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1]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常与椎间盘突出并钙化、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骨化等难鉴别。本院自2000年6月-2006年5月共手术治疗16例患者,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就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1临床资料本组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19~51岁,平均36岁;病程3个月~15年;16例患者中13例均有反复发作的腰痛及下肢疼痛或麻木,其中双侧8例,单侧5例;3例合并下肢神经性间歇性跛行。16例CT扫描均表现椎体后缘骨缺损低密度区和缺损后缘离断骨片后移突入椎管,压迫硬膜囊和神经根。矢壮位重… 相似文献
2.
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横断位、矢状位CT表现,探讨其发病机制和命名。方法对18例患者共19个部位进行CT扫描并进行矢状位重建。结果突出的椎间盘和离断的骨片突入椎管,横断位显示骨片后移,相对应的缺损区有髓核组织充填;矢状位上有15个显示离断骨片呈条状后翘,与椎体后缘形成一“V”形缺损区,4个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15个与椎体离断;4个仍然相连。椎体后缘有骨性缺损,缺损边缘硬化。结论其主要的发病机制是椎间盘突出对椎体后缘的挤压,骨片离断是椎间盘突出的继发改变,建议用“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这一称谓。 相似文献
3.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有特殊的病理生理机制,解剖以及影像学上表现特异,除了对命名、致病机制有争议外,其外科治疗策略亦存在不同的见解。由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致病特点,病理改变复杂而缓慢,脊髓及神经受压时间长,局部炎症造成瘢痕粘连,手术切除骨块存在较大难度,尤其当病变节段位于具有特殊解剖结构的胸腰段时,更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目前,对于手术中是否固定、融合以及采用何种手术入路,临床上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目的是了解该疾病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997年6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51例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无明显侧隐窝狭窄且离断骨块较小者17例,采用开窗、半椎板切除摘除骨块与髓核;伴有明显侧隐窝狭窄者10例,在扩大开窗、摘除骨块与髓核的同时切除关节突内缘、扩大神经根管;中央型或旁中央型者(或部分合并有椎管狭窄者)21例,采用双侧开窗切除突出椎间盘和离断骨块;离断骨块较大、累及椎管前方大部分或黄韧带增厚伴明显椎管狭窄者3例,采用全椎板切除骨块与髓核、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PLF)。应用JOA评分及改善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随访6个月-9年6个月,平均3年6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4.48分,末次随访时平均14.5分,改善率为95.2%;优良率为94.1%。3例伴有马尾神经损伤患者,末次随访时症状大部分消失;其中1例有排尿排便障碍患者,大小便功能明显改善。行PLF的3例患者X线检查显示植骨融合率100%,融合节段稳定。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摘除突出椎间盘及后缘骨块,彻底解除突出物对神经根和马尾神经的压迫,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撑开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腰椎后缘离断症使用撑开型椎间融合器进行手术治疗。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患者症状进行评定,观察融合率和并发症。结果 21例均获12~39个月随访,融合率100%。术后优良率及末次随访优良率分别为92.8%及91.1%,未发生融合器脱出、塌陷、移位等并发症。结论撑开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腰椎生物力学功能恢复好,无须辅助后路椎弓钉固定即可达到即刻的腰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腰椎椎体后缘离断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探讨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总结10例腰椎后缘离断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患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手术方法选择。结果 10例患中,6例表现为单侧腰腿痛,4例为双侧;4例合并间歇性跛行,其中2例伴有马尾神经受压。CT检查显示全部病例腰椎椎体后缘形成突向椎管内的骨块,其相应的椎体后角骨缺损区为椎间盘髓核组织,其中7例椎间盘突出物超过椎体后缘骨。10例均行手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其中6例同时行离断骨块切除。全部病例经3~36个月随访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本病发病机理主要还是由于青少年时期椎体后缘环状骨骺变异或损伤逐步引起椎间盘突出的继发改变,最终造成神经根和硬膜囊的压迫。椎体后缘骨块仅部分参与神经根压迫。椎管内神经根及硬膜囊的彻底减压才能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ELD)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posterior apophyseal ring separation, PARS)的手术技巧及短期疗效。方法 纳入PELD治疗的腰椎PARS患者53例,均采用症状较重侧椎间孔入路,通过恰当的手术技巧摘除突出椎间盘、摘除全部或部分离断骨块。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2年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患者腰、腿痛改善情况,Oswestry残疾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估腰椎功能改善程度,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无神经损伤、硬膜撕破及感染等并发症。复查CT显示减压良好,离断骨块全部切除32例,部分切除21例。所有患者均获得2年随访,与术前相比,术后腰、腿痛VAS和腰椎ODI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疗效评估优良率为94.34%。结论 PELD治疗腰椎PARS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疗效好等优点,可...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认识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依据,提出治疗及手术要点。方法 8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患者,术前被冠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软骨结节突出4例,后纵韧带骨化2例,2例临床诊断有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存在,术中均见大小不等的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并不相连的浮动骨块。结果 8例病人全部手术治疗,术后疼痛症状消失。随访4~18个月,只有2例患者诉残留阴雨天腰部酸痛症状。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在CT扫描见突出物合并有骨化块时,要仔细分析有无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的现象。清晰的腰椎正侧位X线片,病椎间隙CT轴位扫描有助于术前诊断。卧床休息,一般不做牵引及推拿,手术宜采取椎板双侧开窗以求完整切除骨块。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将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分为侧方型及中央型,采用椎板拉钩法的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12例,均为男性;年龄23~40岁,平均30岁;病程17.9个月。侧方型10例,其中离断骨块位于L4椎体后下缘1例,L5椎体后上缘3例,S1椎体后上缘6例,均合并同侧椎间盘突出;中央型2例,离断骨块均位于S1椎体后上缘。侧方型采用单侧椎板间开窗,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摘除椎体后缘骨块;中央型采用双侧椎板间开窗,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摘除椎体后缘骨块。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12~36个月,平均22.5个月,按照Macnab术后评定标准:优10例,良2例。结论: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的优点,可完整摘除椎体后缘骨块,是一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应用完全内镜技术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性总结 2008年 8月至 2009年 2月应用完全内镜技术治疗的 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 根据开展手术时间分为三组(早期组、中期组和后期组), 每组各 10例患者, 学习曲线评价内容包括手术时间、住: 时间、腿痛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1.61±0.22)年(1.2~2年)。三组完全内镜患者术中出血量均可忽略不计, 且无术后感染和复发病例出现。与早期组比较, 中期组手术时间明显减少(P0.05)。早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12.5%, 中期组为 10%, 后期组无。早期组有 2例转为开放手术, 而中期和后期组无转为开放手术病例。结论应用完全内镜技术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与微创结果, 但陡峭的学习曲线需引起关注。术者的微创手术经验与合理的病例选择有助于缩短学习曲线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Yue Zhou MD Min Wang MD Jian Wang MD Tong‐wei Chu MD Zheng‐feng Zhang MD PhD Chang‐qing Li MD 《Orthopaedic Surgery》2009,1(3):171-175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MED)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over a five‐year follow‐up period.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00 and December 2002, 275 patients were accepted for MED in our hospital. A retrospective review was carried out on 151 of these cases with a mean of five years follow‐up. The study helped us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this technique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diseases. Modified MacNab criteria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clinical outcome, and the disc‐height ratio was assessed radiographically according to the Mochida's method.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modified MacNab criteria, 78.8% of patients were rated as excellent, 13.2% as good, 4.6% as fair, and 3.3% as poor. Complications included five revision surgeries due to recurrence of herniation, five dural lacerations during operation, and three cases of vertebral/disc infection. The average disc‐height ratio was 76.25%. Approximately 57% of the patients maintained their primary engagement. Conclusion: MED is both feasible and efficacious for the management of lumbar disc disease. On the basis of the present study it is concluded that MED is better than open discectomy (OD).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研究手术显微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icrosurgical lumbar discectomy, MSLD)与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M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特点与疗效。方法 2006年 1月至 2009年 12月, 90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 MSLD组与 MED组各 450例, 术后分别平均随访 36个月和 38个月。比较两组手术病例的平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住: 天数及恢复情况。结果 MSLD组及 MED组的切口长度分别为(3.8±1.1) cm和(2.4±0.7) cm, 手术时间分别为(51.0±14.2) min和(62.0±16.3) min, 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0±35) ml和(106±43) ml, 以上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 MSLD组及 MED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改善率和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MSLD组硬脊膜撕裂、急性竖脊肌血肿、神经根及马尾损伤等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 MED组(P< 0.01)。两组均未出现定位错误、大血管损伤和术后感染。结论 MSLD与 M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 但 MSLD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学习曲线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年来手术治疗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1441例,将其分为巨大型172例、普通型1269例,随访记录其发病年龄、性别、症状特点、突出形态、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术后疗效、术后复发率等,并行统计学对比分析2组在各方面的异同。结果1441例患者资料完整,总体男女比2.99∶1,平均年龄43.4岁。2组之间比较:平均年龄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性别比例均为男性好发,巨大型组男女比明显低于普通型组(P<0.05);平均病程巨大型组明显短于普通型组(P<0.05);巨大型组与普通型组相比,双侧症状更多、肌力下降者更多、马尾综合征更多、中央型比例更高、椎间盘脱出者更多(P<0.01);巨大型组中实施双侧减压明显高于普通型组(P<0.0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率、切口感染率、深部感染率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优良率分别为94.12%、93.78%,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率巨大型组明显低于普通型组(P<0.05)。结论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与普通型相比有截然不同的临床特点,其手术治疗可达到等同于普通型的良好疗效,术后复发率低于普通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文献
15.
术后重症腰椎间盘炎治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目的探讨重症腰椎间盘炎的有效、省时、经济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10月~2000年10月诊治的15例重症腰椎间盘炎患者的治疗过程,比较前路经腹膜后入路病变间隙残余椎间盘切除术和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法在疗效、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方面的差异。结果经保守治疗组症状持续时间平均3.8个月(3~5个月),住院时间平均1.5个月(1~3个月),住院费用平均3.25万元(2~6万元);手术治疗组在术后3~5d严重腰痛明显缓解,不需再使用止痛剂,住院时间平均16.5d(14~23d),住院费用平均0.8万元(0.6~1.5万元)。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重症腰椎间盘炎患者采用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法疗效差、费用高、住院时间长;而采用前路经腹膜后病变间隙残余椎间盘切除术则能迅速解除症状、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费用,是治疗重症腰椎间盘炎最为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成形手术器械的研制, 分析经皮腰椎间孔成形、经椎间孔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方法应用自制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成形器械, 以腰椎间孔扩大成形、经椎间孔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 56例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3-4节段 7例, L4-5节段 30例, 5S1节段 19例。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 36个月内腰痛及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的变化及术后 36个月时的 Macnab功能评分。结果 5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 手术时间 40~120 min(平均 60 min), 术中出血量 20~50 ml(平均 30 ml)。 56例患者术后至少随访 36个月。腰痛 VAS: 术前(6.5±2.3)分, 术后 1天(2.2±1.3)分, 术后 3个月(1.8±1.5)分, 术后 12个月(1.4±1.3)分, 术后 36个月(1.5±1.2)分;下肢放射痛 VAS: 术前(8.7±2.3)分,术后 1天(1.2±0.8)分, 术后 3个月(0.7±0.6)分, 术后 12个月(0.5±0.3)分, 术后 36个月(0.8±0.5)分;术后各时间点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 0.01)。 按照 Macnab评分标准, 36个月随访时, 44例优, 10例良, 2例可, 优良率为 96.4%。仅 5例于术后 1周出现下肢”日光烧灼综合征”, 均为 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经过脉冲电刺激治疗 1周后缓解。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腰椎间孔成形、经椎间孔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是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安全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再次腰椎间盘摘除术与初次髓核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1月~2007年1月,因腰椎间盘术后复发再次行髓核摘除术的患者共31例,其中21例首次手术在本院施行者作为对照组。统计再手术患者症状缓解期,椎间盘突出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症状改善优良率,采用t检验及,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随访6~48个月,首次术后症状缓解期平均为85个月,同侧复发22例,对侧复发9例。首次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等指标均小于再次手术组(P〈0.05);平均住院日及症状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单纯椎间盘突出不合并椎管狭窄以及椎节不稳者,单纯行髓核摘除术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疗纤维环成形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08年7月手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7例,于术后1周及1年随访,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 scale,VAS)评分及改良的Macnab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及术后1年VAS评分较术前分别有明显好转,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改良的Macnab疗效评价标准,术后1周优良率达93.0%,术后1年优良率达94.7%。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疗纤维环成形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术后1年内疗效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观察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单纯髓核摘除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 1988年11月~2003年6月因腰椎椎间盘突出行单纯髓核摘除术且随访≥10年的患者共54例。采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标准,比较不同随访时间的疗效。结果依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54例患者总优良率为83.3%,开窗组、半椎板组和全椎板组优良率分别为83.3%、88.9%、66.7%,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JOA评分为7.86±4.31分,术后为22.86±6.59分。3组JOA改善率分别为(71.99±28.64)%、(72.43±21.85)%、(67.02±44.68)%,3组间JOA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长期随访可获得良好疗效,且开窗、半椎板切除和全椎板切除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