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国人群儿童尿道下裂患者5α-还原酶2型基因(SRD5A2)突变的发生率,探讨该疾病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选择2006-01-01—2011-12-0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52例尿道下裂患儿,观察临床特征并行辅助检查,采用PCR直接测序方法对SRD5A2基因的1-5外显子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在52例患儿中共发现了包括4个突变位点的7例SRD5A2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3.5%),其中5例为复合杂合突变(p.G203S/p.R227Q,p.L20P/p.R227Q,p.L20P/p.R227Q,p.L20P/p.G203S,p.R227Q/p.R246Q),另2例为纯合突变(p.R227Q和p.L20P)。结论 SRD5A2基因突变可能为中国儿童尿道下裂的常见病因之一,对尿道下裂患儿应在性别决定和外科手术矫治前即行SRD5A2等基因的分子筛查,以期对本症更有效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Cited2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Cited2基因编码链的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120例非同源多种种类的特发性CHD患儿和100例健康儿童血液样本进行DNA抽取、目的 基因聚合酶链反应及测序,并与GeneBank进行比较以识别基因突变,对伴有突变者行家系调查,并用ClustalW软件分析突变氨基酸的保守性.结果在4例CHD患儿发现3个新的Cited2编码链突变,首次在1例镜面右位心伴法洛四联症、1例主动脉瓣狭窄患儿各自发现1个新的点突变(c.550G>A;c.574A>G),首次在1例室间隔缺损伴房间隔缺损及1例主动脉瓣狭窄伴肺动脉瓣狭窄患儿发现相同的缺失突变(c.573-578de16),这3种突变均导致了相应蛋白质的结构改变(P.Gly184Ser;p.Serl92Gly;P.Ser192fs),这些突变均未在对照组发现.结论在不同类型的CHD患儿中发现了新的Cited2基因突变,丝氨酸-甘氨酸富含区(SGJ)是突变的热点区域,这些突变可能是导致人类CHD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儿童期5α还原酶2型缺乏症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8例5α还原酶2型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特点。结果 8例患儿中有7例社会性别为男性,1例社会性别为女性,均有外生殖器发育异常病史,体格检查可见外生殖器外观异常,包括小阴茎、阴茎下弯畸形、尿道下裂、阴囊壁裂等;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G)激发试验提示睾丸组织存在且具有分泌睾酮功能;SRD5A2基因检测共发现5个位点突变,包括c.282-1GC、c.586GA,p.(Gly196Ser)、c.680GA,p.(Arg227Gln)、c.159GA,p.(Trp53X)、c.607GA,p.(Gly203Ser),其中c.680GA,p.(Arg227Gln)突变和c.607GA,p.(Gly203Ser)突变出现频率最高。结论儿童期5α还原酶2型缺乏症均有外生殖器发育异常表现,性激素检查和h CG激发试验有助于判断睾丸组织功能,确诊需行SRD5A2基因检测;本组病例发现c.680GA,p.(Arg227Gln)突变和c.607GA,p.(Gly203Ser)突变可能为中国人群中5α还原酶2型缺乏症患者的热点突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70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患儿的刺激性G蛋白α亚基(GNAS)基因和甲状腺素受体α(THRA)基因进行二代测序分析,并初步探讨GNAS和THRA基因突变型与CH患儿的临床表现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70例通过新生儿筛查确诊为CH的患儿,采集外周血并进行DNA样本提取,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GNAS和THRA基因进行突变筛查,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基因突变的致病性。结果 70例CH患儿中,3例患儿(4%)检出9种GNAS基因的错义突变(包括3种已知基因突变和6种新突变),4例患儿检出同1种THRA基因多态c.508A > G(p.I170V)。经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和ACMG/AMP指南分析发现2种GNAS基因突变[c.301C > T(p.R101C)、c.334G > A(p.E112K)]致病的可能性大。3例携带GNAS基因突变的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甲状腺功能低下表现。结论 GNAS基因突变与CH的发病有关,患儿的临床表现存在较大的异质性;THRA基因突变可能与CH的发病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CITED2基因突变与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关系。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收集368例散发型CHD患儿和200名健康儿童血液样本进行DNA抽提, PCR扩增CITED2外显子区, Sanger测序后, 进行GeneBank对比和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 发现4例杂合突变。病例1室间隔缺损患儿为c.399C>T同义突变(p.His133His); 病例2室间隔缺损患儿为SGJ区c.574A>G的错义突变(p.Ser192Gly); 病例3房间隔缺损患儿为已知 SNP位点(rs191856368); 病例4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为新发现的错义突变(p.Ser96Phe)。这些突变在对照组中均未检测到。结论 CITED2基因Ser192Gly和p.Ser96Phe突变可能与CHD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4例 Sjögren-Larsson 综合征 (Sjögren-Larsson syndrome, SLS)患儿临床特征及ALDH3A2基因突变, 以明确诊断, 并为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 2008—2013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 4 例 Sjögren-Larsson 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抽取外周静脉血各3 mL, 应用二氧化硅法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ALDH3A2基因的11个外显子及其与内含子的连接区。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基因突变。结果 来自3个家系的4例患儿均存在先天性鱼鳞病、智力低下、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等典型临床表现。3例患儿 ALDH3A2基因测序均检出基因突变。分别为:例1, IVS5-1del G, c.1157A>G(p.Asn386Ser); 例2和例3, c.1157A>G (p.Asn386Ser)纯合突变; 例4基因检测未发现编码区致病突变。结论 明确了 4 例 Sjögren-Larsson综合征患儿的基因诊断, 发现 2个ALDH3A2基因突变位点,其中 IVS5-1del G为新发突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Alport综合征(Alport syndrome,AS)致病基因COL4A5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存在COL4A5基因突变的AS患儿的基因检测结果和临床资料。 结果 19例COL4A5基因突变导致的AS患儿中,1例(5%)存在COL4A5基因新突变位点c.3372A>G(p.P1124=),其表现为AS合并IgA血管炎肾炎;3例(16%)存在COL4A5基因大片段缺失,其中2例(例7为新突变位点:loss51-53)起病即存在肉眼血尿和蛋白尿,1例(例13,存在新突变位点:loss3-53)仅有镜下血尿;其余15例(79%)患儿均为AS的常见临床表型,其中7例存在COL4A5基因新突变位点。3例(16%)患儿合并COL4A4基因突变,1例(5%)合并COL4A3基因突变,在这些双基因突变患儿中有2例起病即为肉眼血尿合并蛋白尿。 结论 该研究拓展了AS致病基因COL4A5的基因型和表型谱;发生COL4A5基因大片段缺失突变或COL4A5合并COL4A3或COL4A4的双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表现更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鉴定马凡综合征家系中1例West综合征患儿基因致病性突变,为家系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祖母、舅舅的外周血DNA,采用医学外显子二代测序加拷贝数变异检测,再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女性患儿,10月龄,反复抽搐发作7个月,表现为婴儿痉挛。患儿及其母亲、外祖母存在马凡综合征体征。患儿及其母亲、外祖母存在FBN1基因c.7240CT(p.R2414*)无义突变;患儿还存在SLC35A2基因c.601delG(p.A201Qfs*148)移码突变,其父母SLC35A2基因未见该变异,该基因变异既往未见报道。患儿行室间隔修补术,并予托吡酯、半乳糖治疗后癫痫及发育情况好转。检索到临床资料齐全的相关SLC35A2基因突变报道 16篇共 74例患者,涉及58个位点,其中错义突变最常见,患者可有不同的临床表型,以早期婴儿癫痫性脑病最常见。结论 SLC35A2基因c.601delG(p.A201Qfs*148)是马凡综合征家系中该患儿罹患West综合征的致病性变异。该研究扩大了基因突变谱,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了基础;半乳糖联合托吡酯治疗有助于控制癫痫发作和改善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 CH)患儿DUOX2 基因突变类型和特点,并初步探讨基因型- 表现型的关系,为CH 患儿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10例CH 伴甲状腺肿大患儿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 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对DUOX2 全部外显子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在1 例患儿中发现DUOX2 基因第28 外显子cDNA 的3632 位点发生了G>A 的突变(c.G3632A),导致第1 211 密码子的精氨酸变为组氨酸(p.R1211H).在3 例患儿中发现DUOX2 基因第17 外显子cDNA 的2 033 位点发生了T>C 的突变(c.T2033C),导致第678 密码子的组氨酸变为精氨酸(p.H678R).此两种突变均为杂合型的错义突变.结论 CH 患儿存在DUOX2 基因杂合突变,该杂合突变可能引起蛋白质功能的改变从而导致CH;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分析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Ⅱ(CPTⅡ)缺乏症患儿及其父母CPT2基因突变类型,为家系成员提供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先证者,女,于3个月时发烧8 h入院,血液酯酰肉碱谱分析显示棕榈酰肉碱显著增高,提示CPTⅡ缺乏症。收集患儿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和父母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直接测序法进行CPT2基因5个外显子编码区及与外显子交界的部分内含子区域进行测序。患儿母亲于妊娠中期采取羊水,分取羊水细胞进行CPT2基因突变分析。Sanger测序发现先证者CPT2基因存在两个已知致病突变c.886C > T(p.R296X)和c.1148T > A(p.F383Y),突变来自父母双方。母亲第二胎羊水细胞CPT2基因存在c.886C > T(p.R296X),为致病基因携带者。胎儿出生后血液酯酰肉碱谱正常,发育正常。通过家系CPT2基因分析,证实了先证者死因为CPTⅡ缺乏症,在突变明确的前提下,成功地进行了下一胎同胞的产前诊断,为该家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Kallmann综合征(KS)是一类罕见的儿科疾病,主要表现为嗅觉功能缺陷和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功能减退。本文报道的5例KS患者就诊年龄为6月龄至19岁,男4例、女1例,均表现为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功能减退,其中3例伴嗅觉功能缺陷(2例MRI发现嗅球发育不良),1例伴唇腭裂,1例婴儿期表现为小阴茎、隐睾、右肾缺如。5例患者染色体核型均正常,其父母临床表型均正常,1例的伯父自幼有第二性征发育不全伴嗅觉障碍。高通量测序发现2例存在已报道的FGFR1基因杂合错义突变,分别是c.1097C > T(p.P366L)、c.809G > C(p.G270A);1例存在KAL1基因的新发移码突变:c.1877_1887/p.S627Tfs*6,该缺失突变碱基序列移码并产生截短蛋白,蛋白结构明显改变,具有高度致病性。KS临床和遗传异质性大,可伴不完全显性遗传,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氨酰基-tRNA合成酶(ARS)缺陷相关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通过二代测序诊断的10例ARS基因变异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突变类型。结果 10例ARS基因变异患儿中,起病年龄为0~9岁,首发症状多为抽搐(7例)。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为主而智力轻度落后或正常,伴或不伴有癫痫(4例);或儿童期起病的癫痫,后出现发育倒退(2例);也可表现为新生儿期起病,严重癫痫脑病,出现肌阵挛、全面强直及痉挛发作(4例),伴有严重发育落后(3例)、喂养困难(2例)、听力损害(1例)等。10例患儿中,共检测出5种基因突变,包括AARS2(c.331G > C、c.2682+5G > A、c.2164C > T、c.761G > A,均为新突变)3例,DARS2(c.228-16C > A、c.536G > A,均为已报道突变)2例,CARS2(c.1036C > T、c.323T > G,均为新突变)1例,RARS2(c.1210A > G、c.622C > T,均为新突变)1例,AARS(c.1901T > A、c.229C > T、c.244C > T、c.961G > C、Chr16:70298860-70316687del、c.2248C > T,均为新突变)3例。结论 ARS基因缺陷相关疾病临床表型异质性高。该研究共发现5种ARS基因的14个未报道的变异,丰富了ARS缺陷相关疾病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  相似文献   

13.
探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临床特点及其致病基因突变特点。7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5个月至4岁6个月,均有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炎病史,免疫球蛋白IgG及IgM水平低下,淋巴细胞亚群的绝对值或比例异常。高通量测序发现病例1的BTK基因存在c.1684C > T突变,病例2的BTK基因存在IVS8+2T > C剪接位点突变,两个突变均遗传自患儿母亲。病例3~5存在IL2RG基因突变,分别为c.298C > T、IVS3-2A > G以及c.164T > A突变,其中c.164T > A突变未见报道。病例6的RAG2基因存在c.204C > G突变,病例7的RAG2基因存在c.913C > T以及c.824G > A复杂杂合突变,分别遗传自父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存在免疫学指标异常,高通量测序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14.
婴儿神经轴索营养不良(INAD)是一种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该文报道2例男性患儿,年龄分别为3岁、4岁2个月,均以精神运动发育落后/倒退就诊,出生史无异常,目前肌力、肌张力均低下,其中1例患儿已不能独站,且视力下降。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头颅MRI示小脑萎缩。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2例患儿PLA2G6基因均存在复合杂合突变,其中1例患儿携带的IVS11-1G > T、c.1984C > G突变为新突变,免疫组化示该患儿肌肉组织中PLA2G6蛋白表达量降低。INAD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运动发育落后/倒退、小脑萎缩等,基因测序可协助临床确诊。  相似文献   

15.
LAMA2双等位基因致病性变异导致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CMD1A)。该研究患儿为19月龄男孩,临床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伴血清肌酸激酶、转氨酶及乳酸脱氢酶升高。遗传学分析发现患儿LAMA2基因存在复合杂合变异,其中母源性c.7147C > T (p.Ala2383Ter)为已报道的无义变异,而父源性c.8551_8552insAA (p.Ile2852ArgfsTer2)为未报道的移码变异,且根据ACMG指南确定为致病性变异。该患儿最终确诊为CMD1A。国内外文献复习发现:该病患儿多在生后6个月内起病,以严重的运动发育落后为特点,伴有血清肌酸激酶升高,可有脑白质受累的影像学改变;LAMA2基因变异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且绝大部分属于零效变异;目前CMD1A患儿无特异性治疗,远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发型腓骨肌萎缩症(CMT)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变异分析。方法 以临床诊断为早发型CMT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肌电图及CMT相关基因检测并分析。结果 早发型CMT病例共13例,男9例(69%),女4例(31%),平均就诊年龄4.0±2.1岁,其中12例(92%)患儿起病年龄 < 2岁。9例(69%)诊断为CMT1型(其中Dejerine-Sottas综合征6人),1例(8%)为中间型,3例(23%)为CMT2型。13例患儿的基因检测结果显示6例(46%)患儿存在外周髓鞘蛋白22(PMP22)基因重复突变、3例(23%)髓鞘蛋白零(MPZ)基因插入突变及点突变、3例(23%)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基因点突变、1例(8%)人轻肽神经丝蛋白(NEFL)基因点突变,其中11例(85%)为已知致病突变,2例(15%)为新变异。MPZ基因新变异c.394C > G(p.P132A)评级为"可能致病的"及MFN2基因新变异c.326A > G(p.K109R)评级为"致病的"。结论 早发型CMT以PMP22基因重复突变及MPZ基因突变为主,临床分型以CMT1型为主,其中Dejerine-Sottas综合征占有相当比例。  相似文献   

17.
3例Fanconi-Bickel综合征SLC2A2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Fanconi-Bickel 综合征(FBS, OMIM 227810)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罕见糖代谢异常疾病,致病基因为SLC2A2。该文报道3 例经SLC2A2 基因分析确诊的FBS 病例。3 例患儿表现为典型的糖原累积症及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表现。基因测序显示1 例为纯合剪接突变IVS8+5G>C(c.1068+5 G>C);1 例为纯合无义突变c.1194T>A(p.Tyr398X);1 例为错义突变c.380C>A(p.Ala127Asp)和重复突变c.970dupT(p.324TyrfsX392),其中c.970dupT(p.324TyrfsX392)非经父母遗传,为新生突变。该4 种突变中,除IVS8+5G>C 外,其余3 种为中国人种FBS 新突变,而c.970dupT(p.324TyrfsX392)可能为世界首例FBS 新生突变报道。  相似文献   

18.
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儿ETFDH基因新突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了1例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儿串联质谱筛查结果及ETFDH基因突变特点。该患儿串联质谱筛查结果显示C14:1升高,C8升高,同时还有C6、C10、C12均升高。对患儿及其父母行外显子测序,结果发现患儿ETFDH基因存在双杂合突变,分别是c.992A > T和c.1450T > C,前者遗传于母亲,后者遗传于父亲。c.1450T > C在HGMD数据库中显示为致病性突变。Polyphen-2、Provean等软件均预测c.992A > T这个新突变可能致病,突变的氨基酸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该研究拓展了ETFDH基因突变谱,为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儿病因诊断及其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遗传变异对EBV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患儿预后的影响及其与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 选取81例EBV阳性且已进行相关基因测序的HLH患儿,根据有无基因突变分为无突变组(n=35)和突变组(n=46),再根据基因突变方式分为单杂合突变(SHM)亚组、双杂合突变(DHM)亚组和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H-CHM)亚组。测定各组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分析其与HLH基因突变的关系。结果 UNC13D基因突变出现频率最高(13/46,28%)。STXBP2 c.575G > A (p.R192H)和UNC13D c.604C > A (p.L202M)基因突变首次被报道,均判定为“可能致病的”。突变组TNF-α水平高于无突变组,IFN-γ水平低于无突变组(P < 0.05)。DHM亚组IL-4水平高于无突变组,H-CHM亚组IL-4水平低于DHM组(P < 0.0083)。H-CHM亚组的1年总生存率(39%±15%)低于无突变组、SHM亚组和DHM亚组(分别为85%±6%、86%±7%和91%±9%,P=0.001)。结论 具有基因突变的HLH患儿IFN-γ水平显著降低;H-CHM患儿的预后较差,而其他突变对其预后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有助于医生进行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