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毂皮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胜白  陈重明 《中药材》1990,13(11):40-42
  相似文献   

2.
钓樟在本草文献中又称乌樟或豫,而不是榆或枕.钓樟根皮的原植物应是山橿Lindera reflexa,而不是L.umbellata.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历代本草、现代药典为基础,对丝瓜络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功效、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进行本草考证.丝瓜络的基原为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cylindrica(L.)Roem.干燥成熟果实的维管束,主要功效为通经活络、止血,以栽培为主,分布广泛,没有特定产区,直至近现代本草著作中才有详细记载其产地,南北均有,以浙江...  相似文献   

4.
女贞子为常用中药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为更好地利用女贞子资源,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古籍中关于女贞子的记载并结合现代研究,考证女贞子名称及品种、产地、功效主治、炮制方法,发现存在女贞子与冬青科冬青树的果实名称同用、混用,并有视二者为一物的情况。根据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植物果实形态对两者进行区分,并确定历代文献中记载入药的多为女贞子,别名女贞实、冬青子、蜡树子,冬青子虽有一定药用价值但很少入药。古籍记载女贞子产地最初为武陵即现在的湖南常德市,后处处有之,清朝时期泰山产的女贞子最好。此外,系统地整理了古代文献及现代女贞子的功效和炮制方法,为女贞子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本草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读历代本草、医典古籍等资料,发现关于天竺黄的记载存在差异,为正本清源,该研究以本草古籍为基础,结合植物形态和调查研究,对其始载古籍、品名、功效主治和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考证。在早期记载中,天竺黄还有多个不同名称,例如竹黄、天竹黄、竹膏、竹糖、竺黄等,且目前所知最早使用天竺黄为正名的是《日华子本草》;在历代古籍中,有关天竺黄的记载最早也是出现于《日华子本草》,而非《蜀本草》或其他古籍。《日华子本草》对其产地、功效主治也进行了相关描述,虽因其认知有限,存在错误,但为今后研究天竺黄提供思路,对以后形成成熟的体系具有开创性意义。随着研究深入,天竺黄的功效主治从《日华子本草》开始也是一脉相承,古今变化不大且经历多年临床佐证,逐步完善;在考证过程中,笔者发现,古籍中关于天竺黄质量评价的记载不多,但也为今后天竺黄的质量等级标准的制定奠定相应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茜草为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其以干燥根及根茎入药,药用历史悠久,自《神农本草经》以来历代本草和方书均有记载。通过本草考证,从茜草的基原、产地变迁、品质评价、产地加工与炮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认为自北宋以来茜草的基原植物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陕西和河南为其药材主产地;药材以条粗长、表面红棕色、断面黄红色者为佳;宜春、秋两季采挖,洗净泥土,干燥待用;具有凉血,祛瘀,止血,通经等功效;临床上多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瘀阻经闭,关节痹痛,跌扑肿痛。  相似文献   

7.
杜丽丽  刘晓秋  张囡  田铁辉 《中药材》2005,28(12):1128-1129
中药拳参的应用和本草记载一直比较混乱,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本文通过对拳参的本草学研究,确认<图经本草>所载拳参为今之蓼科植物拳参Polygonum bistorta L.的干燥根茎.  相似文献   

8.
《中成药》2019,(2)
查阅汉至明清时期的辞书及本草,对蓍草的名称、基源、产地及功效进行考证。商、周、汉时期所指的蓍草为单基源植物,唐、宋、明时期所指的蓍草为多基源植物,明末以后所指的蓍草为单基源植物,2015版《中国药典》收载的蓍草也为单基源植物;明末以前的本草中是以其果实入药,名为蓍实;明末以后的本草中开始出现果实与叶分开入药,且功效也不同; 2015版《中国药典》中是以植物地上部分入药,名为蓍草。将古籍文献及历代本草中包含的内容进行比对,阐明其基源植物的变化,梳理蓍草与蓍实之间关系,理清中药蓍草名称、基源植物及药用部位的变化,以期为研究中草药时查阅古籍文献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解决马鞭草本草与现代记载的差异,梳理马鞭草的本草源流,优选优质药材。方法通过系统梳理古代本草,对马鞭草进行本草考证。结果对各古本草中对于马鞭草记载的不同点进行对比,表明马鞭草在名称来源、植物形态、功效、毒性及药用部位在古本草上的记载与现代记载存在不同。结论通过对马鞭草的正本清源以及正确使用的确定,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马鞭草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白果为临床常用中药,在我国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具有药用和食用的双重价值。本文通过查阅古代典籍,对白果的别名、沿革、采集炮制、药物毒性、主治功效进行考证,为现代临床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宋红儒  汤迎爽  康阿龙 《陕西中医》2012,(10):1403-1404
通过秋石的名称、制法、性味及功效的本草考证,阐明自宋代以来,历代药用秋石为淡秋石;咸秋石缺乏本草依据药用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其成分、功效与淡秋石完全不同,不宜作为秋石使用,为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沉香的名称、产地、功效与配伍应用进行本草学研究。方法:查阅古今医药典籍,考证历代本草及方书。结果:沉香为历史悠久的中医临床常用药物,别名较多,且有多种与沉香同名异物的中药;古代沉香的产地是以岭南(广东、广西及海南等)地区(主要为白木香)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所产(主要为进口沉香)为主。结论:我们应该利用地理优势发展沉香种植,加强沉香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积雪草本草考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小平 《中药材》1997,20(8):420-421
经考证,以习性命名向以形态命名过程中,积雪草出现了同名异物的混乱现象。宋代《本草衍义》所载积雪草是伞形科的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而明代《本草纲目》、清代《本草纲目拾遗》所载积雪草为唇形科的活血丹Glechoma longituba,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积雪草为旋花科的马蹄金Dichondra repens。  相似文献   

14.
红花本草考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郭美丽  张汉明 《中药材》1996,19(4):202-203
经考证,红花在我国属于栽培引进种,历代所用的红蓝花与现在所用的红花是同一个种Corthamus tinctorius L.。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石膏的药用历史、别名与药材变迁、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功效及临床应用,进行了本草学考证。  相似文献   

16.
列举几家本草对蚤休别名、性味、功用及原植物形态等记载。经考证,蚤休应为百合科七叶一枝花ParisPolyphylaSmith.金线重楼ParisChinensisFrach.北重楼ParisVerticilataBieb.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根茎。  相似文献   

17.
对古代经典名方组成药味进行考证,是推动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发展的重要工作。白扁豆是临床常用中药,本文从白扁豆别名、基原、采收炮制、使用禁忌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期为白扁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考证发现,白扁豆的常用名为“扁豆”“白扁豆”,通常为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成熟种子,不同著作对白扁豆及其植物来源扁豆的拉丁学名有所差异,经考证白扁豆Semen lablab Album和扁豆Lablab purpureus(Linn.) Sweet拉丁学名较为合理。炮制通常为生用或炒用,患冷气及寒热病者勿食,如脾胃虚及伤食劳倦发寒热者则不忌。现代著作以及临床实践只采用了部分古籍内容,提示白扁豆在其功效、炮制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探索空间,值得进一步临床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重楼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和炮制加工等进行本草考证。经系统考证表明,重楼以“蚤休”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此后历代本草均有收载。汉代至今,重楼有“蚤休”“蚩休”“重台”“七叶一枝花”等24种名称,别名众多;其基原则以百合科重楼属植物为主,但仍存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历代产地多见于山东省、陕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云南省等地,产地变迁由我国华东地区迁移至西南地区,现以西南地区为主产区。五代十国时期至清代咸丰年间,重楼的采收以“四、五月”为主,现皆于秋季采挖。唐代至清代康熙年间,重楼的炮制加工多为加辅料炮制。其中,以“酒制”“醋制”历史最为悠久,而新中国成立至今则统一以“切片”为主。本文的考证结果不仅为重楼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安全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其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墨旱莲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墨旱莲历代文献记载从三个方面进行限考证分析,一是名称由来,二是功效使用,三是原植物来源及药材使用混淆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解决白术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问题,研究白术道地产区的变迁,辨别白术品种,评价白术质量优劣,优选优质白术药材。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著作,再结合现代研究资料。结果白术众多别称是古时人们信息交流不通畅而导致的结果。白术名称的多样导致白术产地众多,但以浙江地区为道地产区。白术植物基原明清以前比较混乱,明清时期大致确定下来。由于白术种植地区分布广阔,导致白术品质差异明显,以道地产白术品质为最佳。结论本研究对白术名称演变、产地变迁、植物基原、品种优劣等进行本草考证,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白术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