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输治骨髓"意为针刺经脉上的穴位治疗髓病。通过对骨痹定义及病因病机的探讨,我们可以将骨痹纳入髓病范畴。运用"经输治骨髓"这一理论指导临床针刺治疗骨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是骨代谢类疾病,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畴。因"肾主骨",故骨质疏松症的病机关键在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肾虚。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充足可以生髓强骨,肾精亏虚则骨无以充,使骨矿含量下降,骨密度降低而发为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3.
将骨质疏松的症状和病理类比古籍,认为“骨痿”“骨痹”可作为其中医病名。通过不同古籍的记载建立“脑—髓—骨—骨痿”的关系,将骨质疏松分两种类型,影像学确诊骨质疏松而临床无疼痛症状的骨痿和出现临床疼痛症状的骨痹。当作为精微物质的髓不足时,就会出现骨痿病。髓分脑髓、脊髓、骨髓。骨痿指骨髓不足而出现的疾病。骨痿的治疗,可以直接通过肾脏治疗生骨髓,也可以通过生脑髓而下脊髓入骨髓来进行治疗。因此,“脑—髓—骨”关系的认识对骨痿、骨痹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中医“肾主骨”理论出发防治骨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传统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与现代生理、生物学知识相联系,阐释肾主骨与骨关节炎(OA)的关系,指出OA属中医学"骨痹"的范畴,该病的发病与肾脏关系尤为密切,肾虚骨衰是OA发病的病机关键;古代和现代医家采用方药治疗OA时均以补肾法来治本;肾为先天之本,在体为骨,藏精生髓,肾的功能与作用涉及了分子-细胞-器官-整体多个层面。  相似文献   

5.
补肾法治疗绝经期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古籍中虽未见有关女性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的记载 ,但就与其相关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等方面的论述却屡见不鲜。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 :“肾主骨”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 :“肾者……其充在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肾生骨髓” ,“在体为骨” ,都是说明肾主骨生髓 ,即骨与髓均为肾之所生。《医经精义》亦云 :“肾藏精 ,精生髓 ,髓生骨 ,故骨者 ,肾之合也”。“精足则髓足 ,髓在骨内 ,髓足则骨强”。提出了肾脉精气充盈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骨骼的生长、壮健与再生。《素问·痿论》又云 :“腰者肾之府 ,转摇不能 ,肾将惫矣”…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自拟的“强骨消痹丸”(Ⅰ号方和Ⅱ号方)治疗骨痹(骨质增生)疗效颇为满意。现介绍如下: 治法与处方由于本病的病变部位在骨,发病关键在于精髓不足。本着“其病在骨,在骨守骨”、“肾生骨髓”、“髓满则骨强”之意,以较大剂量的填精补髓之品为主,佐以培脾养肝、行气活血为基本大法以缓级图之。待其精足髓满,骨质强壮,瘀滞消散,骨脉流利,则其增生之骨质自然逐渐消失,疼痛随之自除,运动功能亦自然恢复。根据这一原则,拟定了下述二个处方: 1.强骨消痹Ⅰ号:鹿角60克,沉香18克,砂仁30克,冰片0.6克,三七60克,制乳香30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症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中医学无“骨质疏松症”这一病名 ,其典型症状和体征与“骨痿”极其相似[1]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肾脉微滑为骨痿 ,坐不能起 ,起则目无所见。”《素问·痹论》指出 :“肾痹者 ,善胀 ,尻以代踵 ,脊以代头。”以上描述如骨痛、畸形、筋骨拘挛、视物昏花等 ,几乎囊括了骨质疏松症的所有症状 ,这说明祖国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证候和病因病机均有较详尽的记载。笔者以下 ,就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作一归纳探析。1 肾虚为本历代医家多从肾与骨的关系出发 ,认为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内经》云 :“肾者主骨生髓” ;《医经精义…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从痰瘀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属于中医"消渴"、"骨痿"、"骨痹"的范畴.其病机特点为饮食不节、久食肥甘致脾胃升降失常,痰湿内停;津液输布失常,积聚成痰,阻滞气血,久则成瘀.痰瘀积聚日久,脾肾亏虚.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气亏血少,津液匮乏,骨失所养而痿;肾虚则骨失髓养而致骨痿.痰和瘀是该病的病理基础.治疗以化瘀泄浊,培补脾肾并重为原则.  相似文献   

9.
总结匡建军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经验。匡建军认为骨质疏松症内在因素是“髓减”,认为骨赖髓以充养,精能生髓,髓能养骨,则髓足骨强。肾虚导致髓减,髓减则生骨无源。匡建军在治疗上提出“益肾填髓”的学术观点,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疗效。目前临证治疗骨质疏松症多局限于肾本身,忽略了多脏腑的调和失司使髓化生无源,匡建军则从脾气、肝血、心火、神志4个方面根据不同情况论治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0.
骨痹的临床范畴包括退行性骨关节病、骨质疏松、骨坏死等。早在内经之中就有关于骨痹的记载。在中医药传统理论"肾主骨"理论指导下,多数医家对骨痹相关疾病主张"从肾论治",并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许多学者结合现代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开展对补肾药物治疗骨痹相关疾病的实验研究,来阐明骨痹相关疾病"从肾论治"理论的现代含义,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就近年来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全身性的单位骨量减少,骨组织结构改变并伴有全身骨痛、腰背痛、关节痛,易发生骨折的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骨代谢性疾病。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骨质疏松已经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祖国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骨生髓,聚髓养脑"。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得髓养而坚固有力。中年以后,肾气渐衰,肾精不足,精不生髓,日久骨失所养,则骨质疏松而成骨痹。故我们在临床中以补肾壮骨为治本之法,通过骨密度扫描仪对骨量进行动态检测及临床症状的改变,显示疗效…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症在中医学中属于"骨痹""骨痿"等范畴,其病位在骨,病因病机为肾虚髓减、脾虚不荣、肺热津亏、肝郁血瘀等,主要涉及肺、脾、肾3脏。治疗上当以补肾、健脾、清肺为主要原则,针药并施,以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脾胃学说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玲  田侃民 《陕西中医》1999,20(4):178-179
<正>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素问·痹论》记载有:“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认为其本在肾,为一难治之顽症。肾藏精,生髓,主骨,为先天之本。脾藏血,生精,主肌肉四肢,为后天之本。二者在生理上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病理上也会相互影响,相互转变,正如李东垣所说:“脾病,则下流乘肾……则骨乏无力,是为骨痿,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内经》亦说:“湿气大来,土之胜水、寒水受邪,肾病生焉。”笔者在诊治风湿病的临床实践中,运用脾胃学说指导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施治,收到了理想疗效,就此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14.
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精不足则骨髓失养;脾为后天之本,"主身之肌肉",肌肉丰满壮实乃骨髂强壮的力学保证。"肾之合骨也,……其主脾也。"脾虚,运化无力则肌肉痿弱,肾精化生乏源则骨髓失养,终致骨痿。脾肾不足是骨痿形成的主要病机,补肾健脾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则。该理论经大量实验室研究所证明,并经大量临床实践所证实。  相似文献   

15.
中医肺脾肾相关理论源于《内经》、《难经》等典籍,记载肺脾肾三脏的特性、功能、传变关系及疾病治疗;宋金元时期,肺脾肾三脏理论主要研究两脏间的母子生克关系及其在疾病中的传变与相互影响;明代从生理、病理、治疗方面细论述肺脾肾三脏的相互关系;清代则主要集中于水液代谢、经络等;现代医家将该理论应用于临床,多集中于肺病、水肿病、痹病,如骨痹、皮痹病等难治性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无“骨质疏松症”病名,但《黄帝内经》有“骨痹”、“骨痿”等类似记载。如《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气至,名骨痹。”指出了肾虚外感,寒邪舍骨,发为酸痛者即为骨痹。《素问·痿论》云:“肾主身之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相似文献   

17.
益肾温经通痹汤治疗尫痹60例徐桂荣,桑亚雄,徐德茹痹证是临床所见难治重症之一,属于中医痹症范畴。以骨节变形而称之为“骨痹”,以脏腑定位而论,病邪深侵在肾,而又谓之“肾痹”;以病情严重致使骨松肉枯而言,称之为“痹”;以病程长反复,甚则终身受累,又称之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黄帝内经》及其后世医家关于肾痹理论思想进行粗略整理。肾痹是由骨痹日久不愈,复感寒湿之邪,寒湿之邪循经内传于肾而成。肾痹既有骨节重痛等骨痹的症状,又可出现小腹胀、遗尿等肾气痹阻的表现,说明其病机是寒湿痹阻在肾,甚则已伤肾阳。治疗上以祛风除湿散寒为主,兼以补肾。  相似文献   

19.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累及脊柱、中轴骨骼和四肢大关节,并以椎间盘纤维环及其附近结缔组织纤维化和骨化及关节强直为病变特点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认为可能是由于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所引起的疾病。李堪印教授认为本病治疗时不宜采取"治疗大法",应结合患者临床特点辨证论治,早期为"筋痹",病位在"肝",肝血不足,气血不通,不荣则痛,治宜"养阴柔肝,缓急止痛";中期为"骨痹",病位在"肾",痰瘀痹阻,不通则痛,治宜"化痰通络,祛瘀止痛";后期为"骨痿",病位在"肾",肝肾阴阳俱虚,治宜"补益肝肾"。  相似文献   

20.
正中医对骨病的研究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记载,如"骨痹"记载最早见于《素问·长刺节论篇》:"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骨痹的症状跟股骨头坏死的早期临床表现极为相似,"骨痿""骨蚀"等病症都是股骨头缺血进一步坏死的临床表现。中医各医家对股骨头坏死的病因病机的认识虽各有侧重,但不外乎内外二因。肾藏精、主骨生髓,肝主筋、藏血,骨髓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