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枕部经小脑幕(Poppen)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术中直视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的技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均合并非交通性脑积水.病人均采用Poppen入路切除肿瘤,在显微镜直视下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结果 肿瘤均达显微镜下全切除,复查MRI未见肿瘤残余,矢状位可见造瘘口有脑脊液流动信号,脑积水均缓解.病理检查显示:成熟畸胎瘤1例,非成熟畸胎瘤2例,混合性生殖细胞瘤2例;4例恶性肿瘤术后均行放、化疗.术后并发眼球运动障碍1例,短暂性尿崩症1例.随访3~8个月,未出现肿瘤和脑积水复发.结论 Poppen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术后仍有一定比例的脑积水发生,术中直视下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可避免术后脑积水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完全神经内镜控制下采用颅后窝锁孔开颅切除小脑囊性血管母细胞瘤的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小脑囊性血管母细胞瘤病例资料,共发现6个肿瘤结节,均采用后正中旁切口,单侧颅后窝锁孔开颅,在神经内镜完全控制下切除囊腔内肿瘤结节。其中4例术中准确快速发现与术前影像位置一致的肿瘤结节;1例除在术前影像引导下发现1个肿瘤结节外,经神经内镜探查还发现1个术前影像学漏诊的肿瘤结节。结果 5例病人术后复查头部MRI均明确肿瘤结节全切除,囊腔有不同程度缩小。门诊随访1~5.5年,平均3.4年,病人均痊愈,未出现肿瘤复发。结论完全神经内镜控制下切除小脑半球的囊性血管母细胞瘤,手术创伤小、疗效佳,是处理该类型病变的较佳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病理证实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肿瘤部位:颅后窝39例(小脑蚓部9例,小脑半球29例,脑干1例),脊髓7例,幕上脑叶4例,侧脑室内4例,鞍区6例。病例均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根据病变不同部位,选择合适手术入路。结果全切除56例,部分切除4例。部分切除者术后辅助放疗或伽玛刀治疗。随访6个月~10年,全切除者均无复发,部分切除者保持稳定,肿瘤无明显增长。结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是最低级别胶质瘤,若能全切除病变,无需辅助治疗,效果良好,预后极佳。对于未能全切除者,辅助放疗或伽玛刀治疗,也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华山医院治疗的70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松果体区肿瘤.根据手术方式和术后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男53例,女17例,年龄6 ~16岁.经病理证实生殖细胞肿瘤(包括生殖细胞瘤、畸胎瘤及其他恶性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47例,松果体细胞瘤6例,松果体母细胞瘤3例,星形细胞瘤3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4例,其他类型肿瘤7例.所有病例均接受手术治疗,70例中,经小脑幕下小脑上入路37例,经枕下经小脑幕入路26例,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4例,经胼胝体后部入路2例,颞部-侧脑室三角部入路1例.肿瘤全切除36例,次全切除18例,大部分切除16例.病理证实为恶性的病变术后行放疗和(或)化疗,9例术后并发脑积水行分流术,共随访到58例(83%),总的5年生存率为66%,术后KPS评分大于80分者53例(91%).结论 对于儿童松果体区肿瘤,影像学检查缺乏明确特征,病理检查是诊断金标准,手术治疗应为首选.明确病理后应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坐位经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松果体区肿瘤患者摆坐位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适应证、相关问题和成功经验。方法对我科22例松果体区肿瘤采取坐位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并且与我们使用侧俯卧位和俯卧位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手术治疗17例结果相比较。结果所有39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龄7~52岁,平均22.6岁。病理性质:生殖细胞瘤17例,胚胎癌4例,内皮窦瘤2例,绒毛膜上皮癌1例,良性畸胎瘤8例,恶性畸胎瘤2例,松果体细胞瘤2例,脑膜瘤1例,皮样囊肿2例。所有39例肿瘤主体均位于直窦延长线以下,上界不超过此线1cm,且肿瘤主体也位于中线,两侧偏离中线均小于3cm,适合选用幕下小脑上入路。选择俯卧位和侧俯卧位17例,骨窗大小为7cm×8cm类圆形,结果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脑室积血11例,小脑肿胀5例,昏迷3例,死亡3例。选择坐位手术22例,骨窗大小为4cm×5cm类椭圆形,结果全切21例,次全切1例;仅1例发生小脑肿胀,无脑室积血,无严重致残和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颅内积气2例;术中气栓1例,及时发现并经过适当处理得到缓解。术后存活患者根据病理性质选择放疗和(或)化疗。结论适合幕下小脑上入路的松果体区肿瘤选择坐位有明显的优势,体位摆放、辅助办法和麻醉措施得当可以明显减少静脉气栓发生或得到及时缓解,同时可达到缩小了骨窗减少创伤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微创手术切除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手术的脑桥背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5例。术后无小脑缄默综合征出现。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微创手术可避免切开小脑蚓部,能安全、有效地切除脑桥背侧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和手术入路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7年3月手术治疗的92例小脑幕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内侧型和外侧型向幕上发展者,采用扩大翼点入路10例,颞下入路23例,颞枕部入路18例;肿瘤全部或主体在颅后窝21例,采用枕下或枕部幕上下联合入路;20例镰幕型采用枕部经小脑幕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86例,部分切除6例。无手术死亡病例。83例术后随访1~8年,正常工作、生活71例,生活自理8例,生活需要照顾4例;肿瘤复发再次手术7例(次全切除5例,全切除2例)。结论 手术全切除小脑膜脑膜瘤可获得满意效果及良好预后;根据肿瘤特点设计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及熟练掌握局部神经解剖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深静脉系统及大静脉窦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中分化松果体实质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中分化松果体实质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3例行Poppen入路,2例行胼胝体穹隆间入路,1例经侧脑室三角区入路。术后4例患者放疗,2例行化疗。结果肿瘤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围手术期死亡1例,随访5例患者,死亡1例,余4例存活。结论中分化松果体实质肿瘤比较罕见,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组织病理特征。治疗首先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放疗、化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1例老年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A)伴卒中病例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老年小脑PA伴卒中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开颅,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除肿瘤并清除出血。结果术后病理证实为PA。术后MRI示:肿瘤全切除。术后3个月随访:病人恢复好,未见复发迹象,继续随访观察。结论老年小脑PA伴卒中病例非常罕见,头颅MRI是其主要检查方法,利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全切除肿瘤并清除出血可获得较好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松果体区肿瘤临床资料,均采用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结果手术全切8例,近全切2例,大部切除1例。术中无1例发生空气栓塞。病理结果:松果体生殖细胞瘤5例,松果体细胞瘤3例,松果体区囊肿1例,星形细胞瘤2例。随访9例,时间24~70个月,平均38.6个月,复发1例,死亡1例,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生活自理。结论手术切除是松果体区肿瘤的必要治疗手段,天幕下方或者超过天幕范围较少的松果体区肿瘤首选幕下小脑上入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桥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脑桥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手术入路,采用颞下切开小脑幕入路3例,乙状窦后入路5例,枕下后正中经小脑延髓裂入路1例。结果病变达显微镜下全切除8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并发轻度脑干水肿2例,视物重影2例。随访6个月,MRI复查未见肿瘤复发及新发出血。术后3个月KPS评分90分7例,80分2例。结论对有明确手术指征的脑桥海绵状血管瘤,在出血后2~4周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在神经电生理、神经导航辅助下切除血管瘤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利用改良的Poppen入路及神经导航引导下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实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2008年10月15例松果体区肿瘤临床资料。全部病人均在神经导航辅助下经改良的Poppen入路行肿瘤切除,手术策略是最大限度切除肿瘤,解除脑脊液循环梗阻,保护好肿瘤周围重要结构。结果肿瘤全切13例,次全切除2例。1例术后出现交通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好转。病理结果:胶质瘤7例、脑膜瘤4例、生殖细胞瘤2例、畸胎瘤2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13例恢复良好,2例遗留部分视力、视野损害。结论改良Poppen入路的优点是路径短,减少对枕叶的牵拉,切开小脑幕后大多可获得较好的肿瘤显露,以最大程度切除肿瘤。神经导航能够引导术者行枕角穿刺和进入手术区,减少副损伤,同时对判定肿瘤切除程度具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分型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76例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检查及术中判断分为内听孔前型31例,内听孔后型17例,大型联合型28例。73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使用颞下入路,1例使用翼点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71例,次全切除5例。术后随访1~10年,术后新增神经症状15例,其余病人术后症状均改善;复查头颅MRI,复发3例;死亡2例。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可获得满意效果及良好预后;扩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可满足绝大多数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切除的需要;颅神经、岩静脉及重要动脉的保护和处理在桥小脑角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显微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附34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总结松果体区肿瘤显微手术切除的经验。方法 回顾34例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和手术体会。结果 本组患者中生殖细胞瘤12例,畸胎瘤7例,胶质瘤5例,脑膜瘤4例,胆脂瘤、海绵状血管瘤各2例,松果体细胞瘤和异位垂体腺瘤各1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采用枕部经小脑幕入路27例,幕下小脑上入路4例,侧脑室三角部入路2例,经胼胝体入路1例。肿瘤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手术后无住院期内死亡者。结论 显微手术技术的提高显著降低了松果体区肿瘤直接手术切除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我们认为积极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是松果体区肿瘤最佳的一线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的经验.方法 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24例,其中第三脑室前部肿瘤10例,中部12例,后部2例.结果 肿瘤全切20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1例.病理结果示:颅咽管瘤9例,胶样囊肿7例,星形细胞瘤4例,室管膜瘤2例,胶质母细胞瘤1例,畸胎瘤1例.术后并发症:近记忆力障碍6例,2个月内均有所恢复;短暂性尿崩5例,治疗1~2周后恢复;缄默症2例,1个月内恢复;脑积水4例,其中3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恢复良好,另1例术前昏迷者,术后意识状态无改善,放弃治疗.结论 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前、中部肿瘤是较理想的手术入路,肿瘤切除率高,病人术后合并症少、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脑顶盖部胶质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中脑顶盖部胶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其中枕部经小脑幕入路8例,经幕下小脑上入路1例。结果肿瘤均全切除,病理均为低级别胶质瘤,术后并发双眼上视困难1例,无其他手术并发症,无死亡病例。脑积水完全缓解8例,1例仍有头痛、呕吐症状,再次行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所有病人随访1~5年,MRI未见肿瘤复发,眼球运动障碍有不同程度恢复,KPS评分90~100分。结论中脑顶盖部胶质瘤临床罕见,病理级别相对良性,进行积极的显微外科治疗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小脑上动脉供血的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小脑上动脉(SCA)供血的动静脉畸形(AVMs)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和治疗效果。方法 SCA供血的8例AVMs患者平均年龄20.75岁,主要表现为颅内出血、头痛、癫痫、肢体瘫痪、共济失调等。AVMs直径0.5~2.5cm5例,3~5cm3例,均经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AVMs。结果 8例AVMs均全切除,出院时生活自理5例,基本自理3例(共济失调)。术后随访0.5~1年,共济运动障碍者均恢复。结论 SCA供血的AVMs有其自身特点,AVMs主要累及小脑上蚓部和小脑半球上部,以中小型多见,适宜通过幕下小脑上入路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复发性听神经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1973年1月到1984年12月,采用颞下-经小脑 幕入路切除6例复发性听神经瘤。6例中5例第一次手术是经常用的枕下入路将肿瘤部分切除,术后7个月到7年病人因肿瘤复发再次入院。第二次手术均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有2例肿瘤全切,3例肿瘤次全切除;另1例第一次由耳科医生经迷路后入路,将肿瘤部分切除,6个月后因肿瘤复发再次入院,第二次手术采用枕下入路,亦部分地切除了肿瘤,1年后,病人又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入院,第三次手术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终于将肿瘤全切除。治疗结果:5例恢复原工作或轻工作,1例由于视力障碍需别人照顾。 文中简要地介绍了6例病人的治疗情况,讨论了复发性听神经瘤的手术入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的操作方法,以及此入路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膜帆入路显微手术肿瘤第四脑室髓母细胞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20年7月经膜帆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17例第四脑室髓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15例(88.2%),次全切除2例(11.8%)。15例颅内压增高症状术后明显缓解;1例脑积水术后未缓解,改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术后因呼吸衰竭死亡。术后未出现小脑性缄默及眼球震颤等并发症。出院时,GOS评分5分13例(76.5%),4分3例(17.6%),1分1例(5.9%)。结论 髓母细胞瘤的治疗以显微手术为主,经膜帆入路是到达第四脑室肿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可减少小脑相关并发症,改善髓母细胞瘤病人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分析14例天幕下小脑上部动静脉畸形(AVMs)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评估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显微手术的效果。方法天幕下小脑上部AVMs 14例均分别经影像学.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9例选择枕叶下经天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AVMs。结果本组14例平均年龄32.9岁;头痛伴呕吐为主要表现者10例,有小脑共济失调体征10例;AVMs伴出血者13例。AVMs直径0.5~2.5cm 6例,3-5cm 7例;小脑上动脉为主要动脉供血13例,单纯由小脑上动脉供血者6例;引流静脉向大脑大静脉或横窦引流者7例,向深浅两个方向引流者4例。9例枕叶下经天幕人路显微镜下切除AVMs,8例临床治愈,1例术后死亡,随访半年至1年,生活完全自理7例,基本自理1例。结论本组天幕下小脑上部AVMs以青壮年居多,病人头痛、小脑共济失调症状突出:该部位AVMs中小型多,小脑上动脉为主要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多向大脑大静脉及横窦引流:枕叶下经天幕入路对该区域病变显露佳,具有病变易切除、创伤小的优点,是切除天幕下小脑上部AVMs的理想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