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凝血因子活性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高凝状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13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术前、术后凝血因子(FⅡ、FⅤ、FⅦ、FⅧ、FⅨ、FⅩ、FⅪ、FⅫ)活性,以及术后血栓弹力图、D-二聚体水平。利用血栓弹力图数据将患者分为术后高凝状态组和术后非高凝状态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因子活性变化,分析凝血因子活性与D-二聚体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凝血因子联合检测诊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高凝状态的效能。结果 高凝状态组FⅡ、FⅧ、FⅪ和FⅫ手术前后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高凝状态组FⅡ、FⅧ、FⅫ手术前后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FⅦ和FⅧ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FⅦ、术前FⅧ、术后FⅪ及术前FⅦ+术前FⅧ+术后FⅪ诊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高凝状态的AUC分别为0.602、0.600、0.514及0.648。结论 FⅦ、FⅧ、FⅪ可以作为诊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高凝状态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冠心病、高血压患者的凝血状态与患者体内活化的蛋白C抵抗、狼疮样抗凝物质及凝血因子Ⅴ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测定 6 1例冠心病、5 7例高血压患者和 6 0例正常对照的凝血酶原片段F1+ 2 、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D 二聚体含量、活化的蛋白C抵抗 (APC R)、狼疮样抗凝物质 (LA)、vW因子 (vWF)、抗凝血酶活性 (AT)、蛋白C活性以及凝血因子Ⅶ、Ⅷ、Ⅹ活性等 ,并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态性方法检测凝血因子ⅤG16 91→A、G10 91→C、A10 90→G 3种基因多态性的发生情况。结果 冠心病、高血压患者的凝血活性指标明显升高 ,而其抗凝系统活化不明显 ;两组患者的LA阳性率分别为 4 2 .6 %和 38.6 % ;高血压组APC R的阳性率为 7% ,冠心病组未有APC R阳性 ;两组患者的 3种FⅤ基因多态性测定未见阳性 ,但均有vWF活性的明显升高。结论 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处于一定的血栓前状态 ,与LA阳性有密切关系 ,而与APC R无明显关联 ,同时 ,其抗凝系统的活化不足、内皮细胞损伤 ,可能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 ;高血压组有 7%的APC R没有FⅤ基因突变 ,是否与LA阳性而导致获得性APC R ,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脑梗塞患者血浆中LA、APC-R及高凝状态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脑梗塞患者体内的高凝状态指标及狼疮抗凝物质(1upus anticoagulant,LA)、活化蛋白C抵抗(activated protein C—resisant,APC—R),探讨LA、APC—R与脑梗塞患者高凝状态的关系,为脑梗塞的实验诊断、治疗监测及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ACL Futura Plus型全自动血凝仪对90例脑梗塞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进行纤维蛋白原(Fg)、FactorⅦ、Ⅷ、Ⅹ、LA、APC—R、抗凝血酶(AT)测定,用Minividas免疫荧光仪测定栓溶二聚体(D—dimer,D—D)、蛋白C(P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结果:脑梗塞患者LA阳性者有41例(45.56%),APC—R阳性者3例(3.33%),对照组未见阳性;Fg、FactorⅦ、Ⅷ、Ⅹ、D—D、vWF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增高,PC和AT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脑梗塞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LA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LA可能是引起脑梗塞患者体内高凝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陈环  张鹏  刘军锋 《检验医学》2014,(10):995-999
目的探讨蛋白C(PC)、抗凝血酶(AT)及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变化与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简称肺栓塞(PE)]后治疗的关系。方法选择肺癌合并PE患者(肺癌+PE组)98例及肺癌患者(肺癌组)100例。记录两组性别、年龄并检测脂蛋白(a)[Lp(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C反应蛋白(CRP)、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数量(PLT)、纤维蛋白原(Fbg)等指标。检测肺癌+PE组治疗5~7 d及肺癌组入院时的PC、AT、FⅧ、D-二聚体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癌合并PE后治疗5~7 d凝血-纤溶状态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的诊断效能。结果肺癌+PE组Lp(a)、TC、TG、TT均明显高于肺癌组(P0.05)。肺癌+PE组PC、AT、FⅧ、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肺癌组(P0.01)。Logistic逐步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显示,PC、AT、FⅧ是肺癌合并PE后治疗5~7 d凝血-纤溶状态的影响因素,ROC曲线下面积均0.90。结论肺癌合并PE中期治疗需关注PC、AT、FⅧ对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其活性水平可用来评估一定时期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凝血因子Ⅷ联合检测对肺癌合并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医院就诊的100例肺癌疑似肺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血液学指标,经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检测证实。比较肺癌合并肺栓塞组和非肺栓塞组的临床资料和血液学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D-二聚体、凝血因子Ⅷ是肺癌合并肺栓塞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凝血因子Ⅷ诊断效能。结果 100例肺癌疑似肺栓塞患者中,最终确诊为肺栓塞30例,发生率30%。比较肺栓塞组和非肺栓塞组一般资料,肺栓塞组三酰甘油(TG)、D-二聚体、FⅧ明显高于非肺栓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FⅧ是肺癌合并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诊断肺栓塞的AUC为0.833,FⅧ为0.752;D-二聚体联合FⅧ诊断肺癌合并肺栓塞的AUC为0.905,明显高于D-二聚体和FⅧ单独检测(Z=2.563、3.017,P0.05)。结论 D-二聚体与凝血因子Ⅷ联合检测可提高肺癌合并肺栓塞的诊断效能,具有诊断肺癌合并肺栓塞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肺癌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测定60例肺癌患者血小板、D二聚体浓度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健康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肺癌患者FIB及D二聚体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不同期肺癌患者FIB及D二聚体浓度无差异。结论肺癌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呈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习惯性流产妇女的凝血状态及其与活化的蛋白C抵抗、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测定习惯性流产妇女 (未妊娠 )和正常对照的凝血酶原片段F1 2 、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D dimer含量、活化的蛋白C抵抗 (APC R)、狼疮样抗凝物质 (LA)、纤溶酶原 (PLg)活性 ,并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态性的方法检测凝血因子VG1 6 91→A、G1 0 91→C、A1 0 90→G3种基因多态性的发生情况。结果 习惯性流产妇女上述指标中 ,F1 2 、TAT水平明显增高 ,D dimer含量和Plg活性却明显低于正常对照 ,同时LA阳性率达 1 5 6 % ;而APC R和 3种FV基因多态性测定未见阳性。结论 习惯性流产妇女处于一定程度的高凝状态而其纤溶系统受损 ,LA的存在可能与之有关。中国妇女习惯性流产与APC R和 3种FV基因多态性可能无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测定60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病理类型、肿瘤大小、TNM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生存期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肺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抗凝治疗对控制肺癌患者病情的发展及预后可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观察患有恶性肿瘤老年患者在手术治疗前后D二聚体以及血小板CD62P的变化情况,为术后治疗打好铺垫。使用流式细胞术和胶体金方法对三个组别的D二聚体和血小板CD62P进行检测,分别是老年恶性肿瘤患者20例、非老年恶性肿瘤患者20例以及未患恶性肿瘤的患者30例,将三组对比,分析D二聚体和血小板CD62P在不同群体的差异。恶性肿瘤患者的D二聚体和血小板CD62p均比正常患者高,并且手术过后,恶性肿瘤患者体内的D二聚体和血小板CD62p均比手术前高,而老年肿瘤患者又比一般肿瘤患者的D二聚体和血小板CD62P高,肿瘤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会促进血小板的活化,容易在血液中形成高凝状态,尤其是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更要在手术之后采取措施抑制高凝状态产生,从而避免术后血栓病。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是证实体内存在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及诊断血栓性疾病的特异性指标.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常有肺小动脉血栓形成[1],从而引起血浆D二聚体等纤溶活性变化.作者测定了30例肺心病患者应用前列腺素E1(PGE1)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观察其变化,并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部分凝血因子活性水平,探讨其在ACS发病中的意义。方法测定10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6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急性期凝血因子Ⅴ、Ⅶ、Ⅷ、Ⅹ、Ⅺ活性(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并与12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和8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这些因子活性水平与AMI和UAP急性期的关系。结果AMI和UAP患者急性期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SAP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急性期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水平明显升高,存在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V、Ⅶ、Ⅷ、X、Ⅺ的活性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一期法测定AMI组(80例)和对照组(80名)因子V促凝活性(factor V coagulant activity,FV:C)、因子Ⅶ促凝活性(factorⅦcoagulant activity,FⅦ:C)、因子Ⅷ促凝活性(factor Ⅷ coagulant activity,FⅧ:C)、因子X促凝活性(factor X coagulant activity,FX:C)、因子Ⅺ促凝活性(factorⅪcoagulant activity,FⅪ:C).结果:①AMI组血浆FV:C、FⅦ:C、FⅧ:C、FX:C、FⅪ:C分别为(134±25)%、(187±32)%、(212±64)%、(140±29)%和(193±64)%,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为P<0.01),而AMI组凝血因子超过其临界值的发生率分别为63%、77%、90%、64%、81%;②AMI组中再发病例各凝血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初发组(均为P<0.01);③不同年龄患者各凝血因子促凝活性有差异.结论:AMI患者存在多个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增高,其中以FV:C、FⅦ:C、FⅧ:C、FX:C、FⅪ:C增高明显,存在着高凝状态,可能与AMI的发病相关,因此定期检查凝血因子活性对于及早发现高凝倾向,并加以预防和治疗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作期间组织因子途径(TFP)的变化及其意义。采用手工法检测血浆复钙时间,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的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因子Ⅶ抗原(FVU:Ag)、激活的FⅦ(FⅦa)及D-二聚体(D—dimer),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TF活性(TFact);采用一期凝固法测定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FⅦ:C)。观察对象包括59名AMI患者和84名健康中老年人。结果表明,①AMI患者血浆复钙时间比正常对照者明显缩短(p〈0.01);②与对照组相比,AMI患者血浆中TF活性无显著增高(p〉0.05);TF与TFPI的抗原均显著增加(p〈0.01),但TF增高程度较TFPI更为显著,故TF/TFPI比值升高;总TFPI(t-TFPI)和全长TFPI(fl-TFPI)含量明显增加(p〈0.01),截短TFPI(tr-TFPI)含量明显降低(p〈0.01),TF/t—TFPI比值高于正常组,TF/fl—TFPI比值低于正常组(p〈0.05),但在AMI组TF/tr-TFPJ与fl—TFPL/t—TFPI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tr—TFPUt—TFPI与tr—TFPL/fl-TFPI比值降低(p〈0.01);③与对照组比较,血浆FⅦ:C、FⅦa在AMI组是增高的(p〈0.05),FⅦ:Ag无显著性变化,FⅦa/FⅦ:Ag比值明显升高(p〈0.01),但FⅦa/FⅦ:C及FⅦ:C/FⅦ:Ag比值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MI组D—dimer明显增高(P〈0.01)。结论:AMI发作期间体内TFP被启动,提示AMI患者血液呈现高凝状态,为评估AMI及其危险事件的发生,以多因子同时测定为好,而且用相对比值表示高凝状态与危险因子比单测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肺癌患者血中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肺癌患者63例、肺炎患者15例、健康人对照20例分别进行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高于肺炎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肺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联合检测可为区别诊断肺癌和肺炎提供有用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习惯性流产妇女与活化蛋白C抵抗 (APC R)、狼疮抗凝物质 (LA)和凝血因子Ⅴ (FⅤ )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测定习惯性流产妇女 (未妊娠期 )和正常对照妇女的APC R、LA ,并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态性的方法检测FⅤG16 91→A、G10 91→C、A10 90→G 3种基因多态性的发生情况。结果 习惯性流产妇女的APC R和 3种FⅤ基因多态性测定未见阳性 ,LA阳性率达 15 .6 %。结论 中国妇女习惯性流产与APC R和 3种FⅤ基因多态性可能关系不大 ,LA的存在可能与之有关  相似文献   

16.
肝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浆D-二聚体(D—dimer)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Ⅷ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增高可反映继发性纤维活性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D-二聚体在肝病中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高现象。作者检测了2006年2月至2007年3月609例各型肝病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旨在了解肝病时纤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3):4513-4514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5年8月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患者资料72例,采取随机方式分为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强的松、呋塞米片、厄贝沙坦片(安博维)治疗,观察组在以上治疗前提下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钠,记录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差异情况。观察组患者治疗4w之后的血浆FXa、FⅡa活性、D二聚体浓度以及FIB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患者比较FXa活性和D二聚体浓度下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尿蛋白水平明显下降,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水平明显提升,与对照组比较尿蛋白以及血清白蛋白变化程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脂、肾功能改变对比不存在明显的区别(P0.05);观察组中一共发生皮下瘀斑患者5例。针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患者通过低分子量肝素钠进行治疗效果显著,促进患者肾病综合征的早期缓解,临床使用更加便捷,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检测60例进展期大肠癌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结果术前进展期大肠癌缓解组血浆D-二聚体低于转移组(P<0.01),治疗后缓解组血浆D-二聚体低于术前(P<0.01),转移组血浆D-二聚体高于术前(P<0.01)。结论进展期大肠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对手术化疗反应差的肿瘤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有较高的D-二聚体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与陈旧性脑梗死时患者血浆凝血、纤溶活性的变化,探讨D-二聚体/FDP比值在急性与陈旧性脑梗死时的应用价值。方法比较40例急性脑死塞患者与40例陈旧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纤溶活性。检测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三个参数。对三个参数分别进行组合分析:评价不同组合在鉴别急性与陈旧性脑梗死时的应用价值。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FDP比值明显高于陈旧性脑梗死组(P〈0.05);而单独Fbg、FDP比较两组差别无显著性(P〉0.05);两组单独D-dimer结果均与正常参考值有差别(P〈0.05),但两组相比较,D-dimer值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大于纤溶状态,D-二聚体/FDP比值可以作为诊断急性与陈旧性脑梗死的快速简便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冠心病、高血压患者的凝血状态与患者体内活化的蛋白C抵抗、狼疮样抗凝物质及凝血因子Ⅴ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测定61例冠心病、57例高血压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的凝血酶原片段F1 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含量、活化的蛋白C抵抗(APC-R)、狼疮样抗凝物质(LA)、vW因子(vWF)、抗凝血酶活性(AT)、蛋白C活性以及凝血因子Ⅶ、Ⅶ、Ⅹ活性等,并用限制牲内切酶片段多态性方法检测凝血因子VG1691→A、G1091→C、A1090→G3种基因多态性的发生情况。结果冠心病、高血压患者的凝血活性指标明显升高,而其抗凝系统活化不明显;两组患者的LA阳性率分别为42.6%和38.6%;高血压组APC-R的阳性率为7%,冠心病组未有APC-R阳性;两组患者的3种FV基因多态性测定未见阳性,但均有vWF活性的明显升高。结论 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处于一定的血栓前状态,与LA阳性有密切关系,而与APC-R无明显关联,同时,其抗凝系统的活化不足、内皮细胞损伤,可能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高血压组有7%的APC-R没有FV基因突变,是否与LA阳性而导致获得性APC-R,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