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观察大肠高频电切术所致的组织学损伤,阐明其组织病理学特征,为临床防治并发症提供参考资料,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了34例外科切除大肠标本上的44处内镜下高频电切(以下简称电切)标本。结果显示:电切标本的深度仅限于粘膜下层以内,44处切除部位的粘膜下层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28处(59.6%)可见肌层或浆膜层的电热损伤,常表现为内肌层肌组织坏死、内外肌层间出血或纤维化及浆膜损伤。病变大多是局灶性的,与粘膜下层的病变不连续,呈现“跳跃“式的分布。电切部位有肌层或浆膜病变者,标本的平均最大径大于无肌层或浆膜病变者(P&;lt;0.05)。电切标本最大径&;lt;10mm 时,也可见肌层或浆膜的损伤。结论:高频电切术引起的无症状的肠壁电热损伤并不少见,其出现与切除标本的大小有关,切除最大径&;lt;10mm 的组织也可导致电热损伤,并可能引起肠壁全层坏死。  相似文献   

2.
胃粘膜脱垂是何因是怎样造成的?如何采取治疗措施? 在正常情况下,胃粘膜通过胃粘膜下层附着在胃肌层上,而胃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当胃肌收缩和舒张时,胃粘膜层可在肌层上移动而胃粘膜层不会因移动而脱垂于胃出入口。胃粘膜皱襞滑入幽门管和人十二指肠腔内。称为胃粘膜脱垂。有时亦可表现为胃粘膜皱襞滑入贲门而致食管的逆行套叠。常见的病因是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水肿和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低白蛋白血症引起的胃粘膜下层水肿;胃粘膜和粘膜下层肿瘤细胞浸润,以及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等。  相似文献   

3.
胃癌占消化系统癌肿第一位 ,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大部分诊断治疗中的胃癌为中晚期 ,约占 95 % ,术后 5 a生存率只有 18%左右。而早期胃癌 5 a生存率90 .5 %。关键是早期诊断 ,早期手术。由于应用了实时超声 ,超声胃肠水造影和超声内窥镜以及经内镜微超声探头的问世 ,特别是后两者对小病灶的发现和病变范围的确定更为确切 ,进一步提高了胃癌的早期诊断率。1 胃癌正常声像图 [1~ 3]超声检查可观察胃壁的五层结构 ,正常为三明两暗 ,从胃腔向外粘膜层为高回声 ,粘膜肌层为低回声 ,粘膜下层为高回声 ,肌层为低回声 ,浆膜层为高回声。…  相似文献   

4.
从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到内镜粘膜下层剥离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斌 《云南医药》2007,28(5):500-504
内镜下剥离胃粘膜治疗胃肿瘤最早源于1968年高频电胃息肉切除术。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最初为粘膜剥脱活检术(strip biopsy),主要用于常规活检难以确诊的病变或对肿瘤浸润深度难以估计的病例进行大块活检的方法,后来逐步运用到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切除。近年来,内镜治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更多新的内镜下治疗器具不断开发,内镜粘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就此发展而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1991年2月至1996年12月,我院采用胃底壁圆形切除、食管胃一层吻合法,行食管中段上段癌手术266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266例中男性204例,女性62例。年龄34~72岁。其中发生吻合口疾4例(1。5%),吻合口狭窄5例(1.88%)。手术方法:采用左胸左颈或有胸左颈(右颈)吻合。食管游离至颈部至少肿瘤上scm,胃底通过食管床拉至颈部,先在食管须切平面上1.scm缝合食管后壁肌层和胃底浆肌层3~4针,切除直径4cm圆形胃底壁浆肌层,暴露粘膜下层缝扎粘膜下血管,同时在其中间剪除直径3cm圆形粘膜下层和粘膜层,切断食管肌层,长出肌层Icm处…  相似文献   

6.
目的结合病理分析超声内镜对食管、胃黏膜下隆起的诊治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常规胃镜检查发现食管、胃黏膜下隆起病变,并行内镜切除或外科切除的1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根据不同检查结果选择具体术式,术后行病理检验,以病理检验为金标准,对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进行分析,并根据病理总结超声内镜误诊经验。结果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为85.19%,常规胃镜诊断符合率为62.0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内镜诊断平滑肌瘤38例,内部呈均匀低回声,边界清楚,其中30例起源于黏膜肌层,8例起源于固有肌层。间质瘤52例,≤2.0cm者表现为均匀低回声,局部可见点片状稍高回声,边界清楚。≤1.0cm者回声信号低,部分与平滑肌瘤鉴别困难。>2.0cm者,瘤体内点片状高回声稍多,具有恶性倾向者内部回声不均匀更为明显,边缘不规则,侵犯浆膜层。其中7例起源于黏膜肌层,35例起源于固有肌层,10例侵及浆膜层。脂肪瘤5例,表现为均匀一致的高回声,后方常伴有声影,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均起源于黏膜下层。囊肿5例,表现为均匀的无回声区,后方回声稍增强,边界清楚,起源于粘膜下层。异位胰腺8例,表现为不均匀的高回声,大部分白光下可见脐样凹陷,内部可见管状结构,边界不清楚,无明显包膜,常累及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结论超声内镜诊断准确性较高,能够分辨食管、胃黏膜下隆起的起源层次,术前可判断隆起病变性质,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定国  胡颖 《家庭医药》2002,(10):25-25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病,人群中约5%~10%的人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人的胃壁最表面为一层薄薄的胃粘膜,它由上皮、固有层、粘膜肌层三层组成,当胃粘膜少损穿透至粘膜肌层以下时,称为胃溃疡.  相似文献   

8.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瘤体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而成。病人可有月经过多,子宫增大或有突起的结节状肿物,肌瘤常为多发,根据部位可分为:浆膜下子宫肌瘤、肌壁间子宫肌瘤、粘膜下子宫肌瘤,以上子宫肌瘤临床上大都很常见,约占总数的70%左右?宫颈部肌瘤较少见,瘤体位于宫颈肌层内,肌瘤周围有被压缩的肌纤维所组成的假包膜,约占总数的5%~8%。现就本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长武  桑艳红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0):1238-1239
胃息肉是胃粘膜局限性增生性疾病,病变局限在粘膜层及粘膜下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症状为上腹疼痛、腹胀等,胃息肉以增生性息肉为主。腺瘤性息肉少见,但与息肉癌变关系密切。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息肉的患者88例,对其临床症状、镜下表现及病理特点综合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减少食管吻合术后的并发症,应用食管粘膜成形两层吻合术治疗贲门癌53例。术中将食管肌层及胃浆肌层分别剥除15mm及5mm,保留其粘膜下层及粘膜层,依次分别行食管胃肌层及粘膜层吻合,最后以左肺下韧带及纵隔壁层胸膜包盖吻合口。本组53例无术后早期死亡及吻合口瘘,随访3~18个月,无继发性吻合口狭窄及返流症状出现。结果表明食管粘膜成形两层吻合术,吻合口置于不同平面,减少了吻合口狭窄的机会,食管粘膜乳头的瓣膜样作用,可有效地防止胃液的返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文探讨表现为粘膜下肿物的鱼刺内镜下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本文为一例鱼刺致胃粘膜下炎性肉芽肿,内镜表现为粘膜下肿物,考虑鱼刺慢性穿透至胃壁内,异物反复刺激导致炎性肉芽肿,行内镜下治疗取出鱼刺。结果 通过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顺利取出鱼刺,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痊愈出院。结论 ESD可以安全有效地取出表现为粘膜下肿物的鱼刺,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采用ABS灌注法对30例新鲜胎儿尸体(6-10月)的胃壁内动脉的微血管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浆膜下丛呈干型,血管稀疏;肌丛由浆膜下丛和粘膜下丛返支构成,各部肌层血管密度,大弯最高,小弯最低;粘膜下丛在胃底部密度最高,幽门后壁和胃小弯密度最低;粘膜动脉发自粘膜下丛,动脉间有吻合支,粘膜丛血管密度胃底最高,小弯最低,粘膜血管丛内未见到动脉-静脉吻合。  相似文献   

13.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是累及黏膜下层的消化道病变,随着胃镜检查的广泛应用和色素、超声内镜技术的发展,消化道STM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近年来国内外逐渐开展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层及黏膜肌层肿瘤病变。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分析及内镜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RE COLITIS,UC)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粘膜层和粘膜下层,表现为炎症和溃疡。随着对本病认识提高及结肠镜的推广应用,UC患者人数呈上升趋势。现统计我院2002~2004年158例UC患者观察UC的内镜及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5.
周经厚 《云南医药》2006,27(1):F0003-F0003
患者,男,49岁,农民。因上腹不适,上腹痛,食欲不振一月有余就诊。胃镜活检病理报告为:胃窦癌,符合胃窦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术后送切除胃标本:胃窦处有3cm×2cm大小的边缘隆起的溃疡性肿块,镜下见肿瘤邻接胃窦部粘膜腺上皮正常。粘膜下层及溃疡底部肌层,全部被鳞癌组织所替代,癌细胞间桥清晰可见,癌巢见角化珠形成,证实为胃窦高分化鳞状细胞癌。讨论胃鳞状细胞癌罕见。关于胃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发生,一般认为来源于胃粘膜内的鳞状上皮岛屿,认为这种鳞状上皮岛屿或是异位性鳞状上皮,或是胃粘膜上皮经化生过程而形成的,慢性胃炎、结核、胃纤维化等,…  相似文献   

16.
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病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胃粘膜病变,胃癌及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总结我院近5年来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发现Dieulafoy病20例,占急诊上消化道出血7.1%,且内镜下治疗效果满意。现结合有关文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俗话说'十人九痔',可见痔疮发病率之高,且该病不论年龄大小均可发生,真是有'痔'不在年高。消化道的结构由内往外大致分为三层,粘膜层、粘膜下层和肌层。消化道临近肛门处膨大形成了直肠,如同一个大的垃圾站,食物的糟粕(粪便)积存于此;膨大的直肠下是缩紧的肛门,如同紧扎的袋口,是消化系统的终末端,也是消化管道的最后一道闸...  相似文献   

18.
<正> 例1:男,40岁。一周前上腹部受伤。未就诊。三天后腹痛加重伴频繁呕吐胃内容物,来我院急诊,经三天观察治疗,病情无缓解。1989年3月4日入院。查体:T37.2℃,Bp14.7/9.33kPa,上腹正中压痛(+),肌紧张(±)。上消化道造影:十二指肠Ⅱ、Ⅲ段粘膜变平,似弹环圈样,近段扩张,胃排空受阻。3月7日行剖腹探查,见十二指肠Ⅱ、Ⅲ段处肠管浆膜下有长约6cm积血,呈紫兰色,浆膜未破,胰、胆道正常。清除浆膜下血肿,查肌层、粘膜无破裂,缝合浆膜,置腹腔引流,术后十四天痊愈。  相似文献   

19.
胃粘膜脱垂症是指幽门处的胃窦部粘膜通过幽门脱入十二指肠而言,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1996年1月~1997年8月用内镜下微波凝固治疗胃粘膜脱垂症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墨汁硝酸银水溶液局部动脉灌注方法,研究了鼠膀胱器官内淋巴管的构筑。所见结果表明:膀胱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均存在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在粘膜下层淋巴管较丰富,三层淋巴管互相吻合,最后汇入外膜内的较粗大淋巴管内。在膀胱粘膜层仅见到丰富的毛细血管未观察到淋巴管或毛细淋巴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