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的肝血流阻断方法在肝切除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09年117例行肝切除术的肝癌患者的相关资料.A组:自制肝断面血流阻断器局部血流控制(n=42);B组:解剖性半肝血流阻断(n=35);C组:第一肝门阻断(Pringle法,n=40).比较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的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A组均明显少于B(P=0.026,P<0.001)、C(P<0.001,P<0.001)组.A组术后第3、7天肝功能(TB、ALT)的明显好于C组(TB:P=0.014,=0.009;ALT:P<0.001,P<0.001).C组术后有2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水,术后腹水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01);2例发生肝功能衰竭,1例出现胃肠道出血,死亡1例.结论:肝切除术中采用肝断面血流阻断器能有效控制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对肝功能影响小,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3.
收治第4例第Ⅷ肝段肝癌,其中2例采用常温下全肝血流分步阻断法第Ⅷ肝段切除术,手术经过顺利,术后疗效满意。介绍了第Ⅷ肝段切除术的方法,并对其适应症、全肝血流分步阻断法的优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中不阻断肝血流对肝功能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6月-2013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80例行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依据肝血流阻断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第一肝门阻断组(Pringle组,n=24)、半肝血流阻断组(HVC组,n=24)及不阻断肝血流组(n=32)。分别比较不阻断肝血流组与Pringle组和HVC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变化、手术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方差分析中多重比较采用Dunnett-t检验。结果 3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45,0.34,P值均0.05)。术后1及7 d血清TBil及ALT恢复情况,不阻断肝血流组[1 d,TBil:(22.4±9.4)μmol/L,ALT:(287.4±165.7)U/L;7 d,TBil:(17.1±6.6)μmol/L,ALT:(86.2±54.5)U/L]优于Pringle组[1 d,TBil:(33.5±11.9)μmol/L,ALT:(429.5±137.8)U/L;7 d,TBil:(24.5±7.0)μmol/L,ALT:(145.5±43.6)U/L]及HVC组[1d,TBil:(29.1±8.3)μmol/L,ALT:(390.2±176.6)U/L;7 d,TBil:(21.5±7.5)μmol/L,ALT:(121.5±56.8)U/L](P值均0.05)。血清Alb恢复情况,术后1 d,不阻断肝血流组[(29.3±2.8)g/L]优于Pringle组[(27.3±3.3)g/L](P值均0.05),但与HVC组[(27.8±2.5)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3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阻断肝血流组术后住院时间[(10.3±2.1)d]较Pringle组[(12.7±2.6)d]和HVC组[(12.0±2.2)d]显著缩短(P值均0.05)。结论不阻断肝血流较第一肝门阻断、半肝血流阻断,不增加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且具有肝损伤较轻及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简易次全半肝血流阻断切肝术临床价值及可行性。方法将2009年2月~2010年10月行肝切除32例患者分为简易次全半肝血流阻断组(研究组)和第一肝门阻断组(对照组),回顾分析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切肝中、切肝后出血量无显著差异,但2组肝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简易次全半肝血流阻断切肝术较第一肝门阻断有利于肝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肝脏手术提供了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采取间歇性全入肝血流阻断与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腹腔镜肝切除术(LH)治疗原发性肝癌(PLC)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方法 2016年3月~2021年3月我院诊治的128例PLC患者,均接受LH手术治疗,其中57例在术中采取间歇性全入肝血流阻断法,另71例采取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法。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使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门静脉血流速度(PVV)。结果 区域血流阻断组术中出血量和肝血流阻断时间分别为(305.4±58.6)mL和(0.0±0.0)min,显著少于或短于全肝血流阻断组【分别为(382.5±60.3)mL和(24.2±7.5)min,P<0.05】;在术后7 d,区域血流阻断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16.4±8.5)μmol/L,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5.6±5.3)g/L,与全肝血流阻断组【分别为(25.7±7.2)μmol/L和(32.4±4.9)g/L】比,差异显著(P<0.05);区域血流阻断组MAP、HR和PVV分别为(85.6±2.3)mmHg、(78.7±8.3)次/min和(20.3±0.2)cm/s,与全肝血流阻断组【分别为(86.8±2.5)mmHg、(79.6±8.1)次/min和(20.1±0.3)cm/s】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区域血流阻断组腹腔内出血、胆汁漏、胸腔积液和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8.5%、14.1%和5.6%,与全肝血流阻断组(分别为3.5%、10.5%、22.8%和10.5%)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LH治疗PLC患者有较好的手术和术后恢复效果,能够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肝血流阻断时间,减轻术后肝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7.
肝切除术中常温下阻断入肝血流的安全时限是15~20min,尤其合并肝硬变的肝切除,时同更应控制在15m in之内,如超过这一时限可导致肝坏死、肝衰竭。为减少术中非切除肝组织的缺血损害,许多学者采用半肝血流阻断法,然而有些病例因种种原因无法实现半肝血流阻断。为解决这一矛盾,2002年8月至2005年3月,我院采用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肝血流阻断技术行肝切除术32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规则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随机对照观察规则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探讨治疗肝癌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将38例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规则性肝切除术15例.非规则性肝切除术23例,对两组病例的手术和随访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术中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规则性肝切除标本切缘满意率(大于2cm)较高,术后近期复发率显著降低,一年无瘤生存率高于非规则性肝切除.结论:规则性肝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的术式,对有适应证的病例应尽可能采用此种手术方式,有望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技术腹腔镜肝切除术(LH)治疗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效果。方法 2021年2月~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PLC患者132例,均行LH术治疗。术中,69例观察组采用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对照组63例采用间歇性全入肝血流阻断。常规测量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使用超声检测门静脉血流速度(PVV)。结果 观察组手术输血率、手术时间和住院日分别为15.9%、(240.3±42.9)min和(14.7±2.3)d,与对照组【分别为19.1%、(231.7±39.5)min和(15.0±2.9)d】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肝血流阻断时间为(0.0±0.0)min,显著短于对照组【(26.8±7.1)min,P<0.05】,术中出血量为(301.2±52.5)mL,显著少于对照组【(369.8±59.4)mL,P<0.05】;在术后7 d,观察组HR、MAP和PVV分别为(79.1±7.2)次/min、(80.7±3.6)mmHg和(21.3±2.0)cm/s,与对照组【分别为(78.9±6.8)次/min、(81.9±4....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低中心静脉压联合间歇性入肝血流阻断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1-01~2013-03因肝细胞肝癌行肝切除术的病例60例,随机分为低中心静脉压联合间歇性入肝血流阻断组(研究组)和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组(对照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术前一般情况、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术后输血量等手术情况,以及手术后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肝门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肝截断面面积、切肝重量及术中术后输血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07.15±49.27)min,短于对照组的(254.03±58.7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尿素氮(BUN)和肌酐(Cr)的各时点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总胆红素(TBIL)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在各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第3天研究组的AL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第7天的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中心静脉压联合间歇性入肝血流阻断是一种简便易行和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有效地减少肝切除术中的出血量和减轻术后残肝缺血性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规则性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老年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肝内胆管结石老年患者9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非规则性肝部切除术,观察组接受规则性肝部分切除术。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优良率(95.65%)高于对照组(76.09%)(P0.01)。观察组术后的并发症率、复发率及结石残留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规则性肝部分切除术在老年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和复发率低,是治疗老年肝内胆管结石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外科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血流阻断方案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手术中的效果,为肝切除术中最佳血流阻断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6~2017-06肝细胞癌行开腹肝部分切除患者78例,按手术中肝血流阻断方式分为两组:A组(半肝血流阻断)40例,B组(Pringle法肝门阻断)38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血流阻断时间、术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术后早期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A组中位手术时间为160.5 min,中位失血量为498.2 ml,中位血流阻断时间为33.7 min,B组依次为155.3 min、512.0 ml和31.6 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低于B组(P0.05)。A组发生术后并发症5例(12.5%),其中胆瘘1例,肝断面出血1例,胸腔积液2例,切口感染1例。B组发生术后并发症8例(21.1%),其中胆瘘2例,胸腔积液3例,大量腹水3例。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肝血流阻断法较传统Pringle法肝门阻断法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手术中可以减轻术后肝功能损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肝癌肝切除术中一种安全、有效的血流控制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常温下全肝血流分步阻断法对3例左肝尾叶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左尾叶切除,其中1例肿瘤侵及左肺内叶者同时行左半肝切除术。结果手术顺利,疗效满意。认为该术式的优点为:(1)对全身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2)提高了切除率。(3)可在直视下显示和切除肝左尾叶及肿瘤,并可修复大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普林格尔法(Pringle’s measure,PM)和半肝血管流入阻断法(HVO)在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HVO和PM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对照研究,查找时间为数据库建立至2020年6月。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合计1272例患者。HVO组术后第1、3天ALT水平低于PM组[均数差(MD)=-172.71,95%CI:-289.26~-56.16,P=0.004;MD=-130.35,95%CI:-221.25~-39.45,P=0.005],术后第3天AST水平低于PM组(MD=-84.56,95%CI:-166.47~-2.65,P=0.04),术后第1、3天Alb水平高于PM组(MD=1.31,95%CI:0.06~2.56,P=0.04;MD=1.81,95%CI:0.27~3.35,P=0.02),手术时间较PM组长(MD=8.95,95%CI:4.30~13.60;P<0.01)。结论HVO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流阻断方法,与PM相比能有效减轻肝损伤。但外科医生还应根据个人经验、患者病情以及术中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患者的阻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可吸收夹应用在肝切除中减少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本科收治的315例肝切除术患者资料.应用可吸收夹149例(研究组),常规方法166例(对照组).观察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术后是否发生胆漏、手术部位感染、肝功能衰竭、耗材和住院总费用、是否手术创面活动性出血而再次手术.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44.59±116.78)、(582.90±216 17)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5,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205.56±45.72)、(270.84±33.8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7,P<0.05);手术耗材费用分别为(2849.36±84.75)、(567.27±56.38)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1,P<0.05 );住院总费用分别为(39 344.52±521.21)、(38 872.43±426.05)元,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胆漏分别为1、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P<0.05);手术部位感染分别为2、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0,P<0.05);肝功能衰竭分别为2、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P<0 05).再次手术分别为0、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1,P<0.05).结论 在肝切除术中应用可吸收夹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对2008年9月~2009年8月我院收治的24例采用Glisson蒂横断式行肝切除术的病例进行分析,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变化及并发症。所有病例均顺利行相应肝蒂结扎。平均手术时间为(140±25)min,术中出血量100~700mL,所有病例术中均未输血。术后无肝功能衰竭。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术具有术中出血少、减轻术后肝功能损害,降低肿瘤肝内扩散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2000年1月-2005年12月,我们对行肝切除术的4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于术中分别采用了第一肝门阻断(Pringle’s法)和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法。并对其术后肝功能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肝切除术已经成为常规手术,这得益于手术出血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回顾了20年来肝切除术中止血技术的进展和应用。综合得出,充分的术前准备是首要条件,术中的入肝血流阻断、解剖性肝切除、切缝手段、降低中心静脉压以及适时适当的局部应用外用止血药物和材料是肝脏手术中控制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应用于腹腔镜肝切除中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腹腔镜肝切除的患者55例,随机分为ERAS组(27例)和围手术期常规处理组,即对照组(28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CR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康复情况、术后康复体力评分及生活状况。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2组间指标变化趋势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2组患者术前术中各方面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ERAS组除术后第5天AST、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68、2.291,P值均<0.05),其余肝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ERAS组术后非手术部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0,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手术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以及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康复评分中综合评分、疼痛评分、活动评分ERAS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97、2.777、3.009,P值均<0.05),且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291、2.577、4.229,P值均<0.05)。结论 ERAS应用于腹腔镜肝切除可减少手术应激,降低非手术部位并发症发生,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