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但剖腹手术后并发下肢DVT较少见,近期我院收治了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于血栓阻塞了某支深静脉致血栓远侧的血液回流障碍,继而引起的组织瘀血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本院发生1例右斜疝高位结扎加巴西尼修补术后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0岁,右腹股沟斜疝,术后第3日出现右下肢疼痛、肿胀,并逐渐加剧,股三角区可以扪及条束状物并有明显压痛,经彩超及右下肢血管造影确诊为“右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立即给与溶栓、抗凝治疗:尿激酶每日20万单位,溶于5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入,连续使用15天,肝素抗凝,1周后改口服华法林(首日15毫克,次日5毫克,维持量2.5…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部静脉血栓(DVT)是妇产科术后的常见并发症,近年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且与肺栓塞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90%肺栓塞与下肢深部静脉血栓的形成、脱落相关[1],而肺栓塞常危及生命.因此,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对于降低妇产科手术后患者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院妇产科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共发生8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本文就患者的治疗情况作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4.
张爱霞 《中国科学美容》2011,(21):138-138,182
目的探讨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方法对近5年来笔者所在医院发生的15例患者的治疗方法、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经治疗和精心护理后,均在1个疗程内痊愈出院,均无出血倾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精心护理可有效治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即使是在标准抗凝治疗下,仍然部分患者发展为血栓后综合征(PTS),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增加了医疗负担。血栓清除术可有效减少血栓负荷,弥补了单纯抗凝治疗的不足,有望降低PTS的发生率,但目前关于血栓清除术的疗效尚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基于现有研究,就血栓清除术的发展史、不同血栓清除方式的比较、成功清除血栓的影响因素、血栓清除术的并发症、血栓清除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下肢骨折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杨济 《中国骨伤》2001,14(9):555-556
自 1996至 2 0 0 0年 ,临床中发现 ,骨折及下肢手术后病人出现患肢弥漫性肿胀、肢体疼痛 ,皮温、皮色改变 ,伴随发热 ,临床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6例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43~ 92岁 ,平均 6 6岁 ,6 0岁以上者 5例。股骨颈骨折术后 2例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 1例 ,髌骨骨折后 1例 ,胫腓骨双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 1例 ,长期卧床发病 1例。发病时间为急性 4例 (伤后或术后 1周内 )慢性发病 2例 ,其中 1例因髌骨骨折 ,卧床 2月后 ,下地功能锻炼时出现患肢肿胀、疼痛 ,经抬高患肢 ,休息后无…  相似文献   

7.
下肢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及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方法 设通常静脉滴注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13例为对照组,设经导管静脉内尿激酶溶栓11例为治疗组,行两组治疗对比。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81.85%,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23.1%,总有效率69.2%,两者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导管血管内溶栓方法,用药量少,直接栓内溶栓,加之机械性破坏血栓,溶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原因及诊治。方法总结了1993—2005年我科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确诊,1例发生肺梗塞死后尸体解剖确诊。2例静脉抗凝、溶栓治疗,3例血管介入溶栓治疗,疗效满意。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发生率有增加趋势,后果十分严重,应引起骨科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1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包括中央型及混合型,发病时间1~5d。对该组病人进行股静脉切开,阻断近心端,从小腿向心反复挤压驱出远侧血管内血栓,效果良好,与传统取栓方法比较具有创伤小的优点,避免了血管内皮的严重损伤。认为该方法可取,并进行了临床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护理。方法:通过对50例经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的并发DVT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采取防止静脉滤网、抗凝、溶栓治疗。结果:48例患者临床治愈,2例患者出院后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结论:双下肢骨折术后易并发DVT,在应用深静脉滤网、溶栓及抗凝治疗的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现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多由手术、外伤、分娩和严重心脑疾病等引起 ,是常见的多发病。 2 0世纪 80年代 ,据Clagett等[1] 报道 ,外科大手术未采取预防措施者 ,DVT的发病率为 2 5 %。在DVT起病 2~ 3周的急性期内 ,患肢肿胀、胀痛 ,并可能并发肺栓塞 (PE) ,重者可以致命。大多数DVT患者虽经治疗 ,但血栓未能完全消融 ,而转为血栓形成后遗症。再通不完全者 ,临床表现为各种程度不同的回流障碍病变 ;完全再通者 ,则因深静脉瓣膜悉遭破坏 ,酿成血液倒流性病变。两者都将导致下肢静脉系统郁血和高压症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胆道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0月-2007年10月收治的腹腔镜胆道术后发生下肢DVT的45例临床资料。本组采用抗凝、溶栓治疗35例.深静脉插管溶栓治疗8例,手术取栓2例。结果全组病例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腹腔镜胆道手术病人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危人群,围手术期的积极预防及早发现,早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腔镜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高危因素及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3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12例腹腔镜术后深静脉血栓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腹腔镜术后深静脉血栓占同期收治血栓患者7.3%(12/164),均经溶栓抗凝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4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无肺栓塞发生.随访3~15个月,无复发.结论 腹腔镜围手术期体位、麻醉等应激状态及患者高危因素均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甚至肺栓塞.围手术期应积极应对,仔细观察处理高危因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下肢深静脉血栓根据血栓负荷大小分为高负荷血栓和低负荷血栓。高负荷血栓的中远期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高,单纯抗凝治疗效果较差。对于急性期高负荷血栓,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手术祛栓措施,减少血栓负荷,保护瓣膜功能,降低PTS发生率。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是较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更加迅速降低血栓负荷的手术方案,PMT可以作为下肢深静脉高负荷血栓的首选治疗方案。而CDT可以作为PMT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5.
M K Zhou 《中华外科杂志》1991,29(2):113-5, 143
In this study, eighty limbs (71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suspec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were investigated by both venography and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Diagnosis was confirmed by venography in 67 limbs and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was positive in 66 of them with the Doppler sensitivity of 98%. In the remaining 13 limbs clinically suspected to have DVT, neither venography n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found any abnormality in the venous system of the lower limbs.  相似文献   

16.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选择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可以发生在深静脉的各个部位,尤以下肢深静脉最为常见。下肢DVT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后遗症及治疗目的,应无疑义,而DVT的治疗选择及疗效评价,仍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7.
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规律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对26例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活血化瘀、溶栓、降粘,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后第10天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对比分析。结果:26例病人,疗效优者12例,良13例,差1例,总有效率96.2%,疗效满意。结论:对于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应以预防为主,及时降粘、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静脉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诊断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thrombosis,DVT)的临床价值以及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ighly 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hsCRP)作为DVT生物学观察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先行动物实验.游离犬左后肢髂-股静脉,破坏血管内膜后注入凝血酶制作血栓模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静脉造影观察血栓再通情况及测定血液中的hsCRP.对2006年-2008年收治的急性膝关节近侧DVT患者77例行药物溶栓治疗,主要为尿激酶25万U静脉点滴,1次/d,共14 d;低分子量肝素钙针0.4 mL皮下注射,1~2次,d,共7~14 d.入院和出院4周后均进行临床体格检查、静脉造影、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高敏感性CRP(hsCRP)测定等.结果:动物实验显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更早、更准确地反映血栓再通情况;DVT形成后,hsCRP升高;血栓逐步消融,管腔通畅,hsCRP同步回落,两者呈正相关.49例DVT患者疗效满意,临床表现明显消退;23例好转;5例无效.出院4周复查静脉造影示血栓部分消融者15例,其余62例病变段均未显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则发现56例原闭塞段已可见部分管腔显示.入院时hsCRP为91.90~4.16mg/L,平均为(28.91±29.4)mg/L;出院4周后为46.90~0.92 mg/L,平均为(8.13±12.7)mg/L.临床表现越严重,hsCRP越高.治疗无效者出院4周后hsCRP虽有下降,但仍居高位;1例病情最重者,入院和出院4周的hsCRP分别为91.90 mg/L和46.90 mg/L.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较静脉造影更早、更准确反映DVT的实际病情,可作为指导处理DVT的可靠根据.hsCRP随DVT病情加重升高,随病情减轻而下降,可作为DVT和PTS的生物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9.
To compare a non-invasive technique with contrast ve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lower 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355 patients (380 limbs) were examined over 15 months, using Duplex ultrasound. During this period, ascending venograms were performed in 53 of these patients (56 limbs)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Duplex detection of intraluminal thrombus was based on venous compressibility, Doppler-derived flow spectra, and visualization of thrombus within the lumen. Venography was designated the 'gold standard'. Duplex scanning had a sensitivity of 90.9%, and specificity of 91.3% in diagnosing DVT anywhere in the lower limb.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were best in the femoral segment (95.2%, 100%, 98.2%, respectively), and fell slightly in the more distal limb: popliteal segment (90.4%, 97.1% and 94.6%), and calf veins (88.8%, 92.0% and 90.4%).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uplex scanning produces sufficiently accurate data in the diagnosis of lower limb DVT to warrant its clinical use. It provides both the facility for diagnosis without the risks of contrast venography, and permits repeated imaging to follow the immediate progression of disease and efficacy of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