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1):1967-1968
目的探讨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方法对52例IMPC的病理组织学及预后进行观察。结果 IMPC发生率为4.7%,2年生存率为73.1%,5年生存率为42.3%(22/52);52例IMPC病理学观察肿瘤组织中均可见比例不等的典型微乳头结构,其中53.8%可见高度淋巴管侵袭,76.9%可见淋巴结转移。结论 IMPC具有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预后极差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2.
正WHO于2003年对乳腺肿瘤进行了新的分类,在上皮性肿瘤项目下增加了一种新的类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1]。本研究对本院2007—2013年共计44例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7—2013年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病理诊断含有IMPC的乳腺癌患者共44例,同时选取2010年227例浸润性导管癌(IDC)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检测HGF及其受体c-Met在IMPC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回顾性分析乳腺IMPC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HGF/c-Met蛋白在IMPC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病理学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乳腺IMPC的检出率、淋巴管侵犯率、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个数均明显高于浸润性导管癌(IDC)(P<0.01);IMPC组织中ER、PR、HER-2、p53、Ki-67的表达率与其在IDC中的表达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c-Met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IMPC组织中HGF的表达值比IDC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c-Met蛋白的表达值与IMPC的组织学分级、病理学分期有关(P<0.05);HGF蛋白的表达值与IMPC的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结论 淋巴管侵犯和区域淋巴结转移是IMPC的显著生物学特点,c-Met蛋白在IMPC组织中过表达,并与IMPC的组织学分级、TNM可以作为判断IMPC预后的因素之一,而HGF蛋白的表达则与IMPC的组织学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6月至2017年7月中国3个乳腺中心205例IM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与同期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410例非IMPC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患者进行比较,总结IMPC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分布、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率、组织学分级、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表达、Ki-67值、分子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国IDC患者中,IMPC发病率较低,患者较年轻,肿瘤较大、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组织学分级较高,孕激素受体、HER2阴性率高。IMPC中,Luminal B型乳腺癌比例较高,三阴型乳腺癌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5.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浸润性导管癌,2003年新版WHO乳腺和女性生殖系肿瘤的病理学与遗传学分类将其独立列为一种新的组织学类型。IMPC具有明显的淋巴管侵袭性、高淋巴结转移率和预后差等生物学特性,应引起临床及病理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MPC)和浸润性癌(非特殊型)(invasive carcinoma of no special type, 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92例IMPC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随机选取368例同期手术的NST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IMPC和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IMPC与NST在肿瘤大小[(2.9±1.9)cm比(2.1±1.4)cm,P=0.001]、脉管浸润率(85.9%比6.0%,P<0.001)、腋窝淋巴结转移率(71.7%比47.3%,P<0.001)及转移个数(8.2±9.9比2.9±5.7,P<0.001)、孕激素受体表达(P=0.047)、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HER-2)表达(P=0.009)、Ki-67指数(P<0.001)以及TNM分期(P<0.001)、分子分型(P<0.001)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组织中IMPC成分≤24%、25%~49%、50%~75%以及≥76%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3.9%、56.3%、72.2%和77.1%,IMPC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与其在肿瘤中所占比例无关(P=0.347),与肿瘤T分期(P=0.001)、HER-2表达(P=0.029)、分子分型(P=0.003)、P53表达(P=0.003)以及Ki-67指数(P=0.045)相关。NST的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肿瘤T分期(P<0.001)、组织学分级(P=0.001)、脉管浸润(P<0.001)、雌激素受体α (P=0.007)、孕激素受体(P=0.031)、HER-2表达(P=0.008)及分子分型(P<0.001)均相关。结论 IMPC是一种具有高脉管侵袭性、高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的浸润性乳腺癌,具有与NST不同的病理特征。IMPC成分的多少并不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程度,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明显少于NST。  相似文献   

7.
正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是浸润性导管癌其中一亚型,IMPC特殊罕见,占所有浸润性乳腺癌的2%-7.5%,患者多为女性,平均年龄45岁[2],本文回顾性8例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及临床病理学表现,总结了IMPC的超声声像图  相似文献   

8.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浸润性导管癌.2003年新版的世界卫生组织乳腺和女性生殖系肿瘤的病理学与遗传学分类将其独立列为一种新的组织学类型[1].IMPC具有明显的淋巴管侵袭性、高淋巴结转移率和预后差等生物学特性,应引起临床及病理医生的高度重视[2].本次研究收集了伴有IMPC结构的乳腺癌15例,并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浸润性导管癌,2003年新版WHO乳腺和女性生殖系肿瘤的病理学与遗传学分类将其独立列为一种新的组织学类型[1].IMPC具有明显的淋巴管侵袭性、高淋巴结转移率和预后差等生物学特性,应引起临床及病理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观察和分析2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表达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乳腺IMPC无特殊临床症状及体症。肿瘤细胞团呈实性或管状的微乳头状排列,漂浮于海绵状腔隙内。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每个微乳头细胞团和周边的纤维组织均存在无细胞的间隙样结构。瘤细胞cerbB-2、bcl-2、CgA和EMA( )。结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需与普通型浸润性乳头状癌、黏液癌和转移性乳头状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11.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以往其只被作为浸润性导管癌的一种特殊形态学表现,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经初步认识到其生物学行为表现与一般浸润性导管癌不同,具有高度的淋巴管侵袭性、淋巴结转移能力强、预后差等临床病理特性[1-3].鉴于IMPC特殊的临床病理意义,其影像学特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黏液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乳腺黏液亚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均为中、老年女性,均以发现乳腺肿块就诊。组织学显示,肿瘤细胞呈微乳头状,漂浮在黏液中,瘤细胞外周有一透明的腔隙。免疫组化:Her-2(3+),腺体外周EMA(+),ER、PR和EGFR(-),Ki-67增殖指数为30%。Her-2的FISH检测结果为(+)。结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黏液亚型)是一种罕见的预后差的乳腺恶性肿瘤,需要与乳腺单纯型黏液癌进行鉴别,依据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以往只是被作为浸润性导管癌的一种特殊形态学表现,或称之为浸润性导管癌伴微乳头状分化;2003年WHO乳腺癌新分类将其归为乳腺上皮性肿瘤独立一型,而国内对本病还处于初步认识阶段,但由于其生物学行为表现与一般浸润性导管癌不同,具有明显的淋巴管侵袭性、高淋巴结转移率和预后差等特性,应引起临床及病理医生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报道5例,结合文献复习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应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法对3例IMPC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3例IMPC光镜下特征性表现为肿瘤细胞呈桑椹状、微乳头状或小腺管样,巢与周围间质形成明显的空隙;免疫组化染色EMA在瘤细胞中有独特的阳性表达,即在癌细胞巢团外表面EMA呈膜阳性表达;E-Cadherin表达于肿瘤细胞间连接面的细胞膜,而朝向间质面的细胞膜则表达消失。结论 IMPC是一种少见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手术室护士正确处理和妥善保管手术切除的标本,可以为病理诊断和临床诊断提供可靠材料和依据,如病理标本管理不当、处理不善将会给手术医生的临床诊断带来困难,给病人带来严重的损失。手术病理标本的管理是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活体组织病理诊断是外科的第一诊断,是金指标。我院手术室通过对病理标本盛放容器及运送工具进行改进,既避免了标本混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病理诊断失误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病理诊断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临床医师对患者实施治疗及判断预后。在以往的大量临床实践中,不论医院大小均会发生病理诊断的失误,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本文从病理技术角度查找可能造成诊断失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冲击,病人对于医务人员的信任度发生了动摇,甚至出现了信任危机,病人及家属依法保护自己权益的意识明显增强,对医疗期望值和医疗需求不断提高,病理诊断在医院临床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为病理诊断向来就是诊断疾病的“金标准”,在处理医患争议时,相关的病理诊断更是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就临床病理诊断工作中容易引起医疗纠纷的环节和对策作一探讨,供广大临床和病理医生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穿刺活检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3例肝穿活检病理报告进行初步分析。结果:临床病情较轻者,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愈低,而临床病情愈重,符合率愈高。8例临床诊断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病理检查仅1例无纤维化,余7例均有不同程度纤维化。3例转氨酶升高原因不明者,其中2例经肝组织免疫组化确诊为HBV感染。结论:对慢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及分期应慎重。肝穿活检病理及免疫组化的检测不仅可准确判定病情,并可作为病因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病理诊断及临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对肿瘤的分类,在卵巢上皮一问质肿瘤中浆液性、黏液性、内膜样、透亮细胞、移行细胞肿瘤以及混合性上皮肿瘤均有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种。明显良性和明显恶性者病理医师不难作出诊断,临床医师对其处理亦较规范,而交界性肿瘤的病理诊断和临床处理往往较棘手.现就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病理诊断及临床处理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移植后淋巴增生性疾病六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移植后淋巴增生性疾病(PTLD)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对6例PTLD患者进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原位杂交及基因重排分析,并复习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6例中3例为同种异体肾移植后,诊断为单形性PTLD,分别死于诊断后4、2及1个月。2例为同种异体肝移植后,1例诊断为单形性PTLD,诊断后5个月死亡。1例诊断为早期病变。另1例是异体骨髓移植后诊断为多形性PTLD,随访12个月病情较稳定,6例中4例检出EBERl/2DNA。结论PTLD是发生于器官移植后的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和临床特征的淋巴增生性疾病,其预后与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