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金龙  李猛  邵兵 《山东医药》2004,44(3):52-53
垂体腺瘤是发生于腺垂体的良性肿瘤 ,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 10 %~ 2 0 % ,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根据免疫组织化学将垂体腺瘤按功能进行分类 ,主要有激素分泌活性腺瘤和非激素分泌活性腺瘤两大类。前者包括生长激素瘤 ( GH腺瘤 )、催乳素瘤 ( PRL 腺瘤 )、促肾上腺皮质素瘤 ( ACTH腺瘤 )、Nelson综合征、促甲状腺素瘤 ( TSH腺瘤 )、促性腺素瘤( FSH和 L H腺瘤 ) ;后者包括无功能细胞腺瘤。现将临床比较常见的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介绍如下。1  GH腺瘤GH腺瘤系因腺垂体生长激素分泌细胞过度分泌 GH所致。成年人若发病在骨骺联合…  相似文献   

2.
分泌激素的垂体瘤系腺垂体内的独立结节,直径小于10mm者,称为微腺瘤(mi-croadenoma),常规尸检中,垂体微腺瘤的发生率约为2.7~22.5%。正常组织与微腺瘤之间常有明显界限,许可有选择性地切除腺瘤,而保留剩余垂体的功能。较大肿瘤可压迫邻近的正常腺体,扩展至蝶鞍外,侵犯视交叉和邻近组织,侵袭性肿瘤腐蚀骨骼,海绵窦,蝶窦或脑。本文描述垂体腺瘤(包括微腺瘤)的分泌,放射和治疗的进展。 内分泌学 放免测定各种垂体前叶激素,可以评价库兴氏综合征,肢端肥大症或泌乳分泌瘤等病人的垂体分泌功能。甲状腺激素基础水平可测量甲状腺的功能,通过促甲状腺释放激素的反应,可以测量垂体促甲状腺的储备能  相似文献   

3.
1 背景 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瘤是罕见的垂体糖蛋白激素分泌瘤,1970年Hamilton等用放射免疫(RIA)方法测定TSH,报道了第1例TSH分泌瘤。随着敏感TSH测定方法的应用,TSH分泌瘤患者的发现逐渐增加,发病率在人群为1/100万,占垂体瘤的1%-2.8%。国内对TSH分泌瘤报道甚少,北京协和医院任祖渊等在2004年报道7例垂体TSH分泌瘤,他们在2002-2003年共500余垂体瘤手术中,发现垂体TSH细胞腺瘤7例,约占1.4%。  相似文献   

4.
垂体有内分泌功能的腺瘤多数是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瘤,临床上分别表现为乳溢—闭经综合征,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及库兴综合征。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瘤报道较少,主要见于男性,发病年龄20—67岁、其原因大致有二:①疲乏明显的特异性临床综合征;②促性腺激素放射免疫测定在近几年才推广应用,以往对许多所谓“无功能”垂体瘤无法证实肿瘤的性质。 组织学和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垂体瘤是常见的颅脑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5%~20%。根据能否合成和分泌有生物活性的激素,临床上将垂体瘤分为功能性瘤(包括生长激素瘤、泌乳素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促甲状腺激素瘤)和无功能瘤。除泌乳素瘤外,手术(经颅或者经蝶窦入路)是首选的治疗方式。据文献报道,垂体微腺瘤(直径1 cm)手术切除治疗的成功率是70%左右,而大腺瘤则≤30%~([1])。因此,对于大腺瘤,术后定向放疗,如伽玛刀是一种较为安全的辅助治疗方式。术后伽玛刀放疗  相似文献   

6.
一、垂体腺瘤的病理分类1982年Schoneman根据HE染色将垂体腺瘤分为为嫌色性、嗜酸性、嗜碱性及混合性腺瘤,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近20年来,由于组化、电镜及免疫组化的发展,陆续提出了许多新的分类法。1974年Trovillas将垂体腺瘤分为分泌活性及无分泌活性腺瘤两类;1975年Sager又将垂体腺瘤分为嗜  相似文献   

7.
垂体促性腺激素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垂体促性腺激素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72例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垂体促性腺激素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以40~60岁男性多见。临床表现以肿瘤压迫症状为主,性腺功能异常的表现不多见。免疫组织化学均为促性腺激素卵泡刺激素(FSH)和(或)黄体生成素(LH)阳性,以FSH阳性多见,伴催乳素(PRL)和促甲状腺激素(TSH)阳性各1例,但均无相应的临床表现。病理诊断多数为促性腺激素腺瘤。治疗以手术为主,首选经蝶骨手术。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是目前诊断促性腺激素瘤的最可靠的方法,以FSH阳性为主。免疫组化特征与临床表现的关联不大。治疗以经蝶骨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8.
<正>垂体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25%,是颅脑肿瘤手术中第三位常见的肿瘤。根据能否合成和分泌有生物活性的激素,临床上将垂体瘤分为功能性瘤(包括泌乳素瘤、生长激素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促甲状腺激素瘤、混合瘤)和无功能瘤。功能性瘤过量分泌某种激素引起各种临床综合征;而肿瘤在垂体内生长,不论其是否有分泌功能,又可能因占位效应压迫正常垂体组织而影响其分泌功能。垂体瘤患者在进行手术或其它治疗前应详细评估其功  相似文献   

9.
异位ACTH综合征与垂体性库欣病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显示,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综合征患者血浆ACTH水平较垂体肿瘤高,同时对由于其垂体ACTH分泌受到抑制,由垂体外肿瘤产生的ACTH一般不被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甲吡酮抑制皮质醇合成时,垂体ACTH腺瘤ACTH分泌增加,而分泌ACTH的位肿瘤不出现此种反应,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放激素(CRH)可刺激大多数垂体腺瘤患者的ACTH释放,但在异位ACTH综合征患者则无此作用,异位分泌ACTH肿瘤检测常依赖于胸腹部CT及MRI。依赖垂体ACTH的库欣病患者垂体附近ACTH浓度较被稀释的周围静脉中ACTH高,故亦可用两者比值(IPS/P)对两种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患者促性腺激素水平的改变。方法选取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老年患者120例,进行常规血清垂体激素水平、垂体激素兴奋度实验,并对上述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3例老年患者出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不足的症状,79例出现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症状,46例出现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症状,部分老年患者出其他症状,如头痛(21例)、视力下降(14例)、尿崩症(5例)等症状。老年患者垂体相关的激素分泌水平大部分较正常值范围低,其中促性腺激素(Gn),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降低老年患者比例与正常值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兴奋试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VEP)兴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EP)兴奋试验的激素上升延迟平均比例与正常值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垂体激素水平及垂体兴奋能力测试作为垂体功能水平检测,尤其是Gn水平含量,以期取得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垂体甲亢是指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肿瘤导致的甲亢,也称中枢性甲亢。这种不适当的分泌过量TSH的垂体腺瘤少见,约占垂体肿瘤≤1%。晚近报道达到28%。而病理解剖发现潜性垂体腺瘤占3%~27%,也有学者报道人垂体微细瘤占6%~23%。1991年...  相似文献   

12.
异位ACTH综合征与垂体性库欣病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显示 ,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综合征患者血浆ACTH水平较垂体肿瘤高 ,同时由于其垂体ACTH分泌受到抑制 ,由垂体外肿瘤产生的ACTH一般不被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甲吡酮抑制皮质醇合成时 ,垂体ACTH腺瘤ACTH分泌增加 ,而分泌ACTH的异位肿瘤不出现此种反应。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可刺激大多数垂体腺瘤患者的ACTH释放 ,但在异位ACTH综合征患者则无此作用。异位分泌ACTH肿瘤检测常依赖于胸腹部CT及MRI。依赖垂体ACTH的库欣病患者垂体附近ACTH浓度较被稀释的周围静脉中ACTH高 ,故亦可用两者比值 (IPS/P)对两种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13.
性腺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性腺轴系统的重要环节,性腺激素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及其抑制因子,而当性腺激素缺乏或不足,这种反馈作用减弱或丧失,则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增加。为了研究性分化不正常(Disorder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伴血催乳素(PRL)增高的生长激素(GH)分泌性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1984年至2004年收治的124例伴血PRL增高的GH分泌性垂体腺瘤患者进行临床和激素水平分析,其中87例随诊1年以上。结果124例患者中女性88例,男性36例,男性病程(8.0±7.3)年长于女性(5.5±4.3)年(P<0.01)。男性和女性患者性腺功能低减者分别占71.6%和69.4%。87例随访患者随访(5.5±4.3)年,其中垂体微腺瘤3例,非侵袭性大腺瘤28例,侵袭性大腺瘤56例。肿瘤免疫组化染色呈单纯GH( )占19.6%,其余多呈多激素染色阳性。血PRL水平与肿瘤体积呈正相关(r=0.261,P<0.05)。鞍上型肿瘤中,单纯GH腺瘤的血PRL值(58.7±1.5)μg/L,明显低于多激素染色腺瘤者的(90.3±2.4)μg/L(P<0.05)。87例随访患者的治愈率为27.6%。结论伴血PRL增高的GH分泌性垂体腺瘤好发于女性,性腺功能低减发生率高,治愈率低,血PRL的水平和肿瘤体积有关,是GH分泌性垂体腺瘤中有独特的临床特点及转归的一种特殊临床亚型。  相似文献   

15.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背景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瘤是罕见的垂体糖蛋白激素分泌瘤,1970年Hamilton等[1]用放射免疫(RIA)方法测定TSH,报道了第1例TSH分泌瘤。随着敏感TSH测定方法的应用,TSH分泌瘤患者的发现逐渐增加,发病率在人群为1/100万,占垂体瘤的1%~2.8%[2]。国内对TSH分泌瘤报道甚少,北京协和医院任祖渊等[3]在2004年报道7例垂体TSH分泌瘤,他们在2002—2003年共500余垂体瘤手术中,发现垂体TSH细胞腺瘤7例,约占1.4%。TSH分泌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是在儿童十分罕见,发病率在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3]。多数肿瘤单独分泌TSH,常常同时分泌T…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垂体腺瘤的微创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体腺瘤是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 ,发病率约十万分之一 ,占颅内肿瘤的 10 %。我院收治的垂体腺瘤占颅内肿瘤的 19 8% [1] 。近 2 0年来本科室经蝶微创手术切除垂体腺瘤 3375例 ,老年病人占 9 2 % ,国内外资料老年患者占 5 %~ 18% [2 ,3] 。1 老年垂体腺瘤的特点1 1 类型 根据我院 10年来收集的 190例老年垂体腺瘤 ,无分泌型腺瘤占 5 3 7% ,多激素腺瘤占2 1 1% ,泌乳素 (PRL)腺瘤和生长激素 (GH)腺瘤各占 11 6 % ,其他类型的肿瘤很少 ,无 1例为促甲状腺激素 (TSH)腺瘤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这个比例和大宗资料或年轻病人的构…  相似文献   

17.
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其不同类型的侵袭性及复发率不同。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第4版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中, 转录因子被纳入垂体腺瘤的分类标准, 2022年最新第5版分类仍沿用根据转录因子确定细胞谱系进行分类的原则, 同时将零细胞腺瘤重新进行了定义。有学者认为目前诊断的零细胞腺瘤可能是由于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所致。转录因子GATA3作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标记物, 在最新研究中被发现可能是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和促甲状腺激素细胞腺瘤的特征因子, 有助于垂体腺瘤精准的分类和预后判断。本文从垂体腺瘤的新分类、转录因子、转录因子GATA3与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促甲状腺激素细胞腺瘤和零细胞腺瘤的关系这几方面作一综述, 旨在为临床工作中垂体腺瘤的进一步分类及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5例成年男性垂体促性腺激素腺瘤,均为无功能腺瘤,以视物模糊为主要症状就诊,肿瘤直径2~4 cm,血清促性腺激素水平均未见明显变化.患者术后随访1~3年,均未见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9.
作者研究了6例垂体瘤患者,测定其血中胃泌素浓度。并用 Sephadex-G50层析,发现垂体瘤患者具有与良性实性胃泌素瘤综合征患者类似的高胃泌素血症,且不同的腺瘤具有不同形式的胃泌素。6例垂体瘤患者中,男女各3例,其中2例有视野缺损和阳萎,1例闭经,1例肢端肥大症,还有2例柯兴氏综合征。组织学诊断为促性腺激素瘤者2例,无功能性腺瘤1例,生长激素(GH)腺瘤1例,促皮质素(ACTH)腺瘤1例及囊性腺瘤1例。肢端肥大症和促性腺激素腺瘤患者的肿瘤组织经免疫组织化  相似文献   

20.
王道奎  张振兴 《山东医药》1999,39(19):42-43
近20年来,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开展,垂体腺瘤的诊疗取得较大进展,手术治疗已越来越安全、有效。但巨型垂体腺瘤(尤其是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仍为神经外科的一大难题。现就垂体巨腺瘤的外科治疗进行讨论。1 分类及特点垂体瘤的分型及分级对于术式选择及预后估计极为重要。以往依光学显微镜下所示将垂体腺瘤分为嫌色、嗜酸性、嗜碱性、混合性;目前依电镜细胞免疫化学技术及放射免疫技术,将垂体腺瘤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腺瘤,前者包括生长激素(GH)性、泌乳素(PRL)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性、促甲状腺激素(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