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临床资料患者男,17岁.腰背右侧结节斑块2年余.2年前洗澡时触及腰背部有轻度隆起,因无痛痒,也无明显变化,故一直未医治.  相似文献   

2.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18岁。主因腰部斑块13年,于2013年4月8日就诊。患者13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后腰部出现肤色小丘疹,皮损缓慢增多、变大,逐渐融合形成斑块,无自觉症状。曾于外院行CO2激光治疗2次,后均复发。既往身体健康,无特殊疾病史。家族成员无类似疾病史。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侧腰上部可见直径2 mm~2 cm大小不等的苍白色、肤色或黄褐色坚实的丘疹和结节,部分  相似文献   

3.
患儿女.5岁.因左臀部丘疹斑块2年余,于2008年10月29日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患儿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左臀部出现浅黄色丘疹,渐增至花生米大,数目渐增至10余个,无明显自觉症状.既往无视物模糊、关节肿胀畸形或疼痛、黑便或抽搐史.  相似文献   

4.
结缔组织痣     
患者男,25岁。 主诉:背部丘疹、结节、斑块15年。 现病史:患者15年前发现背部出现黄豆大的结节,无自觉症状,随着年龄增长皮损逐渐增多,扩大成斑块。曾在外院就诊,未予治疗。于2006年10月于我科就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和色索性梭形细胞痣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8例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和9例色素性梭形细胞痣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表现为梭形或上皮样痣细胞增生并伴有显著的胶原硬化和均质化,色素性梭形细胞痣表现为真、表皮交界处梭形细胞增生并伴有纤细的色素颗粒沉积.结论: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和色素性梭形细胞痣是Spitz痣中较少见的特殊类型.其中色素性梭形细胞痣需要与黑素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24 岁.因肩背部丘疹结节5 年余,于2010 年7 月到我科就诊.患者5 年多前无明显诱因背部出现数片斑块,无自觉症状,随年龄增长皮损逐渐增多、扩大、融合,近两三年皮损已停止扩大.曾在外院予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皮炎平)治疗无效.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7.
患儿男,5岁.因左下颌无症状斑块6个月余,于2011年3月15日来我科就诊.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局限性硬皮病,局部外用喜辽妥和口服活血中药(具体成分不详)治疗2个月,皮损无明显好转.患者既往体健,发育和智力正常,无癫痫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8.
结缔组织痣是一种少见的胶原纤维构成的错构瘤,发生于颈部的更为少见。现将我们所见一例报告如下。 患者刘××,女性,31岁,农民。因颈部红色斑块30余年,近2—3年生长较快,有异物感,于92年5月12日来诊。其母述患者生后左侧颈部见一结节,红色约豆粒大,软。随年龄增长,结节逐渐扩大。17岁时基本停  相似文献   

9.
结缔组织痣是真皮结缔组织局限性的发育异常 ,呈错构瘤性的增殖。以胶原纤维增多为特征 ,而弹力纤维量可增多、减少或正常。病变稍隆起 ,质较硬 ,呈结节状或聚集融合成斑块 ,也可广泛播散 ,常伴有结节性硬化病[1~ 4] 。此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 ,现将我们所见的 1例报告如下。患儿男 ,6岁。因左下肢起皮疹 6年来诊。出生后 6个月 ,开始于左臀、左大腿处出现淡红色斑、丘疹 ,无痛痒 ,不伴发热。用“皮炎平”外搽 ,效果不明显 ,且皮疹渐发展。曾到多家医院就诊 ,诊断不详。皮疹随身体生长而增大 ,智力正常 ,无癫痫病史。体检 :一般情况良好 ,头…  相似文献   

10.
临床资料患者,女,40岁。主因左足底肿物30余年,逐渐增大,于2009年7月14日来我院就诊。患者8岁时无明显诱因左足底出现肤色肿物,逐渐增多增大,无明显自觉症状。既往体健,无类似疾病史及特殊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Becker痣的临床特点、合并症和组织病理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Becker痣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24例均为散发病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0~20岁(83.33%),发病部位以躯干前部和肩胛部居多(45.83%),典型皮损为较大的单侧分布的多毛的色素沉着斑,组织病理主要表现是表皮不同程度角化过度和棘层肥厚,表皮突较规则地向下延伸,基底层黑素颗粒增多,真皮网状层常见较大的形态不规则的平滑肌纤维束,伴有并发症共5例(20.83%)。结论 根据Becker痣典型皮损特点结合组织病理表现临床可以确诊,但是做为一种遗传相关的错构瘤可伴发其他皮肤肌肉骨骼异常,需仔细探明。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痣样黑素瘤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20年西京皮肤医院诊断的3例痣样黑素瘤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结果 3例痣样黑素瘤患者中,女2例,男1例,皮损初始表现为黑斑、丘疹。2例在手术切除后皮疹复发增大成斑块或新发结节样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及真皮内上皮样黑素细胞增生,细胞有异型性,部分细胞核深染。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皮损内瘤细胞Melan-A、S100表达阳性;HMB45在真皮瘤细胞内弥漫阳性,局部阴性;Ki67增殖指数升高,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活跃。结论 痣样黑素瘤易误诊为色素痣或脂溢性角化病;对于组织学诊断为色素痣,但临床出现复发或者转移的患者,需高度警惕痣样黑素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分析黑素细胞痣的特殊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其与年龄、性别、部位和病理亚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北京医院皮肤科2005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的1 011例黑素细胞痣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1 011例黑素细胞痣患者就诊年龄为(40.90 ± 19.19)岁,男289例,女722例。皮损发生及取材部位:躯干402例(39.8%),面颈部268例(26.5%),四肢138例(13.6%),手足133例(13.2%),头皮53例(5.2%),外阴17例(1.7%)。病理亚型:皮内痣580例(57.4%),混合痣333例(32.9%),交界痣98例(9.7%)。特殊组织病理学特征:172例(17.0%)有神经化、155例(15.3%)有脂肪增生表现,女性多于男性、年长患者多于年轻患者、头皮部位多于其他部位(均P < 0.05);313例(31.0%)有血管增生表现,头皮部位多于其他部位(P < 0.05);502例(49.7%)可见痣细胞沿毛囊/皮脂腺分布,面颈部多于其他部位(P < 0.05);203例(20.1%)有痣细胞松解、384例(38.0%)有裂隙表现;以上特征皮内痣多于混合痣(均P < 0.05)。20例(2.0%)有痣细胞沿血管分布的表现,四肢多于躯干、手足(P < 0.05),混合痣多于皮内痣(P < 0.05)。结论 黑素细胞痣的多种特殊组织病理学特征如神经化、脂肪增生、血管增生、痣细胞沿毛囊/皮脂腺分布等,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皮损发生部位和病理亚型有关。  相似文献   

14.
儿童无色素性痣10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解无色素性痣的临床特征,分析总结了106例儿童无色素性痣的临床特点,对其中10例做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本病发病年龄早,79.2%白斑于1岁内发现:躯干部最常见,占43.4%;局限型占60.4%,节段型占39.6%;66.0%白斑边缘很不规则,部分呈锯齿状或泼溅状。组织病理学显示基底层黑素细胞数目无明显减少。其临床特征及组织学改变与其它局限性白斑不同。  相似文献   

15.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34岁。因头皮结节10年余来我院就诊。患者10多年前无明显诱因头皮出现结节、斑块,无自觉症状,随年龄增长皮损逐渐增大,曾在外院诊断为"色素痣"、"脂肪瘤"等,未予治疗。近1年皮损增长迅速,遂来我科会诊。患者既往体健,发育正常,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头皮部见一10 cm×15 cm隆起性斑块,界限清楚,伴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阴茎分裂痣的临床表现、皮肤镜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2018年6月—2022年10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诊治的8例阴茎分裂痣患儿的临床表现、皮肤镜、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治疗方法。结果 8例阴茎分裂痣患儿临床表现为龟头背侧及包皮内板可见境界清楚的黑褐色斑,两处皮损与冠状沟距离大致相等,呈镜像对称分布。龟头处皮损平均最大直径为5.7 mm(4~10 mm);包皮内板处皮损平均最大直径为6.6 mm(4~8 mm)。皮肤镜特征主要表现为球状模式,皮损内可以看到大小不等的色素小球。其中,包皮内板还可以看到球-均质模式及球-网状模式。组织病理检查(龟头部)示:表皮大致正常,真-表皮交界部位可见较多痣细胞巢,细胞排列规则,细胞内可见较多黑色素颗粒,病理类型均属于交界痣。而包皮部位皮损病理类型均为复合痣。8例患儿均在局麻下进行手术,完整切除皮损,术后随访均无复发。结论 阴茎分裂痣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和皮肤镜特征;冠状沟两侧的皮损具有不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该部位皮损容易摩擦刺激,而且部位隐匿,应引起重视,建议早期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7.
1临床资料患儿女,5岁。腰骶部皮疹3年余。患儿约2岁时腰背部开始出现苍白色丘疹,后皮疹渐增多,沿肢体长轴方向呈片状分布,质坚,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诊治。患儿父母非近亲结婚,足月顺产,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检:一般情况可,生长发育、智力均正常,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腰骶部可见片状沿肢体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血管瘤样Spitz痣的临床、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020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9例血管瘤样Spitz痣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点。结果:9例血管瘤样Spitz痣患者中男5例,女4例。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内上皮样、梭形细胞或两者混合增生,散在或呈小巢状分布在增生的厚壁小血管周围及增粗的胶原纤维间,痣细胞间及血管周围可见较多的肥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增生的细胞均表达S-100蛋白、S-100A6蛋白和Melan-A,血管内皮细胞CD31阳性且平足蛋白(D2-40)阴性。结论:血管瘤样Spitz痣是Spitz痣罕见的组织亚型,其组织病理有一定特征性,应注意与血管肿瘤及退行期的恶性黑素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9.
665例蓝痣组织病理及免疫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组织病理及免疫病理观察,对665例蓝痣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蓝痣 以背部最为多见,病理上可分为普通型、细胞型、联合型和无色素型4种类型。病理特征变化很大,亦可发生气球样变性及溃疡,联合型蓝痣就具备细胞学上的双相性,Mel-5染色对无色素型蓝痣的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0.
结缔组织痣是一种由胶原纤维构成的错构瘤,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男,10岁.左臀部斑块、结节8年无痛痒,来我院就诊.8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臀部出现数个米粒大小的丘疹、结节,后逐渐增多,变大,无明显自觉症状.发病以来饮食睡眠好,大小便无明显异常.患儿平素体健,智力发育正常.父母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及其他传染病史.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