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大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胰岛样细胞与天然胰岛细胞进行免疫原性比较,了解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及转分化胰岛样细胞的免疫学特性.方法:大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胰岛样细胞和天然胰岛在体外与淋巴细胞共培养,检测淋巴细胞MHCⅠ、MHCⅡ抗原决定簇,IFN-γ和IL-2、IL-4水平.将三组细胞分别植入到大鼠糖尿病模型皮下,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MHCⅠ、MHCⅡ表达、ELISA检测IL-2、IL-4水平和机体对其反应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三组细胞与淋巴细胞共培养,MHCⅠ的表达未见明显差异(P<0.05),MHCⅡ的表达胰岛样细胞(29.5%±3.1%)和天然胰岛细胞(32.6%±3.6%)较胰腺导管上皮细胞(10.8%±0.9%)明显升高(P<0.05).淋巴细胞分泌IL-2水平和Elispot检测分泌IFN-γ的细胞数,胰腺导管上皮细胞较胰岛样细胞和天然胰岛细胞组显著性降低(P<0.01).植入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外周血IL-2水平和淋巴细胞MHCⅡ表达均随着植入时间逐渐升高,胰岛样细胞和天然胰岛细胞组较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组升高明显,IL-4水平在三组细胞无明显差异.病理结果显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组淋巴细胞浸润较胰岛样细胞和天然胰岛细胞组为轻.结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具有低免疫原性,转分化的胰岛样细胞免疫原性近似天然胰岛.  相似文献   

2.
背景:有研究报道,促进胰岛β细胞增殖分化和再生是2型糖尿病患者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案。 目的:观察促胰素对体外培养大鼠胰岛细胞增殖及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和组织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胰岛细胞,检测其纯度和活性,将胰岛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空白对照组加入普通培养基,实验组培养基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100,200,300,400 mg/L)促胰素,培养1,3,5 d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培养5 d后行低糖和高糖刺激胰岛素释放实验。 结果与结论:随着促胰素质量浓度的增高,胰岛细胞增殖活性呈剂量依赖性增加(P < 0.05),但无明显时间依赖性。除100,200 mg/L组外,300,400 mg/L两组胰岛素分泌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5)。表明300,400 mg/L促胰素不仅可促进胰岛细胞增殖,而且可显著增强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 关键词:促胰素;胰岛细胞;增殖;胰岛功能;胰岛分离;纯化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5.027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一种去除胰岛β细胞的α细胞大鼠模型.方法 12周龄SD大鼠分为3组(n=8):正常对照组(NC)、模型1组(M1)和模型2组(M2),M1和M2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1次链脲佐菌素(STZ)100和150 mg/kg,5 d后处死大鼠,胰腺组织匀浆检测胰岛素(Ins)和胰高糖素(Glc)的含量;胰腺组织HE染色,Ins、Glc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图像定量分析.结果 去β细胞大鼠(M1和M2组)胰岛丽积约为正常大鼠的1/7,β细胞面积占胰岛面积比例由正常状态的74.3%分别下降到5.4%和5.2%,胰腺匀浆液Ins的含量不到正常的3%,而Glc的含量略有上升.NC组Glc阳性细胞位于胰岛周边,数量较少,M1和M2组Glc阳性的α细胞由周边向中央聚集,α细胞面积占胰岛面积比例由16.4%分别上升到76.5%和74.4%.结论 STZ一次大剂量腹腔注射可获得完全去除胰岛β细胞的大鼠模型,且不影响α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建立胰岛α细胞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由于胰岛来源匮乏,使得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无法满足临床需求,故体外将胰腺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成为研究焦点。 目的:于体外将小鼠胰腺干细胞诱导成胰岛样细胞团并对其进行相关检测,探寻一种胰腺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成胰岛及鉴定的技术和方法。 方法:体外获得纯化的小鼠胰腺干细胞,采用联合诱导剂对其进行成胰岛方向的诱导分化,并对诱导形成的胰岛样细胞团进行形态学观察、双硫腙染色、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 结果与结论:实验通过细胞形态学和细胞生长特性的观察以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证实体外成功获得了小鼠胰腺干细胞,采用联合诱导剂将其诱导成胰岛样结构,呈球形,以较细长的蒂部与瓶底连接,双硫腙染色将其染成铁红色。RT-PCR和Western blot 法可分别检测到胰岛样细胞团的胰岛素mRNA和胰岛素蛋白。结果证实小鼠胰腺干细胞可体外诱导分化成含β细胞的胰岛样细胞团。 关键词:胰腺干细胞;诱导;胰岛样细胞团;干细胞培养;小鼠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0.020  相似文献   

5.
背景:葡萄糖是胰腺导管干细胞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分化后胰岛素分泌细胞数量及分泌能力相关。 目的:对比不同浓度葡萄糖诱导下,胰腺导管干细胞分化后细胞的胰岛素分泌能力。 方法:使用胶原酶Ⅴ及Ficoll-400分离及纯化Wistar大鼠胰腺上皮细胞,获取胰腺导管干细胞,将干细胞分为10组,体外培养、增殖及分化形成胰岛素分泌细胞。各组在含有不同浓度葡萄糖的培养基中进行分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胰腺导管干细胞,光化学发光法检测分化出的胰岛素分泌细胞的胰岛素分泌量。 结果与结论:葡萄糖浓度为20.6,25.6,  30.6 mmol/L组细胞的刺激指数高于其他组(P < 0.05),但这3组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葡萄糖浓度为15.6,20.6,25.6 mmol/L组细胞胰岛素分泌量高于其他组(P < 0.05),但这3组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胰腺导管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实验中,当分化时培养液所含葡萄糖浓度为20.6~25.6 mmol/L时,所得细胞胰岛素分泌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六黄合剂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β细胞的影响。方法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六黄合剂组,每组8只。应用地塞米松致大鼠胰岛素抵抗模型,给予六黄合剂干预,检测空腹血糖(FBG),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胰岛素(FINS)水平,化学比色法检测胰腺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透射电镜观察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六黄合剂组FINS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明显下降(p0.01),胰腺MDA含量下降(p0.01),SOD活性升高(p0.05)、GSH-Px活性升高(p0.01)。电镜观察IR大鼠胰岛β细胞可见凋亡早期改变,六黄合剂组β细胞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结论中药复方六黄合剂对β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减轻IR大鼠胰腺的氧化应激和增强抗氧化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7.
胰腺发育和生物活性的主要调控因子——PDX-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 ,尤其是Ⅰ型糖尿病 (juvenile onsetautoimmunediabetes或者insulin 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是世界上普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据统计 80 %的糖尿病患者为Ⅰ型糖尿 ,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 ,临床期开始出现明显症状时其自身免疫系统及 90 %的胰岛 β 细胞遭到破坏 ,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血糖升高和多系统累及并发症的发生。目前许多研究者正在探索新的途径替代胰岛素彻底治疗糖尿病 ,如 :胰腺移植、胰岛组织移植、胰腺干细胞诱导分化替代疗法、其它来源干细胞替代疗法。前两种方法受到器官来源 ,移植条件和宿主移植物间的免疫排斥反应的限制 ,成体中的移植率和生存率都相对较低 ,因此近年来以干细胞为基础的研究迅速开展起来。本文主要阐述胰岛素特异性基因PDX 1对胰腺的发生、发育及胰岛素表达、合成、分泌的调控作用 ,为干细胞诱导分化替代胰岛素分泌 β 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正常昆明小鼠胰腺导管上皮样细胞向胰岛样细胞分化的诱导条件。方法取正常成年昆明小鼠胰腺导管上皮进行原代培养,利用细胞贴壁时间的差异在培养24、48、72 h连续换液除去腺体细胞,在含2%胎牛血清的培养条件下除去成纤维细胞,使可以在无血清培养基中生长的胰腺导管上皮样细胞形成优势生长。在此条件下培养并传代。取第三代细胞以无血清诱导培养基促使其分化。取诱导后3、5、7、14 d的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ELISA检测诱导生成的胰岛样细胞在高糖刺激下分泌胰岛素的功能。结果经过无血清诱导培养基诱导7 d后,胰腺导管上皮样细胞开始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胰岛素抗体染色阳性。14 d胰岛素抗体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增多。该细胞在高糖刺激下可以分泌胰岛素。结论昆明小鼠胰腺导管上皮样细胞经过无血清培养基诱导可以向胰岛样细胞方向分化。并且该胰岛样细胞在高糖刺激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胰淀素(amylin)对人胰岛β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人胰岛细胞,免疫组化鉴定β细胞后分为对照组(培养液中含56 mmol/L葡萄糖)、胰淀素组(培养液中含10μmol/L胰淀素+56 mmol/L葡萄糖)及氨基胍组(培养液中含10 μmol/L胰淀素+05 mmol/L氨基胍+56 mmol/L葡萄糖),于37 ℃、5%CO2 培养24 h后做胰岛素释放实验,测定培养液上清胰岛素、一氧化氮(NO2-/NO3-)、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原位末端核苷酸标记法(TUNEL)和胰岛素免疫组化双染色法及ELISA检测胰岛β细胞凋亡, RT-PCR检测胰岛细胞p53和bcl-2 mRNA表达水平。结果:胰淀素组胰岛β细胞凋亡小体富计系数(217±021)、β细胞凋亡百分数(13%)、NO2-/NO3-(2013±173)μmol/L和p53 mRNA表达水平(034±004)显著高于氨基胍组和对照组(P<001),而胰岛素(334±131)mU·L-1/1×106 cells、GSH[(56±08) mg/L]和bcl-2 mRNA(007±001)表达水平则显著低于氨基胍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胰淀素可诱导人胰岛β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胰岛β细胞抗氧化能力降低引起p53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原位移植胎鼠胰腺干细胞,探讨其在糖尿病鼠胰腺微环境中转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的可行性。方法:分离纯化SD大鼠胎鼠胰腺干细胞;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检测SRY上的性别决定区(sex determining region on Y, SRY)以鉴别雄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巢蛋白(Nestin)、胰十二指肠同源异型盒基因(PDX-1)的表达及流式细胞术测定Nestin细胞含量以鉴定胰腺干细胞;分胰腺实质内移植组、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10只/组;监测各组大鼠血糖及血浆胰岛素含量,8周后取大鼠胰腺组织切片观察,FISH检测SRY,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各组大鼠胰腺内Nestin、PDX-1及胰岛素等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PDX-1及胰岛素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有5只胎鼠经FISH检测为雄性。免疫组化示存在Nestin 和PDX-1阳性细胞,流式细胞术测定Nestin阳性细胞含量占74.1%。胰腺实质内移植组大鼠于移植后第3周血糖开始下降,血浆胰岛素水平逐渐升高;第5周血糖及血浆胰岛素均达到正常水平并维持。取第8周大鼠胰腺组织切片HE染色可见外源性细胞团,FISH检测SRY阳性。RT-PCR示胰腺实质内移植组胰腺组织内胰岛素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实验对照组(P<0.05),而Nestin及PDX-1的mRNA表达量高于实验对照组及正常组(P<0.05)。Western blotting示干细胞移植组胰腺组织内胰岛素含量接近正常大鼠(P>0.05),而PDX-1的含量高于正常大鼠(P<0.05)。结论:胎鼠胰腺干细胞原位移植后可在体内转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且具有良好的功能,移植后可使血糖降至正常,胰腺干细胞原位移植可能为1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Ghrelin促进大鼠胰岛素合成及高葡萄糖诱导的胰岛素分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Ghrelin是由胃黏膜分泌的小分子脑肠肽。本研究探讨了Ghrelin对于大鼠胰岛细胞合成与分泌胰岛素的影响。将分离培养的大鼠胰岛分为Ghrelin处理组和对照组 :(1)在高浓度葡萄糖 (16 7mmol L)刺激时加入不同浓度Ghrelin 10 - 1 2 ~ 10 - 8mol L孵育 6 0min ,测定胰岛素分泌量。 (2 )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Ghrelin 10 - 1 2 ~ 10 - 8mol L预处理 2 4h后 ,用RT PCR方法检测胰岛内前胰岛素原mRNA表达 ,并测定不同浓度葡萄糖 (5 6mmol L ,16 7mmol L)刺激时胰岛素分泌量。离体大鼠胰岛 ,在高糖刺激时加入Ghrelin 10 - 1 1 ~ 10 - 1 0 mol L共同培养 6 0min ,胰岛素分泌量增加高于对照组 (P <0 0 5 )。Ghrelin 10 - 1 2 ~ 10 - 1 0 mol L预处理 2 4h后 ,高糖刺激时胰岛素分泌量增加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同时Ghrelin 10 - 1 0 mol L促进胰岛内前胰岛素原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一定浓度的Ghrelin促进胰岛在高葡萄糖诱导下的胰岛素分泌 ,经Ghrelin预处理 2 4h后该作用更为显著。Ghrelin增加大鼠胰岛内前胰岛素原mRNA的表达 ,促进胰岛素合成。  相似文献   

12.
《微循环学杂志》2017,(1):60-64
胰腺炎可引起胰腺腺泡及胰岛β细胞损伤,修复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是胰腺炎治疗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胰腺损伤修复、胰腺干细胞及内、外分泌细胞的再生和调控再生信号通路(Notch、Hedgehog及Wnt信号)对其意义重大。而胰腺腺泡及胰岛β细胞的损伤修复、再生及调控胰腺内外分泌细胞的去分化、转化和再分化过程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GLP-1(7-36)NH2促胰岛素分泌的机制.方法:以DIBAC4(3)为探针,用粘附式细胞仪研究GLP-1(7-36)NH2对培养的新生大鼠胰岛β细胞膜电位的作用,并用放免法检测GLP-1(7-36)NH2在不同葡萄糖浓度下引起的胰岛素分泌量的变化.结果:在2.8mmol/L葡萄糖时,GLP-1(7-36)NH2使β细胞胰岛素分泌无明显增加,β细胞膜电位无明显变化;在5.6、16.7mmol/L葡萄糖时,GLP-1(7-36)NH2使胰岛素分泌明显增加,它能增强葡萄糖引起的β细胞膜去极化反应.在16.7mmol/L葡萄糖时,加入EGTA或硝苯吡啶后,GLP-1(7-36)NH2不能引起胰岛素分泌,β细胞膜也无去极化反应.结论:GLP-1(7-36)NH2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的促胰岛素释放作用,它能增强葡萄糖引起的β细胞去极化反应.  相似文献   

14.
背景:脐带Wharton’s Jelly中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向胰岛样细胞诱导分化。 目的:验证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大鼠胰腺细胞共培养向胰岛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可能性,并观察移植后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 方法:分离、诱导、传代脐带Wharton’s Jelly中间充质干细胞,再与大鼠胰腺细胞共培养,诱导成胰岛细胞团样组织。将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不进行移植及造模;模型组仅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实验组造模后将胰岛样细胞移植入糖尿病大鼠肾脏包膜。 结果与结论:脐带Wharton’s Jelly细胞培养中有细胞从组织块中爬出,第7天形态发生变化,贴壁细胞部分变成梭形。分离培养的细胞表达具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特有标志CD44、CD29、CD105,不表达CD34、CD45、CD14。诱导第7,10天PDX-1及人胰岛素强染色;胰岛素及C-肽浓度较单纯培养组明显升高;PDX-1及人胰岛素mRNA诱导第7、10天较高表达。移植第1周大鼠尾尖血糖链脲佐菌素实验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 < 0.01),但明显高于正常照组(P < 0.01)。8周链脲佐菌素实验组肾脏被膜下发现胞核染棕色染色的Brdu阳性、胞浆棕色染色的胰岛素阳性细胞。结果表明,脐带Wharton’s Jelly中存在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大鼠胰腺细胞共培养可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样细胞诱导分化,移植入糖尿病大鼠肾脏被膜下,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  相似文献   

15.
腹腔注射链佐霉素破坏大鼠胰岛B细胞以诱发糖尿病,注后24小时,血糖明显升高,血清及胰组织中胰岛素含量降低、其离体灌流的胰腺对高糖刺激的胰岛素释放反应也显著降低。10分钟前先给予神经降压素,对上述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具有量效关系。组织学检查证明,神经降压素预防注射可减轻链佐霉素对B细胞的损害。由于阿托品及酚妥拉明均可部分阻断神经降压素的这一作用,提示胆硷能M受体和肾上腺素能α受体可能参与神经降压素对B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鼠胰岛再生衍生因子3α( REG3α)对胰岛β细胞功能代偿作用.方法 建立小鼠部分(90%)胰腺切除模型,分别于术前、术后12和24h检测血糖,术后48 h收集小鼠剩余胰腺组织,经全基因组芯片分析、q-PCR验证REG3α表达;然后构建REG3α过表达质粒,转染MS1细胞系,48 h后ELISA检测细胞上清培养液胰岛素分泌量的变化,并通过q-PCR检测转染后MS1中PDX1、INSULIN2 mRNA表达水平.结果 小鼠部分胰腺切除后REG3α发生高表达.转染REG3α过表达质粒组胰岛素分泌量显著高于未转染组(转染REG3α组879±2 ng/L,未转染组686±5 ng/L,P<0.01);转染REG3α过表达质粒组胰岛素分泌量显著高于转染空载体pcDNA3.1组(转染REG3α组879±2 ng/L,转染空载体组671±5 ng/L,P<0.01).转染REG3α过表达质粒后MS1中的PDX1、INSULIN2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转染组及转染空载体pcDNA3.1组(P<0.01).结论 REG3α促进内皮细胞表达和分泌胰岛素可能具有对胰岛β细胞功能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药物是目前糖尿病治疗最主要的方法,但病情的进展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使药物的作用受到挑战。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胰岛细胞共移植治疗糖尿病的应用效果以及可行性。 方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建立糖尿病模型,对糖尿病模型大鼠分别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胰岛细胞共培养混合物以及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作为对照。通过观察监测各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水平的变化、胰岛素分泌情况以及胰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评估移植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模型大鼠,移植后C-肽值明显升高,血糖水平明显下降,但仍未降至正常范围内,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血糖水平再次升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胰岛细胞共移植治疗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水平亦明显下降,且下降程度大于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下降至正常水平,并在一定时间内能够维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胰岛细胞共移植治疗糖尿病具有一定的效果,具有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SD大鼠胰岛的分离纯化及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离纯化大鼠胰岛素分泌细胞的方法,并评价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选用3~4周龄健康成年SD大鼠,常规外科手术显露SD大鼠胰腺和胆总管,在胆总管内插入4.5~5号头皮针后固定,逆行注入预冷的0.5mg/ml的胶原酶V溶液8~10ml,使胰腺膨胀后迅速取出胰腺放入6mlHanks液中38℃消化10min,用含10%胎牛血清的Hanks液终止消化,60目筛网过滤后用Ficoll400非连续梯度离心纯化胰岛。纯化后的细胞用DTZ染色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来分析胰岛素的分泌情况。结果 DTZ染色后β细胞胞浆着色,为均一的猩红色。胰岛细胞分布于Ficoll400浓度为23%~20%和20%~11%的界面之间,纯度高达90%,并且细胞的胰岛素分泌情况良好。结论胶原酶V消化,Ficoll400纯化是一种简单高效的胰岛素分泌细胞分离纯化的方法,可以获取数量多,活性和纯度好的胰岛素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葡萄糖、精氨酸对新生大鼠胰岛β细胞群的影响,选用Wistar新生大鼠,于出生后第2日起腹腔注射葡萄糖加精氨酸,共6 天。分别于出生后第10、20 天剖腹取胰腺,进行HE及胰岛素免疫组织化学(PAP)染色,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胰岛及β细胞群的直径。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生后20 天胰岛直径较其第10 天的显著缩小,对照组β细胞群的直径从第10 天到20 天,也表现为明显缩小;然而,实验组β细胞群直径却表现为有意义的增加。提示葡萄糖加精氨酸可促进β细胞群的发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原代分离的大鼠胰岛对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反应性。方法:胶原酶原位灌注法分离大鼠胰岛,在含0.5%BSA、5.5或11.1mmol/L葡萄糖的培养基中培养不同时间后,用含0.2%BSA、3.3mmol/L葡萄糖的KRB缓冲液预培养胰岛30min,分别换入含不同浓度葡萄糖KRB缓冲液,培养1h,收集上清,RIA法测定胰岛素浓度。结果:大鼠胰岛过夜培养后,在基础(3.3mmol/L)和高浓度(16.7mmol/L)葡萄糖条件下胰岛素分泌量分别为(12.4±3.2)和(45.2±4.2)μU/ml/10islets/h;5.5mmol/L和11.1mmol/L葡萄糖浓度下培养12h和20h后,胰岛对葡萄糖的反应性均明显高于16.7mmol/L和22.5mmol/L葡萄糖组(P<0.05);体外培养5d后,对高糖的反应性为(4.28±0.67)倍。结论:原代分离的大鼠胰岛可在(1~5)d内保持对葡萄糖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