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淋巴结清扫在肝内胆管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7年12月12家医疗中心收治的448例(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79例、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32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20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9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8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8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16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10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7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5例、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3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81例,女167例;中位年龄为57岁,年龄范围为22~80岁。448例患者中,143例术中常规行淋巴结清扫设为清扫组,305例术中未常规行淋巴结清扫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2)术中和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4)生存分析。采用门诊、电话及邮件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和肿瘤复发情况。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2~5年每6个月随访1次,5年后每1年随访1次。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0月31日或患者死亡。倾向评分匹配按1∶1最近邻匹配法匹配。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448例肝内胆管癌患者中,286例(清扫组和对照组各143例)配对成功。倾向评分匹配前清扫组患者性别(男、女),合并肝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B级),切缘距肿瘤距离(<1 cm、≥1 cm),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和中分化、低分化),肝切除方式(解剖性肝切除、非解剖性肝切除)分别为77例、66例,33例,96例、47例,70例、73例,105例、38例,79例、64例,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04例、101例,121例,165例、140例,207例、98例,251例、54例,124例、181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079,11.885,7.098,14.763,5.184,8.362,P<0.05);经倾向评分匹配后清扫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77例、66例,33例,96例、47例,70例、73例,105例、38例,79例、64例,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79例、64例,29例,88例、55例,71例、72例,112例、31例,74例、69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56,0.329,2.158,0.014,0.936,1.400,P>0.05)。(2)术中和术后情况:倾向评分匹配后,清扫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术后并发症例数、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65 min(160~371 min)、300 mL(200~500 mL)、37例、46例、12 d(9~17 d),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59 min(46~250 min)、200 mL(100~400 mL)、24例、25例、9 d(7~11 d),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700,χ2=3.520,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例数、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520,χ2=8.260,Z=4.270,P<0.05)。(3)随访情况:清扫组14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26个月。清扫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6.9%、32.8%、25.0%,中位生存时间为22.0个月(18.0~26.0个月)。对照组14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32个月。对照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1.7%、38.0%、31.0%,中位生存时间为22.0个月(11.0~32.0个月)。两组患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6,P>0.05)。(4)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切缘距肿瘤距离、肿瘤直径、肿瘤数目、微血管侵犯、病理学检查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肝内胆管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因素(χ2=10.662,9.477,16.944,6.520,11.633,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切缘距肿瘤距离<1 cm、肿瘤直径>5 cm、肿瘤数目为多发、微血管侵犯和病理学检查淋巴结转移阳性是影响肝内胆管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0.600,1.571,1.601,1.750,1.723,95%可信区间为0.430~0.837,1.106~2.232,1.115~2.299,1.083~2.829,1.207~2.460,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肝内胆管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淋巴结转移患者在肝内胆管癌根治术中行淋巴结清扫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术肝细胞癌(HCC)合并微血管侵犯(MVI)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 年 12 月至2012年12月因肝细胞癌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脏外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98例病例资料,根据《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版)》对MVI进行病理学分级,分为M0组、M1组和M2组,比较解剖性肝切除和非解剖行肝切除对每组病人的预后影响。结果 198例病人中,111例行解剖性肝切除,87例行非解剖性肝切除。M0、M1、M2 三组间病人术前性别、甲胎蛋白(AFP)值、肿瘤数量及AJCC分期情况及术中、术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0、M1、M2 三组行解剖性肝切除病人分别为35例、37例和39例,行非解剖性肝切除分别是20例、31例和36例。 M0组和M1组内病人是否行解剖性肝切除对总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2组行解剖性肝切除病人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32个月,非解剖性肝切除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解剖性肝切除可以延长高危组病人的总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后辅助化疗对肝内胆管癌(I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的影响及辅助化疗的可能获益人群。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2月至2017年12月中国13家医院654例术后病理学诊断为ICC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 共纳入455例患者, 男性278例, 女性177例;年龄[M(IQR)]59(16)岁(范围:23~88岁)。其中接受术后辅助化疗69例(化疗组), 未接受术后辅助化疗386例(未化疗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对化疗组和未化疗组的组间差异进行均衡, 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PSM前后的生存曲线, 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总体生存(OS)与无复发生存(RFS)的差异。采用Cox单因素分析确定根治性切除术后ICC患者OS的预后因素。然后对P<0.10的预后因素进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 以确定潜在的独立预后因素。根据纳入的研究变量及AJCC分期系统对人群进行分层, 并使用Kaplan-Meier法进行亚组分析, 探讨辅助化疗的可能获益人群。结果经1∶1 PSM后, 两组均得到69例患者, 组间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年轻人(18~40岁)和中年人(41~65岁)肝细胞癌(HCC)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初诊为的HCC患者临床资料,纳入18~65岁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患者,其中年轻组466例、中年组2918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平衡两组间基本资料不均衡的变量并获得匹配患者,采用Log-rank检验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预测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PSM前,年轻组和中年组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1%、73.0%、42.5%和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5%、76.8%、45.2%,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139);按1∶1 PSM后分别获得452例患者,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2%、72.3%、41.4%和97.5%、80.6%、48.5%,两组间统计学差异(P=0.004)。亚组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大于3 cm的年轻人肝癌预后较差(P=0.001),而小于3 cm和中年人无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得出年龄≤40岁、肿瘤最大径3 cm、多发肿瘤、微血管侵犯等4个因素为18~65岁肝癌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轻人较中年人肝癌切除术后预后差,且肿瘤最大径3cm的年轻肝癌患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肿瘤负荷评分(tumor burden score,TBS)对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连续收治的322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ICC患者资料,随访截止至2014年4月。采用ROC曲线评价TBS预测总体生存率(OS)的准确性。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44.0个月(范围2.7~100.5)。TBS将322例ICC患者分为低、中和高三个预后风险组(104例、176例和42例)。TBS与血清CA199(P=0.004)、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P=0.001)、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P<0.001)、肿瘤最大径(P<0.001)、肿瘤数目(P=0.001)、淋巴结转移(P<0.001)及TNM分期(P<0.001)显著相关。TBS预测ICC患者术后5年O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32(P<0.001),高于NLR≥2...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肝切除手术切缘的距离对肝内胆管癌伴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东方肝胆外科医院306例ICC伴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切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描绘无复发生存(recurrent free survival,RFS)和整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曲线,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 R1组患者39例(12.7%),阴性切缘组(R0)中,≥10 mm为宽切缘组87例和1~9 mm为窄切缘组180例。随访期间,209例(68.3%)患者出现复发。总体的中位和5年的RFS和OS分别为13.8月,24%和21.3月,28%。R1切除提示较差的RFS(P=0.002)和OS(P=0.006)。窄切缘相对于宽切缘提示更低的RFS(P=0.025),而OS(P=0.254)无差别。结论 R1切除是肝内胆管癌伴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推荐肝切除时尽可能保证大于10 mm的手术切缘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国际抗癌联合会(UICC)的TNM分期作为判断巨块型肝内胆管癌预后的标准为人们广泛接受,但胆管壁浆膜侵犯并不是该分期的判定指标。日本肝癌研究组将胆管壁浆膜侵犯列入UICC的TNM分期中的T标准中,建立了新的TNM 分期标准。为研究胆管壁浆膜侵犯是否对巨块型肝内胆管癌术后生存率有影响,为了解新的TNM分期法能否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8.
进行性肝动脉侵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HC)侵周围血管神经的生物学特性和术后经导管肝动脉灌注(TAI)对HC的辅助疗效。方法 外科治疗26例HC,对行病变胆管切除的8例作术后定期TAI,同时观察肝动脉损害及TAI的效果。结果 20例行病变胆管切队乇除率77%。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的结果显示,8例HC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动脉锓犯,常规的术前检查方法无法确定这种损害。其临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7年间诊断肝内胆管癌(ICC)并接受手术治疗病人的治疗及预后情况,探讨术中淋巴结清扫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经手术治疗的265例ICC病人资料。结果 共纳入265例病人,男性175例,女性90例。年龄22~86岁,中位年龄56.5岁。中位随访时间33.5个月。全部病人1、2、3年无瘤存活率分别为50%、29%、20%,中位无瘤生存时间11.9个月;1、2、3年总存活率分别为 77%、47%、36%,总中位生存时间22.8个月。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人无瘤生存的影响因素包括糖尿病史、术前CA19-9高水平、肿瘤直径≥5 cm、肿瘤周边子灶、淋巴结是否清扫;病人总体生存的影响因素包括术前CA19-9高水平、肿瘤直径≥5 cm、血管侵犯、淋巴结是否清扫。分组对比经倾向评分匹配(PSM)后,淋巴结清扫组及未清扫组各77例。1、2、3年无瘤存活率:清扫组68%、47%、36% vs.未清扫组31%、13%、6%(P<0.05),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清扫组22.2个月 vs.未清扫组9.2个月。1、2、3年总存活率:清扫组91%、75%、56% vs.未清扫组71%、30%、21%(P<0.05),中位总生存时间:清扫组46.8个月vs.未清扫组17.0个月。剔除清扫组淋巴结阳性病人,比较清扫组中淋巴结病理学诊断阴性与未清扫病人生存情况,PSM后:清扫淋巴结阴性组及未清扫组各50例。1、2、3年无瘤存活率:清扫淋巴结阴性组77%、60%、52% vs.未清扫组32%、22%、15%(P<0.05),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清扫淋巴结阴性组38.1个月vs.未清扫组9.0个月。1、2、3年总存活率:清扫淋巴结阴性组94%、82%、74% vs.未清扫组68%、40%、28%,(P<0.05),中位总生存时间:清扫淋巴结阴性组54.0个月vs.未清扫组18.9个月。病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 cm、术前CA19-9高水平是影响病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中淋巴结清扫可改善ICC病人预后。术前无法明确淋巴结转移,但评估肿瘤可行根治性切除的ICC病人,伴随术前CA19-9水平较高、肿瘤直径较大时,术中应积极常规进行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肝内胆管癌(ICC)是一种预后差的高度恶性肿瘤。在临床上,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但患者术后复发率高,而且近30年来其发病率持续上升。肿瘤大小作为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对患者的生存预后有着显著影响。本研究探讨肿瘤大小对单发ICC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预后评估,从而指导治疗决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7年12月中国13家医院654例接受根治性切除术且术后病理学诊断为IC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通过Cox回归分析I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肿瘤大小患者之间总体生存(OS)的差异。结果:最终纳入307例患者,其中肿瘤大小≤3 cm 40例(13.03%),肿瘤大小>5 cm 177例(57.65%),肿瘤大小>3~5 cm 90例(29.32%)。Cox回归分析显示,切缘状态、病理淋巴结状态、卫星灶、肿瘤大小>5 cm是单发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肿瘤大小≤3 cm的患者1、3、5年OS率分别为83.3%、73....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肝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的治疗效果,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4年12月我院肝移植中心单个治疗组手术切除肝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 ,分析影响病人预后的因素。结果:166例肝门胆管癌病人接受治疗,其中127例经手术切除,切除率为76.5%。手术切除病人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0%、34.0%、20.0%。中位生存时间为22.9个月。术后发生并发症共35例(27.6%),其中死亡3例,2例为肝功能衰竭,1例为消化道大出血,死亡率为2.4%。单因素Log-Rank检测结果显示,手术切缘(χ~2=50.30,P<0.001)为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切缘阳性及肿瘤TNM分期差为肝门胆管癌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结论:肝门胆管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根治性切除(R0切除)是改善病人预后的最佳选择,扩大手术切除范围可提高R0切除率,但需充分的术前评估和准备,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肝脏手术切缘对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病人预后的影响,并探索ICC切缘推荐距离。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北京肿瘤医院肝胆外科IC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影响ICC预后的危险因素,并用Kaplan-Meier方法制作无复发生存(recurrent free survival,RFS)期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期曲线。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分别探索R0切缘距离与OS期和RFS期的关系,并探索手术切缘推荐距离。结果:本研究共71例病人,随访2~107个月,中位RFS期8个月,中位OS期17个月。1、3、5年的RFS率分别为35%、20%、10%,OS率分别为68%、38%、23%。Cox回归分析发现,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分期、手术切缘、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糖类抗原19-9(carbohydr...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价值及获益人群。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国10家三甲医院接受意向性根治性切除术的685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355例,女性330例;年龄[ M(IQR)]59(14)岁(范围:22~83...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淋巴结清扫(LND)对肝内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检索2012年1月至2022年10月间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万方数据、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文献,将肝内胆管癌手术治疗患者分为淋巴结清扫组(LND+组)及未行淋巴结清扫组(LND-组)。分析LND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21篇文献5 449例患者。LND并未改善患者总生存期(OS),清扫淋巴结阳性组(N1组)患者OS低于LND-组(HR=2.75,95%CI:1.73~4.36,P<0.05),清扫淋巴结阴性组(N0组)患者OS高于N1组患者(HR=0.35,95%CI:0.31~0.40,P<0.001),与LND-组患者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结果提示,LND能显著提高R0切除亚组中患者的OS(HR=0.60,95%CI:0.44~0.81,P<0.01),但并不能改善临床淋巴结阴性亚组和非R0切除亚组患者的OS;R0切除亚组中,N0组患者OS高于LND-组(HR=0.75,95%CI:0.58~0.97,P<0.05)。LND+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影响肝门胆管癌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1999年10月至2008年5月期间71例肝门胆管癌病例资料.结果 多因素生存回归分析提示,血清CEA水平(x2=14.56,P=0.004)、手术方式(x2=22.49,P<0.001)、TNM分期(x2=12.31,P=0.005)与肝门胆管癌预后显著相关.血清CEA升高者和正常者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7.1±5.6)个月和(10.6±7.4)个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单纯引流及未经治疗者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7.1±9.6)个月、(10.6±4.2)个月、(7.4±2.5)个月、(3.4±1.4)个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I期、II期、III期、IVa期、IVb期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8.5±5.9)个月、(16.7±10.0)个月、(13.2±8.7)个月、(10.9±7.4)个月、(8.3±6.3)个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术前血清CEA正常、根治性手术切除、分期较早的患者肝门胆管癌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血清维生素D水平对无法进行手术的晚期肝内胆管癌病人的预后和化疗敏感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41例无法手术的晚期肝内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按照实体瘤评价标准(RECIST 1.1版)对病人化疗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以及生存曲线明确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淋巴结清扫(lymph node dissection, LND)对术前影像学诊断淋巴结阴性的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普通外科行根治性手术且术前影像学诊断淋巴结阴性的ICC病人临床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减少选择偏倚,比较淋巴结清扫组(LND组)与淋巴结未清扫组(NLND组)病人的术后短期及长期疗效。结果 研究共纳入影像学诊断淋巴结阴性ICC病人92例,其中LND组43例,NLND组49例。PSM后每组各36例,两组手术时间[(347.2±258.3) min比(306.1±273.7) 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78%(10/36)比22.22%(8/36)]和术后住院时间[(12.05±9.48) d比(11.81±4.72) 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ND组术中出血量多于NLND组[(265.61±98.52) mL比(220.47±96.53) mL,t=2.421,P=0.04...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术前外周血反映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对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病人预后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因肝内胆管癌行根治性切除术的124例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ROC曲线确定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指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从转录组学层面研究肝内胆管癌(ICC)发生异常的生物学通路并发现与ICC预后相关的基因.方法 通过t检验和倍数变化法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对相关基因进行KEGG功能富集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通过计算每个节点的度、介数和接近中心性来寻找网络的Hub节点;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Kaplan...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 在过去,大血管(门静脉、下腔静脉等)侵犯被认为是肝内胆管癌(ICC)根治性切除的禁忌证,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目前肝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安全性逐渐被认可,但其疗效如何尚无定论。因此,本研究通过国内多中心数据探讨ICC并血管侵犯患者肝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安全性和疗效,以及术后辅助治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21年6月国内12家三甲医院收治的1 040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IC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未发生血管侵犯872例,血管侵犯168例(其中行联合血管切除重建35例,行常规ICC根治术未行血管切除133例)。分析全组及不同类型患者的总生存(OS)时间;在血管侵犯的患者中,分析血管切除重建对患者的主要临床指标与OS时间的影响,以及术后辅助治疗对患者OS时间的影响。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OS时间为18(9.4~30.6)个月,无血管侵犯患者中位OS时间为18.51(10~32)个月,血管侵犯患者中,未血管切除患者中位OS时间为16.3(9.4~28)个月,血管切除患者中位OS时间为10(5.5~21.6)个月。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血管侵犯患者无论是否行血管切除,OS时间均低于无血管侵犯患者(均P<0.05),血管切除重建对血管侵犯患者的OS无明显改善作用(P=0.662);两两1∶1倾向评分匹配后分析显示,血管侵犯患者无论是否行血管切除,中位OS时间均低于无血管侵犯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血管侵犯vs.血管切除:26个月vs. 21.8个月,P=0.087;无血管侵犯vs.未血管切除:27个月vs. 16个月,P=0.068),血管切除重建对血管侵犯患者的OS无明显改善作用(P=0.293)。在血管侵犯的患者中,血管切除重建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长于未血管切除患者(均P<0.05),而术后并发症等其他临床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同种类型血管侵犯患者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切除重建对不同类型的血管侵犯患者的OS均无改善作用(均P>0.05);无论是否行血管切除重建,术后辅助治疗对患者的OS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管侵犯是I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血管切除重建不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且可能增加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对血管侵犯是ICC患者术后进行辅助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