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脉注射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伊布利特注射液转复持续时间〈90d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心房扑动(简称房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心电图确诊为房颤、房扑,心室率≥60次/min且发作在90d以内的患者共52例,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和伊布利特组,每组均为26例。伊布利特组:体重≥60kg者,首次静脉推注伊布利特注射液1mg;停用药后10min仍为房颤或房扑,再次静脉推注1mg。体重〈60kg者,首次0.01mg/kg静脉推注;停用药后10min仍为房颤或房扑,再次静脉给予0.01mg/kg,中途转复则立即停用。普罗帕酮组首次70mg静脉推注普罗帕酮,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35mg,中途转复则立即停用。结果2组均能有效降低房颤或房扑的心室率,伊布利特组房颤、房扑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对比42%,P〈0.01)。2组平均转复时间相比,伊布利特组明显短于普罗帕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伊布利特组3例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普罗帕酮组2例出现低血压。结论伊布利特是一种起效快,对房扑、房颤患者转复率高的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与普罗帕酮比较,伊布利特对房扑、房颤的转复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静脉注射富马酸伊布利特与盐酸普罗帕酮治疗持续时间〈90d的房扑/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研究。房扑房颤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伊布利特组,22例,其中房扑9例,房颤13例)和对照组(普罗帕酮组,18例,其中房扑7例。房颤11例)。两组分别在持续心电、血压监护下于10min内静脉推注伊布利特1mg或普罗帕酮70mg,如给药结束10min后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重复前述治疗1次。观察给药后4h内的房扑/房颤的转复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40例中19例在90min内转复,其中盐酸普罗帕酮组5例,转复率27.8%,富马酸伊布利特组14例,转复率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富马酸伊布利特组22例中有1例(4.4%)发生短阵室速,2例(8.1%)发生频发室早,未行特殊处理自行消失。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与普罗帕酮比较。富马酸伊布利特对房扑/房颤的转复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周平  郭国宁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5):2262-2264
目的 探讨抗心律失常药及持续时间对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转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180例房扑及180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选择的药物伊布利特、普罗帕酮及胺碘酮治疗各分为三组,每组患者再分为持续时间≤3 d和>3d,每组各30例,比较各组患者治疗1.5h后的转复率,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伊布利特组≤3 d和>3d的房扑的转复率为90.00%和83.33%,普罗帕酮的≤3 d和>3d的房扑的转复率为76.67%和36.67%,胺碘酮的房扑的转复率为73.33%和33.33%,对于房扑持续时间≤3 d,伊布利特、普罗帕酮、胺碘酮的房扑的转复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房扑持续时间>3d,伊布利特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胺碘酮的(P<0.05);三种药物房颤的转复效果比较:伊布利特的≤3 d和>3d的房颤的转复率为80%和73.33%,普罗帕酮的≤3 d和>3d的房颤的转复率为43.33%和26.67%,胺碘酮的房颤的转复率为50%和36.67%,对于房颤持续时间<3d,伊布利特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胺碘酮(P<0.05);对于房颤持续时间>3d,伊布利特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胺碘酮的(P<0.05);三组药物房扑、房颤总转复率分别为81.67%、45.83%、48.33%,伊布利特明显高于普罗帕酮、胺碘酮(P<0.05);伊布利特对房扑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房颤的转复率(P<0.05).结论 对于持续时间≤3 d的患者,伊布利特、普罗帕酮及胺碘酮房扑转复成功率没有明显差异,但伊布利特房颤转复率明显增高;对于持续时间>3d的患者,伊布利特房扑、房颤转复的成功率均高于普罗帕酮及胺碘酮,应根据心律失常具体情况灵活选用伊布利特、普罗帕酮及胺碘酮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富马酸伊布利特(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心律失常所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及特点.方法 118例房扑、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富马酸伊布利特组(A组)和普罗帕酮组(B组),每组59例.A、B组分别给予富马酸伊布利特1 mg、普罗帕酮70 mg,于10 min内静脉泵入.观察2组转复率、转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转复率及转复时间,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B 2组分别有7例(11.86%)、19例(32.20%)发生不良反应(P<0.05),A组有6例发生于用药后1 h以内,1例发生于用药后1~24 h.结论 富马酸伊布利特转复房扑、房颤的疗效优于普罗帕酮,且安全.  相似文献   

5.
崔嵬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3):135-136
目的比较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房扑/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选择符合条件的房扑/房颤患者共38例,按照药物编号顺序依次入组,给予富马酸伊布利特或普罗帕酮静脉泵静注,观察两组患者的房扑/房颤转复率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同时观察血、尿指标。结果普罗帕酮组为(38±9)min的平均转复时间,转复窦性心律时为(134.5±5.8)mg的平均使用量,出现低血压2例,于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另有1例患者发现窦性停搏,全天共发生4次>2.5s的窦性停搏,最长R-R间期2.8s。伊布利特组转复率78.9%(15/19),普罗帕酮组转复率31.6%(6/19)。伊布利特组转复窦性心律时有(1.6±0.5)mg的平均使用量,(28±12)min的平均转复时间,有2例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发现短阵单型性室速。两组所有患者用药前后的化验检查无明显变化。结论伊布利特是一种快速转复房扑/房颤新型Ⅲ类的有效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安全、疗效迅速等优点,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发作持续48h余的房颤/房扑患者用低分子肝素急性抗凝后再用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复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共入选持续时间<90天的房扑/房颤患者212例(房颤151例,房扑61例),发作持续时间≥48h为试验组(51例), <48h为对照组(161例)。试验组经心脏超声除外血栓后,静推低分子肝素1. 7mg·kg-1行急性全身肝素化,对照组不抗凝治疗; 2组均于10min内静推伊布利特1mg或普罗帕酮70mg;给药结束10min后未复律者,重复给药1次。观察给药1. 5h内的转复率及4h内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伊布利特对房扑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房颤(78. 1% vs48. 3%,P<0. 01),对房颤的转复率、平均转复时间等, 2种药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 05)。试验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增加。结论 发作持续时间≥48h的房扑/房颤患者,用低分子肝素急性抗凝后再用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复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伊布利特联合胺碘酮转复心房扑动(房扑)/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患者88例,按制定的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将88例患者根据是否服用胺碘酮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单用伊布利特;试验组:口服胺碘酮后联合伊布利特。口服胺碘酮组负荷量7~15g(3~4周内达到靶剂量)。伊布利特首剂1.0mg,10min内缓慢静脉注射,如给药10min后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行第2次注射,剂量仍为1.0mg,观察开始给药后4h内转复的成功率、转复过程中用药剂量、用药前后的QT间期的差异及4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①试验组房扑转复成功率(92%)高于对照组(5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6);而房颤转复成功率试验组(76%)与对照组(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试验组(80%)与对照组(47%)房扑和房颤总的转复成功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3)。②在转复房扑、房颤成功的患者伊布利特使用剂量房扑[(1.1±0.4)mg]低于房颤[(1.7±0.4)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试验组与对照组使用伊布利特前QT间期(0.49±0.08)、(0.43±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0);2组使用伊布利特后QT间期(0.52±0.06)、(0.45±0.03),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150);试验组与对照组各自在注药前后QT间期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P=-0.013;试验组P〈0.01)。④试验组有2例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2%)。1例在推药过程中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rip),经电复律终止,转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再次房颤继之再发Tdp,静脉注射2.5g硫酸镁终止;1例在转复成功5min后发生非持续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自行终止。2组各发生2例窦性停搏,均在2-3s后自行或经胸外按压后恢复窦性心律。结论口服胺碘酮联合伊布利特转复房扑,房颤成功率高于单一用药,并可预防其复发,联合应用未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6例快速房颤患者首先给予胺碘酮150mg静脉推注后,以1mg/min静脉维持6h、改为0.5mg/min静脉泵入24-48h,同时日服普罗帕酮150mg 3次/日,并在用药当天口服胺碘酮600mg/日,三天后改为200mg/日维持。结果24h内房颤转复15例,转复率32.6%,48h房颤转复35例,转复率76.8%,72h转复38例,转复率82.6%,应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后心室率明显下降,随时间延长呈减慢趋势,结论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快速房颤明显减慢心室率转复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伊布利特转复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43例持续时间<90d的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20例静脉注射伊布利特进行转律,23例应用普罗帕酮转律。比较两组药物转复心房颤动的成功率、转复时间和不良事件。结果伊布利特组转复房颤的总成功率显著高于普罗帕酮组(70%vs39.1%,P<0.01),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组的转复成功率亦分别高于普罗帕酮组(76.9%vs50%,57.1%vs27.3%,P<0.05)。伊布利特组的转复房颤时间明显缩短[(34.62±4.47)minvs(62.74±12.73)min,P<0.01],未发生有临床意义的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结论伊布利特转复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优于普罗帕酮,并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持续时间少于90天的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房颤患者136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和普罗帕酮组。心电血压监护下,分别静脉应用(l~2次),静脉推注10min/次。伊布利特(1mg和1mg)和普罗帕酮(70mg和70mg)。结果伊布利特组转复率71.4%,普罗帕酮组转复率4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伊布利特组平均转复时间(16.6±5.2)min,普罗帕酮组平均转复时间(46.8±17.5)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与普罗帕酮相比,伊布利特是一种转复房颤的快速、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持续房颤或房扑,且发病时间少于3个月患者11例,给予伊布利特静脉注射,分析房颤、房扑患者静脉注射后的转复效果。结果11例患者9例转复窦性心律,2例未转复,转律有效率为54.55%,显效率为27.27%,且使用伊布利特转律的患者转律时间集中于30~40 min。结论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具有起效快,成功率高,安全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伊布利特与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房颤)及心房扑动(房扑)的疗效。方法选取66例在我院门诊、急诊及住院的房颤及房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3例。伊布利特组给予伊布利特用0.9%氯化钠溶液稀释,缓慢静脉注射治疗;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缓慢静脉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房颤转复率、房扑转复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房颤转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伊布利特组房扑转复率明显优于胺碘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转复时间相比较,伊布利特组明显优于胺碘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QTC间期比较,伊布利特组QTC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布利特治疗房颤及房扑的转复率高于胺碘酮,其对房扑的转复成功率高于房颤。  相似文献   

13.
吕蒙 《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15(11):739-741
目的比较伊布利特与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在转复阵发房颤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阵发性房颤患者90例,随机分成依布利特组(A组)、胺碘酮组(B组)、普罗帕酮组(C组),每组30例。于入院10min内,三组分别经静脉注射依布利特1 mg、胺碘酮150 mg、普罗帕酮70 mg。观察10 min后若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重复首次剂量。观察开始给药后1、2、4、24 h内房颤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心室率、QT和QRS间期变化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在各时间点房颤的转复率(83.33%)均显著高于其他组。A组转复时间(24.3±10.7)min明显短于其他组。A组不反应发生率(3.33%)明显低于C组,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用药后心率均显著降低,A组给药后QT间期较B组和C组显著延长,B组QT间期在用药各时段无明显变化。C组给药后的QRS间期较A组和B组明显延长,A组和B组的QRS间期用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伊布利特对房颤转复的效果优于胺碘酮和普罗帕酮,伊布利特对心室率和QT间期的影响大于胺碘酮和普罗帕酮,但对QRS间期无明显影响。伊布利特是一种转复房颤快速、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静脉注射富马酸伊布利特注射液与普罗帕酮注射液对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转复疗效的比较及安全性评价。方法:2004年2月-2005年10月,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入选200例90d内发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患者,按1[DK]∶1的比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治疗组(1mg,iv,必要时重复给药1次;体重小于60kg者按0.01mg[DK]?kg-1给药)或普罗帕酮对照组(70mg,iv,必要时重复给药1次),观察心律的转复,监测临床症状、血压、心率、电解质、肝肾功能、心电图改变、24h动态心电图等。结果:给药后90min,伊布利特组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患者总转复率为55%(55/100例),心房颤动转复率为50%(40/79例),心房扑动转复率为71%(15/21例);普罗帕酮组总转复率为21%(21/100例),心房颤动转复率为24%(21/90例)。转复时RR间期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伊布利特组发生1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经电复律成功转为窦性心律。结论:静脉注射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疗效优于普罗帕酮,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新一代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伊布利特转复阵发性房颤的效果、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3年3月本科室治疗的6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10min一次性静脉注射伊布利特1mg,观察转复率、转复时间、严重不良反应。结果 伊布利特对阵发性房颤转复成功55例,成功率80.8%,平均转复时间26.7min,最快转律时间为3min,最长转律时间138min。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发生1例非持续性单型性室速,4h内自行消失。合并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持续性单型性室速、阿斯综合征1例,电复律终止;发生非持续性单型性室速1例,4h内自行终止。未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未发生严重心动过缓、加重、低血压,无死亡病例。结论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伊布利特转律快速、有效、安全;合并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急救完备的情况下,可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6.
伊布利特与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伊布利特和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文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共入选房颤患者25例,房颤持续时间2h~7d。随机进入伊布利特组(n=13),胺碘酮组(n=12)。在心电、血压监护下前组患者于30min内静脉泵入伊布利特1mg,后组患者于30min内静脉泵入胺碘酮150mg。如未转复,则可于10min后重复前述治疗1次。观察开始给药后1.5h内房颤的转复率及4h内的不良反应。结果伊布利特转复房颤的成功率高于胺碘酮组(57%vs5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所用的时间明显短于胺碘酮,给药后30min内伊布利特转复率达57%,胺碘酮的转复率为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伊布利特组出现1例频发室早、短阵室速,并QT间期延长至520ms,未予特殊处理自行消失。胺碘酮组有4例出现低血压。结论伊布利特转复房颤快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转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组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2例和普罗帕酮组28例。密切观察给药前后心律、血压等变化;记录从给药到房颤转复的时间,比较两组转复时间和4~8h的房颤转复率。结果:胺碘酮组房颤转复时间在1.8~7.5h,平均(4.1±1.4)h,普罗帕酮组转复时间0.5~5.0h,平均(1.8±0.8)h,平均转复时间胺碘酮组大于普罗帕酮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胺碘酮出现的不良反应少于普罗帕酮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4h内、4-8h、8hN的转复疗效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静脉使用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有较高的有效率和安全性,尤其适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功能不全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胺碘酮、普罗帕酮治疗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并进行比较。方法:将9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胺碘酮组和普罗帕酮组,分别静脉滴注胺碘酮150~600mg或普罗帕酮70~210mg,观察房颤转复情况。结果:胺碘酮组50例转复成功42例(84%),普罗帕酮组46例,转复成功31例(67.3%)(P〈0.05)。比较在转复阵发性房颤成功率中胺碘酮组高于普罗帕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静脉滴注西地兰、普罗帕酮、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将10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西地兰组、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分别静脉推注西地兰0.2~0.6mg或普罗帕酮70~210mg或胺碘酮150~600mg,观察房颤转复情况、心室率变化及药副作用。结果西地兰组28例,转复成功11例(39.3%);普罗帕酮组38例,转复成功27例(71.1%);胺碘酮组40例转复成功32例(80%)(P<0.05)。平均复律时间:西地兰组(233±100)min,普罗帕酮组(101±68)min,胺碘酮组(180.6±52.2)(P<0.05)。结论在转复阵发性房颤成功率中胺碘酮组高于普罗帕酮组与西地兰组,转复成功时间普罗帕酮组短于胺碘酮组与西地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确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给予普罗帕酮70mg加入5%葡萄液中静脉注射,5—8min注完;注药过程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时即停止注射,首剂未能转复者,在次注射,最大累积量不超过210mg。结果52例(74%)首剂即转窦性心律,11例追加剂量后转为窦性,总有效率90%。结论普罗帕酮能有效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