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叶惠芬  张惠莲 《河北医药》1996,18(2):109-110
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监测510180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叶惠芬,张惠莲氟喳诺酮类药物以喷淋环和第六位上氟原子为其结构特征,通过桔抗细菌的DNA旋转酶而阻断一DNA复制,因而抗菌作用强,已广泛应用于泌尿道、肠道、下呼吸道等感染的治疗,为探讨氟喷诺酮类...  相似文献   

2.
《中国药房》2015,(11):1488-1490
目的:了解结核分枝杆菌对5种抗结核氟喹诺酮类药物之间的交叉耐药性,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临床采集耐多药结核(MDR-TB)菌株培养,分别测定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莫西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变化,定性判断是否存在交叉耐药,得出实验室研究数据。结果:各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临床分离出异烟肼利福平耐药株耐药率均>70%,耐药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氟喹诺酮药物之间存在不完全交叉耐药性。结论:临床医师在为患者选择药物治疗方案时,应综合参照药敏试验结果、患者疾病史、用药史等,选择有效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MDR-TB。该体外试验可为进一步的体内试验及临床研究氟喹诺酮类药物MDR-TB中的交叉耐药性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述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作用及机制、耐药机制、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研究进展进行分类、归纳与总结。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不错的市场应用前景,但需注意可能的不良反应及耐药性的发生。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开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综述并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及应用现状等。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是多样的,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在设计氟喹诺酮类药物给药方案时,除应重视抗菌谱、感染源等多种因素外,还应综合考虑药物的有关参数,做到控制感染的同时,避免耐药菌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耐多药结核病患者210例,将患者按照就诊的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05例,分别采用6MfxZPtoKmPAS/18MfxZPtoPAS、6LfxZPtoKmPAS/18LfxZPtoPAS两种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痰菌阴转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与对照组(81.90%)比较明显较高,观察组3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的痰菌阴转率(51.43%、72.38%、84.76%)与对照组(26.67%、38.09%、46.67%)比较均明显较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耐多药结核病患者采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与一、二线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效果较好,临床无交叉耐药性,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大肠埃希菌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据报道,全球每年因感染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而发病的患者达6.5亿,并造成超过8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我国不少地区大肠埃希菌在腹泻病人的病原谱中占首位[1]。氟喹诺酮类药物是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主要抗菌药物,在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大肠埃希菌中几乎没有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菌株,但随着氟喹诺酮类(FQNS)的广泛使用,2004至2005年度  相似文献   

7.
氟喹诺酮类药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喹诺酮类药物概述喹诺酮类(4quinolones),又称吡啶酮酸类,属化学合成抗菌药。由于该类药物中均具有喹诺酮的基本结构,故由此而命名。本类药物按其发明先后、结构及抗菌谱的不同,分为一、二、三代。自1962年合成第一个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Nal...  相似文献   

8.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氟喹诺酮类(FQNs)药物的耐药机制,采用相应的对策防治耐药性的产生与蔓延。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的文献,对FQNs药物的耐药机制以及细菌耐药的发生和发展加以论述。结果:基因突变引起靶酶DNA促旋酶的改变是FQNs药物主要的耐药机制,无指征的滥用抗菌药物导致了细菌耐药的产生。结论:FQNs药物的耐药性已成蔓延趋势,应加强FQNs药物的使用管理,保护好现有的药物,在新的FQNs药物的设计和开发中。应根据细菌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变异的情况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9.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的耐药主要为①药物靶酶及编码基因的改变②药物在体内蓄积量减少:主要为norA,norB,norC基因介导的外排泵表达增加导致外排增加。因而针对外排泵抑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有广泛的前景,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NorA外排泵抑制剂。  相似文献   

10.
淋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淋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的耐药性,用琼脂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分别对198~1999年间广东省湛江地区分离出的98株洒球菌流行株进行了药物敏感性测定。测定了流行株对诺氟沙星、依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洛美沙星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抑菌圈直径(mm),根据NCCLS标准判定敏感与耐药。结果表明,纸片扩散法测定淋球菌对这5种抗生纱的耐药百分率分别为91.84%、97.96%、8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结核病耐药以后对肺结核统一化学治疗方案效果的影响,为结核病控制规划策略调整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方式收集2012—2013年间治疗管理的227例肺结核病人,依据抗结核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将其分为耐药组(95例)及敏感组(132例),对其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结核菌耐药组疗程结束后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阴转率为74.7%、抗结核药物敏感组痰中结核菌阴转率为91.7%,其病人细菌学复发率分别为11.3%及3.31%。然后耐一种药者痰菌阴转率为87.0%;耐两种药及三种药者分别为71.4%和54.5%。结论 肺结核病患者原发耐药,尤其是同时对多种抗结核药物耐药是导致化学药物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临床用药时应认真参考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合理判断,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氟喹诺酮类药在结核病化疗中的应用现状及趋势。方法:对我院2003~2005年用于结核病化疗的氟喹诺酮类药品种、用药数量、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用于结核病化疗的氟喹诺酮类药达10个品种,3年中销售金额与DDDs均大幅增长。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用于结核病化疗越来越普遍,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中日合作对河南省结核菌二线药物耐药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中日合作对河南省结核菌二线药物的耐药疫情进行调查研究。方法从2004年9月1日~2005年5月31日,由日本厚生省提供研究经费,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方案,在河南省胸科医院等地市医院,连续收选220例涂阳结核患者,进行结核菌一线和二线药物药敏试验。结果一线药物显示初始耐药者和获得性耐药者任一耐药率均依链霉素(SM)、异烟肼(INH)、利福平(RFP)、乙胺丁醇(EMB)的顺序递减,而二线药物却情况不同,初治患者的氧氟杀星(OFLX)和阿米卡星(AMK)的耐药率已经高达12.8%和7、4%,说明这两种药被广泛用于一般细菌抗感染治疗,形成了很高的初始耐药率.耐多药(MDR)患者的二线药药物选择却很不客乐观。比如OFLX+AMK两个主要的耐药率已经达到48.1%。而其他一些组合的耐药率也超过了40%。结论河南省结核菌二线药物的耐药疫情处于一个较高水平。以氧氟杀星和阿米卡星为主药的二线治疗方案,需要及时调整。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本文综述了近年结核病疫苗的研究进展,涵盖了BCG相关研究、基因(DNA)疫苗、亚单位疫苗、全菌体灭活疫苗与减毒活疫苗、活载体疫苗等,重点讲述了一些具有应用前景的微卡、AdHu5等有望应用于结核病防治领域结核病疫苗。  相似文献   

15.
肺结核189例耐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189例肺结核住院患者结核菌培养阳性病例耐药情况,方法:调查结核菌培养阳性并有药敏试验结果的耐药情况及成因,结果:耐药95例(50.3%),起始耐药率35.0%,继发耐药率68.6%,起始耐药组与敏感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继发耐药组的疗效则低得多。通过对耐药病例成因进行分析,不规则用药及方案不恰当是耐药产生的主要原因。结论:规则有效的化疗方案,加强对结核患者的管理,促使患者配合完全程化疗,是控制结核病和防止减少耐药结核病发生的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向敏  刘娟 《抗感染药学》2007,4(1):42-45
结核病的重新流行使人类健康再次面临严重威胁,为提高抗结核药物的治疗效果,临床需要对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进行快速鉴定。本文阐述了基于DNA测序技术(DNA直接测序、焦磷酸测序技术)、DNA扩增技术(包括巢式 PCR、PCR-SSCP 法、多位点酶切联合PCR-SSCP法、异源双链形成法、分子信标法等)、分子杂技术(包括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多列探针检测法(LiPA)、基因芯片技术)和 DNA 信号放大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在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的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西藏自治区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的耐药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8年3月至2010年7月西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实验室从患者痰标本分离培养的分枝杆菌培养物,用PNB/TCH鉴别培养基培养进行菌种鉴定,采用WHO推荐的比例法进行4种一线药物异烟肼(INH)、利福平(RFP)、乙胺丁醇(EMB)和链霉素(SM)的药敏试验,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NTM病例的临床特征。结果共收集到412株分枝杆菌培养物,经鉴定,非结核分枝杆菌18株,占4.4%。对INH、RFP、SM和EMB的耐药率分别为88.9%、77.8%、94.4%和22.2%。耐多药率为77.8%。总耐药率100%。临床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发热、咯血等;肺部病变范围广,以中年患者多见。结论西藏自治区结核病病原同样存在NTM,NTM对INH、RFP和SM不敏感。NTM肺病的治疗方案有待规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与抗结核药应用情况相关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结核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1—12月我院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和抗结核药的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及排序比(B/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65株结核分枝杆菌对4种一线抗结核药总体耐药率为29.3%(341/1165),耐多药率为12.0%(140/1165),单耐药率最高为链霉素(22.8%)、最低为乙胺丁醇(7.0%);79株耐多药菌株对7种二线抗结核药单耐药率最高为利福喷汀(53.2%),最低为阿米卡星(1.3%);一线抗结核药使用较广泛,DDDs较高,二线抗结核药对患者的经济负担较重,DDC较高;静脉用利福平制剂及氟喹诺酮类制剂的用量较大。结论: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升高与抗结核药大量应用具有相关性,应加强药品敏感性监测,合理使用抗结核药。  相似文献   

19.
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耐氟喹诺酮类药物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耐药机制。方法临床分离、鉴定的肺炎克雷伯杆菌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氟喹诺酮的MIC,从中选取10株耐氟喹诺酮的菌株。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gyrA基因和parC基因,扩增产物片段长度分别为6253、19 bp,经纯化后测序。用琼脂二倍稀释的方法测定5种氟喹诺酮类单独使用及与泵抑制剂CCCP合用后的MIC。结果5株耐氟喹诺酮肺炎克雷伯杆菌的gyrA和parC基因经测序分析,显示gyrA的第83位(TCC→ATC/TTG)均出现了突变,引起了相应氨基酸的改变(Ser-83→Ile/Leu)。其中有一株同时也出现了第87位点(GAC→AAC)的改变,氨基酸也由Asp→Asn。parC有4株出现了第80位点突变(AGC→ATC),引起氨基酸由Ser→Ile的改变。MIC测定结果显示,有一株肺炎克雷伯杆菌在单用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及与CCCP合用后,MIC降低了8~32倍;两株肺炎克雷伯杆菌分别对环丙沙星及左氧氟沙星所测的MIC降低了32倍和4倍;还有一株对左氧氟沙星和司帕沙星在使用CCCP前后的MIC降低了4倍。结论gyrA和parC基因突变是肺炎克雷杆菌对氟喹诺酮类产生耐药机制的主要原因,主动外排机制也是肺炎克雷伯杆菌耐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