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目的:探讨循经艾灸子宫穴在降低产后宫缩痛中的护理效果.方法:以本院产科经阴道分娩的100例经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0例,对照组产妇产后6h后给予远红外线热疗贴外敷下腹部气海穴缓解宫缩痛,研究组产妇给予循经艾灸子宫穴缓解宫缩痛,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宫缩强度及各时间点宫缩痛的情况和护理后疼痛缓解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产后宫缩痛患者应用腕踝针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 2020 年 5 月至 2021 年 12 月收入的 120 例阴道分娩
且宫缩痛评分达 4 分以上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60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在
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腕踝针。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宫缩状态和产后恢复满意度。结果 治疗前两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 评分
法)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 0.5、1、2、3h 观察组 NRS 评分全部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宫缩缓解起效时间较对
照组短,宫缩痛发作次数比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对产后恢复情况总满意率(98.33%)高于对照组(88.33%)(P<0.05)。
结论 产后宫缩痛患者采用腕踝针治疗,能有效减轻宫缩痛程度,缩短宫缩缓解起效时间,减少宫缩痛发作次数,提高产后恢
复满意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TDP治疗仪照射关元穴缓解缩宫素引发产后宫缩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6年7月-2017年3月行剖宫产的260例住院经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于术后1~3d静脉滴注缩宫素注射液,对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4分的产妇于第2天行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实施心理护理结合腹部按摩,实验组采用TDP治疗仪照射关元穴。比较2组护理前、护理后1h、12h、24h、72hVAS评分,并采用我院自制的疼痛影响量表评估产后宫缩痛对睡眠、情绪、哺乳、日常生活的影响。 结果 护理后,2组VAS评分均降低,而实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产后宫缩痛对睡眠、母乳喂养的影响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t=5.848,P<0.001;t=2.133,P<0.001)。 结论 TDP治疗仪照射关元穴可有效缓解缩宫素引发的产后宫缩痛,对改善产妇睡眠、早期母乳喂养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雷火灸子宫穴同时配合双侧合谷穴对治疗产后宫缩痛的疗效。[方法]选择自然分娩的100例经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50例经产妇在顺产后予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经产妇在顺产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雷火灸子宫穴同时配合双侧合谷穴的方法。按疼痛缓解效果评估表进行评分,比较两组病人产后宫缩痛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后1d、2d宫缩痛缓解明显,治疗前后两组疼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中医护理雷火灸治疗对产后宫缩痛有良好的疗效,该操作简便,无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1):1991-1992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4月在本院行剖宫产的经产妇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中药穴位贴敷神阙和双肾俞组(B组)、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组(C组)、中药穴位贴敷神阙和双肾俞联合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组(D组),每组40例。A组常规注射催产素、B组中药穴位贴敷神阙和双肾俞、C组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D组中药穴位贴敷神阙和双肾俞联合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比较4组产后第1、2、3d宫缩疼痛程度及血清TNF-α。四组宫缩疼痛程度比较发现,B、C组与A组在第1、2d无重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d,A组与B组重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中的血清TNF-α水平均有所下降,与A组比较,B、C、D组的血清TNF-α水平显著下降(P0.05);D组与B、C组比较,血清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5)。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剖宫产后宫缩痛有显著的疗效,是一项经济简便,产妇易于接受的操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 了解穴位按摩治疗便秘的选穴配伍规律, 为便秘患者的穴位按摩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便秘”“穴位按摩”“穴位按压”“穴位按揉”为关键词,从中医临床诊疗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等数据库中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后,进行穴位频次描述性分析和选穴规律关联分析。 结果 共纳入文献371篇,包含89个穴位,针对人群多为神经科、骨科和消化科的患者;最常见的选穴依次为天枢穴(18.52%)、中脘穴(10.44%)、足三里穴(10.25%)、支沟穴(6.22%)、气海穴(5.72%)、关元穴(5.47%)和大横穴(5.16%);不同基础疾病的便秘患者选穴位置不一。 结论 神经科、骨科和消化科便秘患者是常见的穴位按摩人群,天枢穴、中脘穴、足三里穴等是治疗便秘的常用穴位,穴位配伍治疗便秘效果较好,不同基础疾病的便秘患者应该选择不同的穴位按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神阙穴贴敷治疗产后宫缩痛的疗效。[方法]将12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包括改变体位、局部热敷、按摩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产后2h开始进行神阙穴中药贴敷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宫缩痛程度,比较两组产妇产后24h、48h、72h宫缩痛程度。[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24h、48h、72h宫缩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阙穴中药贴敷能有效减轻产后宫缩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分析耳穴疗法治疗便秘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建库以来至2020年9月30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PubMed数据库收录的耳穴治疗便秘的临床试验研究文献,采用Microsoft ...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索耳穴疗法干预疲劳的常用选穴,分析不同疲劳类型耳穴疗法干预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CINAHL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0月23日。对耳穴疗法的频次和规律进行总结,并分析耳穴选穴方案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共纳入文献37篇,提取耳穴处方44项,涉及耳穴18种,应用频次排名前10位的耳穴依次是脾、肝、肾、皮质下、神门、心、交感、内分泌、肺、胃;耳穴贴压是主要疗法,耳穴总刺激量多分布在8~30 d,单日刺激频数多集中在1~<3次,单次刺激时长多集中在3~6 min;关联规则分析有13条强关联配伍。结论:耳穴疗法干预疲劳的常用选穴为脾、肝、肾、皮质下等,主要疗法为耳穴贴压,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发现耳穴疗法干预疲劳的规律,加深对耳穴疗法缓解疲乏的认识,为优化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体位干预配合局部按摩缓解产后宫缩痛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8月在我科分娩产妇280例,将其随机等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取产后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早期体位干预配合局部按摩缓解产后疼痛。统计两组产后24h疼痛评分。结果:干预组产妇产后24 h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体位干预配合局部按摩能有效降低产后宫缩痛的疼痛程度,减轻产妇痛苦,促进产后机体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15.
<正>产后宫缩痛是产褥早期因子宫收缩而引起的小腹疼痛[1],以往认为产后宫缩痛是正常过程,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更加注重产妇产后舒适度的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此,我院妇产科对正常分娩的产妇采取穴位疗法配合情志调理、辨证施膳等措施应对产后宫缩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正常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三联疗法在难治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价值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本院自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难治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形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前者采取宫腔纱布填塞方式,后者则是应用三联疗法。分析两组患者之间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之后的生活质量。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低于观察组,数据差异性显著;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存在统计价值。结论面对临床上出现难治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给予三联疗法,可以增加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此外,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腕踝针疗法治疗二次分娩产妇宫缩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在婺源县中医院妇产科进行分娩的60例二次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镇痛泵止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腕踝针刺。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24 h、48 h后的疼痛评分(WHO疼痛标准分级)、阴道出血量及治疗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24 h、48 h后疼痛评分均低于同时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24 h、48 h内阴道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P<0.05)。结论 腕踝针治疗二次分娩产妇产后宫缩痛疗效显著,有利于促进产后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推拿治疗小儿便秘的选穴配伍规律,为临床小儿便秘患者的选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小儿(child)、婴儿、幼儿、儿童(children)、婴幼儿(infants)、便秘(constipation)、推拿(massage)、按摩、手法、按揉”作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文库中所有公开发表的有关推拿治疗小儿便秘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类型的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分析和整理,对穴位进行频次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及规律关联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65篇,包含38个穴位,使用总频次为684次;使用频次前五的穴位依次是腹、大肠、脾经、七节骨、脊。其中35个穴位主要分布于上肢、胸腹和腰背骶部,占穴位总频次的92.11%。聚类分析显示腹-大肠-七节骨-脾经;脊-足三里;天枢-龟尾为推拿治疗小儿便秘的主要选穴聚类群。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大肠-脾经-七节骨-腹、大肠-足三里-腹-六腑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结论腹、大肠、脾经等是治疗小儿便秘的常用穴位;治疗小儿便秘的穴位多分布在上肢部、腰背骶部;有效聚类群为腹-大肠-脾经-七节骨;穴位配伍治疗便秘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在缓解产后便秘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44例产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行穴位按摩法,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按摩能有效缓解产后便秘,且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