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尿动力学检查已成为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常规检查技术,列举脊髓完全损伤后膀胱典型的尿动力学表现及不同部位、程度和时期的脊髓损伤所致的非典型的逼尿肌、括约肌功能障碍与其相应的尿动力学表现。目前 ,依据尿动力学检查对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分类方案较多 ,以Krane分类方案 (逼尿肌反射亢进与逼尿肌无反射 )应用为主。通过尿动力学检查可对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进行分类外 ,还可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更多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脑血管意外对下尿路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脑血管意外后排尿障碍患者、19例同期胸椎脊髓损伤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膀胱逼尿肌和尿道外括约肌功能障碍的特点。结果脑血管意外排尿障碍患者以逼尿肌反射亢进为主,膀胱顺应性下降,尿道外括约肌多为松弛状态,逼尿肌反射亢进患者病灶集中于基底节和额叶;胸椎脊髓损伤患者影像尿动力检查与之有差异。结论脑血管意外后排尿障碍患者影像尿动力学改变以逼尿肌反射亢进和尿道外括约肌松弛为主,与胸椎脊髓损伤后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简易尿动力学测定在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脊髓损伤患者入院前后的简易尿动力学的测定结果。结果通过对患者入院前后尿动力学测定数据的对比,发现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尿路感染得到控制,成功建立了扳击点。结论简易尿动力学测定可以作为判断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疗效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
脊髓栓系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20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诊治方法。方法:对20例脊髓栓,系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前所有患者均行尿动力学及腰骶MRI检查,并依尿动力学结果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其中行解栓术10例,间歇性清洁导尿3例,膀胱扩大术2例,尿道周围胶原注射3例,骶神经调节2例。所有患者治疗后均行尿动力学随访。结果:16例获6个月至2年的随访,其中12例膀耽、尿道功能明显改善,2例需一直行间歇性清洁导尿,但无上尿路恶化,2例膀胱尿道功能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87.5%。结论:对脊髓栓系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应行尿动力学与MRI检查,并依尿动力学结果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如解栓术、间歇性清洁导尿、膀胱扩大术、尿道周围胶原注射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简易尿动力学测定在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脊髓损伤患入院前后的简易尿动力学的测定结果。结果 通过对患入院前后尿动力学测定数据的对比,发现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尿路感染得到控制,成功建立了扳击点。结论 简易尿动力学测定可以作为判断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康复护理疗效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时丽萍  吕英瑛  钱进  孟玲 《护理研究》2015,(8):1017-1018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联合排尿造影对神经源性膀胱病人膀胱功能再训练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脊髓损伤病人23例,行尿动力学联合排尿造影检查确定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类别及膀胱出口梗阻情况,给予个体化膀胱功能再训练方法。[结果]23例病人恢复了不同程度的自主排尿功能,自我管理膀胱能力提高。[结论]尿动力学联合排尿造影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再训练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价值,比单用一种检查方法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及精心护理方法.方法 收集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52例入住我院的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采用间歇性导尿(IC)、Crede手法按摩及电针刺激等康复训练及护理手段,对照组只采用常规的护理、间歇性导尿及留置导尿术.康复训练期间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及中段尿培养,比较2组患者尿路感染率发生情况;监测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日排尿频率降低,膀胱容量有所增加,残余尿量减少,排尿困难情况均有明显改善,2组患者治疗前后国际LUTS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护理可有效促进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痊愈.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长期阳极阻滞电刺激在重建膀胱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研究纳入新西兰兔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0)、脊髓损伤组(n=40,包含模型组及电刺激组)及解剖学观察组(n=10)。电刺激组兔于电刺激四周后,与对照组、模型组兔再次复查尿流动力学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神经源性膀胱在脊髓损伤后所产生的尿动力学变化及膀胱功能在长期阳极阻滞电刺激后的情况。结果躯体运动神经在电刺激骶神经前根不断加大强度的同时逐渐被阻滞。长期阳极阻滞电刺激后,尿流动力学结果提示电刺激可减少膀胱的残余尿量同时提高膀胱顺应性而使得排尿体积增加,即提高了脊髓损伤后的排尿效率。结论融合骶神经根电刺激的阳极阻滞是一种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排尿功能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综合训练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08年6月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2例,采用留置导尿、Crede手法按摩、间歇性导尿术、电针刺激等综合训练及护理.训练期间定期查尿常规和中段尿培养.结果 通过对32例脊髓损伤患者2个月的膀胱功能综合训练,有30例患者训练后达到自主排尿,有2例患者膀胱功能未恢复,训练期间尿路感染率为6%,未发生肾功能衰竭.结论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采取早期、规范、系统的综合训练,正确指导患者积极配合,能有效降低尿路感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一年来收治脊髓损伤36例,B超对脊髓损伤后导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进行检查,为临床治疗提供了较有价值的依据。1 对象与方法36例患者均为外伤后致不同平面脊髓损伤,男23例,女13例,年龄17~74岁,平均年龄25岁。采取百胜AU3黑白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膀胱适度充盈后,经腹部各切面扫查,做好各项记录,因脊髓损伤后常导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临床表现尿失禁或尿潴留,故作前嘱病人多次饮水,留置尿管者关闭尿管1~2 h后检查,均能获得较为满意的膀胱声像图,全部病例入院时做膀胱B超检查,治疗后(平均1个月)复查。…  相似文献   

11.
外伤性截瘫后膀胱功能的分期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分期护理方法促进外伤性截瘫后膀胱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对35例外伤性截瘫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脊髓休克期采用个体化放尿,脊髓反射恢复期采用按压法、诱尿法、扳机排尿等方法训练膀胱功能,促进自主排尿功能恢复。结果35例患者中,23例摆脱尿管,恢复自主膀胱;12例需借助按压排尿和间歇性导尿。结论分期护理方法符合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恢复的变化规律,能够早期建立自主性膀胱。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盆底肌肉电刺激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2组均接受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和饮水计划,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盆底肌肉电刺激和针灸治疗。2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治疗8周后)均采用膀胱B超检查膀胱残余尿量、每天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检查和拔除导尿管试验评定治疗疗效。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每天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检查和拔除导尿管试验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患者残余尿量、日排尿次数等均少于对照组,治疗组初尿意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治疗组临床治疗疗效维持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盆底肌肉电刺激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鼠不同平面脊髓损伤(SCI)后尿流动力学的改变,探讨不同平面SCI引起神经源性膀胱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选择健康雌性SD大鼠80只,分为骶上脊髓(胸腰段)损伤组(30只)、骶髓损伤组(30只)及对照组(20只)。采用脊髓横断法制备大鼠脊髓不同平面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分别于动物模型制作前及制作后第20天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大鼠的膀胱功能。结果骶上脊髓损伤组逼尿肌漏尿点压较对照组、骶髓损伤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骶髓损伤组逼尿肌漏尿点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骶上脊髓损伤组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顺应性较对照组、骶髓损伤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骶髓损伤组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顺应性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为神经源性膀胱的早期诊断及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尿动力学检查是评价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的国际公认方法.设立脊髓损伤尿动力学基本数据集是为了规范尿动力学常规检查的主要数据的收集方式和报告内容,使之合乎国际脊髓损伤数据集的目的与要求.  相似文献   

15.
冯加义  夏同霞  王安素 《全科护理》2023,(20):2780-2784
介绍脊髓损伤(SCI)后膀胱功能障碍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干预措施包括饮水计划、饮食干预、药物干预、导尿干预、膀胱功能训练、手术干预6个方面,以期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疾病的认识以及在选择膀胱干预措施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表面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痉挛型膀胱的临床疗效,并比较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锻炼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疗效。 方法将脊髓损伤后逼尿肌痉挛型膀胱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再按颈髓损伤(7例)、胸髓损伤(9例)、腰髓损伤(5例)分成3个亚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行常规膀胱功能康复锻炼,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骶神经表面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第1个疗程结束后、第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结束2个月后(随访时)对2组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观察指标包括最大逼尿肌收缩压、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膀胱顺应性。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各时间点的尿动力学各项观察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除第1个疗程后的残余尿量外,其余各时间点的尿动力学各项观察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第2个疗程结束后的尿动力学各项观察指标与组内第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个疗程结束后、第2个疗程结束后和随访时,治疗组的残余尿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最大逼尿肌收缩压、膀胱顺应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同节段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差异比较,第1个疗程结束后,有80%的腰髓损伤患者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处于无改变阶段,与颈髓损伤和胸髓损伤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1个疗程结束后、第2个疗程结束后和随访时,>50%的颈髓损伤和胸髓损伤的患者的膀胱顺应性处于显著改善阶段,而同时间点的腰髓损伤患者分别有80%和60%患者的膀胱顺应性处于无改变阶段,随访时仍有>50%的患者处于改善阶段,颈髓损伤和胸髓损伤患者的膀胱顺应性疗效均优于腰髓损伤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表面电刺激治疗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逼尿肌痉挛型膀胱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和膀胱功能,且对颈、胸髓损伤患者的疗效优于腰髓损伤患者。  相似文献   

17.
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控制效果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紊乱或丧失,膀胱内残余尿多,容易引起尿路感染。康复护理的目标之一是帮助患者尽可能地恢复膀胱功能,以达到膀胱低压性潴尿与排尿,防止尿路感染及其他泌尿系统并发症[1]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1997—2 0 0 2年间首次在我院接受康复治疗并且住院时间超过3个月的脊髓损伤患者12 6例,其中男性91例,女性3 5例;年龄10—67岁,平均3 2岁;颈段损伤3 8例,胸腰段损伤88例;完全性损伤92例,不完全性损伤3 4例;住院时间93—72 5d ,平均2 40d。1.2护理方法 脊髓损伤患者入院后,经尿流动力学检查,确定膀胱尿道障碍类型,遵照医嘱…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居家实施自我清洁间歇导尿的效果.方法 选取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患者68例,住院期间实施无菌间歇导尿,出院后实施自我清洁间歇导尿,收集两种方法6周间歇导尿期间每周1次尿常规、尿培养检查结果和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的测定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出院后3周,7例终止导尿.61例患者在实施无菌间歇导尿和居家自我清洁间歇导尿期间的泌尿系感染、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可居家实施自我清洁间歇导尿,是一种方便、经济、有效的膀胱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简易膀胱容量测定技术与尿流动力学检查在评定脊髓损伤病人膀胱功能方面的一致性。方法 2011年12月~2013年8月,对37例脊髓损伤病人在入院1周内分别接受简易膀胱容量测定和尿流动力学检查。比较两种检查在判断神经源膀胱类型、测量残余尿、膀胱容量以及充盈期膀胱内压力变化方面的一致性。结果在残余尿量以及注水50 m L、100 m L、300 m L、400 m L时膀胱压力方面,简易膀胱容量测定与尿流动力学检查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膀胱容量和注水200 m L时膀胱压力方面,两者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查方法测定结果之间的组间相关系数为0.606~0.919(均P0.01),医生与护士根据两种方法对神经源膀胱类型的判断一致性Kappa系数为0.825(P0.001)。结论简易膀胱容量测定技术与尿流动力学在评定脊髓损伤病人膀胱功能方面的一致性良好。由于其操作简单易行、成本较低,因此简易膀胱容量测定可作为尿流动力学检查的补充,用于动态监测脊髓损伤病人的膀胱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肉毒毒素A(BTX-A)注射尿道外括约肌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收缩失协调(DSD)患者逼尿肌厚度及膀胱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脊髓损伤后DSD成年患者21例,所有患者均在会阴超声引导下向尿道外括约肌注射BTX-A(100U)。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时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和下尿道超声评估,测定患者逼尿肌厚度、逼尿肌漏尿点压、残余尿量及最大膀胱容量。 结果 治疗后4周时入选患者残余尿量显著下降(P<0.05),而逼尿肌厚度、逼尿肌漏尿点压及最大膀胱容量均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8周时入选患者逼尿肌厚度为(0.93±0.17)mm,较治疗前下降了17.2%(P<0.05);逼尿肌漏尿点压、残余尿量及最大膀胱容量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向尿道外括约肌注射BTX-A可显著降低脊髓损伤后DSD患者逼尿肌厚度,改善膀胱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