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索指掌侧总动脉及其分支是否对指掌侧总神经形成卡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60侧手,在手掌部解剖,观测指掌侧总动脉的出现率、记录指掌侧总动脉分支出现的数量、分支对指掌侧总神经骑跨的数量、指掌侧总动脉对指掌侧总神经骑跨的数量,及指掌侧总神经被骑跨处的形态学观察,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侧手指掌侧总神经在与指掌侧总动脉及其分支骑跨处有5例发现压痕的形态学改变,占指掌侧总动脉及其分支数量的10.3‰。统计结果为样本P=1.47%,样本标准误Sp=0.65%,卡压率:(1.47±0.65)%,95%的可信区间为(0.20%-2.74%)。结论:指掌侧总动脉可以造成指掌侧总神经的卡压,是导致指掌侧总神经卡压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以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近侧指间关节附近的皮支为蒂的第2掌指背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示指指端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2个手部血管铸型标本、血管灌注标本上,解剖观察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分支与示指桡背侧指背动脉的吻合,皮瓣供区血管、神经分布。结果: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在近侧指间关节附近发出皮支与示指桡背侧动脉在桡背侧有吻合,皮瓣供区有示指背.掌背静脉和示指桡背侧神经,并形成筋膜、静脉和皮神经血管网。结论:以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在近侧指间关节附近的筋膜皮支为蒂可形成第2掌指背逆行岛状皮瓣,是示指指端软组织缺损修复的较佳皮瓣。  相似文献   

3.
指掌侧固有动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指掌侧固有动脉的掌侧分支分布情况的研究,为临床上取手指掌侧皮瓣修复手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对手指血管进行灌注,解剖及测量指掌侧固有动脉掌横支与皮纹的距离和管径。结果:近侧掌横支距皮纹为(6.16±1.51)mm,外径为(0.4l±0.08)mm。中间掌横支距皮纹为(4.34±1.40)mm,外径为(0.40±0.09)mm。远侧掌横支距皮纹为(5.98±2.30)mm,外径为(0.42±0.09)mm。近侧掌横支与中间掌横支之间的距离为(26.62±2.08)mm,中间掌横支与远侧掌横支之间的距离为(10.33±2.77)mm。结论:在手指修复取皮瓣时,要考虑掌横支的特点及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链岛状皮瓣修复前臂和手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2侧肘关节以上部位截肢的上肢新鲜标本,10侧采用乳胶灌注肱动脉,2侧用乙酸乙酯和塑料灌注肱动脉制作铸型标本,解剖观测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的起始、走行、分布和吻合情况,并对其外径进行测量。  结果 以尺骨茎突尖端到手背尺侧第5掌指关节部位作为一个单位长度。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发出的远段皮支2.3支,远段皮支血管聚集点约在第5掌骨颈部,到第5掌指关节的距离占总单位长度的(18.2±7.0)%; 近段皮支4.4支,近段皮支血管聚集点约在第5掌骨基底部,到第5掌指关节的距离占总单位长度的 (66.4±16.7)%。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在桡尺侧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在手背尺侧浅筋膜内相互吻合,形成与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相平行的皮支链,并营养相应的皮肤。  结论 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链岛状皮瓣可用于修复手指或前臂较小的皮肤缺损,而且不损伤其主干血管。  相似文献   

5.
正中神经掌皮支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为腕掌部手术避免损伤掌皮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双目放大镜下对50侧成人上肢正中神经掌皮支的来源、走行及分支进行解剖和观测。结果:50侧均存在掌皮支,距离“O”点即远侧腕横纹46.0mm处自正中神经桡侧发出,穿出前臂筋膜处距O点19.6mm;穿出掌腱膜处距O点8.3mm。掌皮支长48.5mm,起点宽1.2mm,距舟骨结节垂直距离8.2mm。掌皮支有3个分支的28侧(56.0%);只有外侧支和中间支的11侧(22.0%);只有内侧支和外侧支的4侧(8.0%);只有外侧支的4侧(8.0%);只有中间支的3侧(6.0%)。结论:掌皮支的来源、行程较恒定。腕掌部手术应尽量靠近尺侧,采取纵行切口,免伤掌皮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修复术后皮瓣血管危象的早期诊断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应用针刺法和常规观察法相结合,密切观察26例患者的32指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修复术后皮瓣的血运情况,记录皮瓣血运发生变化的时间、术后疼痛程度等,并及时予以护理干预和治疗。结果:术后30指疼痛介于轻、中度之间,2指疼痛重度,经对症治疗后缓解。皮瓣血运变化可早在术后24~48 h内被发现。其中,28指皮瓣术后完全成活,另4指皮瓣在术后24 h内被及早发现血管危象,经三抗治疗、皮瓣按摩、放血及换药处理后完全成活。术后随访6~10个月,皮瓣质地优良,患侧手指外形满意,屈伸活动良好,供区无明显色素沉着。患指皮瓣的静止和运动两点辨别觉分别平均达9.2和9.0 mm。结论:严密细致的护理观察、可靠的早期诊断技能及周到完备的基础护理是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修复术后最终成活和早期康复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提供系统翔实的解剖学依据。方法14只新鲜成人尸体手标本,灌注红色乳胶,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手背和2~5指指背血管的走行、分布、吻合情况及外径。结果手指近、中节每侧各有1~7支间接背侧皮支,2~8支背侧皮支。手指近节中段、近节远段、中节近段或中段每侧较为恒定的存在一支较粗大的指固有动脉背侧皮支,皮支平均外径通常≥0.30mm。掌背动脉终末段和远端掌深弓穿支的指背分支在近节指背与指固有动脉背侧皮支交通。不同节段指固有动脉背侧皮支在指背外侧缘交互吻合,在指背外侧缘形成一条营养血管链。结论以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解剖简单、快捷,旋转弧长,利于修复手指中远节较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8.
L4、5神经前支和腰骶干与骶髂关节毗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为单纯或合并临近神经损伤的骨盆后环骨折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2 0具防腐成年尸体标本依次选取不同平面用分规和克氏针测量L4、5神经前支、腰骶干与骶髂关节间的水平距离。结果 :L5神经前支在其出椎间孔处、L4神经前支在L5椎间孔处、腰骶干在其汇合点处、腰骶干在平骶岬处、腰骶干在骨盆环处与骶髂关节间的距离分别为 :(2 3 .4± 4.0 )mm、(17.8± 4.8)mm、(13 .3± 2 .8)mm、(11.8± 3 .2 )mm、(9.6± 3 .6)mm ,其中在骨盆环处腰骶干与骶髂关节间距离最短 ;在分离神经时可见L4、5前支和腰骶干与骶骨之间有结缔组织相连 ;有 3具标本L4、5神经前支在进入小骨盆前未汇合成腰骶干。结论 :在单纯或者合并L4、5前支和腰骶干损伤的骨盆后环骨折手术中 ,由于骨盆环处腰骶干外缘与骶髂关节间距离最近 ,因此一定要小心辨认 ,勿损伤该神经。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外踝上皮瓣皮支的起源,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30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新鲜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对8例接受外踝上皮瓣修复的患者进行术中观测,记录外踝上皮瓣皮支的起始位置、相关动脉外径等数据。 结果 30侧标本中有22侧(73.3%)以及8例手术患者中有5侧的外踝上皮瓣皮支起自腓动脉和胫前动脉在下胫腓联合近侧的动脉弓,另有8侧标本(26.7%)和3侧手术患者的皮支起自腓动脉的骨间膜终末穿支或腓动脉主干。 结论 外踝上皮瓣皮支主要起自腓动脉和胫前动脉在下胫腓联合近侧的动脉弓,临床应用该皮瓣时应注意明确皮支的起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股前外侧皮瓣高位皮动脉及皮瓣的血供类型。方法:在50例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对股前外侧部皮动脉进行解剖观察,记录高位皮动脉的出现率、来源动脉、位置及其走行,分析股前外侧部皮动脉的分布规律。结果:高位皮动脉出现率为58%(29侧,34支),其中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占10%(5侧)、横支的占44%(22侧)和降支根部的占4%(2侧)。无高位皮动脉出现时,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皮动脉营养皮瓣,降支皮动脉浅出点在髂髌连线附近,可定为正常型(21侧,42%)。出现高位皮动脉时,降支发出的皮动脉位置偏低,管径较细,皮瓣的血供可分为降支皮动脉主要型(18侧,36%)、均匀分布型(6侧,12%)和高位皮动脉支主要型(5侧,10%)。结论:高位皮动脉出现率高,分布具有规律性,可作为股前外侧部皮瓣血管蒂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隐动脉膝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隐动脉膝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2 0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用红色乳胶液加压灌注 ,在 5倍手术放大镜下观测隐动脉及其皮支的起始、走行、外径、供血范围及其与缝匠肌的关系 ,设计隐动脉膝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结果 :隐动脉于收肌结节上方 (2 .6 9± 1.0 9)cm处发出恒定的膝上皮支 ,外径 (1.10±0 .18)mm ,有两条伴行静脉 ,外径 (1.12± 0 .10 )mm。该支于收肌结节上方 (1.4 8± 0 .5 3)cm处穿深筋膜后分为上行支及下行支。下行支长度为 (2 .91± 1.0 1)cm ;上行支直接行经 (4 .39± 1.0 9)cm ,末端与隐动脉近侧穿支、肌皮支形成网状联系。结论 :隐动脉膝上皮支起始位置恒定 ,口径较粗 ,以收肌结节上 1.5cm处为皮瓣旋转点 ,以股内侧中下段为供区 ,可设计隐动脉膝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用于修复膝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