拔管率和VAP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SC法相对于SBT法,可以提高COPD患者撤机阶段的舒适度并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有相似的撤机成功率,但未能证实可以缩短COPD患者的撤机时间及减少机械通气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序贯撤机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者随机分为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有创一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撤机组(A组,38例)和有创一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撤机组(B组,36例),比较两组病例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PIC)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首次撤机成功率、RICU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住RICU费用及住院总费用等指标。结果A组和B组出现PIC时间分别为(6.0±2.5)d、(8.4±3.6)d,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6.3±2.7)d、(8.6±3.5)d,总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9.7±2.8)d、(12.7±4.1)d,住RICU时间分别为(7.9±2.8)d、(10.7±3.5)d,两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次撤机成功例数分别为38、30,总住院费用分别为(28794±14618)元、(38746±22916)元,住RICU费用分别为(25936±12663)元、(35347±21696)元,两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一例发生VAP,B组发生4例,A组死亡1例,B组死亡2例,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序贯撤机能进一步缩短有创通气时间,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而且是更经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应用三种不同撤机方式[GCS评分、感染控制窗、自主呼吸试验(SBT)]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撤机方式随机分为GCS评分组、感染控制窗组、SBT组,每组各40例。3组均采用同步间歇强制通气+压力支持方式(SIMV+PSV)行机械通气。GCS评分组待GCS评分达15分,稳定2 h至窗口期出现;感染控制窗组待肺部感染明显控制时判为"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SBT组待SBT成功后,拔除气管导管改无创通气直至脱离呼吸机。动态观察3组患者机械通气前通气及氧合指标、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重新插管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 GCS评分组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其他两组(P均〈0.05),感染控制窗组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均短于SBT组(P均〈0.05);GCS评分组、感染控制窗组的VAP发生率均低于SBT组(P均〈0.05),但GCS评分组、感染控制窗组的VA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重新插管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OPD合并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应用GCS评分撤机方式治疗可缩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可减少VAP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评价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08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发表的研究资料.根据纳入标准筛选相关研究,采用Revman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63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计病例11 296例.其中30篇文献调查了VPA与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的情况,合并效应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6,95%CI:0.75~1.23,P>0.05).16篇文献分析结果显示采用VAP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大于或等于1年的比例要高于采用PICC的患者(OR=27.17,95%CI:18.08~40.83,P<0.05).采用VAP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采用PICC的患者(OR=0.19,95%CI:0.16~0.22,P<0.01).11篇文献调查了VPA与PICC的生活质量,VAP组患者生活质明显高于PICC组(OR=8.53,95%CI:5.88~12.38,P<0.05).结论 在恶性肿瘤患者的化疗中VPA留置时间更长,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患者生活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心脏术后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患者可在撤除ECMO前拔除气管插管,本研究将评估此类患者二次气管插管、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197例成人心脏术后患者应用ECMO辅助,其中40例符合早期拔除气管插管标准,统计数据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40例ECMO撤机前拔除气管插管的患者中,男性30例,年龄(53±12)岁。拔管前平均左室射血分数(43.1±13.7)%,血清乳酸浓度(2.2±1.3)mmol/L,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8.5±1.9)分。38例患者均于拔除气管插管后1 d内开始自主饮食,36例患者成功撤除ECMO辅助,8例患者因心功能衰竭、二次手术等原因二次气管插管。并发症包括多脏器衰竭6例、感染6例、脑卒中1例、合并持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16例、心功能衰竭11例、二次手术11例,12例患者因心功能衰竭或并发症院内死亡,住院期间生存率为70%。ECMO辅助时间(145±93)h,机械通气时间(69±37)h,ICU留滞时间(8.8±5.3)d,手术后住院时间(18.9±12.2)d,ECMO撤机后住院时间(12.3±10.8)d。拔管前SOFA评分是心脏术后ECMO辅助早期拔管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1,OR=2.815,95%CI 1.442~5.497,P=0.002)。尚无危险因素对此类患者的二次气管插管进行预测。结论对于心脏术后ECMO辅助的早期拔管患者,拔管前的SOFA评分可以较好的预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对于SOFA评分较高的ECMO辅助患者,应采取谨慎的态度进行呼吸机的脱离。  相似文献   

11.
评价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点进行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01年11月至2004年10月呼吸科重症监护室(RICU)收治的COPD严重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临床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窗)后,随机分为有创-无创序贯性治疗组(序贯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序贯组立即拔除气管插管,应用鼻罩/口鼻罩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无创机械通气支持直至脱机;对照组则继续常规有创机械通气,以SIMV+PSV方式脱机.动态观察两组患者的感染、通气、氧合及生命征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患者的转归.结果:序贯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基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窗时间和出窗时的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序贯组与对照组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7.5±1.9) d和(23.5±9.5) d(P<0.01);总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2.5±4.0) d和(23.5±9.5) d(P<0.05);序贯组的R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分别为(9.5±2.8) d和(15.5±3.5) d,均分别短于对照组的(23.5±9.5) d和(29.5±12.0) d(均P<0.05);序贯组的VAP发生率、再插管率、住院病死率分别为18.4%(7/38),13.2%(5/38)和7.9%(3/38),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39.5%(15/38),34.2%(13/38)和28.9%(11/38)(均P<0.05).结论:对COPD重症呼吸衰竭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时机,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再插管率及住院死亡率,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有效机械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机械通气撤机困难的危重病患者中应用脑钠肽(BNP)指导液体管理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76例撤机困难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BNP指导组.BNP指导组:当BNP≥200 pg/mL时,利用利尿剂进行液体管理(-1000~-500 mL/d);常规治疗组不常规给予利尿剂控制液体负平衡,由临床医生决定.比较两组患者撤机期间的液体平衡量、BNP变化、并发症(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心律失常、急性肾损伤、电解质紊乱)、成功撤机时间、ICU停留时间、ICU死亡率.结果 BNP指导组撤机期间液体平均平衡量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2.5(-797.25,147.25)mL vs-79.5(-356.25,378.50)mL,P=0.007].和常规治疗组比较,BNP指导组的成功拔管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5(23.2,140.7)h vs 39.4(21.5,108.3)h,P=0.035],分组后28 d内非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0(20.0,25.0)d vs 25.0(22.0,26.0)d,P=0.032];ICU停留时间(P=0.777)、ICU死亡率(P=0.7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并发症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P=0.032)、重新接受机械通气率(P=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插管率(P=0.376)、心律失常发生率(P=0.497)、MAP≤65 mmHg(P=0.175)、急性肾损伤发生率(P=0.287)、钾异常(P=0.105)、钠异常(P=0.3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机械通气撤机困难的危重病患者中,脑钠肽指导液体管理可以缩短撤机时间,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NIPPV)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6例COPD并伴有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NIPPV护理组(序贯组)和有创通气护理对照组(对照组),每组38例。分别给予2组患者同样剂量的抗感染、去咳化痰及稳定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有创机械通气护理,序贯组以肺部感染时间窗(PIC窗)作为有创-无创的时间切换点,采用NIPPV护理处理。比较2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血气指标、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等。结果:2组患者ICU住院时间、VAP发生率、血气指标、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PIC窗作为切换点的NIPPV护理治疗COPD伴有呼吸衰竭患者,可缩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降低VAP的发生率,缩短入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14.
杨婷  张玮  杨德兴  夏婧  钱传云 《重庆医学》2018,(7):896-898,901
目的 研究肺部超声评分(LUS)对机械通气患者拔管成功率的预测价值,早期识别拔管失败高风险率患者,指导拔管后序贯治疗.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机械通气超过48 h,成功通过自主呼吸试验(SBT)准备拔管患者81例,拔管前进行床旁肺部超声评估,拔管后根据患者撤机成功与否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拔管前LUS的差异,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对拔管失败的预测效能.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81例患者中,27例患者拔管失败,出现不同程度呼吸窘迫征象:呼吸频率(RR)增加,心率(HR)增快,氧饱和度(SpO2)下降等,需要使用无创机械通气或经鼻高流量给氧方式有效缓解呼吸困难.拔管失败组中10例患者经上述治疗无效后需要再插管,1例在拔管24 h内死亡.54例患者成功撤机拔管.LUS评分除了与HR、pH值无相关性(r=0.15、0.02,P>0.05)外,与RR(r=0.43)、经皮指脉SpO2(r=-0.76)、PaP2(r=-0.58)、PaCO2(r=0.62)指标均有相关性(P<0.05).LUS评分ROC曲线下面积AUC=0.90(95%CI:0.84~0.95),可以认为LUS预测拔管失败率准确性较高,其中灵敏度0.84,特异度0.80,诊断界值15.00,即LUS评分超过15分,拔管失败率明显增高.结论 LUS评分对机械通气患者拔管成功率的判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根据LUS评分能够早期识别拔管失败高风险率患者并指导拔管后序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并发重症呼吸衰竭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以"肺部感染控制窗"的出现为切换点序贯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进行撤机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加强治疗病房(RICU)及急诊科加强治疗病房(EICU)收治的16例COPD急性加重行气管插管接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为序贯组,在临床上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后,立即拔除气管插管序贯经面罩无创正压通气渐至脱机。选取同期因COPD并发重症呼吸衰竭行有创机械通气并常规撤机拔管的15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后继续按常规行有创机械通气,以压力支持通气(PSV)方式撤机。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变化情况、有创和总机械通气时间、住RICU天数及复插率、院内死亡率的发生情况和总住院费用。结果与撤机前比较,对照组撤机后的pH值减低,PaCO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撤机后1h序贯组PaCO2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撤机后24h序贯组的pH值高于对照组,而PaCO2低于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序贯组再插管率降低,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减少,RICU入住时间缩短,住院死亡率降低及总住院费用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总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因肺部感染导致COPD急性加重并发呼吸衰竭插管上机的病例,在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后早期拔管,序贯面罩无创正压通气进行撤机,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常规机械通气、无创-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和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危重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39例危重支气管哮喘患者分别进行不同方式机械通气,分别为A组:常规机械通气组13例;B组:无创-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组13例;C组: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组13例.观察有创机械通...  相似文献   

17.
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干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的临床合理性及实用性。方法选择60例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NIPPV组)和B组(临床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前提下,A组采用提早的无创通气治疗,B组在鼻导管吸氧不能改善且病情恶化后使用有创通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0h)、治疗后2h、48h、出院时动脉血气结果、呼吸频率、心率、呼吸困难分级、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气管插管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死亡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NIPPV组与临床对照组治疗后2h、48h比较PaO_2差异有显著性(P<0.01),A组与0h相比,2h、48h患者的RR、HR、PaCo_2和SAARM均明显下降(P<0.05;P<0.01),而PaO_2明显上升(P<0.01),B组48h以上各指标下降的不明显,PaO_2只轻度升高,且气管插管率、vAP及死亡率均较高,也带来长的住院日和高的住院费用。结论对于COPD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的惠者提早进行NIPPV,可以迅速改善缺氧,缓解呼吸困难,改善呼吸肌疲劳,减少插管率、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以呼吸泵衰竭改善窗为切换时机序贯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COPD并呼吸衰竭经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好转,呼吸泵衰竭改善窗出现后的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组(序贯通气组)52例和传统治疗组(对照组)54例。序贯通气组立即拔除气管插管,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支持脱机;对照组以传统有创机械通气方式脱机。比较两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再插管率和住院死亡率。结果两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3.9±1.5)d和(15.5±6.1)d,住ICU的时间分别为(4.9±1.8)d和(20.3±5.5)d,VAP发生率分别为15.38%(8/52)和35.19%(19/54),病死率分别为11.54%(6/52)和27.78%(15/5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再插管率分别为19.23%(10/52)和16.67%(9/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COPD并呼吸衰竭需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当呼吸泵衰竭改善窗出现后,立即拔管改无创序贯通气治疗,可以缩短有创通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的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苏学会  赵萍  胡江涛  杨明  刘桂荣 《医学综述》2012,(24):4281-4282
目的探讨自主呼吸试验联合无创机械通气在撤离有创通气中的可行性,寻找最佳的撤机方式。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1月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收治的有创机械通气需要撤机的患者100例,在排除无创机械通气禁忌证的情况下,随机分成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自主呼吸试验中的低水平压力支持通气(PSV)(2 h)直接撤机;试验组采用低水平PSV(30 min)法,撤机后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及再插管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VAP的发生率、再插管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自主呼吸试验低水平PSV(30 min)联合无创机械通气能尽早撤机,减少有创通气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与呼吸机撤机的关系,评价甲状腺功能和呼吸机撤机结局的相关性和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入住广东医科大学附属高明医院ICU、有创机械通气时间>48 h并曾进行甲状腺功能测定的重症患者126例,根据拔管后24 h内是否需再次有创机械通气分为撤机成功组和撤机失败组,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机械通气时间、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physiology, APACHEⅡ)评分、甲状腺功能测定结果等。结果:126例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撤机成功86例,撤机失败40例。撤机成功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 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 FT4)水平明显高于撤机失败组(P<0.05),撤机成功组患者的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otal triiodothyronine, TT3)、总甲状腺激素(total thyroid hormone, TT4)和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