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例57岁男性患者因肺腺癌根治术辅助化疗后出现脑转移接受安罗替尼12 mg口服、1次/d(用药2周、停用1周)+替莫唑胺150 mg口服、1次/d(用药3周、停用1周)联合抗肿瘤治疗。治疗5个月后, 患者出现咳嗽、胸闷、劳力性呼吸困难等症状, 且进行性加重。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等未见明显异常, 胸部CT检查示两肺出现间质性肺水肿, 考虑与安罗替尼有关。停用安罗替尼与替莫唑胺, 给予糖皮质激素和对症治疗。5 d后, 患者胸闷、咳嗽等症状缓解, 换用贝伐珠单抗联合替莫唑胺抗肿瘤治疗, 未出现不适。1个月后复查胸部CT, 两肺间质性水肿较前吸收。 相似文献
2.
子宫腺肉瘤被认为低度恶性子宫肿瘤。子宫腺肉瘤发病率低, 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大部分子宫腺肉瘤患者预后较好。本文报道1例难治性子宫腺肉瘤患者术后迅速出现转移并致死亡的诊疗经过, 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并作出个性化处理。 相似文献
3.
阴囊肿块是泌尿外科门诊常见的疾病, 在急诊患者中占1%。对关于阴囊肿块的主诉做出诊断具有挑战性, 因为各种阴囊肿块的症状和体征相重叠。未能正确识别和处理阴囊肿块, 诸如睾丸扭转、睾丸癌、精索静脉曲张和鞘膜积液, 可能导致患者不育、睾丸丢失, 甚至是死亡。由于误诊、漏诊后果的严重性, 对可能危及生命和睾丸的阴囊肿块, 须保持高度戒备, 并准确地识别出来。充分掌握各种阴囊肿块的表现和不同之处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做出诊断并提供最佳的治疗措施。排除危及生命或睾丸的紧急情况, 如睾丸扭转和需要立即干预的睾丸恶性肿瘤、坏死性筋膜炎是重中之重。阴囊超声检查是区分不同来源阴囊肿块的最佳方法;磁共振检查是诊断阴囊血肿的最佳方法。然而, 良好的临床判断和决策仍然是成功治疗阴囊肿块患者的最重要因素。该文旨在描述阴囊肿块的正确评估方式、潜在的危及睾丸存活的状况的识别, 以期对每种阴囊肿块做出准确的病理学诊断评估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急性白血病患者免疫力低下, 尤其在化疗后易合并各种感染而引起发热。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肺结核常见, 但合并肝结核者少见。本文对2020年6月8日收治于威海市立医院的1例急性白血病治疗后合并肝结核病例进行报道, 旨在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避免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5.
1例61岁男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 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接受BeEAM(苯达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美法仑)方案预处理, 并先后给予阿昔洛韦、泊沙康唑、左氧氟沙星、比阿培南及万古霉素等预防感染或抗感染治疗。移植预处理前患者血钾为4.1 mmol/L, 给予泊沙康唑和左氧氟沙星7 d后, 患者血钾为3.4 mmol/L, 给予静脉和口服补钾, 补钾5 d后患者发生心房颤动, 血钾为3.3 mmol/L;继续补钾7 d后血钾为3.0 mmol/L。排除其他药物后考虑低钾血症由泊沙康唑引起的可能性大。停用泊沙康唑, 换用伏立康唑;3 d后, 患者血钾恢复至4.2 mmol/L。随访3个月, 多次复查患者血钾均在参考值范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嘉兴市妇幼保健院产科病区住院分娩的产妇250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观察组(n=125)采用心理干预模式, 对照组(n=125)采用常规查房指导, 比较两组产妇干预前后抑郁情绪[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 观察组的EPDS评分为(16.95±4.20)分, SDS评分为(65.83±7.52)分, SAS评分为(61.12±7.59)分, 对照组的EPDS评分为(16.62±4.03)分, SDS评分为(64.49±7.98)分, SAS评分为(60.88±7.85)分;出院后7 d, 观察组的EPDS评分为(11.54±2.39)分, SDS评分为(51.12±4.62)分, SAS评分为(49.71±4.22)分, 对照组的EPDS评分为(15.93±3.87)分, SDS评分为(63.21±6.95)分, SAS评分为(59.65±6.43)分;出院后7 d时, 相比较... 相似文献
7.
8.
1例73岁男性右肺鳞癌患者给予阿法替尼30 mg口服、1次/d靶向治疗, 80 d后出现双下肢水肿、纳差伴少尿。实验室检查示血肌酐658 mmol/L, 血尿素26.8 mmol/L, 尿蛋白(++++)、尿潜血(+++);肾脏组织穿刺活检示肾小管损伤、部分细胞呈新月体、轻度IgA沉积。患者被诊断为急性肾衰竭, 考虑为阿法替尼所致。停用阿法替尼, 给予血液透析、糖皮质激素、抗凝药、利尿剂等对症治疗, 12 d后双下肢水肿减轻, 19 d后日尿量约为800 ml, 99 d后肾功能指标趋于正常。患者未再行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9.
1例40岁女性患者因乳腺疼痛、结节自行口服乳块消颗粒10 g、3次/d。服药约1个半月后, 患者出现间断性右上腹胀痛、小便色深黄, 伴乏力、厌油、恶心、呕吐等症状;服药2个半月后上述症状加重, 实验室检查示总胆红素(TBil)98.8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51.5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962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 213 U/L、γ-谷氨酰转移酶(GGT)196 U/L、碱性磷酸酶(ALP)124 U/L。考虑为乳块消颗粒所致肝损伤, 停用该药, 给予谷胱甘肽、促肝细胞生长素、硫普罗宁、降酶灵、水飞蓟素、熊去氧胆酸等治疗, 10 d后患者症状逐渐好转;13 d后患者消化道症状消失, TBil 20.5 μmol/L、DBil 6.2 μmol/L、ALT 43 U/L、AST 58 U/L、GGT 53 U/L、ALP 60 U/L。停用谷胱甘肽、促肝细胞生长素、硫普罗宁, 继续服用降酶灵、水飞蓟素、熊去氧胆酸2周, 6周后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患者的肝损伤可能与乳块消颗粒中的川楝子成分有关。 相似文献
10.
1例67岁男性原发性肝癌患者因多次介入治疗后疾病进展, 改为瑞戈非尼联合信迪利单抗方案治疗, 用药1个周期后出现左侧面部表情肌和左侧上睑无力, 全身肌肉疼痛伴呼吸困难。实验室检查示肌红蛋白8 614 μg/L, 肌酸激酶(CK)17 480 U/L, CK-MB质量528 μg/L, 肌钙蛋白I 0.465 μg/L, 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 069 U/L, 丙氨酸转氨酶(ALT)493 U/L, 乳酸脱氢酶(LDH)2 469 U/L;心电图示新发左束支阻滞。考虑为信迪利单抗所致免疫相关性肌炎、免疫相关性肌痛、免疫相关性肝炎, 不除外免疫相关心脏毒性。立即停用瑞戈非尼和信迪利单抗, 给予甲泼尼龙500 mg冲击治疗(5 d后逐渐减量)、甘草酸单铵半胱氨酸氯化钠注射液和双环醇保肝、降肝酶治疗。7 d后, 患者左侧面部表情肌及左侧眼睑无力较前缓解, 胸闷较前缓解, 全身肌肉无明显疼痛;15 d后实验室检查示肌红蛋白494 μg/L, CK 537 U/L, CK-MB质量115 μg/L, LDH 519 U/L, AST 52 U/L, ALT 77 U/L。治疗半年后停用甲泼尼...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rimary adrenal lymphoma, PAL)是一种罕见疾病[1, 2, 3], 现对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PAL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1例58岁男性患者因胃溃疡自行口服胃刻宁片1.24 g、3次/d, 同期未合并服用其他药物。1个月后患者出现腹胀、巩膜黄染、尿液发黄和乏力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1 272 U/L, 天冬氨酸转氨酶(AST)507 U/L, 总胆红素(TBil)59 μmol/L, 直接胆红素(DBil)34 μmol/L。考虑为胃刻宁片导致的急性肝损伤。停用该药, 予以保肝、利胆、降酶等治疗。10 d后, 患者上述症状消失, 肝功能检查示ALT 163 U/L、AST 43 U/L、TBil 23 μmol/L、DBil 17 μmol/L;1个月后, 患者肝功能检查示ALT 31 U/L、AST 24 U/L、TBil 14 μmol/L、DBil 6 μmol/L。考虑患者的肝损伤可能与胃刻宁片所含的白屈菜有关。 相似文献
13.
对比剂使用后急性肾损伤(PC-AKI)是碘对比剂的严重不良反应之一。随着CT技术的快速发展, 静脉注射使用碘对比剂显著增多。尽管发生率很低, 静脉注射PC-AKI也受到重视。目前, PC-AKI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措施, 有效的风险预测和预防是降低PC-AKI风险和减轻肾脏损伤的重要措施。水化疗法是目前临床推荐用于防治PC-AKI的措施。近年来也有许多学者对远端缺血预处理、药物治疗和肾脏替代疗法等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15.
乳腺癌作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 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 对女性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目前, 虽然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但是由于患者存在恶性程度高、化疗耐药等问题, 使得其临床治疗效果不佳, 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和生存。铁死亡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形式, 以细胞内铁过表达和脂质活性氧累积为特征。研究发现, 铁死亡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演进有关, 并且诱导铁死亡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及远处转移, 增强其化疗药物的疗效, 进而逆转乳腺癌化疗耐药。因此, 诱导铁死亡可成为乳腺癌患者临床治疗的新策略。本文对乳腺癌化疗耐药、铁死亡作用机制及其在乳腺癌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1例25岁女性因减重自行皮下注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司美格鲁肽)0.5 mg, 用药后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未予重视;第2周再次皮下注射司美格鲁肽1 mg, 恶心、呕吐等症状加重, 继而出现胃痛、胃胀, 不能缓解。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1 687 U/L, 天冬氨酸转氨酶(AST)809 U/L, 碱性磷酸酶(ALP)167 U/L, 总胆汁酸(TBA)178.8 μmol/L, 总胆红素(TBil)106.3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64.0 μmol/L, 间接胆红素(IBil)42.3 μmol/L。排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梗阻性黄疸, 以及并用药物等原因后, 考虑为司美格鲁肽引起的急性肝损伤, 给予保肝治疗。因治疗效果不佳, 给予人工肝治疗1次, 其后继续予保肝治疗。治疗第17天, 实验室检查示ALT 579 U/L, AST 583 U/L, ALP 180 U/L, TBA 231.8 μmol/L, TBil 344.8 μmol/L、DBil 233.8 μmol/L、IBil 111.0 μmol/L。治疗6个月余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 ... 相似文献
17.
儿童股骨干骨折是儿童中常见的骨折类型, 占全部儿童骨折的1.4%~1.7%。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体质量、骨折类型、受伤方式等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一般来说, 学龄前儿童采用非侵入性固定治疗(如Pavlik吊带、髋人字石膏), 学龄儿童采用内固定治疗, 内固定治疗方案包括钢板、弹性髓内钉、锁定髓内钉。外固定治疗则通常只适用于复杂创伤等特殊情况。本文就儿童股骨干骨折的各种治疗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NF)是神经系统的遗传性疾病, 主要影响神经细胞组织的发育和生长。根据临床表现和基因定位, NF可分为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F1)、神经纤维瘤病Ⅱ型(NF2)和神经鞘瘤病(NF3)。NF1占所有病例的96%, NF2占3%, NF3所占不到1%。NF1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17q11.2上, 该基因编码一种肿瘤抑制蛋白, 在Ras/MAPK和PI3K/mTOR信号通路起负性调节作用。NF2是由于22号染色体NF2基因功能缺失, 导致其编码的merlin蛋白发生功能障碍。相比之下, NF3致病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主要认为与肿瘤抑制基因SMARCB1和LZTR1的基因突变有关。然而, 尽管NF的机制研究在分子遗传学领域突破不断, 但有不少研究发现非编码RNA在NF的发病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 非编码RNA在RNA加工过程中会引起基因突变水平、表达水平以及RNA水平变化, 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生长和进展。其中, 微RNA(microRNA, miRNA)在多种实体肿瘤中表达异常, 对实体肿瘤的形成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近年来关于... 相似文献
19.
1例37岁慢性乙型肝炎女性患者因月经紊乱自行口服左炔诺孕酮分散片(1.5 mg/d, 每个月连续口服21 d、停药7 d)治疗。3个月后相继出现恶心、呕吐、纳差和黄疸, 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93 U/L, 天冬氨酸转氨酶68 U/L, γ-谷氨酰转移酶100 U/L, 总胆红素206.1 μmol/L, 直接胆红素138.9 μmol/L。经实验室检查排除慢性乙型肝炎再活动和其他嗜肝病毒感染后, 考虑肝损伤与左炔诺孕酮有关。停用左炔诺孕酮, 给予保肝及对症治疗后症状逐渐消失, 2个月后肝功能恢复正常。肝穿刺病理学检查结果支持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脓毒症是导致全球范围内急重症患者死亡的最常见病因, 其本质是由于机体促炎和抗炎过程失衡, 导致全身炎症级联反应发生和特异性免疫功能障碍, 并最终演变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肺脏损伤的相关表现尤为常见, 继发于脓毒症的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脓毒症患者致死的最主要原因。因此, 早期识别和诊断脓毒症相关肺损伤对患者诊治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单链非编码RNAs, microRNAs具有较高的生物特异性、选择性和保守性, 当前已作为理想的生物标志物被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多项研究证实, microRNAs在脓毒症相关肺损伤的发病过程中差异表达, 通过监测和分析其变异水平能有效对脓毒症相关肺损伤的诊断及预后进行判断。本文回顾分析microRNAs在脓毒症相关肺损伤中的系列研究, 现对异常表达的microRNAs及其在脓毒症相关肺损伤中的作用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