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射频消融对纤溶系统的影响及缬沙坦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涌  李刚  刘远厚 《四川医学》2001,22(9):804-806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ECA)对纤溶系统的影响及缬沙坦对RFCA术后患者纤溶系统的作用。方法:接受RFCA治疗的患者14例,在插管前,完成电生理标测放电前,放电后,术后48h及术后1周,对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激活抑制物(PAI-1)的活性和抗原含量进行系列检测。7例术后口服缬沙坦80mg/d,连服7天,其他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各纤溶指标插管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放电消融前后比较,t-PA活性和含量明显降低,PAI-1活性和含量均增高(P<0.05),术后48h与放电前后比较,各指标均恢复(P<0.05),术后1周,各指标均恢复到插管前水平(P>0.05),RFCA术后1周,加用缬沙坦组和对照组比较,t-PA活性提高明显(P<0.05),PAI-1活性和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t-PA含量变化无差异(P>0.05),结论:RFCA可造成纤溶系统的破坏,使用缬沙坦有利于RFCA后纤溶系统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血管紧张素Ⅱ 1型 (AT1)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抑制剂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纤溶系统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交叉设计。选入 48例有不同程度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分为三组 ,缬沙坦 (valsartan)治疗组 (口服 80mg/天 ) ,苯那普利 (benazepril)治疗组 (口服 10mg/天 ) ,对照组 ,三组均不限制使用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前、治疗第 7天各采静脉血 1次 ,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活性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 1型 (PAI- 1)活性、t-PA抗原含量、PAI- 1抗原含量。结果 :三组的t-PA活性、t-PA抗原含量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有差异 (P <0 .0 5 ) ;各组PAI - 1活性、PAI- 1抗原含量治疗前后也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但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缬沙坦组和对照组相比较 ,t-PA活性、PAI - 1活性和PAI - 1抗原含量P <0 .0 1,t-PA抗原含量P <0 .0 5。苯那普利组和对照组相比较 ,t-PA活性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t-PA抗原含量、PAI- 1活性和PAI- 1抗原含量、均有差异 (P <0 .0 5 )。缬沙坦组和苯那普利组比较 ,t-PA活性、PAI - 1活性、PAI- 1抗原含量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t-PA抗原含量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AT1受体拮抗剂和ACE抑制剂通过减  相似文献   

3.
杭永伦  赵华  刘应才 《四川医学》2001,22(9):826-826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三项纤溶指标对风心病房颤患者的意义。方法:27例健康人,31例风心病房颤患者进行了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和D-二聚体三项指标的活性和含量的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血浆PAI,D-二聚体活性或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血浆t-PA活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检测风心病房颤患者血中纤溶分子标志物的改变,对于血栓形成的早期检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低温体外循环围术期内皮细胞凝血及纤溶活性变化。方法 选择20例先天性心脏病缺损患儿,于肝素化后体外循环前、转流30min、开放主动脉5min、停机、停机后4h、术后第1日晨取静脉血测循环内皮细胞(CEC)数,同时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浓度、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活性,并测定血不同时间的CEC数。结果 体外循环期间及体外循环结束后各时相点CEC数、vWF浓度均较体外循环前显著增加(P<0.05);体外循环期间t-PA活性显著升高(P<0.05),停机后t-PA活性逐渐下降,术后第1日t-PA活性与转流前无显著差异(P>0.05);转流后PAI-1活性显著下降(P<0.05),停机后PAI-1活性显著升高(P<0.05)。结论 低温体外循环可致血管内皮细胞激活或损伤,并致凝血及纤溶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5.
内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作用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细菌内毒素(LPS)对人脐静脉内此细胞(HUVEC)的激活作用。探讨内皮细胞(VEC)激活在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1)以光镜及电镜观察细胞形态。(2)测定HUVEC培养上清液中活性物质含量,以放射免疫标记技术测定内皮素(ET-1)含量,以比色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维溶酶原激 物抑制物(PAI)含量,以双抗夹心法测定因子Ⅷ相关抗原(vWF)含量。结果:(1)LPS使细胞呈长梭形,细胞收缩,间隙明显开大,细胞质水肿;(2)LPS增加培养上清液中ET-1,PAI,vWF含量(P<0.05),对t-PA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LPS通过影响细胞形态,促使ET-1,PAI,vWF等活性物质分泌激活VEC。激活VEC可能在AS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血液血栓前状态的检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前状态生物指标的变化。方法:检测3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及20例正常非孕妇女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抗凝血酶(AT-Ⅲ)、蛋白C依赖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CAT)、纤溶酶原(PL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D-二聚体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指标。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vWF含量、GMP-140、AT-Ⅲ、PLG、PAI、D-二聚体均比对照组高(P<0.01),而术后升高更明显;PCAT手术前、后均明显低于正常非孕妇女;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则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提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血液呈血栓前状态,术后呈更明显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手术或介入治疗后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对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对肝病组(100例)、肝癌组(100例)于手术或介入治疗前与后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F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蛋白C(PC)活性、蛋白S(PS)活性、纤溶酶原(PLG)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t-PA)、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α2-抗纤溶酶(α-PI)活性、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PAP),并与正常对照组100例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癌组介入治疗前与后PT、APT、t-PA、PAI、PAP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FIB、ATⅢ活性、PC活性、PS活性、PLG活性、α2-PI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与介入治疗前比较,介入治疗后PT、APTT、t-PA降低,FIB、ATⅢ活性、PC活性、PS活性、PLG活性、α2-PI活性升高(P〈0.05),而PAI-1和PAP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肝病组手术治疗前与后PT、APTT、t-PA、PAP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而FIB、ATⅢ、PC活性、PS活性、PLG活性、PAI、α2-PI活性降低(P〈0.01);与手术治疗前比较,肝病组手术治疗后PT、APTT、t-PA、PAP降低(P〈0.05或〈0.01),FIB、ATⅢ活性、PC活性、PS活性、PLG活性、PAI、α2-PI活性升高(P〈0.05或〈0.01)。结论肝病组和肝癌组均存在抗凝活性降低及易发纤溶。手术或介入治疗后有所改善,但未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肺癌患者的血浆、胸水纤溶活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敏  李少娅  任敏  王曾礼 《四川医学》2001,22(11):1027-1028
目的:研究纤溶活性在肺癌扩散中的影响。方法:检测29例肺癌患者、21例良性胸腔积液患者血浆、胸液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因子(PAI-1)活性。结果:肺癌组血浆、胸液中(t-PA)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PAI-1活性则与对照组相似(P>0.05)。结论:肺癌患者的纤溶失衡与其远处转移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纤溶功能)和抗凝血酶活性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采用40只成年Sprague Dawley(SD)大鼠,通过快速放血使其处于休克状态.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休克组、林格复苏组(林格组)、葛根素治疗组(葛根素组),每组各10只。观察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抗原(PAI-1:Ag)、D-二聚体含量(D-D)、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纤溶酶原活性(PLG:A)及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休克组和林格组PLG:A、FIB、AT:A显著降低,t-PA:Ag和D—D显著增高(P〈0.01或P〈0.05):葛根素组与林格组比较PLG:A、FIB、AT:A均明显增高,t-PA:Ag和D.D明显下降(P〈0.01或P〈0.05);PAI-1:Ag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F值为1.99,P〉0.05)。结论:大鼠失血性休克早期纤溶功能亢进,抗凝血酶呈消耗性下降;葛根素可有效调整大鼠失血性休克后纤溶和抗凝系统失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纤溶性增高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关系.方法 根据Child-Pugh分级把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的35例患者分为三组,A级10例,B级13例,C级12例.对每例样本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原,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imer).结果 22例具有正常纤溶活性(FDP<5μg/ml;D-dimer<0.5μg/ml)的病例中,其中A级12例,B级6例,C级4例,tPA抗原随病情严重程度而显著性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PAI活性在三组结果近似(P>0.05).另外,通过比较高纤溶活性和正常纤溶活性(B级和C级)t-PA/PAI变化.我们注意到t-PA在纤溶活性高的患者略高于正常纤溶患者,但差异没有显著意义(P>0.05).PAI在两组间结果近似,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t-PA随病情加重而显著性升高,PAI随病情加重变化不大;t-PA/PAI失衡不是肝硬化患者纤溶升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t-PA,PAI-1在脑梗死、脑出血病患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纤溶指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激活物抑制物-1(PAI-1)抗原含量在脑梗死(CI)、脑出血(CH)患者血浆中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分别检测30例CI、20例CH患者血浆t—PAPAI—1的抗原含量水平治疗前后的含量变化。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CI患者组t-PA.PAI—1抗原含量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CH组t—PA高于对照组(P〈0.05),PAI-1低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的比较:血浆t-PA水平在CI和CH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PAI-1抗原含量在CI组患者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在CH组患者治疗后是增高的(P〈0.05),治疗后两组的PAI-1抗原含量水平均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t-PA抗原含量水平在脑梗死组、脑出血组患者均升高。PAI-1抗原含量水平在脑梗死组患者升高,在脑出血组降低,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与复发及判断病程、病期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t-PA、PAI活性和D-dimer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T2DM患者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活性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根据WHO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和分型,选择89例T2DM微血管病变病人,根据尿白蛋白(UAER)排泄率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UAER<20μg/min ),微量白蛋白尿组(DN1)(UAER=20μg -200μg/min )和临床蛋白尿组(DN2)(UAER>200μg/min )。此外,还选择了38例DM2大血管病变病人(DM+A组)。采用发色底物显色法测定血浆t-PA和PAI的活性,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定量血浆D-dimer的水平。结果:(1)对照组,DM,DN1和DN2组血浆t-PA活性递减,PAI的活性和D-dimer水平递增,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但DM组血浆D-dime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DM+A组血浆t-PA活性降低,PAI活性和d-dimer水平升高,与DM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3)t-PA与UAER呈负相关,PAI和D-dimer与UAER呈正相关。空腹血糖(FBG)进入纤溶指标(t-PA,PAI,D-dimer) 3个变量的回归方程。结论:T2DM患者血浆t-PA活性降低,PAI活性升高和D-dimer水平升高与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小板活化与纤溶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放免法和发色底物法测定50例CHF患者(CHF组)及2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1)、血管紧张素Ⅱ(AgⅡ)和醋固酮(Ald)水平。结果:CHF组的测定值与对照组比较GMP-140含量、PAI-1活性、AgⅡ及Ald水平显著升高(P<0.01);t-PA活性显著下降(P<0.01);且心功能越差,上述改变愈明显;CHF组GMP-140含量及PAI-1活性均与AgⅡ水平呈显著相关(r分别为0.425和0.434,P均<0.01)。结论;血小板活化及纤溶活性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赵华  林江  李代渝 《四川医学》2009,30(1):134-135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的纤溶系统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30例房颤患者和25例正常人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a)活性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l:a)活性;并测定纤雏蛋白原(Fg)浓度、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房颤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血浆t-PA:a降低(P〈0.01);PAl:a升高(P〈0.01);PM:a/t-PA:a比值增高(P〈0.01),而Fg、PT、APTT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性心脏病房颤与冠心病房颤之间血浆t-PA:a,PAI:a,PAI:a/t-PA;a比值及PT、APT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组血浆№浓度较后组低(P〈0.05)。结论房颤患者血浆存在低纤溶状态,表现为PAI活性增加,t-PA活性降低,房颠的低纤溶状态可能与其高发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血小板活化及纤溶状态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测定27例AMI患及正常组对照血浆GMP-140、T-PA:A、PAI:A、D-D。结果:AMI患血浆GMP-140、PAI: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t-PA:A含量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恢复期血浆GMP-140低急性期(P<0.05)。D-D在急性期内(≤2天)无显增高,恢复期高于急性期及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AMI患血小板活性增高而纤溶性降低,要积极施行抗血小板治疗和早期溶栓治疗,并重视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减少血管内皮细胞损害,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量强度的游泳对机体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40只Waster大鼠进行不同强度量的游泳后,测定其血浆组织因子(TF)抗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抗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活性、抗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浓度和凝血酶调节蛋白(TM)抗原。结果①中小量强度游泳后,血浆t-PA活性和t—PA/PAI-1比值明显升高(P〈0.01),PAI-1活性却明显降低(P〈0.05);大强度量游泳组t-PA活性和PAI-1活性没有明显改变(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游泳使TFPI水平升高,其中小强度量和中强度组TFPI含量明显升高(P〈0.01),且中运动量组大鼠血浆TF水平明显降低,TFPI/TF比值显著性升高(P〈0.01);大强度组的TF和TFPI含量有所升高,但TFPI/TF比值变化不明显(P〉0.05);③不同强度的游泳训练均可使大鼠血浆TM浓度升高(P〈0.05或P〈0.01),但对血浆vWF浓度没有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小量强度的游泳可以改善机体的凝血和纤溶功能,而大强度量运动不利于改善纤溶功能,且有可能降低机体的抗凝功能。  相似文献   

17.
虎杖对血流动力学、血气及纤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笑宏  林建海 《上海医学》2001,24(10):597-599
目的 研究虎杖对血流动力学、血气及纤溶系统的作用。方法 以猪为研究对象,建立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 随后观察了缺氧动物静脉注射虎杖注射液后,其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气指标及纤溶指标的变化。结果 虎杖组动物的平均肺动脉收缩压(SPAP)与安慰剂组相比显著下降(P<0.01),心搏指数(CI)较安慰剂组有所增加(P<0.05),体循环收缩压(SABP)、心率(HR)及血气指标变化不大;纤溶指标中虎杖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活性(t-PA)较安慰剂组增加(P<0.01),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的活性(PAI)较安慰剂组下降(P<0.05),而D-二聚体(D-D)及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虎杖可明显降低缺氧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增加心输出量,增强纤溶系统活性,而对体循环血压及氧合作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小板表面活性蛋白血小板颗粒膜蛋白(CD63,溶酶体膜蛋白(CD62P),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及C-反应蛋白(C-RP)在不稳定心绞痛(UAP)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及葛根素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CD63,CD62P,PAI-1及C-RP的影响,方法:59例UAP患者随机分成葛根组32例及氯塞匹定组27例,比照观测治疗4周前后血小板CD63,CD62P及血浆PAI-1,C-RP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及稳定性心绞痛(SAP)对照组比较,UAP患者血小板CD63,CD62P及血浆PAI-1,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随着不稳定心绞痛Braunwald分级的加重,血小板CD63,CD62P及血浆PAI-1,C-RP水平亦增加;治疗6周后,葛根素组及氯塞匹[定组CD63,CD62P,PAI-1及C-RP测定值分别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或P<0.01);而治疗后两组间上述各指标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及纤溶机制异常及炎症反应物这三者在UAP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葛根素及氯塞匹定抗血小板活性,改善纤溶活性及减轻炎症反应的突出作用及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丹参局部用药对肺组织α1-抗胰蛋白酶(α1-AT)分泌的影响及对肺气肿的阻抑作用。方法:24只兔随机分为肺气肿模型组(n=8)、α1-AT治疗组(n=8)和丹参治疗组(n=8)。胰蛋白酶气管内滴注建立兔肺气肿模型,第14天起气管内滴注治疗药物,每周一次,连用3周,用药前收集静脉血及肺泡灌洗液(BALF),检测血液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α1-AT的动态变化。8周后解剖观察各组形态学变化并检测肺泡平均内衬间隔值(MLIV)及单位面积肺泡数。结果:肺气肿组、丹参及α1-AT治疗组肺泡灌洗液中α1-AT水平于第2周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3,4,5,6,8周肺气肿组α1-AT含量下降明显较α1-AT组及丹参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液中α1-AT含量同一时期各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时期血液α1-AT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第8周肺气肿组形态学形成,其肺泡内衬间隔值及单位面积肺泡数与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丹参及α1-AT治疗组形态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①丹参气管内滴注可促进肺组织α1-AT的分泌。②丹参α1-AT均可阻抑肺气肿的形成,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通冠胶囊辅助治疗对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行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术患者62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1),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辅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通冠胶囊辅助治疗,比较两组对术后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IB、vWF、t-PA、AT-III、PAI-1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IB、vWF、t-PA、AT-III、PAI-1水平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冠胶囊辅助治疗对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凝血纤溶系统具有有利影响,是有效的辅助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