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和布地奈德混悬液对毛细支气管炎再发喘息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毛细支气管炎再发喘息患儿9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观察组采用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治疗,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观察两组患者患儿病情控制后喘息发作率及发作次数。结果观察组患儿病情控制后1月、2个月、3个月、6个月喘息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病情控制后1月、2个月、3个月、4~6个月发作次数具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毛细支气再发喘息患儿病情控制后规律使用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治疗可有效改善喘息发作情况,临床疗效优于布地奈德混悬液,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景森 《中国校医》2020,34(9):678-680
目的 分析孟鲁司特钠联合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8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组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两组均接受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提供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治疗,观察组以孟鲁司特钠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与肺功能。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34%(41/43),与对照组81.40%(35/43)相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54,P=0.040);观察组治疗后的第1秒用力呼吸量,用力肺活量,呼气峰流速分别为(2.08±0.20)L、(2.39±0.10)L、(270.39±39.32)L/min,高于对照组的(1.86±0.13)L、(2.21±0.12)L、(289.48±37.48)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1、3.952、2.307,P=0.014、0.000、0.024)。结论 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运用孟鲁司特钠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面罩储雾罐方式给药,经鼻吸入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同步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中、重度变应性鼻炎合并轻、中度持续性哮喘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以面罩储雾罐经鼻吸入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200μg/d);对照组经口吸入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200μg/d)联合使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200μg/d)。之后进行鼻炎症状、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比较晨起呼气峰流速值(PEF,L/min)。[结果]经16周临床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鼻炎症状评分、哮喘症状评分均明显下降(F=71.22~277.41,P均<0.00),实验组和对照组的PEF均逐渐升高,治疗前后实验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4.79,P<0.009),而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1.49,P=0.19);不良反应比较,实验组鼻腔出血的发生数低于对照组(χ2=4.80,P<0.05),但激素使用量实验组仅为对照组的1/2。[结论]面罩式储雾罐经鼻吸入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可同时有效控制儿童变应性鼻炎和哮喘,并有依从性高、不良反应少的特点,激素使用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应用于轻、中度持续性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丙酸氟替卡松辅助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儿童肺炎的效果及对患儿肺表面活性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10月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医院收治的伴喘息的肺炎患儿1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采用丙酸氟替卡松辅助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咳嗽、喘息、哮鸣音、湿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两组患儿肺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第1秒用力呼气率(FEV1/FVC)、肺活量(VC)、呼气峰流速(PE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两组患儿肺表面活性蛋白A、B、C、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肺表面活性蛋白A、B、C、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日常生活及心理健康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丙酸氟替卡松辅助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儿童肺炎疗效显著,可改善患儿肺功能,降低患儿血清中肺表面活性蛋白的表达水平,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沙丁胺醇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8例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沙丁胺醇和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和症状缓解时间。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4%和79.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2,P<0.05)。研究组患者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喘憋缓解时间和咳嗽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35,P<0.05;t=2.39,P<0.05;t=3.22,P<0.01)。结论沙丁胺醇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效果较好,患儿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缩短,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可溶性清道夫受体163(sCD163)水平与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浓度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分析血清HMGB1、sCD163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诊断价值,初步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儿科院住院治疗的76例首次发生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为研究组,其中轻度组23例、中度组31例和重度组22例,同期选取在本院体检的同年龄段健康幼儿5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MGB1、sCD163水平,采用离线潮气呼气检测FeNO浓度,Pearson法分析患儿血清HMGB1、sCD163水平与FeNO浓度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HMGB1、sCD163水平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疾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患儿血清HMGB1、sCD163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8.927、8.442,P<0.001);随着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严重程度加重,血清HMGB1、sCD163水平及FeNO浓度均呈上升趋势(F=67.908、96.412、23.390,P<0.001);Pearson结果显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HMGB1、sCD163水平与FeNO浓度均呈正相关(r=0.674、0.680,P<0.001);ROC结果显示,血清HMGB1、sCD163水平诊断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9(95%CI:0.775~0.897)、0.863(95%CI:0.802~0.906),二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925(95%CI:0.870~0.968);血清HMGB1、sCD163水平与随访中患儿喘息次数均呈正相关(r=0.614、0.672,P<0.001)。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HMGB1、sCD163水平与患儿FeNO浓度及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能作为指示毛细支气管炎发生发展及预后的潜在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高渗盐水联合布地奈德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对患儿潮气呼吸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廊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9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单独治疗,观察组给予3%高渗盐水联合布地奈德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治疗前后测定两组的潮气呼吸肺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并比较两组疗效、病情缓解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气促缓解、喘息缓解、咳嗽消失、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潮气呼吸肺功能指标均显著提高,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而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高渗盐水联合布地奈德氧驱动雾化吸入佐治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确切,能够快速控制气道炎症并改善潮气呼吸肺功能,促进临床症状体征的缓解。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服孟鲁司特、酮替芬加普米克令舒(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9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6例口服孟鲁司特、酮替芬和雾化吸入布地奈德;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对两组治疗后的症状、体征改善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缓解喘憋、缩短哮鸣音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口服孟鲁司特、酮替芬加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有效、安全、方便,明显加快治愈过程,是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策略对中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生后矫正胎龄12月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扬州大学附属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2016年9月1日-2019年9月1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出院的中度BPD患儿31例,采用前瞻性方法,出院后均以 0.9%氯化钠2 ml+布地奈德1 ml雾化吸入 bid×1月。然后根据随机方式,将出院1月后~矫正胎龄12月时雾化吸入策略分为3种:长期吸入组(n=11)、按需吸入组(n=10)及无吸入组(n=10)。分析雾化吸入策略对中度BPD患儿矫正胎龄12月内呼吸道症状如喘息及发热、上感及肺部感染频次、入住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次数及矫正胎龄1月及12月潮气肺功能指标的影响。结果 与按需吸入组及无吸入组相比,长期吸入组患儿1年内发生喘息及发热、肺部感染频次、入住PICU次数及健康状态时活动后气急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长期吸入组患儿上感次数明显减少(P<0.05)。31例中度BPD患儿矫正胎龄12月后,三组间潮气量(VT/kg)、 吸呼比(Ti/Te)、达峰时间比(TPTEF/TE)及呼出25%潮气容积时段的平均呼气流量(TEF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按需吸入组及无吸入组相比,长期吸入组矫正胎龄12月时达峰容积比(VPEF/VE)明显升高(F=36.36,P<0.05);长期吸入组矫正胎龄12月VPTEF/VE较1月时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布地奈德吸入策略可减少中度BPD患儿矫正胎龄12月内上呼吸道感染发生频次,改善VPTEF/VE,但对呼吸系统症状急性加重或恶化的保护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策略对中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生后矫正胎龄12月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扬州大学附属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2016年9月1日-2019年9月1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出院的中度BPD患儿31例,采用前瞻性方法,出院后均以 0.9%氯化钠2 ml+布地奈德1 ml雾化吸入 bid×1月。然后根据随机方式,将出院1月后~矫正胎龄12月时雾化吸入策略分为3种:长期吸入组(n=11)、按需吸入组(n=10)及无吸入组(n=10)。分析雾化吸入策略对中度BPD患儿矫正胎龄12月内呼吸道症状如喘息及发热、上感及肺部感染频次、入住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次数及矫正胎龄1月及12月潮气肺功能指标的影响。结果 与按需吸入组及无吸入组相比,长期吸入组患儿1年内发生喘息及发热、肺部感染频次、入住PICU次数及健康状态时活动后气急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长期吸入组患儿上感次数明显减少(P<0.05)。31例中度BPD患儿矫正胎龄12月后,三组间潮气量(VT/kg)、 吸呼比(Ti/Te)、达峰时间比(TPTEF/TE)及呼出25%潮气容积时段的平均呼气流量(TEF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按需吸入组及无吸入组相比,长期吸入组矫正胎龄12月时达峰容积比(VPEF/VE)明显升高(F=36.36,P<0.05);长期吸入组矫正胎龄12月VPTEF/VE较1月时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布地奈德吸入策略可减少中度BPD患儿矫正胎龄12月内上呼吸道感染发生频次,改善VPTEF/VE,但对呼吸系统症状急性加重或恶化的保护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超重/肥胖对反复喘息婴幼儿潮气肺功能的影响,为哮喘的预防和管理奠定基础。方法 选择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呼吸科就诊的100例0~3岁反复喘息的急性发作期患儿为研究对象,按体重指数(BMI)分为喘息非超重组70例、喘息超重/肥胖组30例;选择80例0~3岁无呼吸系统疾病婴幼儿为对照组,其中非超重组50例,超重/肥胖组30例。测定各组受试患儿潮气呼吸流量-容积曲线(TBFV),记录各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喘息非超重组与对照非超重组比较,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TEF/VE)、吸呼比(TI∶TE)、呼出75%潮气量时的呼气流速/呼气峰流速(25/PF)均明显下降 (t=8.518、7.767、3.142、7.860,P<0.05);呼气峰流速(PTEF)、呼出25%潮气量时的呼气流量(TEF75)显著增加(t=6.728、8.540,P<0.05)。分别在对照组、喘息组中,与非超重儿童肺功能参数相比,超重/肥胖儿童仅潮气量(VT/kg)显著下降(t=2.872、3.048,P<0.05)。结论 超重/肥胖影响婴幼儿肺功能潮气量(VT/kg),但不影响气道阻塞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中度哮喘未控制与良好控制患儿肺通气功能、呼气一氧化氮及身高的变化,为临床指导规范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符合中度哮喘儿童,分为2组,未控制组(50例,间断使用ICS联合孟鲁司特治疗),良好控制组(50例,规律使用ICS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同时选取50例非哮喘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在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后,未控制组与良好控制组进行FEV1、PEF和FeNO检测,同时对三组患儿进行身高检测。结果 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后,未控制组FEV1、PEF缓解程度明显低于良好控制组(P<0.05),而且未控制组FeNO下降不明显,且高于良好控制组(P<0.05)。治疗12个月后,良好控制组患儿身高与对照组儿童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未控制组患儿身高明显落后于对照组儿童身高(P<0.05)。结论 不规律用药导致哮喘控制不良,引起气道高反应性及通气功能障碍,同时也是影响儿童身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与评价药物基因检测指导儿童哮喘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4月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门诊非急性发作期轻-中度过敏性哮喘儿童, 根据哮喘药物基因检测结果, 分为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实验组和白三烯调节剂治疗实验组各20例, 进行相应的哮喘个体化治疗, 随访6个月, 分别与未进行基因检测给予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和白三烯调节剂治疗的对照组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肺功能FEV1%、PEF、FEF25%、FEF50%、FEF75%、呼吸道感染次数、儿童误学天数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实验组C-ACT评分和肺功能FEV1%、PEF、FEF25%指标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FeNO和肺功能FEF50%、FEF75%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白三烯调节剂治疗实验组C-ACT评分和肺功能FEV1%, PEF指标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FeNO和肺功能FEF25%、FEF50%、FEF75%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6月,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实验组感染次数和误学天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61, 7.259, P<0.05), 白三烯调节剂治疗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感染次数和误学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物基因检测是实现哮喘个体化治疗的方向, 但目前国内临床相关资料有限, 有待大样本量研究以提供更可靠的临床数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氧驱动雾化吸入与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接诊的60例小儿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选择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观察组采取氧驱动雾化吸入,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临床指标、FeNO值。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76.67%;观察组患儿咳嗽胸闷、喘息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此外,患者的FeNO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哮喘的治疗中,氧驱动雾化吸入可以提升患儿的治疗效果,缩短患儿咳嗽胸闷、喘息、呼吸困难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沧州地区农村不同类型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后反复喘息患儿潮气呼吸肺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3岁以下沧州地区农村毛支后反复喘息患儿10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哮喘预测指数分为阳性组45例和阴性组57例。另选30例健康婴幼儿为对照组。分阶段于喘息发作急性期、缓解期和恢复期(喘息缓解3个月后)对两组患儿进行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比较参数达峰时间比TPTEF/TE和达峰容积比VPEF/VE的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对比。结果 在喘息急性期阳性组、阴性组的TPTEF/TE、VPEF/V、VT、Ti、T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TPTEF/TE、VPEF/V均明显降低(P<0.01)。在缓解期阳性组、阴性组的TPTEF/TE、VPEF/VE比急性期均升高,仍低于对照组,且阴性组高于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恢复期阳性组的TPTEF/TE、VPEF/VE较缓解期升高,但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阴性组与对照组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沧州地区农村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患儿,阳性组喘息缓解3个月后仍持续存在肺功能损害,较阴性组肺功能损害持续时间长,恢复慢,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可为早期识别哮喘并制定规范的治疗方案防治哮喘的发生提供一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艳梅  乔俊华 《中国校医》2022,36(3):193-196
目的 观察舒适护理模式对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雾化吸入治疗依从性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在我院接受雾化吸入治疗的10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的肺功能改善情况、临床治疗相关指标及治疗依从性。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肺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用力肺活量(FVC)(3.42±0.95 vs 2.97±0.82,t=2.536,P=0.013;)、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2.83±0.77 vs 2.36±0.52,t=3.577,P=0.001)和最大呼气流量(PEF)(6.23±1.20 vs 5.61±1.06,t=2.738,P=0.007)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其中观察组临床症状(喘息、咳嗽咯痰和肺部哮鸣音)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16±0.38 vs 2.54±0.33,t=-5.339,P<0.001;3.21±0.65 vs 4.02±0.77,t=-5.684,P<0.001;3.25±0.83 vs 4.13±0.86,t=-5.206,P<0.001),住院时间(4.63±1.25 vs 7.21±1.87,t=-8.111,P<0.001)、住院费用(2160.54±321.13 vs 3455.18±346.59,t=-19.375,P<0.001)及复发率(6% vs 22%,χ2=5.316,P=0.021)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雾化吸入治疗依从性为86.00%,高于对照组52.00%(χ2=13.511,P<0.001)。结论 舒适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提高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雾化吸入治疗的依从性,促进肺功能改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