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重组核心蛋白多糖(decorin,DCN)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刺激人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作用,以探讨DCN抑制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1/10在广州市创伤研究所和上海市烧伤研究所完成。分离培养人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将5μg/LTGF-β1或同时与2mg/L重组DCN加入培养液中;培养12,24,48h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速度;培养24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并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放射免疫方法检测Ⅰ,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Ⅰ,PCⅢ)含量。结果:TGF-β1促进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增加S期百分比、升高PCⅠ,PCⅢ蛋白含量及两者比例(P<0.05或P<0.01);同时加入TGF-β1和重组DCN,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速度,S期百分比,PCⅠ,PCⅢ蛋白含量及两者比例均低于TGF-β1组(P<0.05或P<0.01),且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DCN具有抑制TGF-β1刺激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与胶原合成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其抑制瘢痕增生和促进瘢痕成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几丁糖对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 观察几丁糖对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探讨几丁糖对异常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方法 以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为对照,用组织块法进行不同标本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用定量酶联检测试剂盒测定TGF-β1、bFGF、IL-8等。结果 几丁糖对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分泌TGF-β1、bFGF、IL-8的能力作用不同。不同含量几丁糖作用后,TGF-β1、bFGF分泌量逐渐减少,IL-8分泌量逐渐增加。无几丁糖和相同含量下,TGF-β1、bFGF分泌量,瘢痕疙瘩组与增生性瘢痕组无显著差别(t=0.7,P&;gt;0.05),两组与正常皮肤组差别显著(t=2.8,P&;lt;0.05),3组的减少率无显著差异(t=0.5,P&;gt;0.05)。IL-8的分泌量,无几丁糖时3组无显著差异(t=1.2,P&;gt;0.05);不同含量几丁糖作用下,IL-8分泌量逐渐增加率无显著差异(t=0.8,P&;gt;0.05)。结论 几丁糖可抑制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分泌TGF-β1、bFGF,促进其分泌IL-8,进而调节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合成及分泌胶原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病理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收集病理性瘢痕标本58例、正常瘢痕标本42例和正常皮肤标本3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成纤维细胞TGF-β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以及TUNEL法检测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水平。结果:病理性瘢痕组织中TGF-β1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瘢痕组织(P<0.05),正常皮肤组织中TGF-β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瘢痕组织(P<0.05)。而PCNA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表达水平与正常瘢痕及正常皮肤相比明显增高(P<0.05),正常瘢痕中成纤维细胞PCNA的表达亦高于正常皮肤(P<0.05)。另一方面,病理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凋亡水平较正常瘢痕降低(P<0.05),而正常皮肤与正常瘢痕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比较病理性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增殖指数、凋亡指数与TGF-β1间的关系发现,细胞增殖指数与TGF-β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凋亡指数则与TGF-β1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TGF-β1可能是通过调节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或)凋亡水平,来实现对瘢痕形成的调节。TGF-β1表达水平的失控可能是病理性瘢痕形成的重要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愈合伤口产生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和基质酶的基质成分.然而,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及新生血管的形成或伤口基质重塑过程失调,会导致瘢痕组织过度增殖.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正常皮肤创面愈合和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从5例进行瘢痕修复手术患者身上同时取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织,分离培养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应用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种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连接蛋白基因表达和蛋白合成.采用JC-1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测定成纤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改变,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内ATP水平改变.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两种细胞的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不同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减慢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表达和合成(P<0.0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Ⅲ型胶原表达和合成均无影响.然而可上调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表达纤维连接蛋白(P<0.05).此外,10,10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呈去极化趋势,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ATP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果表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正常皮肤创面愈合和增生性瘢痕形成中可能有不同的作用和机制.  相似文献   

5.
背景:蛇床子素对体外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β1有抑制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目的:体外观察蛇床子素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对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以不同浓度的蛇床子素作用于成纤维细胞,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应用MTT法和生长曲线法检测蛇床子素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蛇床子素能明显抑制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MTT法检测的IC50为(15.2±2.0)μmol/L,可以明显下调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P<0.05)。说明蛇床子素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有很强的生长抑制作用并可以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核心蛋白多糖( DCN)是一种细胞外富含亮氨酸的小分子蛋白多糖.相对分子质量约 90~ 140 ku,由核心蛋白和一条糖胺聚糖( GAG)链构成,其核心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40 ku,以 10~ 12个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结构域为特征. GAG链的组成随组织来源不同而不同,在皮肤组织中为硫酸皮肤素,而在骨和软骨中为硫酸软骨素. DCN广泛的结合在胶原原纤维表面,促进原纤维侧面结合以形成纤维和纤维束. DCN结合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并中和其部分活性,是 TGF-β 1的一种天然拮抗剂.此外, DCN还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使细胞停滞在 G1期.正常真皮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多糖是 DCN,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 DCN含量极低或无.剔除 DCN基因的小鼠皮肤胶原原纤维厚薄不均、外形不规则、随意排列,其特征与增生性瘢痕中的胶原原纤维特征相一致.提示增生性瘢痕中胶原的异常排列与 DCN减少有关. TGF-β 1是瘢痕形成中的关键因子,皮肤缺损达到真皮深层后,造成 DCN丢失,允许 TGF-β 1活性上调,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进一步阐明 DCN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不仅对认识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应用 DCN防治瘢痕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增生性瘢痕与核心蛋白多糖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核心蛋白多糖(DCN)是一种细胞外富含亮氨酸的小分子蛋白多糖。相对分子质量约90~140ku,由核心蛋白和一条糖胺聚糖(GAG)链构成,其核心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0ku,以10-12个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结构域为特征。GAG链的组成随组织来源不同而不同,在皮肤组织中为硫酸皮肤素,而在骨和软骨中为硫酸软骨素。DCN广泛的结合在胶原原纤维表面,促进原纤维侧面结合以形成纤维和纤维束。DCN结合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并中和其部分活性,是TGF-β1的一种天然拮抗剂。此外,DCN还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使细胞停滞在G1期。正常真皮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多糖是DCN,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DCN含量极低或无。剔除DCN基因的小鼠皮肤胶原原纤维厚薄不均、外形不规则、随意排列,其特征与增生性瘢痕中的胶原原纤维特征相一致。提示增生性瘢痕中胶原的异常排列与DCN减少有关。TGF—β1是瘢痕形成中的关键因子,皮肤缺损达到真皮深层后,造成DCN丢失,允许TGF-β1活性上调,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进一步阐明DCN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不仅对认识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应用DCN防治瘢痕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几丁糖对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几丁糖对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探讨几丁糖对异常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方法以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为对照,用组织块法进行不同标本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用定量酶联检测试剂盒测定TGF-β1、bFGF、IL-8等。结果几丁糖对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分泌TGF-β1、bFGF、IL-8的能力作用不同。不同含量几丁糖作用后,TGF-β1、bFGF分泌量逐渐减少,IL-8分泌量逐渐增加。无几丁糖和相同含量下,TGF-β1、bFGF分泌量,瘢痕疙瘩组与增生性瘢痕组无显著差别(t=0.7,Р>0.05),两组与正常皮肤组差别显著(t=2.8,Р<0.05),3组的减少率无显著差异(t=0.5,Р>0.05)。IL-8的分泌量,无几丁糖时3组无显著差异(t=1.2,Р>0.05);不同含量几丁糖作用下,IL-8分泌量逐渐增加率无显著差异(t=0.8,Р>0.05)。结论几丁糖可抑制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分泌TGF-β1、bFGF,促进其分泌IL-8,进而调节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合成及分泌胶原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侯晓华  陈虹  曹波 《中国临床康复》2011,(41):7681-7684
背景:蛇床子素对体外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β1有抑制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目的:体外观察蛇床子素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对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以不同浓度的蛇床子素作用于成纤维细胞,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应用MTT法和生长曲线法检测蛇床子素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蛇床子素能明显抑制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MTT法检测的IC50为(15.2±2.0)μmol/L,可以明显下调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P〈0.05)。说明蛇床子素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有很强的生长抑制作用并可以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转化生长因子-β3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世杰  胡素銮  王玉银  申纪奎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7):3392-3394,i006
背景:哺乳类动物有3种TGF-β异构体即TGF-β1,β2,β3,这3种异构体各自具有独特而不同的生物学作用,TGF-β1是明显的促瘢痕形成因子,而TGF-β3可减少TGF-β1,β2的产生,从而减少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因此,TGF-β3有可能是人体内天然的抗瘢痕形成因子。目的:通过外源性TGF-β3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生长增殖及Ⅰ,Ⅲ型胶原及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了解其生物学行为,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整形烧伤外科完成,对象为新鲜无菌增生性瘢痕组织,来源于本科收治及门诊手术的增生性瘢痕患者6例,男3例,女3例;年龄5~45岁。干预:6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分为4组,实验组又分为5,10,50mg/L组分别加TGF-β3 5,10及50mg/L,对照组加入FBM 1.5mL,采用MTT比色法测定TGF-β3对HSFB增殖活性的影响,^3H-脯氨酸掺入法测定其胶原合成,免疫组化检测Ⅰ,Ⅲ型胶原及TGF-β1蛋白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TGF-β3,对HSFB体外增殖,HSFB I,Ⅲ型胶原及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TGF-β3作用后HSFB胶原合成情况。结果:转化生长因子胁可抑制HSFB细胞增殖,作用120h后实验组细胞密度分别为(6.34&;#177;0.51),(6.01&;#177;0.38),(5.24&;#177;0.65)&;#215;10^5/瓶,明显低于对照组(10.69&;#177;0.76)&;#215;10^5/瓶(F=102.432~163.024.P&;lt;0.01);转化生长因子β3可抑制胶原蛋白合成,实验组(10,50mg/L组)脯氨酸含量分别为(164.01&;#177;70.27),(151.02&;#177;49.85)min^-1明显低于对照组9231.56&;#177;67.83)min^-1(q=32.124,31.021,P&;lt;0.01);下调TGFβ1蛋白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而对Ⅲ型胶原影响较小。结论:TGF-β1可抑制HSFB细胞增殖,下调TGF-β1蛋白表达,减少胶原合成,显示其具有抗组织纤维化的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TGF-β1及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差异,探讨其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住院患者10例,取其行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及其邻近的正常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各组织中TGF-β1及Ⅰ、Ⅲ型胶原的表达.结果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TGF-β1及Ⅰ、Ⅲ型胶原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结论 TGF-β1及Ⅰ、Ⅲ型胶原在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呈高表达,提示其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靶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蛋白的表达和胶原合成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3/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免疫教研室完成。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手术标本,包括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将手术中切下的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组织在无菌条件下去除表皮后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于含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的RPM11640培养液中,置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条件下原代培养。经2.5g/L胰蛋白酶消化传代,传代至3~5代时进行实验。实验分4组:①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组。②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③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5,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简称转化生长因子β1组)。④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5.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组(简称反义寡核苷酸组)。用5.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后,以脂质体介导方法将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用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采用^3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细胞的胶原合成量。 结果: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无表达,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增强,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表达量0.64&;#177;0.32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0.31&;#177;0.14,差异显著(P〈0.01);反义寡核苷酸组可以大部分抑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表达量0.12&;#177;0.62明显低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差异显著(P〈0.01)。②Western印迹结果:蛋白水平趋势与mRNA水平相一致。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无表达,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增强84.63&;#177;11.49,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表达量102.89&;#177;14.35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差异显著(P〈0.01);反义寡核苷酸组可以大部分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作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量41.75&;#177;10.56低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组(P〈0.01)。③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作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反义寡核苷酸组的^3H-脯氨酸掺入率分别为5381&;#177;185.8273&;#177;357.2475&;#177;859,转化生长因子β1可以显著增加成纤维细胞胶原的合成(P〈0.01);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的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差异显著(P〈0.01)。 结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能够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引起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蛋白质表达的增高和胶原合成的增多,表明阻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可能是延缓瘢痕纤维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β,TGF—β)、透明质酸和4-硫酸软骨质(chondroifin-4-sulfate,Ch-4-S)对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e scar,HTS)成纤维细胞胶原酶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l,TIMP-1)表达的影响,探讨它们在HTS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成纤维细胞,用原位杂交检测胶原酶和TIMP-1的表达。结果:TGF—β抑制胶原酶表达,其阳性细胞百分率为36%,明显低于对照组(t=4.52,P&;lt;0.05)。TGF—β促进TIMP-1的表达,其阳性细胞百分率为69.25%,明显高于对照组(t=3.62,P&;lt;0.05)。透明质酸上调胶原酶的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为72.75%,显著高于对照(t=5.86,P&;lt;0.01)。结论:TGF-β抑制胶原酶表达,阻止胶原降解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重要原因。透明质酸促进胶原酶表达,减轻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年龄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初步探讨TGF-β1的表达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年龄因素的关系。方法以增生性瘢痕为研究对象,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观察1~19岁、20~50岁增生性瘢痕与各年龄组正常皮肤的细胞因子TGF-β1的表达。结果增生性瘢痕组织的TGF-β1含量显著大于正常皮肤。1~19岁增生性瘢痕组TGF-β1表达较20~50岁增生性瘢痕组的增高差异有具显著性意义(P<0.01)。胎儿组皮肤TGF-β1表达低于正常皮肤(P<0.01)。结论TGF-β1表达增高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病理性瘢痕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8例瘢痕疙瘩、40例增生性瘢痕及4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TGF-β1和MMP-2、MMP-9的表达.结果:TGF-β1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癜痕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而MMP-2、MMP-9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TGF-β1和MMP-2、TGF-β1和MMP-9表达呈负相关.结论:TGF-β1和MMP-2、MMP-9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表达异常,TGF-β1与MMP-2、MMP-9在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以正常皮肤和正常瘢痕组织作对照,初步探讨E2F1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正常皮肤,正常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E2F1mRNA的水平。结果: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E2F1 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皮肤、正常瘢痕组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增高,促进瘢痕组织中修复效应细胞的增生,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蛋白的表达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免疫教研室完成。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手术标本,包括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将手术中切下的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组织在无菌条件下去除表皮后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于含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置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条件下原代培养。经2.5g/L胰蛋白酶消化传代,传代至3~5代时进行实验。实验分4组:①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组。②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③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5.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简称转化生长因子β1组)。④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5.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组(简称反义寡核苷酸组)。用5.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后,以脂质体介导方法将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采用3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细胞的胶原合成量。结果: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无表达,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增强,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表达量0.64±0.32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0.31±0.14,差异显著(P<0.01);反义寡核苷酸组可以大部分抑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表达量0.12±0.62明显低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差异显著(P<0.01)。②Western印迹结果:蛋白水平趋势与mRNA水平相一致。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无表达,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增强84.63±11.49,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表达量102.89±14.35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差异显著(P<0.01);反义寡核苷酸组可以大部分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作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量41.75±10.56低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组(P<0.01)。③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作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反义寡核苷酸组的3H-脯氨酸掺入率分别为5381±185,8273±357,2475±859,转化生长因子β1可以显著增加成纤维细胞胶原的合成(P<0.01);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的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差异显著(P<0.01)。结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能够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引起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蛋白质表达的增高和胶原合成的增多,表明阻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可能是延缓瘢痕纤维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三七总甙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三七总甙对体外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作用,以寻找治疗人瘢痕疙瘩的有效药物。方法:体外培养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分别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和H^3-脯氨酸掺入法检测三七总甙作用后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三七总甙含量在0.5,1.0和1.5g/L时均能够显著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P&;lt;0.01),但在1.5g/L时对细胞具有毒性作用。结论:三七总甙具有体外抗纤维化作用,可能成为治疗瘢痕疙瘩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9.
肥厚性瘢痕形态学观察与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汪琴  阎晓初  吴宗耀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78-379,F003
目的:探讨肥厚性瘢痕的形态学特点及其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与其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对61例肥厚性瘢痕、8例正常皮肤进行形态学观察、成纤维细胞平均密度计数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检测。结果:肥厚性瘢痕按其形态改变可分为增厚期、成熟期和消退期,其成纤维细胞平均密度分别为289.45&;#177;40.53、217.75&;#177;30.15、68.23&;#177;24.44,统计处理差异非常显著(F=181.9,P&;lt;0.01);肥厚性瘢痕增厚期、成熟期、消退期和正常对照组间PCNA标记指数接近(12&;#177;7—17&;#177;8),各组间均无差异显著性(P&;gt;0.05)。结论:肥厚性瘢痕发展经历了增厚期-成熟期-消退期的病理过程,其成纤维细胞数的多少与细胞增殖活性无关,肥厚性瘢痕的形成并非成纤维细胞增生所致。  相似文献   

20.
几丁糖影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几丁糖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功能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应用几丁糖治疗瘢痕疙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为对照,观察不同含量几丁糖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合成分泌胶原量及其相应Ⅰ型前胶原mRNA量的变化。结果:几丁糖作用后各组^3H-脯氨酸掺人量均逐减少;瘢痕疙瘩组与正常皮肤组的减少率差别显著(r=11.3,P&;lt;O.05)。其相应Ⅰ型前胶原mRNA量显著下降。结论:丁糖可以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合成及分泌胶原的功能,有望在异常瘢痕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