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发育迟滞伴语言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精神发育迟滞伴语言障碍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语言训练及特殊教育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疗程共3个月。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语言发育商、语言理解发育商及语言表达发育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语言发育商、语言理解发育商、语言表达发育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的语言发育商、语言理解发育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发育迟滞伴语言障碍患儿,可促进其语言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方案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抑郁症伴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0例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分为A组、B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rTMS治疗;A组采用单纯左侧高频iTBS模式,B组采用左侧高频iTBS模式加右侧低频刺激模式。连续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的睡眠相关指标、PSQI评分、SDS评分。结果治疗后,B组的睡眠时间长于A组,入睡时间、觉醒次数次均显著少于A组(P<0.05)。治疗后,B组的PSQI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的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有效改善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抑郁状况;双侧刺激可更有效地延长患者的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及入睡时间,改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时带有焦虑症状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把41例进行rTMS(1Hz)治疗的焦虑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合并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另一绑单独使用rTMS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o结论:单独使用低频rTMS治疗可能改善患者的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小儿脑性瘫痪(CP)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98例CP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6例),给予Bobath及Vojta神经发育学治疗法、经络导平、按摩等综合治疗,观察组患儿同时使用rTMS.采用Gesell发育量表测评两组发育商(DQ),比较两组间疗效差异及大运动、精细动作、言语能力、反应等各区DQ值.结果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各区DQ分值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提高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抑郁患者实施重复高频经颅磁刺激治疗的价值.方法:取2015年10月~2019年10月接收的100例抑郁患者,研究以随机法分为2组,对照组(n=50,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n=50,重复高频经颅磁刺激+常规药物治疗),对比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94.00%)较对照组(80.00%)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运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其行为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2019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1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和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各59例。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92%)高于对照组(77.97%),P<0.05;治疗后,观察组WMS评分高于对照组,阳性、阴性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高、SAS、SDS评分均较低,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运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以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40例.低频组给予低频rTMS联合利培酮口服液治疗,高频组给予高频rTMS联合利培酮口服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培酮口服液治疗.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三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神经损伤患儿的早期干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46例脑损伤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基础干预,观察组同时加用rTMS,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3个小疗程后对患儿进行相关功能评价。结果 治疗前后比较显示,两组GMFM-88量表、Peabody量表的GMQ及FMQ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GMFM-88量表、Peabody量表的GMQ及FMQ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明显,其中Peabody量表的GMQ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睡眠总体印象、夜间觉醒/哭闹次数较治疗前好转(P<0.05)。午睡时间、晚间入睡困难、夜间睡眠时间、早晨醒后哭闹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神经损伤患儿的脑功能康复有一定的效果,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9.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在经颅磁刺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神经电生理技术,已应用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治疗,并取得一定疗效.现就rTMS对儿童抽动障碍(TD)的治疗新进展,及其安全性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赵峥  何艳  张长军  杨勇锋  王鹏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2):5175-5177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及其副作用。方法:将58例产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文拉法辛缓释片75 mg/d顿服,疗程4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以30%刺激强度刺激患者左额叶背外侧,频率为10 Hz,每日1次,连续治疗5点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天,连续治疗4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后1、2、4周末采用HAMD量表评定抑郁症状,采用TESS量表评定副反应。结果:58例患者均完成治疗,两组HAMD评分在治疗2周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在治疗第1周末即显示明显疗效(P<0.01)。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观察到明显的副反应。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文拉法辛治疗产后抑郁症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语言发育障碍患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间在河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住院的患儿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选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研制的汉语版S-S语言发育迟缓评价法,分别对不同组别患儿在治疗前后进行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基本操作能力、交流态度、发育商和语言发育商对比评定。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疗效(95.35%)明显优于对照组(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8,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儿发育商、语言发育商均显著升高,且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7,5.009,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早期干预语言发育障碍的新型电生理技术,联合康复训练对语言发育能力改善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重复经颅磁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偏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为重复经颅磁结合体外冲击波在偏瘫患儿康复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深圳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收治的偏瘫患儿6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及体外冲击波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重复经颅磁干预。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患侧下肢肌张力评估,足底压力、足底面积以及GMFM-88评估。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组内的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有降低(t=4.521、3.789),足底压力(t=8.412、7.354)、足底面积明显增大(t=4.585、10.251),GMFM-88项D区(t=11.247、9.254)和E区得分均有提高(t=8.738、6.2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较对照组肌张力明显降低,足底压力、足底面积、GMFM-88项D区和E区的得分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13、5.134、4.233、8.646、7.463,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偏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功能电刺激(FES)对全面发育迟缓(GDD)患儿的疗效,为改善GDD患儿语言康复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 以2020年1月—2022年4月在南宁市妇幼保健院所就诊的54例GDD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予康复训练+rTMS干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FES干预,在干预前后进行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评定发育商数(DQ)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儿一般资料与Gesell评定5个维度D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6个月的干预后两组患儿Gesell评定5个维度DQ值较干预前均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言语能维度DQ为(51.11±18.84),高于对照组的(40.93±15.4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71,P=0.034),干预后实验组言语能疗效显效率(55.6%)与有效率(29.6%)均高于对照组(显效率14.8%,有效率22.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963,P<0.001)。结论 rTMS联合FES的“中枢-外周”协同模式可明显改善GDD患儿的语言发展,降低家庭与社会的长期治疗成本。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抑郁症的患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措施,重点从神经机制和疗效预测方面分析了近年来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分析了rTMS主要是通过改善大脑网络异常连接来治疗抑郁症,同时发现了亚属扣带回(subgenual cingulate gyrus,SCG)皮层的基线连接对r TMS疗效预测具有重要作用。总结了rTMS抗抑郁治疗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指出了未来应着重于在多模式影像预测因子选择、rTMS参数设置和脑部刺激靶点选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探索r TMS的抗抑郁机制和改善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流速度的影响以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132位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受试者随机分入药物治疗组(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组、丁洛地尔+阿司匹林组)和高频rTMS联合药物(丁洛地尔+阿司匹林)治疗组,并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观察其椎基底动脉脑血流速度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患者入高频rTMS+药物治疗组其rT-MS后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systolicvelocity,Vs)较药物治疗的3组增加明显(P〈0.05),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diastolicve-locity,Vd)较对照组、阿司匹林组药物治疗组增加(P〈0.05)比较丁洛地尔+阿司匹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较药物治疗的3组增加,刺激过程中无明显不适。结论 rTMS能增加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脑血流,改善症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高频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和LF-rTMS)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受损伤半球的HF-rTMS,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于未受损半球接受伪刺激,观察组接受LF-rTMS。试验前后使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和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儿GMFM-88评分和F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双侧rTMS(BL-rTMS)模式比结合单侧刺激模式更能改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和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双侧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单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的单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0例,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双侧rTMS组、单侧rTMS组、假刺激组,每组各30例.各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rTMS频率为3 Hz,刺激强...  相似文献   

18.
19.
ObjectiveUpper limb paralysis, which is a sequela of stroke, limits patients’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nd lowers quality of lif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 on hemiparetic upper limb functional recovery in chronic stroke patients undergoing low-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occupational therapy.MethodsThe subjects were chronic stroke pati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a two-week inpatient programme including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occupational therapy. There wer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the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 group (11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11 patients who previously participated in the same inpatient programme but without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 selected via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The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 group had 1 h of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 on the median and ulnar nerves during occupational therapy. The outcome measures were the Wolf Motor Function Test, Fugl-Meyer Assessment, and Motor Activity Log.ResultsWolf Motor Function Test, Fugl-Meyer Assessment, and Motor Activity Log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after the intervention in the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 group. Particularly, the Fugl-Meyer Assessment hand sco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the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 group compared to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median change: 2 versus 0; p = 0.021, r = 0.49).ConclusionThe combined use of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 with occupational therapy after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may result in a better functional recovery of in hemiparetic upper limb.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 with stimulation above the sensory threshold and below the motor threshold is easy to combine with occupational therapy upper limb function training and is therefore clinically usefu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