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胃食管癌前病变的操作方法、疗效等。方法选取内镜黏膜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异型增生的47例患者,对手术前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同时对手术并发症进行观察和处理。结果切除病变54处,病变首次完全切除者50处(92.6%),术后病理诊断轻度异型增生5处,中度异型增生20处,重度异型增生29处。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相符者44处占81.5%,10处不相符的病变中有9处术前活检病理级别低于术后病理级别。并发出血14例占29.8%,均经处理后出血停止,无1例发生穿孔者。结论对于术前活检病理为异型增生(即使为轻、中度异型增生)的病变均应积极进行内镜黏膜切除治疗;内镜黏膜切除术是治疗胃食管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内镜黏膜切除术在胃食管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在胃食管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就适应证和操作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方法 选取内镜黏膜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异型增生的49例患者,对手术前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同时对手术并发症进行观察和处理.结果 切除病变56处,病变首次完全切除者52处(92.9%),术后病理诊断轻度异型增生7处,中度异型增生20处,重度异型增生29处.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相符者46处占82.1%,10处不相符的病变中有9处术前活检病理级别低于术后病理级别.并发症出血15例占30.6%,均经处理后停止出血,无一例发生穿孔.结论 对于术前活检病理为异型增生(即使为轻、中度异型增生)的病变均应积极行内镜黏膜切除治疗;内镜黏膜切除术是治疗胃食管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术前黏膜染色和超声内镜检查对于病例的选择和手术安全性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胃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是胃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早期发现和干预是防控胃癌的重要手段.在PLGC的形成过程中,DNA甲基化、微卫星不稳定性、p53以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等占有重要位置.鉴于胃癌的高度恶性,且其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实施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比较困难.本文就目前PLGC发病机制、防治对策等问题进行总结,以便于临床医师对胃癌前病变进行密切的监测及有效的干预.  相似文献   

4.
作者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胃癌前病变(PLGC)的疗效优势之所在。采用标本虚实临床思维,辨析本病则具有本虚标实、虚实相关联,滞损多交加的证候结构特征。临床主张标本兼治,转滞为通,并对幽门螺杆菌与湿热的相关性及痰瘀结滞、毒瘀交阻癌变高危证型进行了经验性治疗用药介绍。  相似文献   

5.
胃上皮异型增生的新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异型增生的诊断标准,在东西方国家的胃肠病学术界存在着很大差异,曾一度导致诊断上的混乱.鉴于此.国际上制定了帕达瓦和维也纳新分类系统,对异型增生的诊断标准提出全新的概念,明确将高级别胃上皮异型增生作为胃癌最早期的镜下可见阶段,只是尚未发生浸润.因此,异型增生作为胃癌前病变这一描述已不再准确.深化对胃上皮异型增生的认识与理解,加强对其形成机制、可逆性和治疗方面的研究,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胃黏膜癌前病变是包括肠上皮化生及上皮内瘤变在内的一组病变。目前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断主要依赖内镜活检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其早期诊断和内镜下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起决定性作用。"光学活检"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内镜技术,以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为代表,可以在内镜检查的同时实时观察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腺体及血管等显微结构,获取类似病理组织学的显微内镜图像,为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7.
胃癌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胃癌的发生常在癌变之前经历相当漫长的演变过程,即由正常胃黏膜转变成胃癌前病变,部分再发展成胃癌.目前公认,胃黏膜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是胃癌前病变.鉴于胃癌的高度恶性,且其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实施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比较困难.本文就胃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和肠化生的定义和分类,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等问题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胃癌前病变的认识水平,以便于临床医师对胃癌前病变、特别是萎缩性胃炎进行密切的监测及予以及时有效的干预.  相似文献   

8.
解痉多肽表达化生(spasmolytic polypeptide expressing metaplasia,SPEM)作为胃癌前病变的初始步骤,慢性炎症持续刺激可进展至异型增生甚至癌变.现有基于SPEM特性的动物模型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胃黏膜免疫应答失调可能为SPEM进展至肠化生直至胃癌的机制之一.因此,进一步研究SPEM的起源及进展机制,有望遏制SPEM病理形态的产生,阻断SPEM进展到肠化生,从而真正减少肠型胃癌的发病率.故本文将近10年来有关SPEM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胃粘膜肠化生和异型增生(胃癌癌前病变)的可能致病因素.我们开展了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了病例一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互调查对象:1993年2月~1996年12月在深圳市中医院就诊的门诊或住院的胃院痛患者,病理检查符合胃粘膜肠化或异型增生者共100例,其中肠化生70例,异型增生30例。并另选100例胃皖痛复诊病例,但病现检查胃粘膜无肠化生和异型增生者作为对照。按照卫:回病例一对照调查要求.两组性别一致,年龄无显著性差异。1.2调查方法:根据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要求,采用一人一卡,统一填写…  相似文献   

10.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44例,采用辩证论治加化瘀、抗癌法,中药胃康胶囊法,结合法等3种治疗方法。经胃镜复查31例。结果表明,总有效率83.9%,消失率61.3%;对中度异型增生的消失率为80.0%。癌前病变的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寒型、脾胃气滞型和脾胃湿热型的疗效较明显。初步证明了用中医药阻断癌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PLGC)的现状,就中医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从中医缺少共识的发病学病机理论、临床缺乏主导治则方向和治法的主次结构、疗效评价缺乏科学性、“共识性”标准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研讨,认为上述因素是中医治疗PLGC优势得不到广泛认可、并制约其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提出了解决“困惑”的思路与对策,认为凝练归纳PLGC演变发展的中医病机理论、建构PLGC中医主要证型结构,确定治疗大法的主导方向和治法的主次,临床研究符合DME原则和GCP规范,方药选择、使用剂量、疗效评价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等,这将有助于PLGC中医疗效优势得到弘扬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消化道上皮内瘤变和黏膜瘤变的概念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尧 《胃肠病学》2008,13(10):577-579
对重度异型增生和早期癌的鉴别,日本和欧关有不同观点,活检诊断的一致率很低。近十年来国际上病理学家达成了一些共识,对异型增生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案:Padova分类、Vienna分类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工作纽意见,共同点是均采用了两级分类法,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但分类术语的命名法和内涵不同。WHO建议对异型增生采用上皮内瘤变的术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而Vienna分类的黏膜高级别瘤变包括重度异型增生/腺瘤、非浸润癌(原位癌)、疑浸润癌和黏膜内癌。本文评述新分类的异同点和临床应用注意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胃上皮内瘤变(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IN)与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s, CR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筛除资料不全者,纳入39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在同一次住院期间完成胃肠镜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测、Hp检测(包括14C-尿素呼气试验或胃黏膜组织银染色法),同时收集患者的基础资料、实验室检查等数据。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计算OR值和95%CI分析Hp感染、GIN与CRA的相关性。[结果]Hp感染的患者罹患CRA的风险升高(原始OR=1.796,95%CI:1.100~2.935,P=0.019;矫正后OR=1.793,95%CI:1.043~2.900,P=0.034),GIN的患者罹患CRA的风险升高(原始OR=2.362,95%CI:1.226~4.551,P=0.010,矫正后OR=1.912,95%CI:1.025~3.567,P...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胃黏膜异型增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使用统一诊断标准,收集480例胃黏膜低级别/不确定性异型增生患者病理诊断,并采集患者主症次症、舌脉等中医四诊信息,明确其中医证候类型及病理组织分类。建立数据库,并采用IBM-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病例480例,其中低级别异型增生患者261例,不确定性异型增生患者219例。所有患者单一证候及复合证候频次共计706次,单一证候患者为276例,兼夹两种证候者为182例,兼夹三种证候者为22例。证候出现频次为:肝胃郁热证>脾胃气虚证>胃络瘀阻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气虚证年龄高于非脾胃气虚证(P<0.05)。脾胃虚寒证与萎缩范围、萎缩程度之间呈负相关(P<0.05),脾胃气虚证与异型增生、萎缩、肠化生病变范围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肝胃郁热、脾胃气虚及胃络瘀阻是异型增生的常见证候;脾胃虚寒证较多分布在萎缩程度较轻及萎缩范围较小的疾病前期;脾胃气虚是异型增生发病的重要环节,更是其病变发...  相似文献   

15.
胃黄色瘤又称胃黄斑瘤或胃脂质岛,是一种发生于胃黏膜的脂肪沉积型良性病变。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胃黏膜损伤修复、肠化生、脂质代谢异常有关。胃黄色瘤可发生于胃任何部位,常见于胃窦和幽门区。据报道,胃黄色瘤与早期胃癌风险增加相关。本文就胃黄色瘤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吕宾 《胃肠病学》2011,16(10):577-579
胃上皮内瘤变是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临床随访研究显示部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可逆的,经适当的治疗,大部分可以消退,仅少数加重或癌变。促进胃上皮内瘤变逆转对预防胃癌具有积极意义。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助于减轻胃黏膜萎缩,逆转部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延缓肠化生的发展,补充各种抗氧化剂和微量元素可能有助于预防胃癌,但有限的临床试验证据尚不足以证明其逆转效果;环氧合酶(COX)-2有望成为治疗的靶点;中医中药在治疗胃上皮内瘤变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但尚需更多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17.
胃癌很少从正常的胃黏膜上皮直接发生,通常需经历多年持续的癌前病变过程,对于癌前病变的及早识别和治疗,不失为防治胃癌的有效途径。2000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出版的WHO肿瘤分类《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一书,对胃肠道癌前病变和癌的诊断名称、定义和标准作了一些新的规定,首次将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N)的定义引入到消化系统肿瘤中,以解决癌前病变的一些术语如异型增生(dysplasia)、不典型(atypia)、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等在使用上的混淆。现就胃黏膜上皮内瘤变(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GIN)与胃癌的关系研究作一简要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临床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明确内镜下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10月至2019年12月经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术前筛查的175例患者证实为胃LGIN的255例病变纳入研究,并进行内镜下RFA,关注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进行疼痛评分,并追踪其复查随访结果。 结果255例病变均成功完成内镜下RFA,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的治愈率分别为91.3%、90.8%、89.4%、88.2%、86.5%,术后腹痛为主要并发症。 结论内镜下RFA是治疗胃LGIN的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可门诊治疗的新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上皮内瘤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可行性、必要性及疗效。方法对50例内镜下有明确病灶,表现为浅表病变,活检病理为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行ESD切除病灶,对比术前术后病理结果,并内镜随访。结果 34例术前活检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灶ESD术后病理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2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黏膜内癌4例、黏膜下浅层癌2例。16例术前活检病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灶ESD术后病理诊断为慢性炎症肠上皮化生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例、黏膜内癌3例、黏膜下层癌7例。结论 ESD治疗内镜下有明确病灶的上皮内瘤变可及时发现早期胃癌,并有效预防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复春联用叶酸治疗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临床转归。方法:收集上海市7所不同等级医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胃镜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证实的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共198例,应用胃复春联用叶酸的方案进行药物治疗,并进行定期随访及内镜复查,符合指征者行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及病理学检查,了解其疗效、转归及胃癌漏诊情况。结果: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病灶主要位于胃窦(66.7%),镜下表现多样,主要为粗糙糜烂(37.9%)。药物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总改善率为76.3%。最终随访结果显示,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病灶完全消退47例(23.7%),病理消退72例(36.4%),不变55例(27.8%),进展22例(11.1%)及腺瘤样变2例(1.0%),总消退率为60.1%。进展患者中符合漏诊者达50.0%。结论:胃复春联用叶酸能有效缓解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消退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对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进行定期胃镜随访有望早期检出胃癌病灶,部分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同时存有癌变病灶,内镜短期、重复检查可减少胃癌漏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