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对其影响。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显示病变斑块狭窄率>50%或管腔面积<4 mm2临床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即传统治疗组(主要使用行气活血,通脉止痛类中药)和传统治疗加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每组60例,选取健康人群4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研究组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数目和功能;利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炎性因子浓度。结果:与传统治疗组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数目显著增加(P<0.05),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增殖反应下降;上清液中TGF-β和IL-10浓度显著升高,而IFN-γ浓度显著下降。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循环血调节性T细胞数目及功能下降,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增加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数目并增强其功能,抑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免疫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的变化,了解其对斑块稳定和免疫炎症抑制的影响.方法 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治疗组(n=33)和他汀类治疗组(n=17),测定治疗前后血清sCD40L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血清治疗前后sCD40L水平明显下降,通心络组下降34.6%,他汀类组下降33.4%,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两组用药前比较和用药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予以通心络胶囊治疗一疗程,可明显降低sCD40L的水平,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通心络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对血清sCD40L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的变化,了解其对斑块稳定和免疫炎症抑制的影响。方法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治疗组(n=33)和他汀类治疗组(n=17),测定治疗前后血清sCD40L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血清治疗前后sCD40L水平明显下降,通心络组下降34.6%,他汀类组下降33.4%,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两组用药前比较和用药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予以通心络胶囊治疗一疗程,可明显降低sCD40L的水平,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去除血管外膜合并高脂饮食的方法复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通心络对预防兔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给予高脂饮食,随机分为三组:一组(通心络组)以通心络混悬液灌胃给药,二组(阿托伐他汀组)以阿托伐他汀混悬液灌胃给药,三组(空白对照组)以等量蒸馏水灌胃。三组动物左侧颈总动脉以胶原酶消化法去除外膜;术前取血标本,12周后取血及双侧颈总动脉标本,组织形态学方法评价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情况,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斑块CD40与CD40L表达。结果实验前三组动物的各项血脂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尸>0.05)。与实验前比较,12周末各组动物血脂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第12周末,通心络组和阿托伐他汀组的TC、LDL-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动物左侧动脉内膜增生均较右侧严重:同侧对比空白对照组较通心络及他汀组严重,其中空白对照组左侧动脉可见典型粥样斑块形成。定量分析通心络组及阿托伐他汀组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值小于空白药物对照组(P<0.001)。通心络组及他汀组CD40与CD40L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弱;通心络与他汀组对比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信号强度结果分析提示通心络组及阿托伐他汀组CD40-CD40L信号强度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01)。结论去除血管外膜合并高脂饮食可成功复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通心络和阿托伐他汀一样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机制可能与下调CD40-CD40L系统,降低其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将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入院后立即采取静脉血,然后观察组患者予阿托伐他汀40 mg,每天1次定时口服;对照组患者不用他汀类药物干预,其他治疗相同.第48小时、72小时后所有患者分别再次采取静脉血,行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检测.结果 58例患者白细胞、CRP及IL-6均明显升高,观察组经阿托伐他汀处理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水平增高,使用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炎症水平,缓解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6.
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晓燕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4-44,5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ACS患者68例资料,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及常规治疗组并比较效果。结果阿托伐他汀组胆固醇及炎性指标均有显著变化,而对照组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下降,且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干预可改善血脂水平,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张涛  陈晖  黄家树  张岚  沈涛  朱明军 《重庆医学》2017,(30):4243-4246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经醛固酮诱导而成的心肌纤维化模型动物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40只SD大鼠进行右肾切除术后分为模型组、通心络组、阿托伐他汀组与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皮下注射醛固酮+蒸馏水灌胃,通心络组给予皮下注射醛固酮+通心络灌胃,阿托伐他汀组给予皮下注射醛固酮+阿托伐他汀灌胃,空白组给予皮下注射生理盐水+蒸馏水灌胃,给药28d后处死实验动物并测量相关指标.结果 显微镜下阿托伐他汀组大鼠心肌组织中胶原纤维以轻微纹路状红柒分布.阿托伐他汀组大鼠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A、B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的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情况介于空白组与模型组大鼠之间,更接近于空白组大鼠.通心络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平均动脉压(MABP)、胶原容积分数(CVF)、血管周围胶原面积比、PDGF-A、PDGF-B、PDGFR-α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组和阿托伐他汀组MABP和CVF明显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醛固酮诱导的心肌纤维化进程有抑制作用,可以缓解心肌细胞外基质中胶原纤维的沉积,起到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清白细胞分化抗原配体40(CD40L)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7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35例(阿托伐他汀20mg/d)和非他汀治疗组32例。分别于发病24h内和治疗7d后测定血清CD40L和MMP-9水平;选取同期健康查体者35例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ACS患者血清CD40L和MMP-9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1);ACS患者治疗7d后CD40L和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他汀治疗组两者降低程度明显高于非他汀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患者血浆CD40L和MMP-9之间成正相关(r=0.52,P0.001)。结论:ACS患者血清CD40L和MMP-9水平增高,血清CD40L与MMP-9之间成正相关;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ACS患者血清CD40L和MMP-9表达,减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炎症反应和基质成分降解,具有稳定斑块作用;ACS患者早期应用他汀类强化治疗可能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对进一步预防ACS患者的心脏缺血事件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13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分组,瑞舒伐他汀组45例(10mg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A组45例(10mg阿托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B组45例(20mg阿托伐他汀),对比三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变化。结果:瑞舒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B组患者的PAI-1、MMP-9、TC、LDL-C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A组,P<0.05;瑞舒伐他汀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血脂水平变化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采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ACS均能够有效促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下降,且其效果同药物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通心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与单用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72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每组86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脂[(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炎症因子(IL-4、IL-10和IL-18)水平,并统计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1%(P<0.05)。治疗前,2组TG、TC、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G、TC、LDL-C、HDL-C水平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TG、TC、LDL-C、HDL-C水平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IL-4、IL-10、IL-1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IL-4、IL-10、IL-18水平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IL-4、IL-10、IL-18水平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相比于单用阿托伐他汀,通心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血脂、炎症因子水平,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强效抗逆转录治疗对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的动态影响。方法分析25例患者在治疗前(DO)和抗逆转录病毒(HAART)治疗第3、6、12个月时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的动态变化。结果AIDS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指标间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t=24.98、t=11.61,P均〈0.001)。25例患者DO前根据CD4^+T淋巴细胞数量分为Ⅰ组(〈100个/μL)、Ⅱ组(100~200个/μL)、Ⅲ组(〉200个/μL),经3、6、12个月HAART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各组与DO前比较:Ⅰ组P均〈0.01、Ⅱ组CD4^+T淋巴细胞P〈0.05、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指标P〉0.05、Ⅲ组P均〉0.05。Ⅰ组DO前CD4^+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指标最低,经12个月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指标增加最为明显。有关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的增加比较: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P均〈0.01;Ⅱ组与Ⅲ组比较,P〉0.05。结论HAART能有效回升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量,提示HAART治疗对CD4^+T淋巴细胞数量越低患者疗效越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鼻咽癌患者联合放化疗前后CD4+/CD25+与CD28+/TCR+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招募43例接受联合放化疗的鼻咽癌患者,在联合放化疗前、联合放化疗3周及6周后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运用葡聚糖-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并收集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与CD28+/TCR+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结果:联合放化疗3周及6周后CD4+/CD25+淋巴亚群无明显变化(P〉0.05),CD28+/TCR+淋巴亚群明显升高(P〈0.05)。结论:联合放化疗可部分恢复鼻咽癌患者受抑制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指标、癌胚抗原(CEA)与铁蛋白(SF)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CD3+T、CD4+T、CD8+T及CD4+/CD8+、NK细胞、B细胞、CEA和SF变化的关系。结果:①CEA(+)组中,CD4+T、CD4+/CD8+及NK细胞明显降低(P〈0.01),CD8+T及SF明显增高(P〈0.01)。CEA与CD4+T、CD8+T、CD4+/CD8+及NK细胞水平密切相关(P〈0.01)。②SF(+)组中,CD4+T、CD4+/CD8+及NK细胞明显降低(P〈0.01),CD8+T明显增高(P〈0.01),CD3+T明显增高(P〈0.05)。SF与CD4+T、CD8+T、CD4+/CD8+及NI(细胞水平密切相关(P〈0.01),与CD3+T水平密切相关(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状态紊乱,且与CEA、SF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择期肺癌根治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静脉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组(A组)和全凭静脉麻醉组(B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入室前30 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g及咪达唑仑0.05 mg/kg,麻醉诱导方法相同。A组术中靶控输注丙泊酚维持镇静,硬膜外间断推注0.375%罗哌卡因维持镇痛;B组术中靶控输注丙泊酚维持镇静,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维持镇痛;2组均采用曲马多术后镇痛。分别于麻醉前(T_0)、手术开始后1 h(T_1)、术毕(T_2)、术后1 d(T_3)、术后3d(T_4)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1 ml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FCM)检测T细胞亚群,4 ml离心取血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白介素-2(IL-2)及干扰素-γ(INF-γ)的浓度。结果2组CD_3~+、CD_4~+均于T_1开始下降,A组于T_3降至最低(P<0.01),B组于T_2降至最低(P<0.01)。T_4 2组有所恢复,但仍低于T_0(P<0.05)。与A组比较,B组T_1、T_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D_8~+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_4~+/CD_8~+ A组于T_2、T_3下降,B组于T_1、T_2、T_3下降(P<0.05,P<0.01)。2组血清IL-2浓度变化,与T_0比较,B组T_2、T_3、T_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T_3、T_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T_2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INF-γ浓度T_2、T_3降低,与T_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A组比较,B组T_2时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肺癌根治术患者T细胞亚群及IL-2、INF-γ浓度的影响较小,利于维持机体免疫平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匹多莫德对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70例RRTI患儿为RRTI组,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匹多莫德治疗,另选择3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变化。结果 RRTI组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4+/CD8+比值、INF-γ、IL-4、INF-γ/IL-4、IgA、IgM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2个月和停药后12个月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4+/CD8+比值、INF-γ、IL-4、INF-γ/IL-4、IgA、IgM水平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停药12个月Ig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均存在失调,Th1/Th2平衡向Th2漂移,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匹多莫德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改善免疫功能,纠正免疫动态平衡漂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将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胸心外科收治的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胸腔镜组(V组,30例)和传统开胸组(T组,30例)。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细胞免疫功能等指标。结果:(1)V组肿瘤大小、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或小于T组(P〈0.05);(2)术前两组CD4+、CD8+、CD4+/CD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术后1周T组CD4+、CD8+、CD4+/CD8+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而V组仅CD4+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4)术后1周T组CD4+、CD8+、CD4+/CD8+均较v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较传统开胸手术创伤更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对细胞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模拟岭南湿热复合因素造模实现流感病毒性肺炎湿热证模型的构建,并观察蒿芩清胆汤对模型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周龄BALB/c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单纯病毒感染组(B)、湿热证模型组(C)、蒿芩清胆汤组(D)和阳性药物组(E)。A、B两组均给予普通饲料喂养14 d,B组于第11天滴鼻感染病毒1次。C、D、E组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4d,同时连续10 d气候箱暴露,6 h/d,第11天滴鼻感染病毒1次,感染病毒后不再置入气候箱。D、E组分别于病毒感染后2 h开始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4 d。D组每日灌胃蒿芩清胆汤水煎浓缩液0.4 ml;E组按70 mg.kg-1.d-1剂量灌胃给予利巴韦林溶液0.4 ml;其余各组均同时以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干预14 d后,处死小鼠眼球取血,检测各组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①与A组相比,B、C组CD3+CD4+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降低(P<0.05),CD3+CD8+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升高(P<0.05),CD3+CD4+/CD3+CD8+值显著降低(P<0.05);与C组相比,E组CD3+CD8+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降低(P<0.01),D、E组CD3+CD4+/CD3+CD8+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②与A组相比,B、C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1),IFN-γ/IL-4值亦明显升高(P<0.05);与C组相比,E组IFN-γ/IL-4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蒿芩清胆汤对流感病毒性肺炎湿热证模型小鼠具有多靶点的免疫炎症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择期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采用舒芬太尼联合芬太尼不同的镇痛方法对细胞免疫的影响,以探讨麻醉术后镇痛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60例ASA分类Ⅰ-Ⅱ级择期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术后舒芬太尼联合芬太尼硬膜外镇痛,B组采用术后舒芬太尼联合芬太尼静脉镇痛,观查不同时间的VSA评分。分别于麻醉前(T1)、术毕(T2)、术后第1d(T3)及第3d(T4)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差别。与B组比较A组患者术后2h、术后1d、术后2d和术后3d VAS评分明显降低(P〈0.01)。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与T1相比,两组患者在T2和T3 CD3+、CD4+、CD4+/CD8+均明显下降(P〈0.05),但与A组比较,B组T2、T3和T4CD3+CD4+、CD4+/CD8+下降更为显著(P〈0.05),A组息者CD3+CD4+、CD4+/CD8+,在T4已恢复至T1水平,而两组患者CD8+则变化不明显。结论下腹部手术思者术后采用舒芬太尼联合芬太尼不同的镇痛方法,发现术后硬膜外镇痛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对术后的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BALB/c小鼠,每日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40mg/kg,连续5天,建立1型糖尿病模型;从小鼠内眦静脉采血,检测血糖;取小鼠尿液,检测尿糖;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小鼠感染不同时间脾细胞悬液中CD4+T细胞和CD4+CD25+T细胞百分含量;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IFN-γ和IL-10水平。结果:BALB/c小鼠的IFN-γ水平在注射STZ第2周和4周明显增高(P〈0.05);IL-10水平在注射STZ第2周和4周明显降低(P〈0.05);CD4+T细胞数量在注射STZ第2周未见明显升高,第4周水平明显升高(P〈0.05);CD4+CD25+T细胞数量在注射STZ第2周和4周明显降低(P〈0.05)。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通过抑制Th1型细胞因子分泌,分泌IL-10等细胞因子,防止糖尿病的发生,维持自身耐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及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及胸腔积液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住院初治结核性胸膜炎患者30例,另选择健康体检人员2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和对照组外周血及患者胸腔积液中CD4^+CD25^+CD127^-Treg细胞及Th17细胞的表达。结果: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组中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的CD4^+T细胞值明显低于健康正常外周血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中外周血PBMC的CD4^+CD25^+T细胞值较健康正常外周血组高;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Treg细胞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外周血高(P〈0.05);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中CD4^+CD25^+CD127^-Treg细胞水平升高;患者胸腔积液中检测到Treg细胞,与患者外周血呈正相关;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胸腔积液中检测到Th17细胞。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在规则治疗后,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组中PB—MC的CD4^+T细胞值逐渐增加,而CD4^+CD25^+T细胞和CD4^+CD25^+CD127^-Treg细胞逐渐降低;患者外周血中的Th17细胞表达逐渐增加;胸腔积液中Th17细胞的含量逐渐降低。结论:CD4^+CD25^+CD127^-Treg细胞及Th17细胞可作为判断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免疫功能的指标,其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力参与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生、发展;CD4^+CD25^+CD127^-Treg细胞及Th17细胞可能在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病中发挥作用。它们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免疫状态、指导用药、疗效观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