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ESBLs)耐药基因的存在类型。方法用API鉴定系统鉴定细菌,K-B法做药敏试验,从175株铜绿假单胞菌中筛选出20株多重耐药且产ESBLs的菌株,用PCR检测ESBLs基因。结果17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18.9%,而对其余10种抗生素耐药率为30.3%~88.6%;20株多重耐药的菌株中,CARB基因阳性3株(15%),20株OprD2基因均缺失(100%),其余基因阴性。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高,可能与OprD2基因缺失有关。CARB基因国内罕见报道。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基因型。方法从24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筛选出多重耐药株,采用碱裂解法提取目的菌的基因组和质粒DNA后进行高通量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共检出102株多重耐药株,21株广泛耐药株只对多黏菌素B敏感。102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样本经高通量测序产生reads 32 088 766条,长度98nt,总测序碱基数3.1Gb,发现了8种抗菌药物耐药类型,含有21种耐药基因型,共有16个基因存在69个核苷酸的多态位点,其中有8种基因型17个位点发生非同义突变,占总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的24.6%。结论运用高通量混合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多重耐药病原菌耐药基因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何敏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3):2846-2847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类型,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的50株铜绿假单胞菌,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筛选出2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类型。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其中最常用的亚胺培南耐药率达96%,2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TEM(40%)、OXA-2群(5%)、OXA-10群(5%)、CARB(30%)4种β-内酰胺酶基因,未检出质粒型AmpC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prD2均为缺失型。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象严重,其原因可能与铜绿假单胞菌多耐药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该院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制剂的耐药情况以及相关耐药基因的携带现况。方法自临床分离的119株铜绿假单胞菌均采用PCR检测耐药基因(TEM、SHV、CTX-M、DHA-1、OXA、CARB、VEB-1、PER-1、GES-2、AmpC、VIM-1、VIM-2、IMP-1、SPM、OprD和IntⅠ)并对检出的耐药基因进行DNA测序。结果 119株铜绿假单胞菌中TEM阳性103株(86.6%),AmpC阳性77株(64.7%),IntⅠ阳性54株(45.4%),OprD缺失54株(45.4%),VIM-2阳性19株(16.0%),CARB阳性14株(11.8%),SHV阳性2株(1.7%),OXA阳性2株(1.7%),DHA-1阳性1株(0.8%),其余基因均为阴性。结论该院铜绿假单胞菌TEM、AmpC、IntⅠ、VIM-2等耐药基因的携带率及OprD缺失均较高,多重耐药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一株来自临床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对来自于临床的一株铜绿假单胞菌用琼脂稀释法测其对8种抗生素的MIC,等电聚焦电泳试验分析该株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类型,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以及对PCR产物测序来确证该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经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该株菌携带VIM-2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VIM-2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的表达是此株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某院2014年病房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对临床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使用西门子医学诊断公司的M/W-96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鉴定仪进行药敏试验,细菌药敏结果根据2013版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M100-S23文件判读。结果 8 486例送检标本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249株,其中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54株。不同标本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株构成比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呼吸道标本与非呼吸道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株构成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不同标本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5)。不同科室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比、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铜绿假单胞菌对不同抗菌药物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处于较高水平,必须引起临床和院感部门的重视,并采取一定的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本院短期内分离的广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药物耐药基因和外膜蛋白基因opr D2携带情况,并分析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10月分离的对临床常用7类抗菌药物耐药或中介的非重复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法检测药物敏感性,选出广泛耐药株和泛耐药株。采用PCR法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OXA、CTX-M、TEM、PER、GES、DHA、IMP、VIM、NDM、SPM、CARB和KPC)、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 A、rmt A、rmt B)、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6')-Ⅱ、aac(3)-Ⅱ、ant(3″)-Ⅰ)及opr D2基因,PCR扩增阳性产物进行DNA测序,用Blast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共筛选出23株广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其中泛耐药菌10株。23株广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耐药基因检测阳性的有OXA-1群、OXA-10群、TEM、PER、CARB、VIM、arm A、rmt B、aac(6')-Ⅱ、aac(3)-Ⅱ、ant(3″)-Ⅰ,阳性率分别为21.7%、39.1%、47.8%、87.0%、26.1%、4.3%、8.7%、47.8%、60.9%、52.2%、47.8%。opr D2基因阳性8株,阴性15株,基因缺失率达65.2%(15/23)。阳性基因与Gen Bank中已知序列同源性均大于99%。10株泛耐药菌的PFGE图谱分为4个型,其中主流型A型有6株,B型2株,C型、D型各1株,且A型、B型均来自烧伤外科。结论我院2012年10月分离的广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和外膜蛋白opr D2基因缺失是其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存在多种耐药基因组合模式。同时我院发生了小规模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克隆株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及膜孔蛋白基因存在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本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共30株,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方法,分析20种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OXA-1群、OXA-2群、OXA—10群、PER、GES、VEB、CARB、IMI、VIM、SPM、GIM、SIM、DHA)和膜孔蛋白基因(OprD2)。结果3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TEM基因阳性28株,阳性率93.3%。CARB基因阳性1株,阳性率3.3%;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prD2缺失29株,阳性率96.7%。未检出其他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烟台地区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基因(TEM)和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prD2缺失株检出率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及氟喹诺酮类相关耐药基因存在状况.方法 用BD 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parC、gyrA两种氟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结果 70株铜绿假单胞菌呈现多重耐药,对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1.4%、50.0%,其余11种的耐药率在10.0%~100.0%.在7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39(55.7%)株分离菌检出parC基因,18(25.7%)株分离菌检出gyrA基因.结论 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严重,携带parC和gyrA基因是本组试验菌株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159株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探究体外联合药敏试验对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表现不同作用的机制。方法收集来自不同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159株,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耐药。采用三维水解试验检测β-内酰胺酶、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方法检测多重耐药菌可能存在的耐药机制。结果 159株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通过三维实验检测,其中15株产MBL、13株产AmpC酶。体外联合药物敏感试验,加入MC-207,110后约38%的菌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MIC下降4个梯度。检测试验菌株,21株携带IMP基因,18株携带ampC基因;检测OprD2通道蛋白,159株中约有48%的菌株OprD2丢失。结论北京友谊医院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不是IMP、AmpC水解酶;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原因可能是外排泵及外膜孔道蛋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本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产生情况,为临床治疗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用K-B法进行常规药敏试验,筛选出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各种β-内酰胺酶,同时用2-巯基丙酸抑制试验检测金属酶.结果 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产ESBLs2株(4%)、产AmpC酶20株(40%),11株同时产ESBLs和AmpC酶(22%),金属酶筛选出8株(16%)阳性.结论 本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以AmpC酶为主,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和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本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产生情况,为临床治疗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用K-B法进行常规药敏试验,筛选出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各种β-内酰胺酶,同时用2-巯基丙酸抑制试验检测金属酶。结果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产ESBLs2株(4%)、产AmpC酶20株(40%),11株同时产ESBLs和AmpC酶(22%),金属酶筛选出8株(16%)阳性。结论本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以AmpC酶为主,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和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E)临床感染分布及其对不同类型抗菌药物的耐药及相关耐药基因的携带现状,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Expression细菌分析系统,用ATBPSE-5药敏试条进行13种抗生素药敏试验;PCR检测16种耐药基因(TEM,SHV,CTX-M,DHA-1,OXA,CARB,VEB-1,PER-1,GES-2,AmpC,VIM-1,VIM-2,IMP-1,SPM,OprD和IntI)并进行DNA测序确认.结果 临床分离的119株PAE在呼吸道的分离率为88.24%,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耐药率为24.37%和23.5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72.27%)和阿米卡星(78.15%)、多黏菌素E(96.64%)的敏感率较高,其中多重耐药PAE占19.33%;耐药基因TEM阳性103株(86.6%),SHV阳性2株(1.7%),CARB阳性14株(11.8%),OXA阳性2株(1.7%),DHA-1阳性1株(0.8%),AmpC阳性77株(64.7%),VIM-2阳性19株(16.0%),I型整合子阳性54株(45.4%),OprD缺失54例(45.4%),其余基因均阴性.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TEM,AmpC,IntI,VIM-2耐药基因的携带率及OprD缺失均较高,多重耐药现象及对碳青霉烯类耐药严重,应根据药敏实验和患者的个体情况合理联合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整合子Ⅰ和ISCR1的分布情况,并对其进行基因分型。方法分离临床234株铜绿假单胞菌,用WHONET5.4分析菌株药敏情况,PCR检测整合酶Ⅰ、整合子Ⅰ、ISCR1以及ISCR1携带的耐药基因。ERIC-PCR进行基因分型。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氯霉素、头孢唑啉、米诺环素、氨苄西林/舒巴坦高度耐药,对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洛培南较敏感,118株整合酶Ⅰ阳性,95株Ⅰ类整合子可变区阳性,3株ISCR1和ISCRI携带的耐药基因阳性。118株整合酶Ⅰ阳性铜绿假单胞菌分为89个基因型。结论Ⅰ类整合子广泛存在于铜绿假单胞菌中,ISCRI携带率较低,ERIC-PCR可用于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分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广东地区医院分离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携带现状及其耐药基因与菌株耐药的关系。方法采用基因扩增法,对广东省5所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三类整合子及耐药基因进行了检测,并检测阳性菌株整合子可变区。结果在3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23株携带Ⅰ类整合子,有7株携带Ⅱ类整合子,有1株携带Ⅲ类整合子的基因。随机选取三类整合子携带菌各1株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Ⅰ类整合子得到aac-3+aad2的组合形式;Ⅱ类整合子得到CmlA耐药基因盒;Ⅲ类整合子得到bla-MAP耐药基因盒。结论广东地区医院分离铜绿假单胞菌Ⅰ类整合子的检出率最高,检出1株携带Ⅲ类整合子基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耐消毒剂-磺胺基因(qacEΔ1-sul I)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方法自临床分离的40株P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qacEΔ-su1I基因及12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TEM、SHV、OXA-10群、CTX-M-1群、PER、VEB、GES、CARB、IMP、VIM、DHA和oprD2)。结果40株中qacEΔ1-su1I基因阳性19株(47.5%),CARB基因阳性18株(45.0%),oprD2基因缺失35株(87.5%),其余基因均阴性。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严重,qacEΔ1-su1I基因及CARB基因携带率高,oprD2基因缺失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我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亚胺培南基因型。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219株,筛选亚胺培南耐药株;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对临床分离的35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进行金属β-内酰胺酶(MBL)表型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MBL基因型别,并对PCR扩增阳性株进行测序。结果 219株铜绿假单胞菌中35株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35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共检出14株MBL表型阳性,占40%。其中IMP-1型阳性7株、VIM-2型阳性2株。结论产金属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及产酶情况综合考虑合理用药,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淮北地区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的氨基糖昔类、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流行状况.方法 采用K-B法和MIC法检测36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和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结果 3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38.9%~100.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3")-Ⅰ、aac(6')-Ⅱ、aac(6')-I、aac(3)-Ⅱ、ant(2")-Ⅰ检出率分别为63.9%、58.3%、50.0%、38.9%和36.1%,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TEM、DHA、CTX-Ge和CARB的检出率分别为77.8%、69.2%、27.8%和25.0%,OXA-1、OXA-10的检出率均为16.7%,VIM-2的检出率为13.9%,IMP-1的检出率为2.8%.未检出VEB、SHV、GES、PER、GIM和SPM-2基冈,有58.3%的菌株存在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结论 淮北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主要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3")-Ⅰ、aac(6')-Ⅱ、龃c(6')-Ⅰ有关;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主要与TEM、DHA、CTX-Ge、CARB及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抗菌药物敏感性及金属酶流行情况,以期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收集2010年11月—2011年4月临床分离非重复铜绿假单胞菌200株,所有菌株均经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与药敏试验分析系统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作为金属酶表型初筛试验,初筛阳性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IMP、VIM、SPM和NDM4种金属酶基因型以及Ⅰ类整合酶基因。结果 200株铜绿假单胞菌分离自ICU患者55株,占27.5%。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美罗培南耐药率最低(8.5%),对庆大霉素耐药率最高(38.5%)。6株铜绿假单胞菌金属酶初筛试验阳性,检出率3.0%,经基因检测发现IMP型阳性菌株2株(2株均产IMP-1菌株),未检出VIM、SPM及NDM型金属酶,且这6株铜绿假单胞菌Ⅰ类整合酶基因均为阳性。结论该院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较低,主要金属酶基因型为IMP-1。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仍较严重,但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低。  相似文献   

20.
李春红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0):1187-1188,1190
目的 了解烟台地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的分布及耐药基因盒携带情况,探讨整合子与菌株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VITEK 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整合子及可变区检测采用PCR法,并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测序分析进一步确定可变区耐药基因盒类型.结果 在10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38株(38%)检出Ⅰ类整合子,未检出Ⅱ、Ⅲ类整合子.Ⅰ类整合子常见基因盒类型为aac(6′)Ⅱ-aadA13-clmA8-oxA10a和aac(6′)Ⅱ-aadA13-oxA10a,其中aac(6′)Ⅱ-aadA13-oxA10a基因盒为首次出现的新基因盒排列方式,并已登录Genbank:JN118546.结论 烟台地区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类型分布为Ⅰ类整合子,整合子携带菌株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