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超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影响因素,以期为BPD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年1月-2017年12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生后24 h入院胎龄<28周且存活≥28 d的102例超早产儿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根据BPD诊断标准分为BPD组(n=77)和非BPD组(n=25)。结果 102例超早产儿,发生BPD者77例(75.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胎龄、出生体重、住院天数、母亲绒毛膜羊膜炎、早发型败血症、早产儿视网膜病、肺动脉高压、总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与超早产儿发生BPD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肺动脉高压(OR=25.595,95%CI:1.155~567.379),总用氧时间(OR=1.676,95%CI:1.250~1.893)是超早产儿发生BP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超早产儿的BPD发生率较高,降低肺动脉压力、减少用氧时间,且在早期采用全面和标准化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BPD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影响胎龄小于34周早产儿全身运动(GMs)质量的相关围生期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0月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出生并在儿童保健科随访的胎龄小于34周早产儿病例。扭动运动阶段554例,不安运动阶段318例,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Ms结果的影响因素。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扭动运动阶段,低出生体重(OR=7.653,95%CI:2.547~22.995)、呼吸暂停(OR=2.556,95%CI:1.254~5.209)、先心病(OR=4.394,95%CI:1.507~12.809)是异常GMs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安运动阶段,新生儿窒息(OR=3.802,95%CI:1.338~10.806)、呼吸窘迫(OR=4.507,95%CI:1.563~12.998)是异常GM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低出生体重、呼吸暂停、先心病、新生儿窒息、呼吸窘迫是影响胎龄小于34周早产儿GMs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对有高危因素的低龄早产儿进行及早识别和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血小板参数与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9年12月大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28周,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根据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病情况,分为无BPD组、轻度BPD组和中重度BPD组,比较各组间早产儿出生后24 h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质量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中重度BPD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对中重度BPD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无BPD早产儿71例、轻度BPD早产儿35例、中重度BPD早产儿41例。中重度BPD组生后24 h内MPV高于无BPD组和轻度BPD组(F=8.048,P<0.001),而三组患儿PLT、PDW和血小板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胎龄的增大,中重度BPD的发生风险降低(OR=0.466, 95%CI:0.247~0.880)。MPV增大(OR=2.522, 95%CI:1.313~4.847)、输血次数多(OR=2.177, 95%CI:1.135~4.177)、机械通气时间长(OR=3.296, 95%CI:1.071~10.144)是发生中重度BPD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MPV的诊断界值为10.55fl时,预测中重度BPD的敏感度为62.2%,特异度为76.8%。结论 早产儿出生后24 h内较高水平的MPV是发生中重度BPD的独立危险因素。MPV的变化可能与早产儿中重度BPD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上海地区住院早产儿贫血发生现状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预防和干预早产儿贫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出生后72 h内收入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临床资料,按贫血和对照两组进行住院早产儿贫血发生现状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653例早产儿中发生贫血322例(49.3%),贫血组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黄疸出现日龄等均小于对照组,住院天数、禁食时间、静脉采血总次数等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儿贫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住院天数(OR=2.72,95%CI:1.652~4.477,P<0.001)、出生体重评价(OR=2.424,95%CI:1.673~3.511,P<0.001)、静脉采血总次数(OR=1.559,95%CI:1.203~2.02,P<0.001)。结论 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医源性失血越多、病情危重的早产儿更易发生贫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患儿母亲孕产期因素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病情况的相关性,以期为ROP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眼科门诊完成RetCam 3眼底检查的早产儿,记录早产儿眼底检查结果,同时收集早产儿胎龄、出生体重及其母亲孕期资料(孕期年龄、胎次、妊娠期相关疾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956例早产儿中筛查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354例,检出率为18.10%。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高危因素有胎龄<28周(OR=21.649,95%CI:18.485~24.327)、低出生体重(<1 000 g)(OR=13.013,95%CI:10.861~16.233)、母亲孕期胎儿窘迫(OR=2.328,95%CI:1.269~3.156)、患有妊娠期高血压(OR=2.121,95%CI:1.072~3.571)、妊娠期糖尿病(OR=1.995,95%CI:1.008~2.929)。而孕期年龄、胎次及孕妇有无贫血与ROP的发生与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的出生胎龄<28周、低出生体重(<1 000 g)、母亲孕期胎儿窘迫、患有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广州花都区小于胎龄儿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小于胎龄儿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7年10月-2018年9月在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招募住院分娩孕妇进入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有3 509名单胎活产儿纳入到本次研究。收集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产妇的一般情况、孕期营养素摄入、环境接触、生活行为方式等信息,计算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为8.78%(308/3 509)。羊水过少(OR=3.275,95%CI:2.043~5.250)、孕妇年龄≥35岁(OR=1.712,95%CI: 1.216~2.411),非广州市户籍(OR=1.620,95%CI:1.158~2.266;OR=1.660,95%CI:1.126~2.448 )、孕前低体重(OR=2.300,95%CI:1.515~3.827)、孕期增重不足(OR=2.286,95%CI:1.572~3.326)、孕期经常接触烟雾(OR=5.690,95%CI:1.401~23.104)是SGA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妊娠糖尿病(OR=0.674,95%CI:0.456~0.996)、孕次多(OR=0.802,95%CI:0.716~0.897)的产妇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较低。结论 小于胎龄儿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是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妊娠并发症共同作用的结果。要防止SGA的发生,需要制定一个综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罹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早产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及随访结局。方法 以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并诊断为NRDS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诊断BPD分为BPD组和对照组(非BPD组),研究患NRDS的早产儿发生BPD的危险因素,并在出院后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观察其1岁内呼吸道感染及喘息的发生次数、再住院率及部分患儿2岁以后的肺功能情况。结果 共纳入79例患儿,其中BPD组32例,对照组4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BPD组患儿胎龄及出生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人数及母亲患妊娠子痫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母亲年龄、是否有分娩前胎膜早破及妊娠期糖尿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D组患儿生后1年内患呼吸道感染及喘息的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患儿1岁内再入院率、2岁后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儿胎龄(≤28周OR=23.00,95%CI:6.767~78.172;>28~32周OR=4.518,95%CI:1.359~15.020),与机械通气>7 d(OR=4.380,95%CI:2.581~6.146)为发生BPD的危险因素。结论 胎龄及机械通气>7 d可能为NRDS早产儿发生BPD的危险因素。BPD可能导致患儿婴幼儿期的反复呼吸道感染及喘息发作,而是否会导致患儿远期肺功能的改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北京市早产儿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提高早产儿保健管理水平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16个区所有助产机构2011-2016年74 994例早产儿的分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1-2016年北京市早产总发生率5.49%,男女性别构成比1.27∶1,胎龄<34周14 146例(18.9%),≥34孕周60 848例(81.1%)。多因素分析发现多胎(OR=2.519, 95%CI:2.433~2.611), 女婴(OR=1.348, 95%CI:1.307~1.387), 温暖季节 (OR=1.055~1.074, 95%CI:1.012~1.119) 和高危儿(OR=47.619, 95%CI:43.478~50.000)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的危险因素。结论 北京市早产儿发生率低于发达国家,但有逐年递增趋势,应重视对出生体重影响较大的因素,为降低早产儿的发生率和改善早产儿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6~8月龄婴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以及危险因素,为下一步制定婴儿贫血干预措施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研究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分层整群抽取项目社区新生儿进行随访,直至其6~8月龄进行血常规检测为止。数据归纳整理后,运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探讨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西城区、海淀区和密云区16家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2 243名儿童在6~8月龄时进行血色素测定,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为19.6%(446/2 243)。Logistic回归显示,父母一方或双方是农业户籍(OR=1.568,95%CI:1.164~2.112),家庭孩子数较多(OR=1.490,95%CI:1.150~1.929),出生时父亲年龄≤25岁(OR=1.660, 95%CI:1.119~2.464),母亲孕前未服用铁剂(OR=1.440,95%CI:1.071~1.936),二级机构出生(OR=1.465,95%CI:1.112~1.931),低出生体重(OR=3.340,95%CI:1.398~7.980),性别为男性(OR=1.285,95%CI:1.025~1.611)以及母乳喂养(OR=2.217,95%CI:1.584~3.102)的6~8月龄婴儿发生缺铁性贫血的风险较高。结论 1)北京地区6~8月龄婴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较高。2)影响婴儿铁水平的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均可导致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杨晓二  程芳  王慧  朱玉平 《实用预防医学》2020,27(12):1489-1491
目的 了解本地区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postpartum urinary incontinence, PPUI)的发病情况,探索PPUI发病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2月在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分娩且分娩后6~8周进行复查的单胎产妇47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PPUI分为PPUI组(n=55)和非PPUI组(n=420),采用调查问卷询问产妇一般临床资料、尿失禁相关情况,分析PPUI发病的危险因素。 结果 PPUI发病率为12.9%,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家族尿失禁史、产次、产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周、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会阴侧切、阴道撕裂、产后盆腔训练、雌二醇、孕酮与PPUI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30岁(OR=1.621,95%CI:1.043~2.519 )、产次>1(OR=1.420,95%CI:1.112~1.815)、产前BMI>28岁(OR=2.394,95%CI:1.135~5.051)、阴道分娩(OR=2.332,95%CI:1.097~4.960)、会阴侧切(OR=2.806,95%CI:1.204~6.544)、阴道撕裂(OR=1.719,95%CI:1.128~2.620)、有家族史(OR=1.452,95%CI:1.097~ 1.922)、孕酮(OR=2.323,95%CI:1.263~4.273)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的危险因素,而产后盆腔训练(OR=0.617,95%CI:0.421~0.904)、雌二醇(OR=0.558,95%CI:0.359~0.867)为PPUI发病的保护因素。 结论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影响因素众多,采取积极措施,预防PPU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合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胎龄<32周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7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胎龄<32周、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138例,根据是否发生BPD,分为BPD组(32例)和非BPD组(106例)。收集所有早产儿的出生与治疗情况、母亲孕期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BPD组与非BPD组胎龄、出生体重、机械通气应用率、生后糖皮质激素应用率、新生儿感染发生率、产前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4、2.912,χ2=24.089、5.208、8.586、9.48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28周是BPD的保护因素(28~周OR=0.143,95%CI:0.035~0.579;30~<32周OR=0.210,95%CI:0.047~0.939),机械通气(OR=5.459,95%CI:1.991~14.963)、新生儿感染(OR=4.075,95%CI:1.031~16.106)、产前感染(OR=3.375,95%CI:1.051~10.833)是B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预防感染、避免早产、减少机械通气是减少合并NRDS、胎龄<32周、出生体重<1 500g的早产儿发生BPD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与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相关性,为预防早产儿HIE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博罗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018年6月—2020年6月诊断为HIE的早产儿25例(HIE组)和未发生HIE的早产儿138例(非HIE组),比较两组母亲和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OH)D的水平,并对HIE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与非HIE组比较,HIE组早产儿宫内窘迫发生率较高、1 min Apgar评分较低、机械通气时间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875,t=10.854、7.166,P<0.01);HIE组母亲和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非HI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6、2.092,P<0.05),HIE组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比例(64%)明显高于非HIE组(3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9,P<0.05);两组母亲血清25-(OH)D水平与早产儿出生时25-(OH)D水平呈正相关(HIE组r=0.825,非HIE组r=0.682,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IE的危险因素包括宫内窘迫(OR=1.137,95%CI:1.105~1.209)、1 min低Apgar评分(OR=1.170,95%CI:1.085~1.443)、机械通气时间(OR=1.431,95%CI:1.275~1.610)和低25-(OH)D水平(母亲OR=1.234,95%CI:1.010~1.511;早产儿OR=1.505,95%CI:1.191~1.899)。 结论 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比例达50.9%(83/163),母亲及早产儿出生时低维生素D水平是早产儿HIE发生的高危因素,应注重孕期和早产儿出生后的维生素D补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CH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本地区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新生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本地区CH发病率及分布情况。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H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 2015—2019年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人数总共为127 524例,确诊为CH患儿45例,5年CH总体发病率为35.29/105。冬春季CH发病率高于夏秋季,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4,P=0.347);早产儿CH发病率最高,发病率为251.68/105(18/7 152),早产儿CH发病率高于足月儿20.93/105(25/119 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83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出生体重(OR=3.172,95%CI:2.185~8.116,P=0.012)、早产(OR=2.662,95%CI:1.904~7.115,P=0.008)、合并妊娠期糖尿病(OR=1.973,95%CI:1.362~4.950,P=0.037)、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1.892,95%CI:1.207~4.216,P=0.024)、孕期用药史(OR=2.350,95%CI:1.802~6.713,P=0.016)、孕期射线接触史(OR=2.712,95%CI:1.938~7.346,P=0.028)及孕期碘摄入量不足(OR=4.120,95%CI:2.713~9.150,P<0.001)是CH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本地区CH发病率较高,影响CH发病的危险因素较多,应根据这些因素制定预防措施,以减少CH发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北京市通州区2013-2017年单胎妊娠孕妇的早产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降低早产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通过医院电子信息系统获得2013-2017年单胎孕妇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孕产史及本次妊娠情况,分析早产发生率以及不同因素对早产发生率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的危险因素。结果 2013-2017年通州区单胎孕妇的早产发生率为4.1%(1 418/34 726)。其中,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分别占68.8%(975/1 418)和31.2%(443/1 418)。产妇年龄≥35岁(OR=1.314,95%CI:1.113~1.551)、经产妇(OR=1.399,95%CI:1.223~1.600)、男胎(OR=1.237,95%CI:1.100~1.390)、前置胎盘(OR=10.162,95%CI:7.100~14.546)、胎盘早剥(OR=9.201,95%CI:6.596~12.837)、胎膜早破(OR=3.328,95%CI:2.953~3.750)、妊娠期糖尿病(OR=1.232,95%CI:1.082~1.40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3.283,95%CI:2.755~3.911)是早产的危险因素。其中,产妇失业或待业(OR=1.159,95%CI:1.003~1.339)、丈夫年龄≥35岁(OR=1.243,95%CI:1.036~1.490)、初次妊娠(OR=1.407,95%CI:1.157~1.710)、经产妇(OR=1.295,95%CI:1.049~1.598)、男胎(OR=1.273,95%CI:1.109~1.462)是自发性早产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年龄≥35岁,经产妇,男胎、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及高血压疾病的孕妇,应及早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早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