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经典辨证学、系统辨证学和微观辨证学三个主要研究阶段,全面介绍了我国著名中医学家郭振球教授创立中医微观辨证学的研究思路和过程,展现了郭教授以文献整理为先导,以实验研究为手段,以临床验证为基础的研究中医辨证学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九十年代的《微观辨证学》必须从微观、超微观的角度,运用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分析方法,采用定量或半定量办法,把辨证学引入到细胞、亚细胞、分子乃至量子学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微观辨证与中医诊断现代化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中医微观辨证在现代中医临床中的意义及如何加速中医诊断微观化进程。认为利用现代理化检测手段进行微观辨证可弥补或纠正传统望、闻、切诊之不足,是使中医诊断学向客观化、标准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将现代理化检测方法和结果逐步纳入中医诊断理论体系,并赋予其中医生理、病理意义,以推动微观辨证的研究,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逐步建立中医微观辨证学。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宏观辨证是中医临床理论的精华,然其局限性亦显而易见;微观辨证学补充和发展了宏观辨证,却不能取而代之,两者须互补和统一,这种思维方式的更新必将导致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拓展中医学的临床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5.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学科,包括中医诊法学和中医辨证学。中医辨证学是在中医诊法学的基础上。应用中医学独特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临床四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对患者的健康状况、疾病病情、病证做出正确判断的一门学科。它蕴藏着中医学极其丰富的内涵,因此对中医辨证学的理解和掌握直接关系着后续学科的学习和掌握。也直接关系着临床诊疗水平的高低。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略有所悟,浅述于下。  相似文献   

6.
中医五行辨证是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识别脏腑病机五行传变所表现证侯的辨证思维方法。其模式有母子相及辨证、乘侮太过不及辨证、胜己兼化辨证等,这些均可丰富中医辨证学,进而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7.
张佳艺  丁杰  杜璐瑶  沈阳  王丽娜 《中医学报》2019,34(12):2570-2575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应关注以下几点:各医家从自身认识和经验总结用药,在治则治法上不尽相同,多在经方的基础上衍生经验方和自拟方;既往研究往往缺乏大样本微观辨证及相应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导致结果缺乏说服力和可信度;既往研究中的疗程长短、疗效判定标准不一,疗效的可重复性较差,且远期疗效的观察研究较少;中医药对本病病机、治疗作用机制缺乏深层次的研究,治疗是多靶点、多因素共同作用结果,难以用现代医学解释其治疗作用途径;慢性萎缩性胃炎存在临床表现多样、缺乏典型性、临床症状与萎缩性病变程度不匹配的现象,单纯以传统的宏观辨证不能准确地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缺乏公认的胃镜像中医证候属性概念及简明实用的微观辨证方法,导致微观辨证与临床宏观辨证脱节,缺乏广泛认可且简明实用的微观辨证方法,临床诊疗推广不足。因此,需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利用胃镜、病理等检查方式,更深入地说明疾病的本质及变化。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炎中医辨证的微观指标的研究是近年来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的热门课题 ,许多学者对此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医证与客观指标的内在联系。自 80年代开始 ,从临床分证、实验室检查、病理活检、免疫指标、血液流变学、内分泌、微量元素等不同角度研究慢性肾炎有关中医辨证的微观指标变化 ,为临床宏观辨证提供了客观的参考依据 ,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有机结合起来 ,对推动慢性肾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免疫学的发展 ,肾小球肾炎的产生与免疫反应的密切相关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中西医结合领域 ,…  相似文献   

9.
"微观辨证"的产生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观辨证"概念的提出是中医临床诊治、循证医学发展和中医证候学发展的需要."微观辨证"产生的可能性是由于中西医结合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微观辨证"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微观辨证"的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诸如:中医证候尚未规范化、微观指标单一性与整体性的矛盾、微观指标与证候对应的非特异性、疾病对"微观辨证"产生的影响、"证"本质研究与临床治疗脱节等.并提出"证"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过程,由若干相关的主、客观指标组成,这些客观指标应包括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六十年科教,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教育的传承与创新,继承发掘,整理提高。培养科技人才,建立科学诚信,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为了探索中医药微观辨证学的发展趋势,在邪气、脏腑、病形理论及四诊辨证与主诉辨治法的推动下,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检测,以阐明疾病证候的实质变化。完成了微观辨证学及其学科群崛起,为新世纪中医药学的和谐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医郁证学说源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郁证学说发展经历了理论源起、辨治雏形、认识深入、学说形成、体系完善5个不同阶段.《黄帝内经》的五郁论和情志致郁论述,张仲景的郁证辨证论治体系开创了郁证学说研究的先河.陈无铎等郁证七情病因理论,使郁证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入.金元时期,刘完素怫热郁结论、张子和肝脾郁结论、李东垣气虚致郁论、丹溪学派六郁论、王履五郁治法...  相似文献   

12.
关于“有是证用是方”的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古今方书及临床事实为依据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论证了“有是证用是方”的方证相对观念及其以方测证之法并不是中医辨证论治普遍适用的规律。它不可能为“同证异方、同方异证”的现象作出合情合理的解释。惟有立足于探索方证之间的相互作用 ,才能使中医理论思维从“是就是 ,不是就不是”的形而上学的禁锢中彻底解放出来 ,才能为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增生症(EH)的中医辨证特征。方法观察186例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对比总结其中医辨证在不同年龄、病程、病理分型等方面的分布情况。结果肾虚和脾虚为本病各年龄段及病程在1~10年的患者中最常见的辨证类型,各证型分布依次为肾虚型脾虚型血瘀型痰湿型血热型。虚证和寒证是EH最常见的中医证候,病程在1~5年、6~10年和10年的患者中亦均以寒证及虚证多见。病理类型中以单纯型增生的患者辨证为肾虚证多见。结论临床运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EH已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其副作用小,治疗期间无须避孕,而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述评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本文从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标准、临床分期、疗效评定、辨证论治、临床科研七个方面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行了述评。指出: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诊断、分期及疗效评定标准亟待统一;立足于临床实际,参考现代医学有关认识,应用DME方法,开展糖尿病肾病临床和实验研究,深入探讨其病因病机和证治规律,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大胆创新,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分期辨证论治较为符合疾病的发展规律,便于寻找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症状多样,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优势。文章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药、针灸及心理治疗等方面将近年来有关中医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及文献进行综述,并对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及中医分型无统一标准的情况进行讨论,提出今后研究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维度与阶度探讨中医证候的特征及标准化方法   总被引:43,自引:6,他引:37  
目的 探讨中医证候的特征及标准化方法。方法 从维度与阶度探讨中医证候的特征 ,认为证候是由不同的要素 (维 ) ,通过不同的关联 (阶 ) ,达到的不同状态。证候因素具有高维性 ,证候的阶度则反映了各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复杂程度 ,证候阶度的处理主要取决于对应的干预状态。结果 “降维升阶”、“降维降阶”的有机结合 ,以及“证候诊断决策树”的构建 ,是证候标准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即一方面对主要证候因素进行降维处理 ,对相应的表征信息进行规范 ,并提取多层次有效信息组合 ;另一方面通过升阶或降阶 ,达到对证候因素的选择决策 ,以适应不同疾病、不同个体的灵活辨证与干预。从而执简驭繁 ,既把握群体的共性证候特征 ,又体现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特点。结论 辨析证候的维度与阶度 ,有助于引入数理、信息多学科方法 ,开辟证候标准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4例慢性AA患者的外周血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3(IL-3)、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结果 AA患者肾阴虚型和肾阳虚型与细胞分子的关系分析,IL-2在肾阳虚组中明显升高,在肾阴虚证中明显降低(P=0.008)。中医证型与观察指标分层讨论中显示,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在细胞因子的变化上有明显不同,这可能进一步说明包括IFN-γ、TNF-α、IL-2、IL-3、IL-10和TGF-β在内的多种细因子与中医辨证的内在关系,虽然不是所有的一一对等,但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中医证型与IFN-γ、TNF-α、IL-2、IL-3、IL-10和TGF-β存在明显相关性,IFN-γ、TNF-α、IL-2、IL-3、IL-10和TGF-β可能作为中医辨证的客观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抑郁症与中医"郁证"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结合古代文献及临床研究,从文献记载和临床症状、病因病机等方面论述抑郁症与郁证的差异及共性.认为中医"郁证"本身含有两层含义,一为以病机而立病名,二为情志之病,中医有关抑郁症的描述只见于后者,而且有关抑郁症的描述也在多种中医病名的症状群中出现,因此抑郁症与郁证二者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并提出抑郁症中医辨证应以虚证为纲,结合临床观察,以益肾补虚为大法治疗抑郁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 NT-pro BNP浓度、肺动脉压力作为肺心病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指标的可行性 。 方法 107 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组,并测定血浆 NT-pro BNP 水平、肺动脉压力 , 利用统计学软件 SPSS 16.0 软件分析其间的相关性。结果 肺心病心力衰竭不同中医证型的血浆 NT-pro BNP浓度、肺动脉压力存在差异,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浆 NT-pro BNP 浓度、肺动脉压力测定能够作为肺心病心力衰竭中医证型间分型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对于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本院的200例慢性胃炎患者,以其完整临床资料为研究依据,所有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后采取对症治疗。结果:针对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大部分患者病情都有所好转,症状明显减轻。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共138例,辨证分型以肝胃气滞型为主,共100例(占72.5%);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共62例,辨证分型以脾胃虚寒和胃阴不足型为主(各占40.3%和32.3%)。结论:临床上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时应审证求因,辨证论治,通过清脾泻热、健脾和中、疏肝理气、养阴益胃、活血化瘀等中医治则治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