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角膜地形图引导的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常规FS-LASIK 矫正近视及散光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9─10月在长沙爱 尔眼科医院屈光中心接受屈光手术的近视及散光患者60例(120眼),按患者选择的手术方式不同分 为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组(TOPO-G组)30例(60眼)和常规FS-LASIK组30例(60眼)。术后 随访3个月,比较2组患者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术后1周、3个月的 等效球镜度(SE)、柱镜度,以及术后3个月的角膜像差、调制传递函数(MTF)、斯特列尔比(SR)、 Q值及角膜变异指数(ISV)等。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 分析。结果:TOPO-G组术后1、3个月UCVA均高于FS-LASIK组(t=-2.915,P=0.004;t=-3.377, P=0.001),余时间点2组间U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S-LASIK组术后3个月SE大于TOPO-G组 (t=2.004,P=0.047)。术后3个月,TOPO-G组柱镜度为0的眼数百分比高于FS-LASIK组(76% vs. 51%,χ2 =8.154,P=0.004)。术后3个月,FS-LASIK组总高阶像差、球差和彗差均方根值(RMS)值高 于TOPO-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86、-2.133、-2.088,P<0.05)。TOPO-G组在低空间频 率(5 cpd)的MTF值高于FS-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9,P=0.044),余空间频率MTF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OPO-G组ISV值低于FS-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3,P=0.036)。2组 间SR值与Q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FS-LASIK相比,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术 后视力和角膜表面规则性更好,视觉质量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与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术后视觉质量的差异。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1-6月于武汉爱尔眼科汉口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行SMILE的近视患者41例(41眼)作为SMILE组,行FS-LASIK的近视患者37例(37眼)作为FS-LASIK组。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1 d、1个月及3个月行裸眼视力(UCVA)、综合验光检查,并于术前、术后3个月行角膜像差检查。应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组患者UCVA及等效球镜度(SE)在术后1 d、1个月和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FS-LASIK组95%患者SE在±0.50 D范围内,SMILE组98%患者SE在±0.50 D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不同时间点2组间UCVA达到5.0及更好的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6 mm瞳孔直径下,SMILE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角膜总高阶像差、彗差及球差分别为(0.54±0.13)µm、(0.29±0.14)µm、(0.32±0.12)µm,均显著低于FS-LASIK组[分别为(0.71±0.45)µm、(0.48±0.42)µm、(0.47±0.38)µ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2.00、1.66,P<0.05)。结论SMILE与FS-LASIK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均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SMILE术后高阶像差的改变比FS-LASIK小,术后视觉质量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与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矫正近视及散光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5 年11 月至2016 年2 月在长沙爱尔眼科医院屈光中心接受飞秒激光屈光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162 例(324 眼),按患者选择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SMILE组78例(156眼)和FS-LASIK组84例(168眼)。术后随访6个月,分别比较2组患者术后1 d、1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等效球镜度(SE)以及术后3个月的角膜像差及切削中心偏移量。在术后1、6 个月时对2 组患者进行视觉质量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为简化后的视觉质量量表。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MILE组术后1 d的UCVA低于FS-LASIK组(t=4.555,P < 0.001),术后1、6 个月2组间U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d SMILE组SE大于FS-LASIK组(t=-2.952,P=0.003),术后1、6个月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3个月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差均较术前增加(均P < 0.05),SMILE组术后3个月球差、三叶草差大于FS-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633,P < 0.001;t=2.586,P=0.010)。SMILE组术后3个月切削中心偏移量为(0.17 ± 0.09)mm,FS-LASIK组为(0.18 ± 0.10)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后1 个月相比,SMILE组术后6 个月光晕发生比例明显减轻(χ2=5.547,P=0.019),程度明显减轻(Z=-2.283,P=0.022),而FS-LASIK组各项症状发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6 个月2 组间各项症状发生眼数及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FS-LASIK手术相比,SMILE术后早期视力恢复较慢,球差和三叶草差增加更多,偏中心切削和不良视觉症状的发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在Q值引导及Kappa角调整的准分子切削模式下,机械刀制瓣SBK(OUP-SBK)和飞秒制瓣LASIK(FS-LASIK)2种手术方式对术眼的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43例患者(86眼)根据制瓣方式不同分为2组:SBK组(23例46眼)和FS组(20例40眼),均采用Q值引导及Kappa角调整的准分子切削模式手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测量术眼的总高阶像差及各单项高阶像差.应用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高阶像差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以及2组间的差异.结果 SBK组和FS组的总高阶像差均方根(RMS)值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均较术前增加(F=14.935、6.498,P<0.01);SBK组C40、C42、C4较术前有增加(F=8.326、3.202、6.195,P<0.01).FS组只有球差C40较术前有增加(F=9.045,P<0.01).2组的比较:术后1个月、3个月时SBK组和FS组的总高阶像差RMS值(t=0.26、0.88,P>0.05)以及RMS增加量(t=0.74、1.24,P>0.0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1个月时C44(t=3.08,P<0.0l),在3个月时C4-2(t=-2.34,P<0.05)、C44(t=2.78,P<0.01)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Q值引导及Kappa角调整后,SBK和FS制瓣的LASIK手术后术眼总高阶像差均有增加,但高阶像差的增加量两者并无差异,但个别的单项高阶像差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Q值引导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Q值引导的LASIK与常规LASIK治疗近视术后术眼对比敏感度的变化差异。方法:选择27例近视度数在-2.50~-9.25D,散光度<-2.00D,无屈光参差的患者做LASIK,每名患者随机选择1眼行Q值引导LASIK(F-CAT组),另眼行常规LASIK(对照组)。Q引导值取术眼角膜Q20的平均值加上-0.5。术后随访1mo,比较F-CAT组和对照组的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的差异。结果:分别比较两组术后UCVA和残余的度数均无统计学差异。F-CAT组Q20的增加量比对照组增加量减少(P<0.05),并且术后球差增加量<对照眼(P<0.05)。两组术后各空间频率CS均无降低(P>0.05)。术后1mo,F-CAT组Q值引导眼在3c/d时对比敏感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用Q值引导的LASIK矫正近视,在提高术后CS方面比常规LASIK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Q值引导的机械刀制瓣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OUP-SBK)和飞秒激光制瓣SBK(Femto-SBK)2种手术方式对术眼角膜像差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138例患者(276眼)根据制瓣方式不同分为2组:OUP-SBK组77例,其中按术前等效球镜度(SE)分为低度近视组17例(SE≤-3.00 D),中度近视组29例(-3.00 D<SE<-6.00 D),高度近视组31例(SE≥-6.00 D);Femto-SBK组61例,其中低度近视组13例,中度近视组24例,高度近视组24例。均采用Q值引导的准分子切削模式手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测量术眼角膜的总高阶像差、球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水平三叶草和斜向三叶草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低度近视组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高于术前(F=32.4、14.6、4.6,P<0.01);中度近视组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水平三叶草术后高于术前(F=40.9、22.5、34.0、2.7、24.4,P<0.05);高度近视组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OUP-SBK组明显高于Femto-SBK组(F=15.4、3.9、10.4、4.8,P<0.05)。结论对于高度近视患者,飞秒激光制瓣较角膜刀制瓣产生的像差少,能给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assist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与小切口飞秒激光基质透镜切除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 选取行FS-LASIK患者22例(22眼)及行SMILE患者30例(30眼)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并对比2种术式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的角膜波前像差。结果 FS-LASIK术后1周球差、倾斜三叶草分别为(0.517±0.193)μm、(0.096±0.146)μm,与术前相比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FS-LASIK术后1个月球差、水平彗差、倾斜三叶草分别为(0.534±0.178)μm、(0.151±0.263)μm、(0.088±0.152)μm,与术前相比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MILE术后1周球差、倾斜三叶草分别为(0.361±0.189)μm、(0.017±0.147)μm,与术前相比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MILE术后1个月球差为(0.382±0.178)μm,与术前相比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2组间球差、倾斜三叶草、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43、2.647、2.391,均为P<0.05)。结论 FS-LASIK术后早期角膜高阶像差改变以球差、彗差、倾斜三叶草为主;SMILE术后早期角膜高阶像差改变以球差为主。FS-LASIK和SMILE术后早期球差、倾斜三叶草、总高阶像差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角膜地形图引导的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的FS-LASIK治疗近视散光术后临床效果、角膜地形图的变化及角膜像差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将44例(87眼)近视散光患者根据接受的手术方式不同分成2组:Topography组(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FS-LASIK,22例44眼)及Wavefront组(波前像差优化的FS-LASIK,22例43眼)。Topography组应用Wavelight Topolyzer角膜地形图仪采集角膜地形图数据。术后6个月,对2组视力、屈光度、角膜不规则指数、激光切削的居中性及角膜波前像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6个月,2组间裸眼视力(UCVA)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一例出现术后BCVA低于术前。术后2组间球镜度、柱镜度及等效球镜度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opography组患者术后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SV)(39.9±13.0)低于Wavefront组(44.9±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6,P<0.05),2组术后ISV均较术前增加(t=5.216、7.870,P<0.05)。Topography组患者术后平均切削偏心量[(0.24±0.29)mm]低于Wavefront组[(0.29±0.31)mm],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5,P>0.05)。术后6个月,Topography组角膜水平彗差(Z31)及球差(Z40)[(-0.166±0.357)μm和(0.390±0.263)μm]均低于Wavefront组[(-0.362±0.353)μm和(0.486±0.16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5、-2.096,P<0.05)。结论 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的FS-LASIK相比较同样安全有效,但前者术后角膜表面规则性更好,引入的角膜高阶像差更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Q值引导的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与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正近视患者术后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方法 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2012年1~6月在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眼科接受Q值引导个性化准分子激光治疗的近视散光患者分为2组.A组36例(72只眼)患者接受SBK;B组28例(56只眼)患者接受LASIK.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检测高阶像差及暗环境下无眩光干扰检测对比敏感度,并将结果进行比较.随诊复查时间为术后1、3、6、12个月.结果 术前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SBK组对比敏感度术后3~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LASIK组术后6~12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2个月,SBK组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均优于LASIK组,以低、中频率段较为显著.术后12个月,SBK组平均高阶像差为(0.476±0.137)μm,LASIK组为(0.83±0.154) μ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Q值引导个性化切削下,SBK与LASIK相比可减少手术诱导的高阶像差,更快地恢复低、中、高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经角膜地形图引导与波前像差优化的FS-LASIK术后屈光度与高阶像差的增幅。

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CNKI、CBM、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中的RCT与CT研究,语言限定为中文或英文,语言限定为中文或英文。对纳入的RCT与CT文献分别采用《Cochrane干预措施系统评价手册》中偏倚风险评价工具与《NOS量表》进行质量评价; 对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采用Egger检验进行检测; 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有8篇文献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包含987例研究对象(角膜地形图引导组482例,波前像差优化组5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地形图引导组术后等效屈光度高于波前优化组〖WMD=0.11,95%CI(0.07,0.14),P<0.00001〗; 与波前优化组相比,地形图引导组术后能够获得更低的HOAs〖WMD=-0.09,95%CI(-0.13,-0.05),P<0.0001〗、球差〖WMD=-0.05,95%CI(-0.09,-0.01),P=0.008〗、彗差〖WMD=-0.08,95%CI(-0.12,-0.05),P<0.00001〗增幅。

结论:经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手术方式能使患者获得更高的屈光度,并有效降低术后HOAs、球差、彗差增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联合快速角膜交联术(ACXL)后早期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CS)、客观散射指数(OSI)等视觉质量参数的变化。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拟接受FS-LASIK的薄角膜近视合并散光患者70例(140眼),分为ACXL组35例(70眼)和FS-LASIK组35例(70眼)。所有术眼均采用飞秒激光制瓣,并用准分子激光进行角膜消融,ACXL组患者在FS-LASIK后立即进行ACXL。分别于术后1d、1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随访,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ACXL组和FS-LASIK组术前等效球镜度(SE)分别为(-7.52±1.88)D和(-7.63±1.96)D,术后3个月时分别降至(-0.03±0.59)D和(-0.03±0.56)D(F=246.73,P<0.001;F=236.78,P<0.001);2组术前裸眼视力(UDVA)LogMAR值分别为1.30±0.28和1.31±0.21,术后3 个月时分别改善至-0.09±0.07和-0.08±0.06(F=400.32,P<0.001;F=703.42,P<0.001)。ACXL组和FS-LASIK组术后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SAI)、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MSh)和OSI均比术前增加(均P<0.05)。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在FS-LASIK组减少(F=10.92,P<0.001),ACXL组增加(F=3.20,P=0.047),并在术后1个月时达到最高。FS-LASIK组在暗环境CS1.5、3.0、6.0、12.0和18.0c/d的空间频率术后均比术前增加(均P<0.05),ACXL组在3.0、6.0c/d空间频率术后比术前升高(F=7.07,P=0.001;F=3.31,P=0.039)。ACXL组和FS-LASIK组视觉质量调查问卷总分值均比术前增加(F=2.85,P=0.040;F=3.27,P=0.025),并在术后1个月达到最高值。结论:FS-LASIK联合ACXL术后早期虽然角膜表面的不规则性和基质散射指数暂时性升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CS和主观感觉,但患者术后视力和屈光度仍较理想。  相似文献   

12.
观察和评价角膜地形图引导的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治疗近视及散光术后视觉质量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7年6-10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就诊的40例(68眼)近视或近视散光患者,分为中高散光组(32眼,散光度>1.0 D)和低散光组(36眼,散光度≤1.0 D),均采用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记录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角膜总高阶像差、角膜球差、角膜彗差、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及客观散射指数(OSI)。手术前后各参数的变化情况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组间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个月100%的眼UCVA达到术前BCVA,患者术后3个月UCVA(LogMAR)为-0.10±0.07,较术前BCVA(LogMAR)(-0.02±0.07)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714,P<0.001)。术后3个月等效球镜度(SE)在±0.50以内的比例为94%;残余散光度为(0.40±0.17)D。术后3个月彗差、OSI较术前降低,MTF cutoff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57、-2.935、4.243,P<0.05);术后3个月中高散光组与低散光组的UCVA、彗差、 MTF均较术前有所改善,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能有效改善近视及散光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比较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与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矫正近视散光的疗效及视觉质量。方法 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2016年1-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行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患者120例(240眼),其中接受TPRK手术60例(TPRK组),FS-LASIK手术60例(FS-LASIK组)。术前及术后1年检查裸眼视力(UCVA)、球镜度及柱镜度。采用国家眼科研究所屈光生命质量(NEI-RQL)调查问卷对2组术后总体评价、术后与术前最佳矫正时的视觉质量及视觉症状进行比较。视力及屈光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视觉质量评分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术后3 d,FS-LASIK组较TPRK组UCVA更佳(86.7% vs. 39.2%,χ2=12.80,P=0.007),而术后1个月至随访结束TPRK组与FS-LASIK组UCVA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TPRK组与FS-LASIK组总体满意度均为96.7%,91.7%的患者如再次选择还愿意选择手术替代眼镜,其中白天远视力优于术前是最显著项目,夜间眩光、视近阅读评分较低,男性夜视力差的比例多于女性(χ2=10.68,P=0.046);近处阅读疲劳女性患者比例多于男性(χ2=11.32,P=0.002)。结论 TPRK与FS-LASIK术后长期视觉质量并无明显差异,夜间眩光、视疲劳是准分子术后最常见的不适症状且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比较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和去瓣乙醇辅助的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术后的干眼状况。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 2月在宁波市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行FS-LASIK的近视患者(FS-LASIK组)30例(30眼),行去瓣 LASEK的近视患者(LASEK组)30例(30眼)。分别在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评估2组患者的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2组数据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检验。结果:2组间各时间点OSDI问卷分数、SⅠ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S-LASIK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的BUT与LASEK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的BUT较LASEK组更长(t=2.81,P=0.01)。与术前相比,FS-LASIK组术后3个月的角膜荧光素染色显著增加(t=3.48,P=0.008),术后6、12个月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EK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角膜荧光素染色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的OSDI问卷分数和SⅠT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S-LASIK组、LASEK组的 BUT在术后3、6个月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术后12个月均较术前显著延长(t=3.14, P=0.01;t=2.43,P=0.04)。结论:FS-LASIK和去瓣LASEK术后干眼程度都较轻,且2种术式对干眼的影响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5.
观察飞秒激光辅助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联合节约角膜切削厚度的 Triple-A切削模式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6年1-7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92例(184眼),根据等效球镜度(SE)分为高度近视组(-9.0 D0.05)。术后6个月,2组有效性指数和安全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术后均有远视漂移,超高度近视组早期更为显著,2组在术后3个月屈光度趋于稳定。高度近视组和超高度近视组术后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和水平彗差引入量在时间上和组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垂直彗差引入量在时间上和组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S-LASIK联合Triple-A切削模式矫正高度近视和超高度近视都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视力,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优化屈光角膜切削术(optimized refractive keratomy,ORK)后近视眼患者视力及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探讨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优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ORK-LASIK)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拟做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396例733眼,按球镜屈光度分成低度(≤-3.00D)、中度(-3.00~-6.00D)和高度(-6.00~-12.00D)3组,每组柱镜度数均小于-2.50D,各组再随机分成2组,一组行常规LASIK手术,另一组行ORK-LASIK。手术切削区直径为6.0~7.0mm。角膜波前像差分析为6mm瞳孔直径。术后随访6个月,检查裸眼视力及角膜地形图并进行波前像差分析。结果成人近视眼角膜前表面波前像差在6mm瞳孔直径以3阶和4阶为主,占90%,在3阶和4阶中又以彗差和球差为主,分别占角膜全部像差的27.7%和28.4%;球差和球镜度数呈负相关(r=-0.501,P〈0.05),其他高阶像差和球镜度数无关。但在-6.00D以上的近视眼中,彗差和次级彗差均和球镜度数有关(F=8.808,7.123,P〈0.04,0.01)。角膜前表面各高阶像差均和年龄及性别无关。LASIK和ORK-LASIK2组比较,术后6个月时,低度和高度组2组的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度组,ORK-LASIK组视力明显好于LASIK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角膜前表面的球差、彗差和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加,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度组,ORK-LASIK组和LASIK组比较角膜彗差和球差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度组ORK-LASIK组角膜彗差和球差较LASIK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ORK-LASIK手术能有效地矫正近视和散光,提高中度近视患者的视力,降低中、高度组术后彗差和球差,手术效果稳定、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标准矢量分析法分析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对不同来源全眼散光的矫治效果,并对影响散光矫正效果的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2 年6 月至2013 年6 月在我院行FS-LASIK矫治近视和散光,术后6 个月内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53 例(106 眼)。根据角膜散光在全眼散光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将患者分为角膜源性散光组(34 眼),眼内源性散光组(36眼)和混合源性散光组(36眼)。记录并比较3组术后6个月时的裸眼视力(UCVA)、UCVA≥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比例、角膜前表面形态变异指数(ISV)、垂直不对称指数(IVA)等指标。采用美国国家标准委员会推荐使用的标准矢量分析法对手术前后散光的相关指标进行运算和评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术后6 个月,3 组间UCVA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80,P =0.013);角膜源性散光组、混合源性散光组的UCVA(P <0.05),UCVA≥术前BCVA的比例(c2=7.48、5.21,P <0.05)均大于眼内源性散光组,角膜源性散光组和混合源性散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源性散光组术后残留散光最小,眼内源性散光组残留散光最大,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角膜源性散光组的矫正率(CR)均大于眼内源性散光组和混合源性散光组(P <0.01), 且手术引起的屈光矫正量的绝对值(|SIRC|)均大于眼内源性散光组、混合源性散光组(P <0.01),眼内源性散光组和混合源性散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源性散光组的角度误差(EA)、大小误差(EM)、误差率(ER)、矢量误差绝对值(|EV|)均小于眼内源性散光组、混合源性散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 且混合源性散光组的|EV|小于眼内源性散光组(P =0.030)。角膜源性散光组的ISV、IVA均小于混合源性散光组(P <0.01),混合源性散光组小于眼内源性散光组(P <0.05)。角膜源性散光组、眼内源性散光组、混合源性散光组平滑型角膜地形图比例分别为71%、39%、56%。结论:FS-LASIK矫正散光的效果取决于散光来源,对角膜源性散光的矫正效果最佳,对眼内源性散光的矫正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