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腰椎间盘感染的临床特点和发病原因,为防治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5年8月-2001年6月,住院的腰椎间盘术间隙感染患者6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3例为细菌性感染占5%,2例为无菌性炎症占33.3%,1例为自身免疫性反应占16.7%。结论 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有较高的医院感染率,加强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可以减少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发病率,并进行有效地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椎间盘术后腰椎间隙感染的发病原因、主要临床表现、症状特征及治疗效果,旨在为临床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评估病灶清除并局部抗菌药物冲洗引流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1999年9月-2011年9月入住骨科的9例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选择的所有患者均采用病灶清除、局部抗菌药物冲洗引流的方法进行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随访时间为6个月~6年,平均随访时间为24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原病变部位腰椎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未见感染复发,工作和劳动能力均恢复正常.结论 病灶清除并局部抗菌药物灌洗治疗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治疗效果良好,可用作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治疗过程中,血沉恢复对其疗效的判断具有全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椎间隙感染9例报告衡阳医学院附一院(421001)蒋凯胡存根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之一,约1/5的腰腿痛病人由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随着CT在临床上广泛使用,该病诊断率可高达93%[1]。因其检查方便、省时,故腰椎间盘突出症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患者腰椎后路清除病灶以及减压引流手术治疗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13年5月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42例,研究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以及诊断要点,其中行保守治疗的19例为保守组,行后路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为后路组,将治疗的相关结果进行记录总结,疗效分析指标以使用抗菌药物的天数、绝对卧床时间、临床症状减轻及住院时间和X线片的相关指标恢复时间等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保守治疗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平均时间为47.6d,绝对卧床时间为122.7d,治疗后腰痛症状减轻较慢,15~18d后症状消失,平均住院时间为81.1d,且X线片显示椎间隙平均融合时间为257.9d;而经后路组内患者平均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为15.4d,平均卧床时间为47.6d,住院时间平均为27.5d,X线片显示患者的椎间隙平均融合时间为164.5d,且手术后腰痛症状减缓速度较快,6~9d症状消失,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相关因素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术后椎间隙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764例患者中有11例发生术后椎间隙感染,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手术方式、糖尿病、肥胖(体重指数BMI〉27)、低蛋白血症(〈35g/L),手术时间(〉2h)、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导尿管留置时间(〉2d)、年龄等9个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视各种易致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旋切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椎间隙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将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给予经皮穿刺旋切术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采取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分别占50.0%、33.3%、16.7%;持续冲洗的时间为47d,平均(5.7±1.2)d;治疗后患者均表现有轻度的腰痛,并在术后37d,平均(5.7±1.2)d;治疗后患者均表现有轻度的腰痛,并在术后34d症状完全缓解,其体温也在术后4d恢复正常水平;住院时间114d症状完全缓解,其体温也在术后4d恢复正常水平;住院时间1127d,平均(18.3±1.8)d;平均随访时间为(22.3±2.3)月,患者的腰疼等临床症状均未见复发,且术后X线检查其椎间隙变窄和模糊,而椎体前缘出现有骨桥的形成。结论临床中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采取经皮穿刺旋切术治疗是可行的,整个操作简单、创伤较小,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用同轴双管持续性冲洗引流方法治疗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以提高治愈率。方法 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医院收治的25例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13例采用同轴双管持续性冲洗引流术,对照组12例采用非手术治疗,使用石膏腰围固定,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病原菌种类、实验室常规检查结果变化,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处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两组患者在感染病原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与术前比较,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8例显效,4例好转,而对照组有5例显效,3例好转,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1%,与对照组66.6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轴双管持续性冲洗引流可有效清除病灶,缓解减压腰椎间盘压力,提高腰椎间盘术后患者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术后迟发性椎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3年2月75例腰椎术后迟发性椎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观察治疗后在相关感染指标、影像学评价、功能评价方面的变化,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5例患者手术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无神经损伤,术后14d拆线,平均住院34d;术前、术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在Frankel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价显示,治疗3、6个月后优良率,分别为89.33%、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评价显示,治疗6、12个月后优良率,分别为90.67%、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术后迟发性椎间隙感染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X射线、CT及MRI对于术后早期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7例临床明确诊断的术后早期椎间隙感染患者均行X线、CT及MRI检查。结合临床治疗,定期随访;对所有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比较分析患者症状、体征、白细胞、高敏C反应蛋白以及血沉的变化。结果 7例患者的X射线检查无异常(除去手术去除骨质)、CT可显示椎间盘及周围组织有异常信号,边界模糊;MRI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椎间盘、椎体、椎旁软组织信号异常。结论MRI可清晰显示椎间隙感染病变组织,对椎间隙感染早期诊断和鉴别存在重要意义,是目前诊断术后早期椎间隙感染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5年10月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 60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椎间隙感染情况,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相关因素实施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 600例手术患者中发生术后椎间隙感染62例,感染率为1.7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年龄50岁、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低蛋白血症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引发椎间隙感染发生的因素众多,临床上应给予高度重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行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检查,探讨其在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21例,采用磁共振成像仪对患者进行MRI检查,并在确诊后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对患者进行2年随访,分析MRI诊断特点,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并对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等变化进行比较。结果经MRI扫描检查后,所有患者椎间隙感染部位均为L4-5或L5-S1腰椎间隙,其感染发生部位基本与腰椎间盘突出病变发生部位相一致;21例患者中单发感染患者16例占76.2%,多发感染5例占23.8%;所有患者MRI扫描信号均呈现T1低信号,且均较为对称,T2高信号,其扫描征象主要表现为椎间盘破裂及椎体终板分离;经2年随访,其中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的患者有19例占90.5%;与治疗前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水平均显著降低,且恢复至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经MRI检查均能够对病变情况进行充分显示,对感染早期临床诊断与鉴别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手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551例,术后椎间隙感染4例(0.7%),病变间隙L_(2-3)1例,L_(4-5)1例,L_5-S_12例。作者认为细菌感染是可能原因,X平片、CT、MRI、C—RP、ESR可作为诊断和观察指标。本组4例均采用非手术方法治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评价原切口病灶清除术在此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两种方法治疗16例确诊为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其中6例采用保守治疗,10例采用原切口病灶清除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6个月至4年.保守治疗6例患者,病程迁延,(12.0±4.1)周方基本恢复.而采用原切口病灶清除术10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7.0±1.4)周基本恢复日常生活.两种治疗方法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局部抽搐在术后1周内即可出现,可认为它是椎间隙感染的征兆.MRI在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经原切口早期行病灶清除术在治疗椎间隙感染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患者术后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19例为研究对象,均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开展MRI检测,明确诊断后给予针对性干预治疗,重点观察该病症MRI检查影像学特征,随访12~15个月,分析患者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指标变化。结果 MRI扫描T1加权,信号呈持续对称性低信号,T2信号则表现为明显高信号;扫描征象可见椎体软骨终板异常分离缺损,椎间盘破损。MRI征象中病变椎体与邻近正常椎体分界较为模糊;邻近受累椎体与椎间隙软组织均发生肿胀或增厚迹象,较病灶点椎间盘更为明显;治疗12~15个月,17例椎间隙感染者体征症状均完全消失,治愈率达到89.47%,1例治疗后依旧存在轻度间歇性腰痛,1例则伴有明显腰椎活动受限。治疗后,患者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分别为(10.35±2.17)×109/L、(78.69±8.34)mm/h、(51.97±4.07)mg/L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MRI技术对于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后椎间隙感染诊断效果良好,能对感染病灶椎体、边缘、间隙及软组织做准确显像,明确患者病理变化特征,有助于准确鉴别诊断早期椎间隙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对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进行切口病灶清除手术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腰椎术后间隙感染提供一定借鉴。方法对比分析与回顾性分析相结合,调查2006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8例腰椎术后间隙感染患者治疗资料,根据其采用的治疗方法进行分组,12例患者采用抗菌药物输液及卧床休息保守治疗方法为A组;16例患者采用切口病灶清除手术治疗为B组,对A、B两组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并对治疗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的平均疼痛消失、体温恢复时间分别为13、10周,多于B组患者的7、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平均红细胞沉降率正常时间、C-反应蛋白转阴时间分别为11、9.5周,多于B组患者的6.5、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3个月,长于B组患者的1.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住院花费分别为2.77万元,略少于B组患者的3.44万元。结论切口病灶切除手术疗效好、病程短,能够彻底清除病变部位的炎性组织、抑制细菌生长,减少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并发症,临床可推广该方法进行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近年来,随着腰腿痛患病率上升,腰椎手术量也在逐年递增,由此导致的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然而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往往不典型,特别是迟发性椎间隙感染,临床上容易被漏诊或者误诊,且治疗较为棘手。本研究探讨腰椎术后迟发性椎间隙感染临床特征及诊治措施,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06-01-2017-12-31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术后出现迟发性椎间隙感染15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常规完善腰椎MR、CT、血常规、血沉和C反应蛋白检查,结合临床特征,确诊为迟发性椎间隙感染。及时进行抗生素干预治疗,观察其症状缓解情况、炎性指标及影像学资料变化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发生20个椎间隙感染。患者均出现腰背痛症状,少部分患者有轻微下肢症状;白细胞、血沉和C反应蛋白均升高;MR结果显示,椎间隙、相邻椎体甚至椎旁异常信号。抗生素干预治疗好转后,炎性指标及MR异常信号趋于正常,腰背痛症状明显缓解。结论腰椎术后迟发性椎间隙感染症状相对较轻,早期容易漏诊及误诊,MR对其早期诊断敏感性较高,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是其诊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2011年3月,我院1例腰椎病变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经历了50 d的发热期,经抗炎对症治疗,该患者痊愈出院,现将其手术后发热原因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5岁,3月3日在全麻下行“椎体切除减压+髓核摘除+钉棒内固定术”,3月4日开始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增高,血沉和CRP亦高于正常值,4月23日患者体温得到控制,于5月1日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8.
锦州地区1973~1978年间,节育手术中发生严重感染休克6例,死亡4例,治愈2例。其中上环子宫穿孔1例,取环子宫穿孔1例(死亡),取环子宫穿孔及同时肠管损伤2例(死亡1例),静水囊中期引产失败并发感染休克2例(均死亡)。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长奈瑟菌引起的椎间隙感染非常罕见,本研究报告国内首次从椎间隙感染患者的组织标本中分离出长奈瑟菌病例。病原菌经VITEK MS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和分子测序技术均鉴定为长奈瑟菌,并依据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M100 S-31对脑膜炎奈瑟菌的要求进行药敏试验及折点判读。临床结合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先后给予头孢噻肟/舒巴坦治疗6 d,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7 d,患者明显好转出院。现报告此病例的诊治过程及长奈瑟菌生物学特征,以期为椎间隙长奈瑟菌感染的诊治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腰椎同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采取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保留内固定的手术治疗方法。结果:11例患者全部治愈,无1例复发。结论:手术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首选方法,可尽快缓解患者腰痛,缩短治愈时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