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不同肝病患者血清sCR1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肝病患者血清sCR1的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细胞竞争酶联免疫实验,分别检测32例正常人(鲜血员)、34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39例肝硬化(Child-Pugh B级)、37例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sCR1浓度,并采用OLYMPUS5400生化仪和全自动凝血分析仪ACL-9000分别检测被测人群血清CHE、PT和PA等肝功能指标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正常对照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硬化(Child-Pugh B级)患者和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的不断加重,血清sCR1浓度相互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肝硬化(Child-Pugh B级)血清sCR1浓度与血清CHE变化呈负相关(r=-0.90)。结论:血清sCR1浓度可以很好地反映肝炎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变化,是判断肝病患者病情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肝病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对肝病评估及预后的意义。方法对223例肝病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HITACHI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运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SRBP,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各型肝病组血清RBP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均降低(P〈0.05),尤其是肝硬化失代偿期、重症肝炎、急性肝炎无黄疸期和慢性肝炎重度期血清RBP含量降低极为显著(P〈0.01),随病情好转,RBP含量有所上升。肝病患者RBP与前白蛋白PA呈正相关(r=0.83,P〈0.01)。结论血清RBP的水平与肝功能的损害相关,随肝病的加重逐渐下降,可作为评估肝脏损害程度指标之一,对肝病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化学发光法测定77例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前后及3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rITI’3、FT3、TT4、FT4、rT3、TSH水平,观察它们与动脉血中Pa02及PaC02的关系。治疗前血清FT3水平低于治疗后及正常对照组(P〈0.01);rT,水平高于治疗后及正常对照组(P〈0.01);呼吸衰竭死亡组FT3水平低于存活组(P〈0.01),rT3水平高于存活组(P〈0.01);FT3与Pa02呈正相关(P〈0.01);FT3与PaC02呈负相关(P〈0.01);rT3与PaC02呈正相关(P〈0.01),与Pa02呈负相关(P〈0.01)。结论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减低,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有助于对患者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IL-4、IL-6、IFN-1的水平及意义。方法对10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临床评价,采用ELISA法测定30例健康志愿者与10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IL-4、IL-6和IFN-γ的含量。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IL-4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FN-γ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L-6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IL-4增高,IFN-γ下降,提示IL-4和IFN-γ在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发病过程中起-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伟偶  高敏  贺莉  陈翀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1):42-44,49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l)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AP患者,按病情轻、重分2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24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26例;选择同期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20例为研究对象。正常对照组检测血清HMGBl水平一次,病例组人院后第1、2、3天分别检测HMGBl含量,并对患者不同时段进行APACHEⅡ评分,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HMGBl水平变化病死率的关系。结果AP患者血清HMGB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AP组血清HMGBl水平在入院后前3d均显著高于MAP组(P〈0.05),MAP组入院后第3天血清HMGBl水平低于入院后第1、2天(P≤0.01),SAP组在入院后第2天血清HMGBl水平高于第1天(P〈0.01),入院后第3天血清HMGBl水平仍维持较高水平(P〈0.05)。AP患者血清HMGBl水平与APACHEII的评分呈正相关(P〈0.01)。AP死亡者血清HMGBl水平显著高于存活者(P〈0.01)。结论AP患者血清HMGBl水平与APACHEII评分、28d病死率密切相关,其HMGBl指标对AP疾病的诊断、病情程度及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抵抗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变化,及其在突发性耳聋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检测102例突发性耳聋组、35例其他疾病对照组和3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抵抗素和hs-CRP含量,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抵抗素和hs-CRP含量的变化。结果突发性耳聋组患者治疗前血清抵抗素和hs-CRP含量较其他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突发性耳聋组患者抵抗素和hs-CRP含量明显降低。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抵抗素和hs-CRP含量呈正相关(r=0.65,P〈0.01)。结论血清抵抗素和hs-CRP含量的变化与突发性耳聋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脑卒中患者血清锌含量变化及其与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及严重程度间的关系。方法入选100例脑卒中管饲患者,给予鼻饲能全力14d,分别于管饲第1天、第14天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并检测血清锌、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等。同时入选30例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感染组血清锌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均低于非感染组及正常组(P〈0.05);感染组C反应蛋白浓度显著升高,高于非感染组及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锌高水平组与血清锌低水平组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3,P〈0.01);血清锌水平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900,P〈0.05),血清锌水平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871,P〈0.05)。结论脑卒中后血清锌浓度降低,脑卒中患者血清锌浓度低者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血清锌水平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而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饥饿后机体核黄素营养状况的变化。方法成年大鼠禁食9天后,采用NADPH法测定全血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BGRAC),DTNB显色法测定红细胞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全血核黄素浓度,FRAP法和TBA比色法测定血清抗氧化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对照组大鼠比较,饥饿组大鼠BGRAC升高(P〈0.01),全血核黄素浓度下降(P(0.01),同时,血清抗氧化力和MDA含量也下降(P〈0.01),红细胞GSH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饥饿后机体的核黄素营养状况显著下降,但是,由此对红细胞GSH含量造成的影响却不是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9.
陈俭 《中国保健》2010,(5):43-44
目的探讨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Ⅲ型前胶原(PCⅢ)及透明质酸(HA)含量变化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TGF—β1血清变化,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PCⅢ和HA血清学水平,应用两种方法同时检测105名健康人,18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分为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组未明原因肝损组]血清中水平变化。结果与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PCⅢ及H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F〈0.0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大肠癌患者血清可溶性上皮型钙黏附蛋白(sE—cad)与癌胚抗原(CEA)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125例大肠癌患者(大肠癌组)、33例炎症性肠病患者(炎症性肠病组)及3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组)血清sE—cad与CEA的含量,并分别检测大肠癌患者术后各亚组血清sE—cad与CEA的含量;同时观察sE—cad含量与大肠癌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大肠癌组、术后1周亚组及肿瘤复发亚组血清sE—cad与CEA含量显著升高(P〈0.01),术后1周亚组、术后1个月亚组、术后6个月亚组、术后1年亚组血清sE—cad与CEA含量较大肠癌组显著降低(P〈0.01),而肿瘤复发亚组与大肠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性肠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组血清sE—cad含量与分化程度、临床Duke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清sE—cad含量变化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一种新的大肠癌标志物,对判断预后与复发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患儿血清激活素A(ActivinA,ACTA)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5例乙型肝炎患儿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血清ActivinA、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三型前胶原蛋白(PCI-II)并与20例正常组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乙型肝炎患儿的血清Activi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肝纤维化指标血清HA、LN、PCII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乙型肝炎患儿血清ActivinA水平与HA、LN、PCIII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ActivinA参与了肝纤维化的病理反应过程,可作为评价乙型肝炎患者预防和治疗的指标之一。动态检测血清ActivinA、HA、PCⅢ水平可以做为反映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肝病血清LN与白、球蛋白含量变化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血清层粘蛋白(LN)与白、球蛋白含量变化的关系。方法:对177例慢性肝病患者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LN含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U5400检测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结果:慢性肝病患者血清LN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1),以LN大于等于130 ng/ml和小于130 ng/ml将患者分为两组,二者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比较差异高度显著。结论:血清LN变化与慢性肝病病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肝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水平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病患者血清脂蛋白 (a)的水平。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浊度法测定了 341例肝病患者和 98例健康者的脂蛋白 (a)水平 ,并与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含量进行比较。结果 :各组肝病患者的脂蛋白 (a)平均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原发性肝癌的降低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慢性活动性肝炎的降低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和继发性肝癌的降低则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脂蛋白 (a)与总胆红素之间无明显相关 (r =0 .2 5 5 6 ) ,脂蛋白 (a)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间则有反比关系 (r =- 0 .882 6 )。结论 :血清脂蛋白 (a)可作为肝细胞损害程度的临床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肝纤维化4项及甲胎蛋白(AFP)在不同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72例符合条件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收集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间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鉴别诊断效能。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各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血清CHI3L1及肝纤维化4项在肝硬化组和肝癌组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P <0.05)。血清AFP浓度在肝癌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其诊断肝癌的AUC为0.912。ROC曲线分析显示CHI3L1在肝硬化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鉴别诊断效能较好,AUC分别为0.853和0.84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各血清学指标均呈正相关(P <0.05)。结论 CHI3L1、肝纤维化4项及AFP的检测可以辅助诊断慢性肝炎及其肝纤维化导致的肝硬化等不同肝脏疾病,值得在临床推广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支气管哮喘与病毒相关性喘息患儿血清Eotaxin和sICAM-1浓度,研究其与喘息反复发作高危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按中华儿科学会呼吸学组制定的统一标准随机选择支气管哮喘组和病毒相关性喘息组各60例,支气管哮喘组于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采取血清,病毒相关性喘息组于急性期、恢复期采取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Eotax-in和sICAM-1浓度。对60例病毒相关性喘息患儿依据病史并进行1年随访,分析各组血清Eotaxin和sICAM-1浓度与喘息高危因素发生的关系。结果:病毒相关性喘息组急性期血清Eotaxin、sICAM-1浓度高于恢复期(P<0.01);喘息Ⅰ组(喘息发作3次或3次以上)急性期血清Eotaxin、sICAM-1浓度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喘息Ⅱ组(喘息仅发作1次)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血清Eotaxin浓度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ICAM-1浓度较哮喘组低。哮喘组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血清Eotaxin、sICAM-1浓度两者互呈正相关性(P<0.01);病毒相关性喘息组急性期、恢复期血清Eotaxin、sICAM-1浓度两者互呈正相关性(P<0.01)。结论:①Eotaxin和sICAM-1参与了哮喘和病毒相关性喘息急性发病的过程。②反复喘息患儿慢性炎症持续存在,Eotaxin可作为早期干预的重要指标之一。③病毒相关性喘息患儿与血清Eotaxin和sICAM-1浓度有关,Eotaxin和sICAM-1浓度变化可能有助于预测病毒相关性喘息发展成哮喘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乙肝患者血清GP73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0例健康志愿者,110例慢乙肝患者进行血清GP73检测,同时病患组均进行HBeAg及肝功能等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结果:1.肝纤维化各组较正常组均明显增高(P<0.01),随着纤维化的进展,肝纤维化分期组间也存在明显差别(P<0.01)。45例入院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经扶正化瘀等治疗后,第7、30天复查GP73均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5)且治疗后第30天与第7天相比也有明显差别(P<0.01)。2.所有肝硬化患者经child-pugh分级并与其GP73值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两者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922,P<0.01)。3.所有患者根据HBeAg阴、阳性进行分组,HBeAg(+)组GP73明显高于HBeAg(-)组(P<0.01)。结论:血清GP73的测定有助于肝纤维化病的诊断和肝损害情况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清纤维化指标联合肝功能指标检测用于诊断慢性肝脏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病例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接诊的80例慢性肝脏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并选择40例正常人作为正常组进行对照研究。检测分析血清纤维化指标和肝功能指标,并评定慢性肝脏疾病的阳性检出率。结果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93.75%)明显高于纤维化指标检测(67.50%)和肝功能指标检测的阳性检出率(75.0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7.479 0,P=0.000 2)。慢性肝脏疾病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明显升高(P<0.01);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甲胎蛋白(AFP)均出现明显升高(P<0.01);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及型前胶原(PCⅢNP)均出现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清纤维化指标联合肝功能指标检测用于诊断慢性肝脏疾病的临床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讨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在不同急慢性肝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微量分光光度法对245例正常人及各种急慢性肝病患者检测血清AFU。结果:各组AFU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原发性肝癌(PHC)组最高(P<0.05或P<0.01)。急肝、中重型慢肝和活动性肝硬变各组血清AFU均高于脂肪肝、HBsAg携带者、轻型慢肝和静止性肝硬变(P<0.05或P<0.01)。肝癌以外各组AFU与ALT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而PHC组二者无相关性。PHC组与消化道肿瘤转移肝癌组血清AFU、AFP、CEA阳性率差异明显。结论:提示血清AFU在PHC中敏感性较高,在其它急慢性肝病中也可升高,但似与肝损害程度有关,并不意味着恶性变。血清AFU和CEA在鉴别PHC与消化道肿瘤转移肝癌方面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硫酸粘多糖片段(SGF)检测在非小细胞肺(NSCL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NSCLC患者和28例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应用乳胶凝集法测定血清中的SGF和用时间分辨荧光法测定血清中的癌胚抗原(CEA).结果NSCLC组血清SGF和CE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组(P<0.01),且NSCLC组SGF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EA(P<0.05).SGF和CEA联合检测可使对NSCLC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分别提高到83.3%和82.8%.结论血清SGF检测在NSCLC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其与CEA联合应用可提高对NSCLC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血清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与肝硬化、肝癌和慢性肝炎的关系,探讨血清HGF水平作为肝脏疾病临床指标的价值。方法: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HGF的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的HG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癌(HCC)和慢性肝炎(CH)患者的H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HGF水平检测可作为肝脏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