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2013年12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肠结核并发肠梗阻,进行二次手术治疗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患者中,男7例,女5例,年龄16~63岁,中位年龄32岁;均在术中或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肠结核。12例患者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术式包括:发生完全性肠梗阻6例,其中行开腹肠粘连松解术4例,肠管部分切除一期吻合术2例;发生腹腔或盆腔脓肿无局限倾向而引起腹膜炎2例,均行开腹脓肿清除、腹腔引流术;出现肠穿孔4例,其中行肠管切除一期吻合术3例,腹壁双口造瘘、机体好转后行二期手术1例。12例患者术后均给予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随访6个月均未再次出现肠梗阻。笔者认为,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及手术前后正规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是治愈结核性肠梗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46例儿童结核病延误诊断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延误诊断与首诊医师及就诊单位直接有关。延误天数15至296天,平均41.8天。医生延误129例(88.36%),患者延误17例(11.64%)。首诊于诊所及综合医院125例(85.62%),误诊病种达14种,包括肺炎75例(51.37%)、感冒28例(19.18%),化脓性脑膜炎10例(6.85%),病毒性脑膜炎7例(4.79%)等。未行X线检查者94例(64.38%),咳痰而未行结核菌检查者43例(68.25%,43/63),未行结素试验或结果不明者74例(50.68%),因此,加强首诊医师负责制,提高综合医院医师对儿童结核病的认识,完善实验室检查,有助于缩短延误诊断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肠结核严重并发症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收集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2006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76例肠结核严重并发症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并发单一肠梗阻者132例(75.0%)、急性肠穿孔者16例(9.1%)、慢性肠瘘者7例(4.0%)、肠出血者4例(2.3%),以及肠梗阻+肠穿孔6例(3.4%)、肠梗阻+肠瘘者11例(6.3%)。分析所有患者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治疗、随访结果等。结果 本组行急诊手术者31例(17.6%);96例(54.5%)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经保守治疗48~72h后,梗阻症状无改善而行手术治疗;31例(17.6%)不完全性肠梗阻、18例(10.2%)慢性肠瘘患者经规范抗结核治疗效果不佳后行手术治疗。132例并发单一肠梗阻患者均行肠粘连松解及部分小肠切除术,4例因腹腔广泛致密粘连中途放弃手术,11例行部分小肠切除术患者先行小肠造口,二期再行还纳手术。40例并发肠梗阻+急性肠穿孔或慢性肠瘘的患者均行部分肠切除术,17例有肠梗阻者同时行肠粘连松解术,12例行小肠造口术。4例肠出血患者均行部分肠切除,均同时行小肠造口术。176例手术患者中,20例(11.4%)出现早期手术并发症,其中肠瘘2例、肠出血1例、腹腔或盆腔脓肿3例、肺部感染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伤口感染8例,均通过抗感染、抗凝及换药等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死亡2例,死亡率为1.1%(2/176)。8例失访,166例随访12~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8±4.2)个月,随访率为95.4%(166/174)。术后3个月内肠结核临床症状完全缓解143例(86.1%,143/166),因再次肠梗阻、肠穿孔或肠瘘行二次手术8例(4.8%,8/166),随访期间出现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症状长期不能缓解15例(9.0%,15/166)。结论 肠结核一旦出现严重并发症应及时手术治疗,准确的手术时机、合理的手术方式及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是保证肠结核严重并发症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调查分析四年中426例经病理证实的延误诊断的晚期肺癌。结果发现延误诊断与首诊医师、就诊单位直接有关。从而提示早发现早治疗肺癌病人,必须加强普及宣传教育,促使有症状者及时就诊,必须加强首诊负责制,对肺癌高危人群倍加关注。必须加强基层医疗单位诊断水平和设施,建全各级肺癌防治网。抓住以上几个重要环节,则可缩短延误诊断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儿童结核性胸膜炎的特点,减少误诊,并探讨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3~1999年我院住院资料完整的22例儿童结核性胸膜炎采用回顾性分析,并对同期住院资料完整的成人结核性胸膜炎进行随机取样,选择了4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儿童结核性胸膜炎以纳差、发热、咳嗽症状较多见,合并症少,药物性肝炎的发生率低,实验室检查提示血结核抗体阳性率低,易延误诊断;PPD试验及胸部CT有助诊断。结论 掌握儿童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特点,综合分析,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1976~1989年,本院鉴别诊断室收治因胸膜炎入院,确诊为结核性胸膜炎(结核组)和癌性转移性胸膜炎(癌病组)共344例,伴胸膜增厚86例。其中结核176例,伴胸膜增厚44例;癌病组168例,伴胸膜增厚42例。为探讨二者的鉴别要点,特做临床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肺隐球菌病是一种吸入隐球菌孢子而引起的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真菌病,易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死率和致残率高。近年肺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肺部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均缺乏特异性,因此极易漏诊、误诊。河北省胸科医院病理科近期会诊一例肺隐球菌病并发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曾在外院就诊时经影像学及临床检查误诊为肺癌,术后病理误诊为肺结核,经我院会诊其病理切片及进行辅助检查(特殊染色、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后最终明确诊断。现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以期提高其诊断水平,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腺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延误诊断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确诊的9例甲状旁腺腺瘤患者的资料。结果 9例中男性4例,女性5例。误诊时间8个月至11年。9例患者均有骨骼系统临床表现,同时兼有泌尿系统、消化系统表现者各有7例和6例。所有患者均有低血磷和血碱性磷酸酶升高,8例有高血钙和高尿钙。7例患者血清甲状旁腺素(PTH)明显升高。^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甲状旁腺显像是最佳定位检查。结论 完整的病史,细致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对于甲状旁腺腺瘤的诊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甲状旁腺腺瘤9例临床特点及延误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腺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延误诊断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确诊的9例甲状旁腺腺瘤患者的资料。结果9例中男性4例,女性5例。误诊时间8个月至11年。9例患者均有骨骼系统临床表现,同时兼有泌尿系统、消化系统表现者各有7例和6例。所有患者均有低血磷和血碱性磷酸酶升高,8例有高血钙和高尿钙。7例患者血清甲状旁腺素(PTH)明显升高。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甲状旁腺显像是最佳定位检查。结论完整的病史,细致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对于甲状旁腺腺瘤的诊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减少直肠、肛门周围结核病(本文主要指直肠、肛门周围脓肿和肛瘘)的延误诊断。方法本文对9例直肠、肛门周围结核病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直肠、肛门周围脓肿和肛瘘病人,常规内科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应考虑有结核病的可能,规律全身抗结核治疗及局部用药,可取得较好疗效。结论提高医生对结核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1.
营养不良是影响结核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随着糖尿病、HIV感染等患者并发结核病及耐药结核病逐渐增多,使得营养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关注。多项临床研究证据表明,在结核病患者治疗期间应用某些营养物质或免疫增强剂能够提高结核病患者的免疫力,促进结核病灶的钙化和修复,减少并发肺部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降低结核病的死亡率。临床营养的地位也已从营养支持逐渐向营养治疗转变。  相似文献   

12.
营养不良是影响结核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随着糖尿病、HIV感染等患者并发结核病及耐药结核病逐渐增多,使得营养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关注。多项临床研究证据表明,在结核病患者治疗期间应用某些营养物质或免疫增强剂能够提高结核病患者的免疫力,促进结核病灶的钙化和修复,减少并发肺部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降低结核病的死亡率。临床营养的地位也已从营养支持逐渐向营养治疗转变。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研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生化检测结果及其动态变化特点,探讨其对临床判断患者病情的指导意义。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河北省胸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入院的确定诊断和可能诊断(Thwaites诊断标准)的46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对患者脑脊液生化指标[包括氯化物、蛋白、葡萄糖、腺苷脱氨酶(ADA)]、病情分级[按照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RC)的分期标准:Ⅰ期、Ⅱ期和Ⅲ期]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及对治疗过程中脑脊液生化检测指标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进行探讨。结果 仅脑脊液ADA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随MRC分期增高而明显增高,分别为:Ⅰ期2.00(1.00,5.50)U/L;Ⅱ期3.00(2.00,5.75)U/L;Ⅲ期7.50(4.33,10.00)U/L(H=6.695,P=0.035)。经不同分期两两比较后发现,Ⅲ期患者脑脊液ADA、氯化物水平 [102.70(98.10,115.45)mmol/L]明显高于Ⅰ期患者的ADA和氯化物[118.00(111.80,122.60)mmol/L](U=13.609,P=0.033;U=2.122,P=0.035)。46例患者经规范治疗后脑脊液生化指标均逐渐好转,表现为在治疗1、2、4周时脑脊液氯化物分别为118.10(110.30,121.55)、120.00(115.93,122.55)、121.95(117.78,125.90)mmol/L;葡萄糖分别为2.48(2.11,2.91)、2.79(2.31,3.35)、3.03(2.49,3.43)mmol/L;均较入院时[分别为114.75(103.05,118.55)、2.14(1.67,2.99)mmol/L]明显升高(χ 2=34.103、27.642,P值均<0.01);而蛋白[分别为0.62(0.34,0.93)、0.48(0.26,0.85)、0.47(0.27,0.80)g/L]、ADA[分别为2.50(1.00,5.25)、2.00(1.00,4.00)、1.00(1.00,2.00)U/L]均较入院时[分别为0.95(0.56,1.34)g/L、3.50 (2.00,7.25)U/L]明显降低(χ 2=29.221、26.209,P值均<0.01)。从治疗过程看,相较于入院时的各项指标,治疗1周后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t=0.609、0.565、0.228、0.359,P值均>0.05);治疗2周后的各项指标开始有明显变化(t=1.076、1.239、0.946、0.761,P值均<0.05);在治疗4周时,各项指标水平也明显高于入院时(t=1.489、1.152、1.261、1.228,P值均<0.01),但与治疗第2周时的氯化物、蛋白、葡萄糖、ADA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413、0.087、0.315、0.467,P值均>0.05)。相较于治疗1周时的各项指标,治疗4周时的葡萄糖和氯化物明显增高(t=1.033,P=0.001;t=0.880,P=0.006)、ADA明显降低(t=0.870,P=0.007),而蛋白无明显变化(t=0.587,P=0.175)。结论 脑脊液ADA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动态检测脑脊液生化指标有助于评估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5.
16.
搜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武汉市肺科医院住院的635例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筛查1242名家庭接触者活动性肺结核的检出率。家庭接触者中活动性肺结核检出率为1.69%(21/1242)。家庭接触者中配偶、父母、子女或其他亲属活动性肺结核检出率分别为 1.51%(7/464)、3.66%(9/246)和0.94%(5/532),父母的肺结核检出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036,P=0.008)。荧光染色分枝杆菌阳性、+、++、+++、++++患者家庭接触者检出率分别为0.60%(2/334)、0.50%(2/401)、1.11%(3/271)、4.32%(6/139)、8.25%(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7.232,P=0.000)。初治涂阳肺结核并发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的家庭接触者活动性肺结核检出率为3.01%(10/332)。当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痰菌量大、并发气管支气管结核,或接触者为患者父母则更易被传染。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了解我国六省(自治区)全球基金项目地区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诊断、治疗、转归情况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骨关节结核并发皮肤结核非常罕见,临床早期诊断困难。作者通过临床多学科协作诊治1例全身多发性骨关节结核并发皮肤结核患者,对诊治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希望增强临床医生对不典型多发性骨关节结核并发皮肤结核的重视与认识,同时提高诊断与治疗能力,以利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每日唤醒执行量表》在机械通气镇静肺结核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规范临床护理路径提供依据。方法 搜集2017年1—6月(量表实施前)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结核监护室收治的经临床综合诊断确诊为肺结核的127例患者,其中92例患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参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将入选的49例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选取30例为对照组,在监护室期间实施常规每日唤醒护理措施;按照相同方法搜集2017年7—12月(量表实施后)我院结核监护室收治的142例经临床综合诊断确诊的肺结核患者,其中110例患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参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将纳入的52例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选取30例为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每日唤醒措施的基础上,使用《每日唤醒执行量表》实施每日唤醒措施并做好记录。观察两组患者镇静剂用药时间、镇静剂总使用量、唤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结核监护室入住时间,以及情绪异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完成结核监护室全程观察。观察组镇静剂用药时间[100.50(72.50,112.75)h]、镇静剂总使用量[110.00(89.00,143.00)mg]、唤醒时间[29.50(21.00,37.75)min]、机械通气时间[119.50(99.25,138.00)h]、结核监护室入住时间[115.00(103.75,170.25)h]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126.50(85.70,172.25)h、152.00(123.00,219.00)mg、35.50(30.75,48.00)min、145.50(123.00,227.00)h、182.00(145.25,253.75)h](Z值分别为2.795、3.408、2.717、2.994、4.081,P值分别为0.005、0.001、0.007、0.003、0.000)。唤醒期间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唤醒349例次和273例次,均未发生意外拔管、坠床等严重不良事件。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唤醒后出现情绪异常、血压异常、人机对抗、心率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67.77%(185/273)和67.34%(235/349)、50.18%(137/273)和47.56%(166/349)、35.90%(98/273)和32.09%(112/349)、25.27%(69/273)和26.36%(92/349)],以及自发呼吸试验成功率 [56.82%(50/88)和68.42%(78/11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13、0.420、0.992、0.094、2.880,P值分别为0.909、0.517、0.319、0.759、0.090)。结论 通过每日唤醒执行量表的规范实施,可有效规范机械通气镇静肺结核患者的护理临床路径,可操作性强,安全实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