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下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和应用颈椎前路钢板固定对相邻节段即刻三维运动范围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测量完整状态、C5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C5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颈前路钢板固定3种状态上下相邻节段的三维六自由度运动范围.结果3种状态下相邻节段的即刻三维运动范围无显著差异.结论中下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和应用钢板内固定对相邻节段即刻运动范围没有显著影响,颈椎前路融合后相邻节段退变加快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下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和应用颈椎前路钢板固定对相邻节段即刻三维运动范围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测量完整状态、C5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C5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颈前路钢板固定3种状态上下相邻节段的三维六自由度运动范围。结果:3种状态下相邻节段的即刻三维运动范围无显著差异。结论:中下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和应用钢板内固定对相邻节段即刻运动范围没有显著影响,颈椎前路融合后相邻节段退变加快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颈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与加用钛板内固定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研究和临床随访研究,探讨对无明显后凸畸形和节段不稳的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或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后是否有必要加用钛板内固定。方法采用16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测量单纯植骨组和加用钛板内固定组在2.0Nm纯力矩载荷下的运动范围;应用有限元力学分析计算出各时相两组的骨痂强度及与融合节段相邻部分的平均应力水平。临床随访同时期施行单纯植骨融合的27例与加用钛板内固定的18例患者,比较3年以上疗效;同时随访行单纯植骨融合的33例患者,评价10年以上疗效。结果尸体标本生物力学试验结果显示术后即刻加用钛板内固定组的稳定性高于单纯植骨融合组(P<0.05)。有限元力学分析显示:术后0.5年起单纯植骨融合组的骨痂强度和融合节段相邻的C5椎体平均应力水平与加用钛板内固定组基本相当;颈椎前部结构总体应力水平随植骨融合而增加,后部结构总体应力水平随植骨融合而减小。单纯植骨融合组与加用钛板内固定组术后3年以上随访疗效相当;单纯植骨融合术后10年以上随访总体疗效满意。结论对不伴明显后凸畸形和节段不稳的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或颈椎病,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与加用钛板内固定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单纯植骨及植骨 Orion钢板内固定后对植骨块及相邻椎节小关节突应力的影响.方法:采用8具男性新鲜颈椎标本,分别行单纯植骨及植骨 Orion钢板内固定后测量植骨块及相邻椎节小关节突应力的变化.结果:单纯植骨时融合节段上小关节突的应力无明显增加,而植骨 Orion钢板内固定后则显著增加.单纯植骨及植骨 Orion钢板内固定后融合节段下小关节突的应力无明显增加.植骨 Orion钢板内固定后植骨块的应力较单纯植骨时变小.结论:植骨 Orion钢板内固定后融合节段上小关节突的应力明显增加,容易造成融合上节段的退变,并且存在一定的应力遮挡,故在治疗单纯颈椎退行性病变的患者时,使用Orion钢板内固定应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5.
Orion钢板固定后对植骨块及小关节突应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单纯植骨及植骨 Orion钢板内固定后对植骨块及相邻椎节小关节突应力的影响。方法:采用8具男性新鲜颈椎标本,分别行单纯植骨及植骨 Orion钢板内固定后测量植骨块及相邻椎节小关节突应力的变化。结果:单纯植骨时融合节段上小关节突的应力无明显增加,而植骨 Orion钢板内固定后则显著增加。单纯植骨及植骨 Orion钢板内固定后融合节段下小关节突的应力无明显增加。植骨 Orion钢板内固定后植骨块的应力较单纯植骨时变小。结论:植骨 Orion钢板内固定后融合节段上小关节突的应力明显增加,容易造成融合上节段的退变,并且存在一定的应力遮挡,故在治疗单纯颈椎退行性病变的患者时,使用Orion钢板内固定应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单纯植骨及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后对植骨块及相邻椎节小关节突应力的影响。方法:采用8具男性新鲜颈椎标本,分别行单纯植骨及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后测量植骨块及相邻椎节小关节突应力的变化。结果:单纯植骨时融合节段上小关节突的应力无明显增加,而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后则显著增加。单纯植骨及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后融合节段下小关节突的应力无明显增加。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后植骨块的应力较单纯植骨时变小。结论: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后融合节段上小关节突的应力明显增加,容易造成融合上节段的退变,并且存在一定的应力遮挡,故在治疗单纯颈椎退行性病变的患者时,使用Orion钢板内固定应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1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相邻颈椎节段实施人工椎间盘置换和植骨融合的效果,以及二者间的相互影响,为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寻找新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4年12月对确诊为C3~7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实施C4~6椎间盘置换术,C3,4及C6、7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行钛网植骨、Zephir钢板内固定术。术后2d下床行颈椎功能锻炼,术后3周~3个月颈椎支具制动。以术后动力位X线片衡量其颈椎活动范围。结果术后患者颈椎活动时无疼痛,脊髓神经症状有所缓解。获随访1年2个月,颈椎活动无明显受限,四肢感觉、肌力正常。动力位X线片可见颈椎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弯活动范围均接近正常水平。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结合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近期临床效果较好;术后早期加强颈椎功能锻炼,再限制颈椎活动,可较好地处理术后活动和制动的矛盾,达到手术目的。  相似文献   

8.
颈椎前、后路手术的运动学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为评价几种颈椎前、后路手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取四具意外伤亡的新鲜尸体C2~T1标本,保留所有韧带和椎间连接,行如下手术:1.C5,6椎间盘切除;2.椎间植骨;3.前方椎体钢板螺钉内固定;4.C5全椎板减压;5.C5,6椎弓根钢板螺钉内固定(去除该部椎体钢板);6.去除椎弓根钢板和植骨块。测量上述诸术C2~T1各节段间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运动变化,以完整标本作对照。结果:C5,6椎间盘切除后的前屈运动增加67.8%(P<0.01),后伸运动增加59%(P<0.01),侧弯和旋转运动增加10%(P>0.05)。植骨后运动变化不明显(P>0.05)。椎体钢板和椎弓根内固定后各向运动均明显减少(P<0.01),以侧弯和旋转尤为明显,椎弓根固定后明显增强三维稳定性。而椎体钢板固定的旋转稳定性最佳。然椎间盘和椎板同时切除引起三维运动明显不稳。损伤和固定节段的运动增大和减小,伴随其相邻上或下节段运动的代偿性减小和增大,但无显著性。结论:以上结果为临床开展颈椎前、后路手术所造成的稳定性变化和在手术内外固定方法的选择上提供了运动学和生物力学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颈椎前路钛网钢板及自体髂骨植骨对不同颈椎节段进行内固定,分析其生物力学改变。方法 取自愿捐赠的6具新鲜尸体C3~7标本,C5、C5.6及C4~6椎体次全切除后,分别行髂骨植骨和钛网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测量各节段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旋转运动变化,以完整标本作为对照组。结果 自体髂骨的植入使失稳颈椎的稳定性提高,其侧弯、屈伸运动度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抗旋转运动减少不明显(P〉0.05)。不同颈椎节段开槽减压椎间撑开钛网前路钢板内固定状态下,手术节段的即刻稳定性比对照组及撑开植骨状态增加(P〈0.05)。结论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之后,植骨仅能部分改善其稳定性,但应用颈椎前路钛网钢板内固定可明显增强颈椎的稳定性,也较完整颈椎运动功能单位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颈椎椎间盘及相邻椎体部分切除加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颈椎椎间盘退变突出伴相邻椎体后缘骨赘的疗效. 方法 应用颈椎椎间盘及相邻椎体部分切除加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颈椎椎间盘退变突出伴相邻椎体后缘骨赘22例.取颈椎前路手术切口,术中仅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及相邻椎体的1/3~ 1/2,使脊髓得到彻底的减压.再用填满碎骨的钛网植于骨缺损处加用钛板螺丝钉内固定,固定范围仅限于相邻椎体.术前和术后通过神经功能JOA评分、颈部轴性症状、颈椎动态侧位片和颈椎MRI比较临床疗效. 结果 均获随访,平均15(6 ~24)个月,术后JOA评分优良率86.4%,颈部轴性症状减轻,脊髓功能明显得到恢复.颈椎活动度良好.X线检查见钛网植骨及钛板内固定良好,未见不稳现象.MRI示颈髓压迫解除. 结论 颈椎椎间盘及相邻椎体部分切除加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伴相邻椎体骨赘效果显著,可最大限度地保留颈椎节段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11.
前路椎体撑开后颈椎三维活动度测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旨在研究颈椎前路椎体撑开椎管扩大后对颈椎运动稳定性的影响,以求为新的术式设计提供实验参数。方法:采用新鲜尸体标本8具,于C5椎体正中部分切除开骨槽10mm,撑开骨槽达15mm后植入楔形骨块维持,AO前路带锁钢板固定C4一C6节段,分别对正常、撑开植骨及AO前路带锁钢板固定3种状态进行脊往三维运动测量与稳定性分析。结果:颈椎椎体撑开后,与正常组相比,除后伸运动范围稍增大外,其余运动范围均减小;前路钢板固定后三维运动范围均显著减小。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撑开椎管扩大后,相应椎节活动废减小,稳定性增加,即刻恢复稳定应行前路内固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单节段椎间盘髓核切除术后,颈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和颈椎间植骨加颈前路钛板内固定的稳定性。方法取8具山羊颈椎标本(C2~C7),先后制成:C4/C5椎间盘髓核切除、C4/C5Solis颈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C4/C5椎间植骨加颈前路钛板内固定模型。在非破坏方式下依次检测和评价颈椎在前屈、后伸、左侧弯方向的载荷及移位情况,计算位移-载荷均值并绘图比较。结果C4/C5椎间盘髓核切除后颈椎的前屈运动增加40%(P<0.05),后伸运动增加31%(P<0.05),侧弯运动增加32%(P<0.05);C4/C5Solis颈椎融合器(cage)植入和C4/C5椎间植骨加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后各方向运动均明显减少,增强了这三个方向上的稳定性。结论在单节段颈椎前路手术时,椎间植骨加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和Solis颈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均能够提供良好的颈椎稳定性,但后者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故基本可以替代钛板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下颈椎侧块固定融合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 取新鲜成年男性尸体颈椎(C1-T1)9例,制成骨、韧带标本,分别测量完整状态、侧块固定融合状态(以双侧侧块钢板固定状态模拟),相同力偶作用下相邻节段在屈伸、侧弯方向上角位移的变化,以及旋转中心的变化,并进行生物力学比较分析.结果 完整组与双侧固定组的相邻节段在屈伸方向的活动范围(ROM)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侧屈方向无统计学差异;和完整组相比,固定组相邻节段活动范围在下颈椎总活动范围中所占比重明显升高,在屈伸、侧屈方向均有十分显著性差异;固定后屈伸运动旋转中心位置发生改变.结论 1下颈椎侧块固定融合后相邻节段活动范围增加.2相邻节段椎间盘及小关节应力负荷增加.3相邻节段运动方式改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比较了多节段颈椎间盘切除与椎体次全切除的植骨融合率,以及内固定、植骨块特性对植骨融合率的影响.邻近节段病、颈椎曲度和术后颈痛是多节段颈椎间盘切除术术后关注的问题.多节段颈椎病选择前路或后路手术有它各自手术适应征.多节段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毕竟以牺牲多个节段椎间盘活动度为代价,植骨融合与人工颈椎间盘的比较研究是目前的热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前路钢板固定颈椎屈曲牵张型损伤治疗的可靠性,并比较静力化固定和动力化固定等不同设计类型钢板在恢复损伤节段稳定性方面的差异。方法采用12具小牛颈椎标本,在C_(4,5)节段制作屈曲牵张损伤模型,切除椎间盘、植骨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Orion、Codman、Window钢板、螺钉固定,测试手术固定各组在颈椎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运动时的稳定性并与正常标本比较。结果颈椎屈曲损伤后,无论采用哪种钢板固定,其术后运动范围(ROM值)均比正常颈椎要大。Orion固定最接近正常标本,但在旋转运动时有明显差异。Codman固定仅在侧曲时的稳定性接近正常和Orion固定组。Window固定最弱,在各运动状态下的刚度均明显低于正常组。结论在颈椎屈曲牵张型损伤时,前路静力化固定相对稳定,动力化固定可能牺牲一定的固定强度,尤其是选择平移类设计的钢板固定更要谨慎。  相似文献   

16.
颈椎间盘置换术是经前路减压后植入人工椎间盘假体的一种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新技术。由于该项技术可保存颈椎的活动功能,避免了术后长时间应用外固定或前路钢板内固定,不再从髂骨取骨行自体骨移植,避免发生取骨区和植骨区的并发症,达到防止相邻椎间盘过度负荷与椎间盘发生继发性退变目的。  相似文献   

17.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亦称颈椎间盘成形术(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随着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取代了导致关节功能严重丧失的髋、膝关节融合术,且腰椎人工椎间盘广泛、成功运用于临床,为了解决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由于融合节段运动功能丧失所造成的相邻节段的过度运动和应力集中而导致相邻节段退变加速,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及医务工作者投入到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量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或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关节突间压力的变化,探讨两种手术对颈椎手术节段后部结构的力学影响。方法:6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2~C7)作为测试对象,分为完整颈椎组、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及前路融合内固定组。在完整颈椎测试后,所有标本先后行C4/5节段Prestige-LP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C4/5节段植骨融合固定术后进行测试。将预制的压敏片置于C4/5左侧关节突关节内,标本先给予75N跟随载荷,再持续加载纯力偶进行三维运动测试。屈伸和侧屈最大运动载荷为2.0N·m、旋转最大运动载荷为4.0N·m,测量加载后的运动范围和零运动载荷、最大运动载荷时的关节突间压力。结果:与零运动载荷时相比,在运动加载后完整颈椎组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在后伸、左侧屈和右旋时均表现出左侧关节突间压力明显增大(P0.05);但前屈、右侧屈和左旋时左侧关节突间压力变化没有差异;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组各运动加载后关节突间压力与零运动载荷下压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三个测试组间比较,完整颈椎组和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在各运动载荷下的关节突间压力最为接近;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组虽然在后伸、左侧屈和右旋时关节突间压力都有减小,但与其他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成形术后关节突间压力与正常颈椎相比没有明显改变,可以有效地维持关节突间正常生理压力。  相似文献   

19.
两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的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两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稳定性情况.方法取5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C2~T1),先后制成完整颈椎标本、C4~5、C5~6颈椎间盘切除、植骨、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模型.非破坏方式下依次检测和评价颈椎在上下、后前、左右水平方向的载荷及移位情况.结果单纯植骨能增加两节段颈椎间盘切除模型上下、左右方向刚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后前剪切刚度意义不大.前路钢板则增加以上3个方向的刚度(P<0.05).结论植骨可以提高两节段颈椎间盘切除后颈椎的稳定性,但不能提供后前方向稳定.前路钢板则可以明显提高3个方向的颈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不同减压、植骨固定方式对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8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前路3节段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固定(ACDF)、分节段混合减压植骨融合固定(ACHDF)及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固定(ACCF),采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依次测定正常状态、减压后、植骨后、钢板固定后的三维活动度,计算出中性区(NZ)、运动范围(ROM),并进一步计算出其稳定潜能指数(SPI);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正常状态下,三组标本所测得的ROM、NZ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三种不同方式减压后,SPIROM三组间无差异,但ACCF组三种状态下SPINZ和ACDF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骨块植入后,ACCF组屈伸运动时的SPINZ和另外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间不同状态下SPIROM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钢板固定后,ACCF组屈伸运动时的SPIROM和ACDF及ACHDF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3节段病变三种减压、植骨、固定方式术后均可恢复即刻稳定性,ACDF和ACHDF在恢复稳定性方面优于ACC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