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中药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生的原因及普遍性和危害性,强调预防中药药源性疾病重要性,对如何预防中药药源性疾病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韩坤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7):63-64
药物进入机体以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就是药动学。中西药合用是为了增强药物效果或减轻毒副作用,但是如果配伍不当,会使药物的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本文就部分中西药的联用对药动学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中药药源性疾病是指中药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引起人体器官功能失调或实质损害而出现的疾病,近年来,中药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针对中药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原因,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严格管理,确保质量;合理用药,加强防范;严密观察,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完全可以降低中药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和减轻其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4.
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在国内外都较高,对药源性疾病的预防要在了解病史、药物搭配伍、区别年龄用药、合理使用中草药、定期检查等多个方面引起重视,才能有效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分析中西药联合用药造成不良反应的因素及对策。方法:统计分析某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期间西药联合中药造成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某院发生中西药联用不良反应有107件,轻度、中度及重度不良反应分别为60件、27件和20件。其中中药注射液配伍西药注射液,重度不良反应占比最高。年龄小于12岁者有29例,占27.10%;18~50岁25例,占23.36%;大于55岁占49.53%,易发生不良反应的多为幼儿和老龄人。结论:西药联合中药临床应用广泛,但临床应加强中西药联合应用情况的监督管理,高度警惕中西药物联合应用的对象以及使用方法,以有效降低药物联合产生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国内(1994-2004)公开报道的有关非处方中成药药源性疾病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方法:按相应系统的非处方中成药诱发的药源性疾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分析讨论诱发药物、症状表现以及形成非处方中成药药源性疾病的原因.结果:诱发药源性疾病的药物涉及30多个品种,药源性疾病类型以过敏反应的比例占67.2%.结论:非处方中成药也存在不良反应,应引起注意.只要用药得当,非处方中成药的药源性疾病发生率很低,且愈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小儿药源性疾病的病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正春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22):3476-3478
文章着重介绍了药源性疾病的病因,以降低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于最低限度,防止药害重演,真正提高治疗质量。近年来小儿药源性疾病有明显增多趋势,严重威胁着小儿的生命和健康,其最常见的发生原因为小儿机体方面的生理因素及不合理用药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中药药源性疾病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品具有两重性 ,用之合理能防病治病 ,促进病人生理、生化功能恢复正常 ,否则能引起不良反应 ,严重的可发生致残、死亡的药源性事故。《本草衍义》中写道 :“用药如用刑 ,刑不可误 ,误即干人命 ,用药亦然 ,一误便隔生死”。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统计 ,全世界约有 的患者的死亡与用药不当有关 ,而我国近 10年来合理用药水平呈停滞、下降趋势 ;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且大多数不可逆 ,如我国因抗生素致聋哑的儿童已从 5 0年代的 10 %上升为目前的 5 0 %~ 70 %。为提高对药源性疾病的认识 ,保证人们用药安全和降低死亡率 ,现… 相似文献
10.
医务人员在治疗,预防,预防或诊断用药过程中,因药物或药物相互使用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致使机体局部组织或某些器官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称为药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11.
药源性疾病是在使用药物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因所用药物引起的疾病,其本质为药物的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涉及药物本身、药物使用者、药物接受者三个方面的原因。药源性损害可累及心、肝、肾、血液系统,或导致超敏反应,因药物药理作用不同可导致不同药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12.
概述中西药的不合理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药合理联用,互为补充,提高疗效。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但有些中西药联用,则可降低疗效、产生毒副作用,甚至导致严重的药源性疾病。现从两个方面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合理的中西药联用具有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缩短疗程,标本兼治之功效。由于中药成分复杂,若与西药联用不当,反而可致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加,甚至引起药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14.
中药是中医学极其重要的部分,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伟大宝库。笔者针对中药“药源性疾病”引发禁用某些中药的问题,从应正确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入手,分析了中药药源性疾病的成因,提出了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防治方法,对传承和发扬中医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应用日益广泛,由此出现的各种中毒现象(亦称为药源性疾病)也日益严重,不能不引起每一个医务工作者的重视与警惕。为使临床用药更安全、有效,兹将中药所致药源性疾病的报告概况简述如下。引起中毒反应的药物一单味药 1.动植物类:杏仁、断肠草、白果、猫豆、木薯、红娘子、蟾蜍、金果榄、北五加皮、黄芩、肉桂、丹参、百部、芡实、三七、蜂蜜、天麻、人参、常山、甘草、川断、冬葵、青蒿、木通、辛夷、远志、麻黄、商陆、陈皮、竺黄、川芎、红花、百合 相似文献
16.
17.
中药与化学药的联用可能改变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引起中西药药动学相互作用,导致药物的药效和不良反应的改变。当前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主要参考了化学药的研究体系,但这些方法是否适用于具有多组分多靶点作用特征的中药仍未可知。通过对化学药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及其适用条件进行总结,收集并分析现有中西药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探讨了中药药物相互作用体内外不相关的原因,提出了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体外研究方法需根据其多组分多靶点的作用特征进行构建,并在此基础上对中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药源性疾病是由药物诱发而出现的人体某个或几个组织器官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损害并有典型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病机为正气虚弱,虚实夹杂。笔者多年来在临床上以药物损害致心、肺、脾、肾亏虚着手,治以扶正为主,佐以泄浊、利湿、活血等,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笔者临证体会举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引起重要器官药源性损害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检索1993-2013年中国医院知识总库(CHKD)、万方数据知识平台有关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个案报道。建立指标体系,对相关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检索的文献中有34种中药注射剂发生药源性疾病,涉及699例患者,占总不良反应比例53.98%,其中排名前3位的中药注射剂依次是刺五加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和脉络宁注射液。文献中,中药注射剂产生药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为溶媒选择不合理,配伍浓度过大,用法用量与说明书不符。结论中药注射剂引起重要器官的药源性损害的发生率较高,在临床使用中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内容操作。 相似文献
20.
中西药合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易善华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11):1721-1721
临床上使用中西药合用的目的是,取长补短,增加疗效。但由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十分复杂,盲目地合用中西药物,有的可能使药物疗效降低,反而毒副作用增强或引起药源性疾病。因此,在临床上也要注意中西药配伍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