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有效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加强献血知识健康教育,加大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严格护理人员的操作规程。结果:通过有效护理措施的应用,献血反应率明显降低。结论:心理护理、严格筛选献血者、优化献血环境、提高护士技术水平是降低献血中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周琳  吴玲 《中华医护杂志》2007,4(7):621-622
目的 探讨非语言交流在无偿献血护理中的应用,总结献血护理中应用非语言交流的沟通技巧及应注意的问题,将其更好地融入到护理工作中,使护理工作质量不断提高。方法 将240例无偿献血者分为A、B两组各120例,A组为试验组,BN为观察组;观察、对比不同护理方式的献血不良反应率并对其再次献血的意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为0.83%,B组为6.67%,p〈0.05(u=2.381)。再次献血比率A组为81.67%,B组为65.83%,A组显著高于BNp〈O.01(u=2.789)。结论 合适、得体的非语言交流,可增强献血者对护士的信任,帮助无偿献血者更好地消除其紧张心理,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率及强化无偿献血者再次参与献血的意愿。  相似文献   

3.
林青 《海南医学》2013,24(16):2468-2469
本文审述了献血者献血后护理服务的重要性,指出每一名无偿献血者都是采血护士的护理监护对象;要求采血护士对献血者献血后的诸多"注意事项"要陈述到位;为献血者提供有扶手靠背的献血后休息坐位不可忽视;嘱咐献血者离开采血车(间)时的"温馨提醒"切勿忘记;对献血者献血后的跟踪回访服务应该及时到位。只有这样,才是保证献血者献血后不发生献血事件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所谓献血不良反应,是指献血者的生理、心理、采血环境以及采血护士、巡视医生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等各种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为此,应加强献血知识的宣传力度,严格体检筛选,不断改善献血环境,尽可能减少献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在献血过程中,献血反应偶有发生,而引起献血反应的主要诱因是献血者存在精神紧张、恐惧等心理障碍。要排尝这些心理障碍,则需要医护人员通过语言来与献血者进行交流沟通。如果能灵活地运用语言艺术讲究语言技巧,那么在献血孝的心理护理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使献血反应的发生率降低,减少给献血者带来的痛苦,使无偿献血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静脉穿刺是一项操作相对简单,但在整个采血过程中,对操作技术要求严格、规范,技术含量高,责任心较强的工作。献血员在献血中和献血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时有发生,但在采血中由于穿刺不当而引起严重的献血反应,如疼痛性休克伴小便失禁,笔者在20多年的护士生涯中,偶遇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献血不良反应是在献血过程中由于献血者心理因素、体质因素、采血时的环境因素及采血护士的操作技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应激反应综合症[1] .献血反应不仅会给发生献血反应的献血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压力,还会影响他及其周边人再次献血的热情.为了更好的开展无偿献血工作,稳定并扩大献血队伍,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我站对2011年度献血15814例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89人进行了回访调查.  相似文献   

8.
一般健康的献血献血200ml-400ml,只占全身血容量的5%-10%,血容量只在丢失20%以上时才可能出现低血容量症状。但有极少部分献血在献血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有可能出现不适症状。采血护士认真的做好采血前的准备工作,采血中仔细观察、处理,大部分献血不适症状都可能避免。  相似文献   

9.
实施得当的护理行为与献血者能否再次献血关系密切,所以护士应从多层面提高自己,为献血者提供娴熟的专业技术护理和良好的心理护理,使献血者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度过一次次满意的献血经历,是巩固和发展无偿献血队伍的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10.
<正>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无偿献血知识宣传,严格体检标准,提供舒适的献血环境,优良的采血技术,能有效防止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当发生反应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使献血者健康,更好的开展献血工作。1献血反应的主要表现献血反应是献血者的生理、心理、采血环境以及采血护士、巡视医生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等各种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无偿献血这一新生事物已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但笔者发现,许多市民往往信心十足地来献血,最后却不能如愿,究其原因,主要为献血反应所致。如何在献血过程中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是摆在采血护士面前的一道严峻课题,笔者运用心理护理法,收到良好效果。现结合几年工作实践,谈谈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自愿参加无偿献血的公民已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无偿献血新理念“科学献血有益健康”的广泛宣传,普洱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工作取得可喜进步.然而,在献血过程中绝大多数献血者没有任何献血反应.但因个体差异,有少数献血者会出现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皮肤湿冷、心悸、胸闷等.还有极少数个别献血者献血前(还没献血)就出现晕血反应.这与献血者的生理、心理、采血环境及采血护士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等多种因素有关.医学上称此为以血溶量突然降低及植物神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大学生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护理.方法 对笔者所在城市工商学院2008~2009年984名义乌工商学院大学生无偿献血者献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献血次数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不同.结论 大学生献血发生献血反应主要还是由于精神心理因素、献血前疲劳、献血环境不理想、空腹或饥饿状态下献血等情况引起,而献血过程中的心理指导、语言交流和营造温馨环境,对减少献血反应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整理本血站无偿献血者的护理资料,探讨无偿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有效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血站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1208名无偿献血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护理干预,对照组则不采用护理措施,分析两组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出现原因、出现类型以及并发症护理结局。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病率3.8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病率14.56%,研究组初次献血2.48%,空腹献血0.31%,献血前一日未得到良好休息0.49%,护士采血不顺利0.16%,献血车献血0.31%,对照组初次献血4.30%,空腹献血3.97%,献血前一日未得到良好休息5.46%,护士采血不顺利0.31%,献血车献血0.4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类型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偿献血者由于初次献血、空腹等原因出现不良反应造成献血者头晕、呕吐,严重时会导致献血者脑缺血、缺氧意识模糊、低血压、抽搐等症状,对患者采取及时的护理干预够有效消除献血者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分析本站采血不足量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降低不足量血液报废率。方法:对晋中市2012-2013年45388名无偿献血者中出现的441例不足量血液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站2012-2013年献血不足量为0.97%,主要与采血护士的穿刺技术及初次献血者精神过度紧张等原因有关。结论:提高采血护士的穿刺技术及职业素质,改善献血环境,普及献血知识,预防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可以减少采血不足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在无偿献血中,初次献血者居多,由于献血知识缺乏及恐惧心理影响,献血反应率明显高于个体献血者。本文通过近几年无偿献血的统计观察,用语言调节方法减少献血反应,保证无偿献血顺利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 献血反应是由于献血者的生理、心理、采血环境及采血护士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血容量减少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本站接待献血员98年1月至99年1月共10896人次,发生献血反应的64人次占献血人数的0.3%,经对症处理和必要的护理,献血员均恢复正常,现将护理体会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减少血液资源浪费及避免对献血者产生负面影响。方法:对126096名献血者中产生的258袋不足量血液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献血车上团体无偿献血产生的不足量血液明显多于采血屋自愿无偿献血产生的不足量血液(P〈0.05)。主要原因是献血不良反应和穿刺失败。结论:应优化献血车献血环境,团体献血时,做好心理护理,以减少献血不良反应;进一步提高采血护士的心理素质和采血技术。  相似文献   

19.
护理行为的实施是否得与献血者能否再次献血的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护士应从多层面提高自己,为献血者提供娴熟的专业技术护理和良好的心理护理,使献血者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度过一次次满意的献血经历,是巩固和发展无偿献血队伍的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从而切实保障献血者身体健康提高血液的质量.方法 对704例献血者自采血开始观察血压、心率、意识、面容等至采血结束30min后.对出现不良反应者立即中止采血并对症处理.结果 献血者因素导致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采血护士因素导致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93%,环境因素占0.57%.结论 加大宣传及预防护理,在采血前、采血后实施有效的护理,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