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宋宇  李涛  周彦恒  林久祥 《齐鲁医学杂志》2007,22(5):392-393,396
目的探讨上颌尖牙间宽度(W)、前牙弓深度(D)与前牙弓周长(L)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咬合的影响。方法利用多曲余弦函数描述前部牙弓的形态,建立数学模型编程计算三者间的关系。结果在D不变时W每增加1 mm将提供约0.8 mm的L;D每减小或增大1 mm,需要W增大或减小约1.8~2.0 mm;在一定程度上,上下牙量的不调可通过调整W来缓解、消除。结论在精细调整阶段,应注意W、D与L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对最终良好关系建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并通β函数模拟牙弓形态来全面分析与比较安氏Ⅱ1错治疗前后牙弓形态的变化。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上颌拔除2个第一双尖牙,下颌拔除2个第二双尖牙病例。共计17例(男6人,女11人)平均年龄13.8岁。取矫治前后石膏模型,将模型平行于基准平面扫描到计算机。上颌为双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及中切牙近中接触点构成的平面,下颌为双侧第一磨牙远中颊尖及中切牙近中接触点构成的平面。由中切牙接触点、双侧尖牙牙尖点、和双侧第一磨牙远中颊尖点5个点确定个体弓形。结果①上下牙弓宽度矫治前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②上下牙弓长度治疗前后尖牙长度变化不明显,第一磨牙长度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③治疗前后上下牙弓形状无明显变化。结论安氏Ⅱ1错正畸治疗时,有时因治疗需要而改变牙弓大小,但应保持患者治疗前牙弓形状,以期获得稳定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计算机技术并通β函数模拟牙弓形态来全面分析与比较安氏Ⅱ1错(牙合)治疗前后牙弓形态的变化.方法 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上颌拔除2个第一双尖牙,下颌拔除2个第二双尖牙病例.共计17例(男6人,女11人)平均年龄13.8岁.取矫治前后石膏模型,将模型平行于基准平面扫描到计算机.上颌为双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及中切牙近中接触点构成的平面,下颌为双侧第一磨牙远中颊尖及中切牙近中接触点构成的平面.由中切牙接触点、双侧尖牙牙尖点、和双侧第一磨牙远中颊尖点5个点确定个体弓形.结果 ①上下牙弓宽度矫治前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②上下牙弓长度治疗前后尖牙长度变化不明显,第一磨牙长度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③治疗前后上下牙弓形状无明显变化.结论 安氏Ⅱ1错(牙合)正畸治疗时,有时因治疗需要而改变牙弓大小,但应保持患者治疗前牙弓形状,以期获得稳定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三维数字化模型对山东地区个别正常牙合下颌牙弓及基骨形态进行测量,探讨两者间相关性,并建立本地区正常牙合临床冠中心(FA)点到WALA点间距离的正常值,以期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 获取16例山东地区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的下颌模型,在石膏模型上标定各牙位FA点及WALA点,进行扫描获得三维数字化模型,描述牙弓及基骨的形态,分析其相关性,建立本地区FA-WALA点间距离的正常值。 结果 每个牙位区域的FA点和WALA点均是散在的,不能用统一的曲线来描述,且磨牙区的离散程度较大。下颌牙弓宽度及形状与基骨弓存在高度相关性,尖牙区宽度相关性为r=0.700,磨牙区宽度相关性为r=0.805,尖牙区与磨牙区比值的相关性r=0.625。 山东地区个别正常牙合下颌从中切牙至第二磨牙FA点至WALA点间距离分别为(-1.53±0.92)mm、(-0.97±1.11)mm、(0.65±0.90)mm、(1.17±0.64 )mm、(2.13±0.93 )mm、(3.12±0.72 )mm、(3.55±0.54)mm。 结论 下颌牙弓弓形与基骨弓形是个性化的,不能用一种形状归纳而来。WALA嵴可以作为预测临床牙弓形状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直视下评估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唇侧牙槽嵴顶位置,即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到牙槽嵴顶(aleolar crest,AC)距离,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纳入46名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需牙周手术骨增量的患者,平均年龄23.65岁,男10例、女36例,67个颌位(27个上颌、40个下颌), 共400颗牙,其中161颗上前牙(切牙、侧切牙、尖牙各54、53、54颗)和239颗下前牙(切牙、侧切牙、尖牙各79、80、80颗)。术中用Williams牙周探针直视下测量CEJ到AC距离(CEJ-AC),每颗牙测量近中、中央、远中三个位点,并进行多元回归及分析。结果:前牙唇侧CEJ-AC平均为(2.21±1.48) mm;下前牙CEJ-AC平均为(2.54±1.60) mm,大于上前牙(1.72±1.1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尖牙CEJ-AC平均为(2.42±1.78) mm,大于中切牙(2.06±1.27) mm或侧切牙(2.16±1.3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CEJ-AC平均为(3.04±2.01) mm,大于近中(1.79±0.86) mm或远中(1.81±0.89)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CEJ-AC>2 mm的位点的前牙为233颗,占总数58.25%;存在骨开裂的前牙为117颗,占总数29.25%。多元回归显示,年龄、颌位、牙位、位点与牙槽嵴顶位置相关。结论:行唇侧骨增量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牙槽嵴顶位置低于一般人群,去代偿正畸过程中存在牙周风险,年龄大、下颌、尖牙及唇侧中央位点风险尤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单侧推磨牙向后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正上颌牙弓不对称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同时与传统头帽口外弓(不对称面弓)进行比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亚类错12例,随机分成A、B二组,A组采用微种植体支抗,植入位置在磨牙远中关系侧第一前磨牙与磨牙之间根方,4周后加力;将Ni-Ti螺旋弹簧压缩后置于上颌第一前磨牙与上颌第一磨牙之间,推磨牙远移,将磨牙远中关系侧推磨牙向后开展间隙的同时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排齐整平牙弓,调整上颌中线,纠正不对称的上颌牙弓。B组用头帽口外弓(不对称面弓),4周后力值恒定为2.94~3.92 N。采用模型测量、头影测量分析观测其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上颌单侧推磨牙3~9个月开展足够间隙后,所有病例磨牙均达到中性关系,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上牙弓均达到对称效果。实验组:上颌第一磨牙单侧平均移动距离4.55 mm,疗程3~5个月,平均移动速度1.27 mm/月,上颌第一磨牙长轴向远中倾斜角度为2.47°,磨牙旋转角度约1.18°,磨牙颊向移位0.93 mm,上颌中切牙唇舌向移动距离及长轴角度基本无改变。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单侧平均移动距离4.13 mm,疗程5~9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60 mm/月,上颌第一磨牙长轴向远中倾斜角度为2.36°,磨牙旋转角度约1.17°,磨牙颊向移位0.97 mm,上颌中切牙唇舌向移动距离及长轴角度基本无改变。结论两种方法在单侧推磨牙远移的过程中都发挥了强支抗的作用,未见前牙支抗丧失,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上牙弓均达到对称效果。但种植体支抗组不依赖于患者配合,疗效迅速,大大地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7.
李雨桐  胡敏 《海南医学》2016,(1):106-108
随着人们对美观的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正畸治疗中单纯的排齐牙列,适当的改善面型已经不能满足部分患者的需求,而在微笑时所暴露的上颌前牙成为了大多数正畸患者最为关注、最为重视的问题.本文就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侧切牙与尖牙的近远中宽度比例的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以及面部重要解剖标志对上颌前牙宽度"黄金比例"的意义作一综述,进一步了解上颌前牙宽度的"黄金比例",从而指导正畸的临床工作,并为正畸-修复以及正畸-种植联合治疗作出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度牙列拥挤病例非拔牙快速扩大上颌牙弓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国产Hyrax矫治器对13例12岁~14岁牙弓狭窄,牙列拥挤的安氏Ⅰ类和Ⅱ类1分类病例进行快速扩大上颌牙弓配合方丝弓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正畸治疗.每日将螺旋器开大0.5 mm(每日旋转2次,每次1/4圈),连续加力2周~3周后,配合方丝弓矫治器矫治牙弓所有畸形.结果:螺旋器加力2周~3周后,前牙即可出现间隙,伴有后牙反<牙合>得到解除.治疗前后上颌X线正中咬合片比较显示,楔形增宽腭中缝新骨增生,骨密度恢复正常.治疗前后模型测量结果显示,上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一前磨牙间宽度增加最明显,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加较少,扩弓后牙弓长度缩短.结论:通过临床病例观察,应用Hyrax矫治器快速扩大上颌牙弓,配合方丝弓矫治技术,可有效矫治牙列拥挤的安氏Ⅰ类和Ⅱ类1分类青春发育前期的病例,且远期效果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上颌前牙相互间牙冠宽度比例的研究,为临床前牙美学修复设计提供指导。方法按纳入标准筛选正常青年96人,分别拍摄上颌前牙正面相,并通过德尔菲法评选得到最终13幅照片,测量计算机图像上颌前牙宽度,分析上颌前牙相互间牙冠宽度的比例关系。结果上颌侧切牙与中切牙以及上颌尖牙与侧切牙相互间的宽度比例关系与黄金分割比例关系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上颌侧切牙与中切牙以及上颌尖牙与侧切牙相互间的宽度比例关系与RED比例关系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青年上颌前牙相互间牙冠宽度未发现黄金分割比例关系及RED比例,但其比例系数有区间集中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刘艳  石四箴 《上海医学》2006,29(5):312-314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牙列模型测量方法——Digora数字影像系统测量法,采用此方法测量分析前牙反(?)乳牙列的特征,为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分别用电子游标卡尺和Digora数字影像系统测量20副前牙反(?)乳牙列模型,比较两种方法的各项测量值并作统计分析。结果电子游标卡尺与Digora数字影像系统各项测量值之比相对稳定,两者存在高度相关关系(P值均<0.01);前牙反(?)的乳牙列上颌牙弓长度、宽度、周长均大于下颌(P值均<0.05);男女之间比较,除上颌乳磨牙区牙弓宽度、周长存在明显性别差异外 (P值均<0.05),其余测定值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 Digora数字影像系统是测量牙列模型的一种崭新、快捷的方法,前牙反(?) 对乳牙列的影响应该受到口腔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运用3D数字模型观察前牙区牙齿大小的特征.方法 选取汉族(蒙古人种)青少年正畸患者66例,其中男32例,女34例,11~14岁,平均12.8岁.制取上下牙牙合印模,通过电子扫描技术获得3D数字模型,对上下前牙区牙齿临床冠的高度、宽度和厚度进行测量,观察大小变化规律及其对正畸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正畸患者前牙Bolton指数略大于高加索人种均值(P< 0.05);上颌侧切牙和下颌中切牙对前牙区Bolton指数的变化影响最大;上颌侧切牙舌侧边缘嵴厚度变化最大;同名上颌侧切牙和下颌中切牙临床冠宽度有一定差异;同名上颌尖牙及下颌尖牙临床冠高度有一定差异.结论 前牙区牙齿大小有一定变化规律,Bolton指数在不同人种间有一定差异,影响前牙美学及良好咬合关系的建立,从而对正畸疗效稳定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使用Smile Lite MDP(Smile Lite Mobile Dental Photograph)便携式口腔摄影系统进行前牙美学摄影的应用探索,简化美学摄影,方便医患沟通以及医技交流。方法:使用Smile Lite MDP摄影系统配合智能手机拍摄前牙正面咬合相,对色温参数设置、Smile Lite MDP灯光组合及灯光强度等拍摄条件进行探索,采用医师及技师盲法评价的问卷调查方式,以视觉模拟评分法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 VAS)评估最佳拍摄参数。使用Smile Lite MDP摄影系统在最佳拍摄条件下拍摄口内正面咬合相,分别测量中切牙正面观宽长比以及上前牙正面观宽度比,以数码单反相机拍摄的照片作为对照标准,研究Smile Lite MDP摄影系统对前牙形态还原的准确度。结果:Smile Lite MDP便携摄影系统成像的最佳色彩还原的色温参数为5 000 K,最佳变焦倍数为4倍,Smile Lite MDP两侧灯光开启,灯光强度2档,采用该组条件的拍摄效果VAS评分较高,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le Lite MDP便携摄影系统使用4倍放大率拍摄和单反相机拍照系统摄影标准参数拍摄上前牙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ile Lite MDP便携式口腔摄影系统应用于前牙美学分析摄影中能够真实、准确地还原前牙的颜色和形态,可以作为临床工作中简便易行的摄影工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方丝弓联合前牙转矩辅弓在治疗前牙错【牙合】过程中转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拔牙患者4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方丝弓正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前牙转矩辅弓进行精细调节,关闭间隙前后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两组上切牙转矩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观察组上牙弓宽度呈现明显增加.前牙覆盖明显减小(3.55±1.68)mm,前牙覆牙合减小(0.78±0.31)mm,在ANB、UI—SN、U1—L1、U1—NA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方丝弓联合前牙转矩辅弓在治疗前牙错【牙合】过程中有效地对上下【牙合】前牙进行转矩控制.减小上前牙唇倾度和前牙覆盖,缩短疗程,且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120例中国成年人相邻上前牙的宽度比和上前牙临床冠的宽长比,为口腔美学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在华北、东南、西南地区三家口腔医院的义齿加工中心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上颌石膏模型,拍摄标准数码照片,以ImageJ软件测量相邻上前牙的宽度比和上前牙临床冠的宽长比,评价相邻上前牙的宽度比与黄金分割比例和Preston比例有无差异,上前牙临床冠的宽长比与理想值0.80有无差异,分析不同性别、左右两侧和不同地域中国成年人的上前牙美学比例有无差异。结果:侧切牙与中切牙的宽度比为0.724±0.047,尖牙与侧切牙的宽度比为0.814±0.092;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临床冠宽长比分别为0.848±0.072、0.834±0.094、0.883±0.098;上述比例与既往理想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左右两侧和不同地域进行比较,侧切牙与中切牙的宽度比:右侧比左侧大(分别为0.730±0.044和0.718±0.050)、华北地区比西南地区小(分别为0.711±0.051和0.731±0.044);中切牙的临床冠宽长比:女性比男性大(分别为0.855±0.074和0.835±0.068)、右侧比左侧大(分别为0.855±0.073和0.842±0.072);侧切牙的临床冠宽长比:女性比男性大(分别为0.843±0.097和0.817±0.084);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成年人上前牙美学比例具有自身特点,应用时需考虑性别和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咬痕分析提供正常人前牙及前牙弓参数的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成都地区健康青壮年100例,采用扫描牙颌模型overlay技术-计算机辅助测量对咬痕相关的前牙区各形态学参数进行测量统计,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分析上下颌模型数据.结果 获得正常人前牙(牙切嵴厚度、牙切嵴宽度、牙切嵴面积及牙角度)和前牙弓(牙弓宽度、牙弓高度、牙弓角度、牙间角度)参数数据;PLS法分析模型中距离类参数预测误差值低于0.1.结论 在咬痕比对分析中只有尽可能多的找到特征点,才能提供较准确的判定结果.利用PLS法不仅可分析牙颌模型,还可对咬痕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青年学生上颌前牙区软硬组织厚度的锥形束CT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锥形束CT(CBCT)测量上颌前牙区唇侧软硬组织厚度,分析两者之间及其与性别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2017年安徽医科大学在校学生80名作为研究对象,CBCT扫描并三维重建.在牙体长轴矢状位图像测量对应牙体的软组织厚度:唇侧测定5个点(距龈缘1、2 mm,牙槽嵴顶,牙槽嵴顶上方1、2 mm);在牙体长轴矢状位图像测量对应牙体的硬组织厚度:唇侧测定4个点(根尖处、根中处、牙槽嵴顶根方2mm处和1mm处).分析软硬组织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受试者中切牙在5处软组织测量点的厚度分别为(0.84 ±0.18)、(1.18 ±0.21)、(1.44 ±0.20)、(0.62 ±0.14)、(0.74 ±0.17)mm,侧切牙分别为(0.78 ± 0.15)、(1.01 ±0.17)、(1.27 ±0.19)、(0.54 ±0.13)、(0.73 ±0.18)mm,尖牙分别为(0.79 ±0.15)、(1.05 ±0.18)、(1.30 ±0.19)、(0.51 ±0.13)、(0.60 ±0.17)mm.中切牙在4处硬组织测量点的厚度分别为(2.21 ±0.53)、(0.57 ±0.17)、(0.62 ±0.14)、(0.65 ± 0.15)mm,侧切牙分别为(1.36 ±0.74)、(0.41 ±0.16)、(0.58 ±0.18)、(0.65 ±0.19)mm,尖牙分别为(1.40 ±0.61)、(0.44 ±0.15)、(0.70 ±0.21)、(0.75 ±0.21)mm.上颌中切牙唇侧软硬组织厚度男性大于女性(P<0.05).上颌尖牙区唇侧相同位点软硬组织厚度呈正相关(r=0.344、0.225,P<0.05).结论 ①上颌前牙区唇侧软硬组织厚度冠根向存在差异;②软硬组织厚度存在性别差异;③上颌前牙区唇侧软硬组织厚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