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霍奇金淋巴瘤(HL)的临床特点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2004年1~12月在我院初治的69例成人H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①50例(72.5%)患者以颈部淋巴结肿大起病,病理以混合细胞型最多见。②治疗有效率达76.8%(53/69)。5年总生存率及无失败生存率分别为80.0%和72.0%。③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分期、结外器官侵犯、脾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分组、血红蛋白、一线化疗方案、化疗疗程、缓解情况是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P<0.05)。④多因素分析显示缓解情况是影响HL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HL患者以颈部淋巴结肿大起病最常见,治疗后缓解情况是HL独立预后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正规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生存状况,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病理类型、国际预后指数(IPI)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收集2004-2011年在本院接受R-CHOP21≥6次化疗的DLBCL患者116例。分析单纯化疗及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取得的疗效,以及不同免疫病理类型、临床观察指标如IP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a-羟丁酸脱氨酶(HBDH)等因素对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包括对总体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的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接受R-CHOP21方案治疗的116例DLBCL患者5年OS为72.4%,其中30例患者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nn Arbor分期均为Ⅲ-Ⅳ期)。30例移植组患者预后较86例单纯化疗组好(5年OS为82.5%vs 69.0%,5年PFS为77.1%vs 68.3%)(P〈0.05);生发中心(GCB)型组患者预后较活化亚型(ABC)组好(P〈0.05);IPI 3-5分、年龄≥60岁、B症状、LDH升高、HSCRP升高、HBDH升高是预后不良因素(P〈0.05),其中LDH升高、年龄≥60岁、B症状是本研究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R-CHOP治疗方案能明显改善DLBCL患者的预后,GCB型患者预后优于ABC型,B症状、IPI评分、LDH、HSCRP、HBDH是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单纯型细支气管肺泡癌(BAC)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根据2004年BAC最新定义,在156例BAC中选取符合标准的单纯型BAC4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首次就诊时有无临床症状、TNM分期、影像学分型以及细胞生物学指标Ki67、p53进行分组配对,先用χ2检验最后用Cox模型分析处理各组数据。结果42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50个月,其1、2、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95%、84%、62%;按TNM分期,Ⅰ+Ⅱ期和Ⅲ+Ⅳ期患者的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5%、92%、86%和100%、90%、74%、53%(P〈0.05)。首诊时患者有无症状、影像学分型以及细胞p53表达也与生存预后相关。Cox多因素分析提示首诊时有无症状和TNM分期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子。结论影响单纯BAC5年生存率的主要因素有患者首诊时有无临床症状及TNM分期,总体生存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因素。回顾性总结2000年1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29例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 LBCL)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结果表明,29例病理确诊为PMLBCL患者,中位年龄32岁,临床表现以纵隔巨块(72.4%)、上腔静脉综合征(51.7%)、呼吸困难(62.1%)、浆膜腔积液(48.3%)多见,其中62.1%存在结外侵犯,62.1%合并胸腔外受累。按照Ann-Arbor分期,16例(55.1%)为Ⅰ-Ⅱ期、13例(44.9%)为Ⅲ-Ⅳ期,12例(41.4%)合并B组症状。在本组29例患者中2例失访,中位随访29月,余27例患者中17例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1例复发,4例死亡,死亡原因均为疾病进展,中位生存时间为29月,5年总生存率(OS)达85.2%,其中RCHOEP方案化疗组5年总生存率为94.4%,CHOEP方案化疗组5年总生存率为75%。8例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1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随访至今均为持续CR。单因素分析显示,白蛋白和LDH水平升高,超过2倍正常上限,初治疗效、IPI评分具有预后参考意义,但多因素分析显示均非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RCHOEP化疗方案初步效果肯定,值得进一步扩大病例探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15年7月期间入住我院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48例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分析患者的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结果:5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是85%和69%,五组分析表明,R-CHOP治疗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明显高于CHOP组患者(89%vs. 70%,P 0.05)。单变量分析表明,年龄 60岁、ECOG评分≥2分、Ⅲ-Ⅳ期、IPI评分≥3分、单纯CHOP化疗方案和无放射治疗均与患者总生存率差相关。此外,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 60岁与患者更差的总生存期显著相关。结论:年龄 60岁是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的一个重要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6.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4%,其中85%-90%为T细胞型。本研究旨在分析原发纵膈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相关特点及预后,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通过对1998年1月至2011年1月确诊为原发纵膈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35例病例的分析,对疾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预后因素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35例病例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19岁(年龄区间:5-52岁),多数病人临床分期为Ⅲ/Ⅳ期,16例(45.7%)患者表现为纵膈巨大肿块,浆膜腔积液(胸腔、心包腔)也很常见(62.9%),3年总生存率及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6%和24%,5年总生存率及5年无进展生存率则分别为25%和16.7%。统计分析表明,贫血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48),巨大肿块(P=0.048),上腔静脉综合征(P=0.021)及确诊时血小板异常(P=0.021)为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原发纵膈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发病率低、预后差、生存期短,患者确诊时多为晚期,伴贫血和巨大肿块及上腔静脉综合征等症状的患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与进展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至2009年我科治疗的62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膀胱灌注治疗的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并对生存预后进行分析。生存函数运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运用Cox回归,并采用Log-rank法行显著性检验。结果中位随访期40个月(6~140个月),41例(66.0%)复发,2、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3.4%、35.1%。14例(23.0%)出现进展,2、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6.4%、83.5%。将与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纳入Cox回归多因素生存分析后提示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为肿瘤数目(RR=2.250)、肿瘤大小(RR=1.039)、既往复发情况(RR=2.162),P均〈0.05;与进展相关的危险因素纳入Cox回归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肿瘤进展的危险因素为肿瘤数目(RR=3.695)。结论肿瘤数目是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最大的影响因素,其次为既往复发情况和肿瘤大小,肿瘤数目是肿瘤进展的相关因素;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需结合肿瘤数目、肿瘤大小、既往复发情况综合考虑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uto-HSCT)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本院1996-2011年67例DLBCL患者行auto-HSCT临床资料,观察生存结果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访时间截至2012年11月1日,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40(1-197)个月,3年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70.6%和66.4%,5年OS和PFS分别为70.6%和63.8%。移植相关死亡率(transplant-related mor-tality,TRM)为7.2%,1年和3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16.5%和23.7%。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和移植前疾病状态是DLBCL患者auto-HSCT后长期生存的显著影响因素。结论:auto-HSCT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安全有效,年轻、移植前肿瘤负荷低的患者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外科治疗效果及生存分析。方法59例胃间质瘤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分析外科治疗疗效、预后因素及5年生存率。结果59例患者失访2例,17病例死亡,其余术后恢复均良好。患者总体1、3和5年生存率分别98.31%、83.12%和71.22%。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胃外器官受累或伴发胃癌、恶性潜能分级与患者预后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6.78、10.12、5.71、7.79,P均<0.05)。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与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和核分裂象是胃间质瘤的独立预后因素(OR分别=3.13、3.94,P均<0.05)。结论胃间质瘤外科治疗疗效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且肿瘤大小及核分裂像是胃间质瘤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T_2N_0M_0期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建立临床病理因素评分,预测T_2N_0M_0期胃癌患者预后。方法收集2006-2013年收治的经根治性手术切除的T_2N_0M_0期且随访资料完整的21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法行生存率比较,采用Cox模型做多因素分析,找出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建立T_2N_0M_0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判断该病理分期患者的预后。结果患者的5、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0.69%、87.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3cm、分化等级差、血管或淋巴管浸润、神经侵犯、CA19-9≥37U/mL、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2.3是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等级差、血管或淋巴管浸润、神经侵犯、NLR≥2.3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利用上述4个临床病理因素建立临床病理因素评分,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发现临床病理因素评分可以有效预测T_2N_0M_0期胃癌患者预后,低危组5年生存率为98.46%,10年生存率为98.46%;高危组5年生存率为78.82%,10年生存率为70.59%。结论分化等级差、血管或淋巴管浸润、神经侵犯、NLR≥2.3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病理因素评分可以有效预测T_2N_0M_0期胃癌患者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7年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并获得有效随访的203例CLL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以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运用COX回归模型评估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全组CLL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8.0(3.0~156.0)个月,5年总体生存(OS)率为(87.3±2.4)%,10年OS率为(77.4 ±3.3)%,死亡48例(23.6%).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为晚期、有B症状、结外器官受累、受累淋巴区≥3个、肝脏肿大、Hb<100 g/L、BPC<100 ×109/L、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ALC)>50 ×109/L、形态学表现为混合细胞型、病程中出现分期进展、对治疗无反应、并发感染、并发第二肿瘤或类型转化为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受累淋巴区≥3个和彤态学表现为混合细胞型为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根据这两项结果重新分组,低危、中危、高危组患者5年OS率分别为(89.8±3.5)%、(66.4±7.2)%、(15.0±13.8)%.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初诊时受累淋巴区数和CLL细胞形态学特征有助于评估CLL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非血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URD-HSCT)治疗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22例接受URD-HSCT的高危难治性AML患者纳入研究,采用改良马利兰+环磷酰胺(20例)或全身放疗+环磷酰胺(2例)的清髓性预处理方案行URD-HSCT,术后采用环孢素A(CsA)+甲氨蝶呤(MTX)+骁悉(MMF)+ATG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结果表明:22例患者中21例(95.5%)获得植入,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活的中位时间分别是12(10-19)d和14(5-22)d;中位随访时间18(3-135.5)月,2年的总体生存率(OS)和无白血病生存率(LFS)分别为(53.9±12.2)%和(49.1±10.7)%;移植后8例患者发生aGVHD,累积发生率为(39.1±10.6)%,其中6例为I-II度aGVHD,2例为III-IV度aGVHD;在19例可评估的患者中,慢性GVHD(cGVHD)6例(4例为局限型,2例广泛型),累积发生率为(28.8±9.6)%;复发7例,2年的累积复发率为(35.8±11)%;死亡原因分析显示,9例死亡中1例死于败血症,1例死于肺部感染,6例死于复发,另外1例复发予化疗联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DLI)治疗缓解后发生IV度aGVHD而死亡;预后因素分析显示,复发是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P〈0.001),而性别、年龄、移植方式、aGVHD、感染等对生存无明显影响,cGVHD患者生存率高于未发生者(83.3%vs 37%,P=0.152)。结论:单中心样本研究结果显示,URD-HSCT是治疗无合适血缘供体高危AML患者的有效手段,cGVHD患者预后较好,复发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移植后通过过继免疫治疗如DLI可以预防复发并改善预后以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放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对脑转移患者全脑放疗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纳入118例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个炎性复合指标和临床资料与脑转移瘤患者全脑放疗预后的关系。采用ROC曲线确定脑转移瘤患者全脑放疗预后NLR、PLR及LMR的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各组生存率之间的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  118例脑转移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2.5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72.8%和50.1%。通过ROC曲线确定NLR、PLR和LMR的临界值分别为4.28、217.8和1.95。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靶向治疗、NLR、PLR以及LMR均是影响脑转移瘤患者全脑放疗预后的危险因素(P=0.001、0.032、0.008、0.003、0.002),进一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PLR是唯一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03)。  结论  放疗前外周血PLR升高是脑转移瘤患者全脑放疗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4.
499例子宫内膜癌预后及随访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秀丽  何英  杨开选 《华西医学》2009,(6):1403-1407
目的:总结分析子宫内膜癌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的疗效及与各预后高危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住院的子宫内膜癌患者499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并进行随访,分析内膜癌高危因素对预后的影响。采用寿命表法计算患者生存率,Wilc-oxon(Gehan)比分法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因素。结果:(1)手术-病理分期I、Ⅱ、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94%、100%、75.3%,IV期患者1年生存率57.1%、2年生存率11.4%。(2)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是否行淋巴结切除术是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3)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和肌层浸润深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特殊病理类型、手术-病理分期期别晚、组织学分级为G3和深肌层浸润,应辅以术后治疗以提高生存率。(2)分期越晚,生存率越低(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初治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诊治的223例HL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般特点、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以及近期疗效;并通过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上述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9.0及graphPad Prism 5软件进行分析。结果:223例初治HL患者男女比例为1.25∶1;中位年龄40(3-84)岁,中位生存期为62(8-189)个月,5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为92.8%。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起病于纵隔淋巴结区域、有结外受累、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CR2未达CR/CRu为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5)。依照患者是否具备上述不良预后因素,将本研究223例HL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3组HL患者5年OS率分别为:100%、96.9%、42.9%,各组间OS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HL好发于青年男性患者,疗效好、生存期长;起病于纵隔淋巴结区域、有结外受累、LDH水平升高、CR2未达CR/CRu为独立不良预后因素;根据初治HL患者是否具有上述指标,进行不同危险度分层,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初治HL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PI3K)的表达与鼻咽癌预后的关系,以期为个体化综合治疗提供预测因素。方法将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免疫组化结果中PI3K蛋白表达同患者预后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PI3K的蛋白表达同TNM分期密切相关,PI3K的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无瘤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风险比例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性别、年龄、临床分期、PI3K的蛋白表达这些因素中,临床分期和PI3K的蛋白表达对预后有显著影响。结论鼻咽癌患者PI3K的表达同肿瘤的TNM分期、肿瘤的预后有相关性,是影响患者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相对独立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T1期浸润性肺腺癌5种常见病理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为肺腺癌临床监测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行肺癌手术,且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浸润性肺腺癌、肿瘤直径≤3 cm的患者,分别选取贴壁状为主型、腺泡为主型、乳头状为主型、微乳头状为主型、实性为主型各24例,5组共计120例。对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肿瘤分化程度、病理亚型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判定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5组不同病理亚型肺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水平、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5组间的胸膜浸润、有无淋巴结转移、术后TNM分期及术后有无复发进展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种肺腺癌亚型中,微乳头状为主型的淋巴结转移率(62.5%)和术后复发转移率(41.6%)最高。进一步行生存率分析显示,贴壁状为主型患者的预后最好,5年生存率为96.0%,微乳头状为主型患者预后最差,5年生存率为66.7%,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亚型、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TNM分期是影响T1期浸润性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且病理亚型、淋巴结转移情况还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均>1)。结论:T1期浸润性肺腺癌患者的预后与其病理亚型有关,而其中微乳头状为主亚型患者有着较高的淋巴转移率和更差的预后,对于该亚型的T1期浸润性肺腺癌患者,在术后可能需采取更积极的治疗和严密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级或伴大B细胞转化的初治滤泡淋巴瘤(F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后续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更多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3级或伴大B细胞转化的初治FL患者47例,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存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价相关预后影响因素。结果:47例患者随访3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和累积总生存率分别为55.32%(26/47)和80.85%(38/47)。IPI、FLIPI-1及FLIPI-2不同亚组患者随访3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和累积总生存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nn Arbor分期III-IV期、淋巴结受累部位≥5个、直径3 cm以上淋巴结受累部位≥3个、结外病变部位≥3个患者随访3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显著低于I-II期、淋巴结受累部位5个、直径3 cm以上3个及结外病变部位3个患者(P0.05);LDH水平≥240 U/ml患者随访3年累积总生存率显著低于240 U/ml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nn Arbor分期III-IV期、淋巴结受累部位5个及以上、3 cm淋巴结受累部位3个及以上、结外病变部位2个及以上、IPI评分2-3分、FLIPI-1评分和FLIPI-2评分≥3分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率的危险因素(P0.05); LDH≥240 U/ml、IPI评分2-3分及FLIPI-2评分≥3分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率的危险因素(P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2-3分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FLIPI-2评分≥3分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3级或伴大B细胞转化的初治FL患者采用目前已有治疗方案治疗存在治愈的可能,IPI评分可用于预测该类患者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靶区调强放疗及化疗治疗鼻咽癌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2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缩小临床靶区调强放疗及化疗,并对所有患者进行5年的随访。结果本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局部控制率、无区域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无局部淋巴结复发率分别为82.80%、95.16%、97.31%、86.02%及96.24%。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T分期、N分期是制约生存的预后因素,T分期、N分期是无远处转移的预后因素。进展期鼻咽癌患者中,诱导化疗组的5年生存率高于无诱导化疗组(P>0.05),辅助化疗者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明显低于无辅助化疗者(P<0.01)。结论小靶区调强放疗及化疗治疗鼻咽癌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直径≥5 cm肝细胞癌(HCC)患者的远期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天津第三中心医院收治并接受RFA治疗或RFA联合TACE治疗的HCC患者79例。其中36例HCC患者行单纯RFA治疗(RFA组),43例HCC患者行TACE联合RFA治疗(TACE联合组)。TACE联合组患者在TACE术后2周内进行RFA治疗。采用χ2检验比较TACE联合组与RFA组患者肿瘤首次完全消融率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对2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生存率。采用Cox回归分析直径≥5 cm的H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TACE联合组患者肿瘤首次完全消融率93.0%(40/43),RFA组患者肿瘤首次完全消融率为91.7%(33/3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1,P=0.821)。TACE联合组及RFA组患者1、3、5、7、10年肿瘤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8.8%、56.1%、38.4%、25.2%、16.8%及69.0%、40.0%、20.1%、13.4%、13.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61,P=0.059);TACE组患者1、3、5、7、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4%、57.6%、45.9%、41.3%、31.0%,高于RFA组患者的68.8%、40.2%、24.1%、16.2%、16.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1,P=0.03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门脉分支瘤栓、肿瘤无假包膜以及甲胎蛋白(AFP)浓度升高是影响直径≥5 cm的HCC患者总生存时间的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门脉分支瘤栓及AFP浓度升高是影响直径≥5 cm的HCC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TACE联合RFA治疗能延长直径≥5 cm HCC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合并门脉分支瘤栓及AFP浓度是影响直径≥5 cm 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