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研究CTLA-4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支气管哮喘易感性及外周血IFN-γ、IL-4和IgE的关系,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及临床依据。方法 2017年4月-2019年2月选择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78例为病例组,健康体检的正常儿童67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CTLA-4 基因的rs231725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检测病例组外周血IFN-γ、IL-4、IgE水平。结果 病例组CTLA-4 rs231725 AA基因型比例高于对照组(66.7% vs. 19.4%),CTLA-4 rs231725 GG基因型比例低于对照组(19.3% vs. 73.2%)(P<0.05);病例组CTLA-4 rs231725 A等位基因频率比例高于对照组(73.7% vs. 23.1%)(P<0.05),CTLA-4 rs231725 G等位基因频率比例低于对照组(26.3% vs. 76.9%)(P<0.05);CTLA-4 rs231725 AG基因型IFN-γ、IL-4、IgE水平均高于GG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LA-4 rs231725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有无支气管哮喘伴泌尿系统损害、支气管哮喘伴消化道反应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CTLA-4 rs231725 AA基因型(OR=2.625,95%CI=1.273~5.138)及A等位基因频率(OR=1.987,95%CI=1.121~3.397)与支气管哮喘伴肾炎相关关系明显(P<0.05)。结论 CTLA-4 rs231725 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均与儿童支气管哮喘易感性增加相关;高水平的IFN-γ、IL-4、IgE可能是CTLA-4 rs231725 AA基因支气管哮喘易感性增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白三烯C4合成酶(LTC4S)基因rs730012位点多态性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毛细支气管炎易感性及孟鲁司特钠疗效的关系,为毛支患儿的临床个体化治疗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6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20例作为病例组,健康体检儿8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儿LTC4S rs730012位点基因型;病例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口服孟鲁司特钠连续治疗2周,观察不同基因型病例组患儿临床表现的差异,检测治疗前后其血清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尿白三烯E4(LTE4)、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以及潮气呼吸肺功能参数的变化。结果 LTC4S基因的rs730012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总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7,0.624,P>0.05)。治疗后AC/CC组患儿1周后临床症状评分、咳嗽缓解时间、喘息、哮鸣音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上均显著低于AA组(t=3.552、2.284、3.446、2.716、2.871,P<0.05);治疗1周后,AC/CC组患儿血清CysLTs、尿LTE4、血清ECP水平均显著低于AA组(t=4.653、5.917、9.933,P<0.001),肺功能指标潮气量、TPTEE/TE和VPEE/VE也显著高于AA组(t=2.090、2.104、2.312,P<0.05)。结论 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LTC4S基因多态性与RSV毛细支气管炎易感性无相关性,但可能与孟鲁司特钠疗效有关,AC/CC基因型患儿疗效相对优于AA型。  相似文献   

3.
王琳  崔莹莹 《实用预防医学》2019,26(12):1521-1524
目的 探讨恒河猴(rhesus macacus,RH)因子和贫血致病基因HBS1L-MYB与重型β地中海贫血(β-thalassemia major,β-TM)患儿输血效果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例重型β-TM患儿临床资料,分别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和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患儿RH因子和贫血致病基因HBS1L-MYBrs4895441、rs35959442位点多态性。根据输血是否有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对比2组RH因子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贫血致病基因HBS1L-MYBrs4895441、rs35959442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 结果 本组患者输血有效率为34.38%。有效组与无效组RH因子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与无效组比较,RH因子e等位基因频率较低[(60.82%)vs.(77.42%)],E等位基因频率较高[(39.18%)vs.(2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6,P=0.017,OR值(95%CI)为2.208(1.140~4.279)],RH因子C等位基因频率[(64.43%)vs.(72.58%)],c等位基因频率[(35.57%)vs.(27.4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98,P=0.237,OR值(95%CI)为0.684(0.364~1.286)];有效组与无效组比较,HBS1L-MYB基因rs4895441位点AA[(67.01%)vs.(32.26%)]基因型构成比较高,GA[(31.96%)vs.(54.84%)]、GG[(1.03%)vs.(12.90%)]基因型构成比较低[(χ2=11.694、5.247、5.942,P=0.001、0.022、0.015),OR值(95%CI)分别为3.565(1.463~8.685)和26.00(2.632~256.803)];有效组与无效组比较,HBS1L-MYB基因rs4895441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较低[(17.01%)vs.(40.32%)],A等位基因频率较高[(82.99%)vs.(59.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72,P=0.000),OR值(95%CI)为0.303(0.161~0.570)]。有效组与无效组比较,HBS1L-MYB基因rs35959442位点CC[(65.98%)vs.(41.94%)]基因型构成比较高,CG[(31.96%)vs.(51.61%)]基因型构成比较低[χ2=5.666、3.905,P=0.017、0.048,OR值(95%CI)为2.541(1.088~5.935)],GG[(2.06%)vs.(6.45%)]基因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95,P=0.221,OR值(95%CI)为4.923(0.635~38.190)];有效组与无效组比较,HBS1L-MYB基因rs35959442位点G[(18.04%)vs.(32.26%)]等位基因频率较低,C[(81.96%)vs.(67.74%)]等位基因频率较高[χ2=5.630,P=0.018,OR值(95%CI)为0.462(0.242~0.882)]。 结论 重型β-TM输血有效性可能与RH因子E、e等位基因频率和贫血HBS1L-MYB致病基因rs4895441、rs35959442位点多态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36(IL-36)水平和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小儿内科门诊就诊及病房住院哮喘儿童65名,其中哮喘急性发作期组儿童30名,缓解期组儿童35名,健康儿童25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IL-17、IL-36水平,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常规方法检测外周血EOS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急性发作期组和缓解期组IL-17水平分别为(45.73±8.86)pg/ml和(21.06±5.51)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29±4.29)pg/ml(P<0.01);且急性发作期组IL-17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组(P<0.01)。2)急性发作期组和缓解期组IL-36水平分别为(53.76±10.60) pg/ml和(24.45±6.59) 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46±4.86) pg/ml(P<0.01);且急性发作期组IL-36水平高于缓解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哮喘患儿中,IL-17和IL-36水平呈正相关(P<0.01);且IL-17和IL-36水平分别与EOS计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 IL-17和IL-36参与儿童哮喘发病过程,其血清水平可作为儿童哮喘诊断和病情评估较好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 4D,PDE4D)基因rs918592位点多态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 组)及100例同期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诊断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C 组)血液中PDE4D基因rs918592位点多态性,比较两组间的PDE4D基因rs918592位点多态性差异。 结果 150个样本中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2.67%、56.66%、20.67%,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χ2=2.686,P=0.101)。ACS与NC两组的GG基因型(18% vs. 25%)、AA+AG基因型(82% vs. 75%)分布以及G(57% vs. 55%)、A(43% vs. 45%)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DE4D基因rs918592位点多态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分期梅毒患者血清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表达水平与梅毒血清反应素滴度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120例梅毒患者血清(分为一期梅毒组、二期梅毒组和隐性梅毒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血清中IL-1β、IL-8 水平,比较各组间IL-1β和IL-8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oluidine red unheated serum test,TRUST)检测梅毒患者血清反应素滴度,根据TRUST滴度将梅毒患者分为高滴度组和低滴度组,比较各组间IL-1β和IL-8表达水平的差异。 结果 各组血清IL-1β、IL-8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二期梅毒组血清IL-1β[15.10(10.63,19.16)]pg/ml和IL-8[108.67(69.96,139.79)]pg/ml明显高于一期梅毒组、隐性梅毒组和正常组;高滴度组IL-8[86.03(62.25,144.94)]pg/ml明显高于低滴度组[57.21(52.16,86.1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滴度组IL-1β[11.12(7.18,15.96)]pg/ml与低滴度组[8.43(6.93,14.05)]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期梅毒患者血清IL-8水平与反应素滴度呈正相关(r=0.625,P<0.05)。 结论 梅毒患者血清IL-1β和IL-8在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和隐性患者中均呈高水平表达,且IL-1β和血清IL-8表达水平变化与梅毒的病程进展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IL-1β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足月新生儿败血症的关系, 为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昆明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7年1-12月血培养阳性,确诊为败血症的50例新生儿为败血症组,有临床症状但血培养阴性,诊断为临床败血症的50例患儿为临床败血症组,另选取同期50例非感染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Sequenom SNP测序技术检测IL-1β基因2个位点(rs1143627、rs1143643),比较三组间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IL-1β基因型与新生儿败血症的关系。结果 三组间IL-1β基因rs1143627(C/T)各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IL-1β基因rs1143643(C/T)各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94,P<0.05);三组间上述两个位点各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与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相关(OR=0.6,95%CI:0.418~0.915);性别、日龄、rs1143627和rs1143643基因多态性对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胎龄是新生儿败血症的影响因素。IL-1β基因位点rs1143627(C/T)和rs1143643(C/T)可能与新生儿败血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16—2018年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病人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病原谱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采集湖南省儿童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鼻咽拭子标本,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副流感病毒1-3型、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A与B型和腺病毒共七项呼吸道病毒抗原进行检测,对病例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共采集检测病例53 851例,总阳性检出率为23.25%(12 519/53 851),副流感病毒1-3型、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A与B型和腺病毒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68%、0.10%、5.63%、13.44%、1.51%、0.74%和1.15%,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率最高(χ2=23 427.78,P<0.001)。不同年份七项呼吸道病毒检出率存在差异(χ2=196.21,P<0.001);总阳性检出率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流感病毒3型阳性检出率随着时间波动较大,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年龄越小,总阳性检出率越高,0~1岁阳性检出率最高为29.93%;七项总阳性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P=0.003),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P=0.013)其它各项呼吸道病毒阳性检出率没有性别差异(P>0.05)。 结论 2016—2018年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七项病毒阳性检出率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七项呼吸道病毒检出率亦存在差异,研究有助于临床诊断和制定预防感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33(ADAM33)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清水平与广西壮族儿童哮喘发病的相关性,为壮族儿童哮喘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完善的方案。方法 选取2021年1—6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儿内科确诊为哮喘的患儿93例及同期在儿童保健科体检的94名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行ADAM33基因(rs597980、rs44707、rs2853209、rs3918396、rs511898位点)分型,并检测两组血清ADAM33表达水平。结果 1)两组研究对象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 2)遗传模型显示,rs511898位点的TT 基因型的致哮喘效应是CC基因型的2.977倍(OR=2.977,P=0.023)、是CT+CC组合基因型的2.615倍(OR=2.615,P=0.035),加性模型TT基因型的致哮喘效应是CC基因型的2.834倍(OR=2.834,P=0.031),T等位基因的致哮喘效应是C等位基因的1.869倍(OR=1.869,P=0.005); 3) rs597980与rs2853209位点呈强连锁不平衡(D'=0.96,r2 =0.60); 4)单倍型分析发现,GGTCC、GGACC单倍型在对照组中的频率显著高于哮喘组(P<0.05),GGTCT单倍型在哮喘组中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5)两组血清ADAM33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79,P<0.05);rs511898位点CC、CT及TT基因型的血清水平在两组研究对象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02、10.364、3.748,P<0.05)。结论 ADAM33基因rs511898位点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可能是广西壮族儿童哮喘进展的一个风险因素。单倍型GGTCT可能是广西壮族儿童哮喘发生的危险性单倍型。血清ADAM33增高可能导致壮族儿童哮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毛细支气管炎及感染后气道炎症的效果与可能发生机制。 【方法】 将确诊RSV毛细支气管炎120名患儿随机分成雾化组和常规组,记录比较急性期和恢复期喘息持续天数、住院天数及喘息再发例数;检测比较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IL-6、IL-8、IL-10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两组比较喘息持续天数、住院天数及喘息再发例数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CP、IL-6、IL-8值在急性期高于恢复期(P<0.05),IL-10急性期低于恢复期(P<0.05),对比恢复期上述检测指标在雾化组和常规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吸入布地奈德治疗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效果明显,防治RSV感染后气道炎症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白蛋白、α1、α2、β、γ球蛋白及κ、λ轻链、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科确诊的224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包括普通MPP患儿组163例,重症MPP组61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对照组和MPP组急性期及恢复期的血清蛋白成分比例变化及κ、λ轻链、IL-2、IL-6、IL-8、TNF-α水平。结果 急性期,普通MPP组和重症MPP组的血白蛋白(albumin,ALB)比例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α1、α2、γ球蛋白比例显著升高(P<0.05),以重症MPP组变化更加明显(P<0.05)。恢复期,普通MPP组和重症MPP组的ALB比例均较急性期升高,α1、α2、γ球蛋白比例均较急性期下降(P<0.05)。普通MPP组和重症MPP组的β球蛋白比例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普通MPP组和重症MPP组的血IgG、IgA、IgM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重症MPP组升高更加明显(P<0.05),恢复期IgG、IgA、IgM水平较急性期显著下降(P<0.05)。各组的κ轻链、λ轻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MPP组和重症MPP组在急性期血IL-2水平较对照组降低,hs-CRP、IL-6、IL-8、TNF-α较对照组升高,且以重症MPP组变化更加明显(P<0.05)。至恢复期,普通MPP组和重症MPP组的IL-2水平均较急性期升高,hs-CRP、IL-6、IL-8、TNF-α水平较急性期降低(P<0.05)。结论 炎症因子参与了MPP的发生发展,血清蛋白电泳各成分比例的变化程度与MPP的病情轻重存在相关性,通过动态监测血清蛋白电泳各成分比例变化,可为MPP提供临床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非甲基化CpG基序的寡聚脱氧核苷酸 (CpG ODN)联合热休克蛋白70(HSP70)/CD80DNA疫苗对哮喘小鼠肺部炎症、血清IL-4、IL-13、IFN-γ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L-4、IL-25、IL-33水平变化的影响,为联合 CpG ODN -HSP70/CD80 DNA疫苗治疗哮喘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2019年6-9月选用 6~8周龄BALB/c小鼠32只, 卵清蛋白(OVA)加氢氧化铝[Al(OH)3]佐剂致敏的方法制备小鼠哮喘模型, 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哮喘组、HSP70/CD80DNA疫苗组及联合疫苗组(CpG ODN联合HSP70/CD80DNA疫苗组),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IL-4、IL-13、IFN-γ和BALF中IL-4、IL-25、IL-33水平变化。结果 肺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HSP70/CD80疫苗联合CpG ODN治疗组小鼠肺组织炎症反应较哮喘组明显减轻,气道周围炎症细胞浸润显著减少。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血清IL-4及IL-13水平显著增高(P<0.05),血清IFN-γ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哮喘组比较,HSP70/CD80DNA疫苗组和联合疫苗组血清IL-4及IL-13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HSP70/CD80DNA疫苗组比较,联合疫苗组血清IL-4及IL-13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BALF IL-4、IL-25、IL-33水平显著增高(P<0.05);与哮喘组比较,HSP70/CD80DNA疫苗组和联合疫苗组BALF IL-4、IL-25、IL-33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HSP70/CD80DNA疫苗组比较,联合疫苗组BALF IL-4、IL-25、IL-33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CpG ODN联合HSP70/CD80DNA疫苗能抑制小鼠体内产生IL-4、IL-13、IL-25、IL-33, 增强小鼠体内产生IFN-γ,减轻哮喘小鼠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湖南省儿童医院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常见非典型呼吸道病原的感染和流行情况,为临床诊断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提供病原学依据。 方法 采集该院2013年1-12月诊断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1 726例住院患儿的血清标本,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快速检测和鉴定肺炎支原体、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1.2.3)、腺病毒、嗜肺军团菌、甲型流感病毒、肺炎衣原体、Q热立克次体九种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采用χ2检验分析检出率的人群、季节、时间分布差异。 结果 1 726例患儿肺炎支原体检出率为56.78%,其次为乙型流感病毒19.99%、呼吸道合胞病毒12.40%、副流感病毒9.21%、腺病毒5.16%、嗜肺军团菌5.16%,甲型流感病毒2.43%,肺炎衣原体1.10%,Q热立克次体0.9%;其中肺炎支原体检出率存在性别差异(χ2=6.04, P<0.05);副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腺病毒检出率存在年龄差异(P<0.05);肺炎衣原体检出率不存在季节差异,其它病原体在检出率存在季节差异(P<0.05)。副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检出率5月达最高峰;Q热立克次体秋冬季未检出;肺炎支原体、乙型流感病毒1月是检出高峰。重复感染率22.25%,其中肺炎支原体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率高达16.3%。 结论 导致该院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是肺炎支原体、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与其它病原体混合感染普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不同亚群呼吸道腺病毒在感染儿童中的流行特征及炎症反应的差异,为儿童感染的治疗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16年10月-2018年9月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门诊HAdV呼吸道感染的儿童186名为研究对象。分离、培养呼吸道腺病毒,通过hexon、fiber PCR确定腺病毒的类型和种类,并分析不同亚群腺病毒的时间、性别、年龄分布,通过试剂盒测定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175名(94.09%)患者鉴别出HAdV类型,C亚群(2型、1型、5型、6型)最常见,为34.86%。B亚群病毒在夏季和初秋的发病率较高,C亚群病毒全年流行,E亚群病毒仅在早春流行。C亚群病毒主要在1岁左右儿童中检出,而B、E亚群病毒主要在较大儿童中检出(F=12.074,P=0.003)。C亚群腺病毒感染患者的WBC计数显著高于B亚群和E亚群感染患者(F=5.215,P<0.05)。此外,血清中共检测到11种细胞因子,C亚群感染患者中G-CSF、IFN-γ、IL-6、TNF-α、MCP-1、MIP-1β、Eotaxin7种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F=8.236、4.968、7.130、18.757、7.155、6.077、5.070,P<0.05),IL-10水平显著降低(F=6.362,P<0.05)。结论 不同亚群呼吸道腺病毒在感染儿童中的流行特征及炎症反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C亚群腺病毒引起的炎症反应最强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Tau蛋白在早产儿脑损伤(BIPI)及其近期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为BIPI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连续性纳入2020年1—12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92例早产儿,按照矫正胎龄40周时的头颅B超及MRI诊断结果分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组(n=24)、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组(n=10)及无脑损伤组(n=58)。比较三组的血清Tau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分、中国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Tau蛋白水平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的评估价值。结果 出生后1、3、7天,三组间血清Tau蛋白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27、20.273、18.569、16.375、17.283、18.144,P<0.001),且PIVH组与PVL均显著高于无脑损伤组(P<0.05),PIVH组与PVL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出生后1周内aEEG评分、矫正胎龄40周时aEEG评分及NBN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352、14.903、16.284,P<0.001),且PIV组与PVL组均低于无脑损伤组(P<0.05),PIVH组与PVL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au蛋白水平与血清IL-6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22,P<0.05),与出生后1周内aEEG评分、矫正胎龄40周时aEEG评分及NBNA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0.695、-0.647、-0.682,P<0.05)。血清Tau蛋白评估BIPI的最佳阈值为183.39 pg/ml,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20、76.3%、85.2%,与出生后1周内aEEG评分、矫正胎龄40周时aEEG评分及NBN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Tau蛋白水平能够反映BIPI及其近期预后,当超过183.39 pg/ml时应当警惕BIPI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非甲基化CpG基序的寡聚脱氧核苷酸 (CpG ODN)联合热休克蛋白70(HSP70)/CD80DNA疫苗对哮喘小鼠肺部炎症、血清IL-4、IL-13、IFN-γ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L-4、IL-25、IL-33水平变化的影响,为联合 CpG ODN -HSP70/CD80 DNA疫苗治疗哮喘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2019年6-9月选用 6~8周龄BALB/c小鼠32只, 卵清蛋白(OVA)加氢氧化铝[Al(OH)3]佐剂致敏的方法制备小鼠哮喘模型, 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哮喘组、HSP70/CD80DNA疫苗组及联合疫苗组(CpG ODN联合HSP70/CD80DNA疫苗组),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IL-4、IL-13、IFN-γ和BALF中IL-4、IL-25、IL-33水平变化。结果 肺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HSP70/CD80疫苗联合CpG ODN治疗组小鼠肺组织炎症反应较哮喘组明显减轻,气道周围炎症细胞浸润显著减少。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血清IL-4及IL-13水平显著增高(P<0.05),血清IFN-γ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哮喘组比较,HSP70/CD80DNA疫苗组和联合疫苗组血清IL-4及IL-13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HSP70/CD80DNA疫苗组比较,联合疫苗组血清IL-4及IL-13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BALF IL-4、IL-25、IL-33水平显著增高(P<0.05);与哮喘组比较,HSP70/CD80DNA疫苗组和联合疫苗组BALF IL-4、IL-25、IL-33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HSP70/CD80DNA疫苗组比较,联合疫苗组BALF IL-4、IL-25、IL-33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CpG ODN联合HSP70/CD80DNA疫苗能抑制小鼠体内产生IL-4、IL-13、IL-25、IL-33, 增强小鼠体内产生IFN-γ,减轻哮喘小鼠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