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观察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行拔牙掩饰性矫治后软硬组织、牙体长轴的变化。方法 选取2002—2019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采用拔除四颗前磨牙完成掩饰性矫治治疗的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24例,比较其治疗前后的SNA角、SNB角、ANB角、FMA角、SN-MP角、U1-NA角、U1-NA距、U1-SN角、L1-NB角、L1-NB距、L1-MP角、U1-L1角、Ls-E线距、Li-E线距和Z角等15项头影测量参数,并与正常(牙合)的正常参考值进行比较。分析L1-NB距的变化量与其余14项参数的变化量的相关性。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的SNA角、SNB角、U1-NA角、UI-NA距、U1-SN角、L1-NB距、Ls-E线距和Li-E线距减小,SN-MP角、U1-L1角和Z角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患者的SNB角、U1-L1角和Z角较正常参考值小,ANB角、SN-MP角、L1-NB距、L1-MP角、Ls-E线距和Li-E线距较正常参考值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SNB角、U1-NA角、UI-NA距、U1-SN角和Z角较正常参考值小,ANB角、SN-MP角、L1-MP角、U1-L1角和Ls-E线距较正常参考值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后△L1-NB距与△U1-NA角、△U1-NA距、△U1-SN角、△Ls-E线距、△Li-E线距、△L1-NB角、△L1-MP角呈正相关(P<0.05),与△U1-L1角、△Z角呈负相关(P<0.05)。结论 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后上下唇软组织、下前牙牙体长轴均较治疗前改善,上前牙牙体长轴较正常略舌倾,硬组织改善不明显。下前牙的内收量影响上下颌前牙的唇倾度及后移量、上下唇的突度。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骨性Ⅱ类、Ⅲ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弓的形态,为其矫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48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41例,正常牙合个体40例.分别测量其前牙弓相关指标.结果 男性Ⅱ类错(牙合)者下尖牙间宽度、下尖牙牙槽骨宽度小于正常(牙合)者,Ⅲ类错(牙合)者下尖牙区牙槽骨宽度大于正常(牙合)者,上前牙区深度、上颌前牙区深度与宽度比小于正常(牙合)者;女性Ⅱ类错(牙合)者下尖牙间宽度小于正常(牙合)者;Ⅲ类错(牙合)者上尖牙区牙槽骨宽度、上前牙区深度小于正常(牙合)者.结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下颌骨前部发育受限,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上颌骨前部发育受限. 相似文献
4.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之一,患者往往开唇露齿,对口腔功能、颜面美观及心理健康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常伴有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上气道形态在呼吸功能、言语功能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气道形态和颅颌面形态结构之间关系密切。正畸治疗能够改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颅颌面骨骼结构,上气道是其中的一部分,同样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该文针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上气道特征以及不同的矫治方法对上气道形态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骨性Ⅱ类与骨性I类错骀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软组织美学指标的变化差异。方法选取骨性Ⅱ类I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7例及骨性I类双颌前突患者26例,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每位患者均拔除了4颗双尖牙。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软组织美学指标的测量分析。结果骨性Ⅱ类组患者矫治前后上唇倾角(A’Ls—FH)、颏沟倾角(Pg’B'-FH)、Z角和面突角(G—Sn-Pg’)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性I类组患者矫治前后上唇倾角、颏沟倾角和Z角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矫治前后两组在z角、面突角均存在差异。矫治前后两组无论组内或组间面角(NsPg'-FH)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牙矫治对骨性Ⅱ类1分类及骨性I类双颌前突错黯畸形患者面型影响均较大,两组拔牙矫治前后的侧貌差异主要存在于颏部。面角非衡量骨性Ⅱ类1分类及骨性I类双颌前突是患者拔牙矫治前后侧面型变化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7.
[摘要] 目的 了解恒牙列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单纯正畸掩饰性治疗前后(牙合)平面、下颌平面的变化及其相关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恒牙列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NB角平均(-3.33±1.74)°,SN-MP角平均(37.67±4.89)°。拔下颌左右第二或第三恒磨牙,配合下颌颊棚区微种植体支抗或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比较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指标变化情况,分析矫治前后牙颌颅面变化与(牙合)平面、下颌平面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 矫治后ANB角平均增大(1.79±1.62)°;OPP-FH平均减小(2.83±2.92)°,FH-OP平均减小了(2.25±2.13)°,矫治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A-OPP、FH-MP、SN-MP矫治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前面高、前下面高变化与下颌平面变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恒牙列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经过合理的支抗设计,可以得到良好的矫治,患者正侧貌也可一定程度改善,(牙合)平面及下颌平面也可以得到较好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评价直丝弓技术结合微植体支抗和多曲唇弓非拔牙矫治骨性Ⅱ类错骀的牙颌面结构变化,初步探讨其矫治机制。方法13例直丝弓技术结合微植体支抗和多曲唇弓矫治者为实验组,非拔牙设计;15例直丝弓矫治技术配合Ⅱ类颌间牵引矫治者为对照组,拔牙设计。两组均为矢状Ⅱ类、垂直均角骨面型,伴轻、中度牙列拥挤,年龄15~32岁(平均23.6岁)。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两组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变化值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矫治后SNA、ANB角减小,SNB角增大,矫治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矫治后U1-NA、L1-NB减小,U1-L1角和FMA角增大,矫治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丝弓技术配合微植体支抗和多曲唇弓技术可通过A点后退、上牙弓整体内收及在牙弓中获得间隙来矫治骨性Ⅱ类错骀并改善其矢状向不调,并有控制下颌垂直高度,利于下颌逆时针旋转和B点前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性Ⅱ类、Ⅲ类错患者前牙弓的形态,为其矫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骨性Ⅱ类错患者48例,骨性Ⅲ类错患者41例,正常个体40例。分别测量其前牙弓相关指标。结果男性Ⅱ类错者下尖牙间宽度、下尖牙牙槽骨宽度小于正常者,Ⅲ类错者下尖牙区牙槽骨宽度大于正常者,上前牙区深度、上颌前牙区深度与宽度比小于正常者;女性Ⅱ类错者下尖牙间宽度小于正常者;Ⅲ类错者上尖牙区牙槽骨宽度、上前牙区深度小于正常者。结论骨性Ⅱ类错患者下颌骨前部发育受限,骨性Ⅲ类错患者上颌骨前部发育受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量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经拔牙或非拔牙矫治后的牙特征,以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PAR指数分别对采用拔牙或非拔牙矫治的两组青少年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均21例)矫治后的牙模型进行定量测量,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后牙特征的差异。结果矫治后,拔牙组权重PAR总分为(0.62±0.74),非拔牙组为(0.90±1.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PAR各分值两组均较低,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青少年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经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从牙特征方面评价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方法评估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早期恒牙(牙合)正畸治疗拔牙与非拔牙矫治方式对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的影响,进而指导临床矫治的实施。方法收集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早期恒牙(牙合)患者60例,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每组30例,对其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进行测量、对比分析。结果非拔牙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NS-UPW、U-MPW、H-FH、H-VL测量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拔牙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NS-UPW、SPP-SPPW、U-MPW、H-MP测量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非拔牙组与拔牙组治疗后PNS-UPW测量项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测量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安氏Ⅰ类早期恒牙(牙合)患者正畸拔牙矫治对上气道形态的变化无明显影响,对舌骨位置无明显影响,但矢状方向上有产生向后向下的移动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并探讨该技术的矫治效果及要点.方法 应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对18例(女性12例,男性6例,平均年龄15.8岁)Ⅱ类1分类上颌前突患者进行矫治.均拔除4颗第一或第二前磨牙,按照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程序进行矫治.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矫治后,所有患者均达到了矫治目标,ANS角减小,上切牙显著内收,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可显著减少患者上颌突度,有效矫治Ⅱ类1分类上颌前突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舌骨位置的变化。方法选取青少年骨性安氏Ⅰ类牙列拥挤或双牙弓前突患者19例,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疗程22~27个月。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舌骨垂直及水平位置相关指标的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舌骨水平向位置及舌骨垂直向位置的测量指标均增大,多数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安氏Ⅰ类错畸形经过两年的拔牙矫治后舌骨位置趋于较后下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Ⅲ类错的良好矫治方法及最佳治疗时机.方法 随机选择我科门诊100例安氏Ⅲ类错的病例,年龄3~6岁,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改良式垫矫治器进行矫治,另一组用传统垫式矫治器进行矫治,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矫治前后上下颌骨位置、恒切牙胚位置及软组织均有改善,与传统垫式矫治器组相比,改良式垫矫治器组上述指标的变化更明显、更理想.结论 改良式垫矫治器同时具有机械及肌能矫治的双重作用,可以同时改善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而且疗程短、见效快. 相似文献
17.
选择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牙合)患者38例作为研究样本,另选相应年龄的替牙期正常(牙合)儿童40例作为对照组,拍摄正中(牙合)位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利用X线头影测量分析软件进行结果分析,选取与AngleⅢ类错(牙合)有关的测量项目27项,得出两组软组织各测量值,比较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的颅颌面部软组织形态差异.分析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牙合)的软组织形态,并探讨其与相应硬组织构形上的关系和发育规律.结果:软组织线距测量男性有13项,女性有12项,两组间有显著差异.软组织角度测量9项均有显著差异.认为面部软组织侧貌基本反映了硬组织的骨骼构形,软组织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改变,部分软组织代偿可掩盖骨骼的畸形,而另一部分软组织形态的改变却加重了面部的畸形. 相似文献
18.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具有下颌相对前突而呈现面中1/3凹陷的特征,除了对咀嚼、语言、呼吸以及其他生理功能的影响外,颜面部美观的影响往往伴随着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临床就诊率较高。上气道又称为人类的生命腔隙,其阻塞将影响人的正常呼吸与睡眠。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在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过程中其上气道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不同的变化。因此,了解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上气道特征以及探究不同治疗方法对其上气道所产生的影响至关重要,该文就此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了解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掩饰性矫治后有好的咬合关系的患者治疗前颌骨不调的极限。方法 选取已完成掩饰性固定正畸治疗的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的患者38例,分别对其治疗前、后牙合模型及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获取治疗前后PAR指数、ANB角、U1-SN角等测量项目值并进行比较,分析治疗前ANB角与其它测量项目的相关性。结果 (1)所有患者治疗后均获得了良好的咬合关系;(2)治疗前角ANB与加权PAR总值减少量、治疗后U1-SN存在着线性正或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部分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可以通过掩饰性矫治获得满意的咬合效果,但当治疗前ANB角大于9°时,应积极建议患者考虑正颌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