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共病广泛性焦虑的女性复发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女性复发性抑郁症患者301例,根据是否共病广泛性焦虑把入组患者分为共病组和非共病组;对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精神病理学、艾森克神经质量表、生活应激事件量表、父母亲情关系量表等进行比较.结果 女性复发性抑郁症患者共病广泛性焦虑发生率为25.2% (76/301),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共病组比较,共病组在总的症状(OR=1.439,95% CI=1.049~ 1.975,P=0.024)、总病程(OR=1.253,95% CI=1.010~ 1.475,P=0.048)、精神运动性激越(OR=2.031,95% CI =1.123~3.676,P=0.019)、自杀意念(OR=2.228,95% CI=1.010~4.912,P=0.047)、焦虑(OR=5.547,95%CI=1.935~ 15.896,P=0.001)、易激惹(OR=1.956,95% CI=1.081~3.542,P=0.027)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共病组在神经质维度上要明显高于非共病组(OR=2.287,95% CI=1.674~3.124,P=2.287×10-).共病组较非共病组遭遇更多的生活压力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18,95%CI=0.913~ 1.368,P=0.280).结论 女性复发性抑郁症与广泛性焦虑共病是常见的现象,共病使抑郁症症状更为严重,神经质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PCI术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 181例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术后3d晨起空腹接受血栓弹力图检查,根据对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的测定结果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和氯吡格雷敏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和影像学特征,Logistic回归分析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81例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为33.1%(60/181).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吸烟史、糖尿病史、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查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女性(P=0.004,OR=3.411,95% CI=1.466~ 7.940)、吸烟史(P=0.033,OR =4.930,95% CI=1.137 ~21.371)、糖尿病史(P=0.007.OR=3.226,95% CI=1.378 ~7.551)、高空腹血糖(P =0.028,OR=2.113,95% CI=1.082 -4.125)、高糖化血红蛋白(P=0.000.OR =3.744,95% CI=1.868 ~7.505)、高三酰甘油(P=0.019,OR=2.639,95% CI=1.173 ~5.937)和高cTnI(P=0.000,OR=5.631,95% CI -2.942 ~ 10.777).结论 女性、糖尿病、吸烟、高血脂和心肌酶增高可能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早期急性肾损伤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诊断为冠心病并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588例[男性425例,女性163例,体质量(72.57±11.85) kg,年龄(67.21 ±9.35)岁].根据体外循环辅助与否分为192例非体外循环组和396例体外循环组.回顾围手术期数据,运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模型筛选术后AKI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CABG的患者中术后早期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为12.1% (71/588),非体外循环组AKI发生率为6.3% (12/192),显著低于体外循环的14.9% (59/396,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外循环应用(OR =0.481,95%CI0.244 ~0.950,P=0.035),高血压史(OR=2.793,95% CI1.402 ~5.565,P=0.003)、左房内径(OR=1.063,95% CI1.004 ~1.126,P=0.036)、左颈总或颈内动脉狭窄(OR=2.139,95% CI 1.214 ~ 3.769,P=0.009)、静脉桥远端吻合口数(OR =1.681,95%CI 1.225~2.306,P=0.001)以及血液制品应用(OR=4.421,95%CIl.839 ~ 10.625,P=0.001)是CABG术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早期肾功能损伤明显优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制定手术方案时应当综合考虑和评估术前患者基线和基础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部分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入选行冠状动脉造影住院病例873例,经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646例(占74%),排除冠心病患者227例(占26%).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由造影所示的病变支数表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尿酸.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筛选危险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在病变程度不同的各组间比较,随单个危险因素百分率的增加,冠状动脉造影病变支数随之增加.(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和低LDL-c为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最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DM:OR=1.919,95%可信区间:1.186,3.104,P=0.008,高LDL-c:OR=1.881,95%可信区间:1.352,2.617,P=0.000).性别分组后,男性组中高LDL-c为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最显著的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OR=2.273,95%可信区间:1.449,3.565,P=0.000),女性则以糖尿病(OR=2.197,95%可信区间:1.028,4.696,P=0.042)为最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高LDL-c是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最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男性组中更为突出.但其他危险因素如性别、低HDL-c、高血压病和高龄亦不可忽视,并且各危险因素在不同性别中危险程度有所不同.尿酸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通过其它危险因素间接对冠心病的发生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郑州市商都路社区中老年骨质疏松高危人群患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郑州院区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郑州市商都路社区常住中老年居民100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及现场测量方式分别获得研究人群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以及饮食、运动、疾病史等资料.使用双能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测定,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高危人群患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1000例居民中,有160例患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发生率为16.00%,其中男性为10.78%,女性为2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401,95%CI:1.091~1.455)、性别(OR=1.396,95%CI:1.024~1.468)、身体质量指数(BMI)(OR=1.382,95%CI:1.011~1.485)、糖尿病(OR=1.408,95%CI:1.024~1.458)、高血压(OR=1.025,95%CI:1.011~1.474)、跌倒(OR=1.352,95%CI:1.025~1.385)、饮酒(OR=1.411,95%CI:1.063~1.438)、吸烟(OR=1.385,95%CI:1.285~1.402)均为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患病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女性、低BMI、糖尿病、高血压、饮酒、吸烟、跌倒史等是骨质疏松高危人群患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未行治疗的股骨头坏死(ONFH)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现状,并分析影响其焦虑和抑郁情绪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1月—12月期间,连续人选235例未行治疗的ONFH患者,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患者的人口学信息、生活习惯、疾病史、ONFH专科病史等17项内容;应用Zung制定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ONFH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到有效问卷216份,有效应答率91.91%.ONFH患者的焦虑患病率为20.4%,抑郁患病率为21.8%,焦虑和抑郁共患率为15.7%.单因素分析显示:坏死诱因、坏死病程分期、单双侧坏死、VAS疼痛评分及Harris评分对是否患有焦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状态、坏死诱因、坏死病程、性别、伴随疾病史、单双侧坏死、Harris评分对是否患有抑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焦虑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单、双侧坏死(OR=3.159,95%CI:1.492 ~6.682)和坏死病程分期(0R=2.443,95%CI:1.417~4.211);影响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OR=2.941,95%CI:1.476 ~5.863)、伴随疾病史(OR=4.091,95%CI:1.906 ~ 8.779)以及坏死病程分期(OR=4.529,95%CI:2.425 ~8.458).结论 未行治疗的ONFH患者伴有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患病率较高,应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178例(男115例,女63例)在我院确诊为十二指肠或胃溃疡的患者,诊断采用上消化道内镜。所有患者进行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或乙酰水杨酸(ASA)治疗,冠状动脉疾病(CAD)、年龄及性别等危险因素采用f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评估。结果47例患者为胃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平均年龄为(65.7±12.5)岁,无出血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8±15.0)岁。出血患者中ASA的使用比NSAID更常见(NSAID n=18例;ASA n=26例,P=0.036)。在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出血的比例女性为20%,男性为28%(P=0.056)。溃疡出血的危险因素有CAD(OR:24.66,95%CI=1.7-95.8,P=0.002),ASA的使用(OR:9.67,95%CI=2.2—36.6,P=0.022),NSAIDs的使用(OR:4.6395%CI=1.2—15.6,P=0.033),年龄(OR=11.50,95%CI=2.8—11.2,P=0.002),男性(OR:2.47,95%CI=0.9-8.7,P=0.053)。结论高龄、动脉粥样硬化、男性和非甾体抗炎药和乙酰水杨酸的使用是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乙酰水杨酸的使用导致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8.
吕新才  卢家忠 《安徽医学》2021,42(10):1109-1114
目的 构建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应激性高血糖(SHG)的风险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初次发生ST段抬高AMI且在12 h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314例非糖尿病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留一法,将其分为训练集(n=233)与验证集(n=81),回顾性分析训练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使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生SHG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女性(OR=2.301,95%CI:1.097~4.826)、年龄≥60岁(OR=3.088,95%CI:1.410~6.761)、身体质量指数≥28 kg/m2(OR=2.178,95%CI:1.012~4.686)、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OR=5.549,95%CI:2.750~11.195)和左心室射血分数<50%(OR=4.162,95%CI:2.162~8.014)是非糖尿病AMI患者发生SHG的危险因素(P<0.05).基于此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807和0.794,模型预测概率均与实际发生率相吻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1(95%CI:0.782~0.841)和0.804(95%CI:0.767~0.829).结论 非糖尿病AMI患者发生SHG的危险因素较多,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准确的预测能力,可为临床甄别SHG高危患者和改善AMI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7、8(TLR7/8)单核苷酸多态性在江苏省汉族人群中与哮喘发病危险性和哮喘相关表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哮喘患者318例为哮喘组,正常人352例为对照组.挑选TLR7 rs5935436,TLR8rs3761623和rs3764880三个多态位点,采用多重PCR结合标签阵列单碱基技术(SNPstream)进行基因分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总IgE水平.结果 rs5935436 T等位基因是男性哮喘的保护因素,rs5935436 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男性对照组中大于男性哮喘组(5.50%比0.74%,校正OR=0.126,95%CI=0.016 ~0.995,P=0.049).男性无过敏性鼻炎的哮喘患者中rs3761623 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升高(校正OR=3.782,95%CI=1.022~14.045,P=0.047),而女性有过敏性鼻炎的哮喘患者中rs5935436 CT/TT基因型分布频率明显降低(校正OR=0.180,95% CI =0.041~0.902,P=0.037).rs3761623 AA基因型和rs3764880 GG基因型与女性哮喘患者的低FEV1%有关,并且与女性哮喘患者的严重度分级呈正相关.单倍型分析也有相同结果.结论 TLR7/8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哮喘密切相关,而且与性别有关,这对于筛选哮喘高危人群和哮喘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针药复合麻醉对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尿潴留(POUR)的影响,为肛门部手术时选择最佳的麻醉方式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病案管理系统中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肛肠科实施肛门部手术的病例资料.提取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麻醉方法、主要手术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临床修订本第3卷(ICD-9-CM3)代码.以开具留置导尿医嘱和收取导尿管费用作为发生POUR的依据.对于术中麻醉方式变更的病例,以最后采用的麻醉方式纳入研究.结果 共11440例肛门部手术患者入组,年龄为39(32,51)岁,男女比例为1.94:1.其中采用针药复合麻醉6083例(53.2%)、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3392例(29.7%)、静脉麻醉1420例(12.4%)、局部麻醉408例(3.6%)、椎管内麻醉65例(0.6%)、全身麻醉46例(0.4%)、其他麻醉方式26例(0.2%).术后留置导尿管395例,POUR发生率为3.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1.76,95%CI 1.36~2.27,P<0.001)和女性(OR=1.36,95%CI 1.11~1.67,P=0.003)是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POUR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针药复合麻醉相比,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静脉麻醉和椎管内麻醉使POUR风险增高(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OR=1.42,95%CI 1.13~1.78,P=0.002;静脉麻醉:OR=1.48,95%CI 1.10~1.99,P=0.009;椎管内麻醉:OR=2.75,95%CI 1.09~6.93,P=0.032).在校正性别、年龄及疾病诊断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所得结果类似(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校正OR=1.33,95%CI 1.06~1.67,P=0.014;静脉麻醉:校正OR=1.43,95%CI 1.06~1.92,P=0.019;椎管内麻醉:校正OR=4.93,95%CI 1.92~12.67,P=0.001).亚组分析显示,与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相比,针药复合麻醉能降低女性患者41%的POUR风险(OR=0.59,95%CI 0.42~0.84,P=0.003)及年龄<60岁患者30%的POUR风险(OR=0.70,95%CI 0.54~0.90,P=0.006).结论 年龄≥60岁和女性是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POUR的危险因素,采用针药复合麻醉有利于降低POUR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多态性与肺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上海市及江苏省泰州地区肺癌患者974例和健康对照1 00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液后提取全血基因组DNA进行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基因分型,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该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肺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总人群中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CT基因型与TT基因型个体肺癌的发生风险均低于CC基因型个体[比值比(OR)=0.801,95%置信区间(CI):0.651~0.985,P=0.035;OR=0.754,95%CI:0.582~0.975,P=0.032],但经年龄、性别、吸烟状况和恶性肿瘤家族史校正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后OR=0.841,95%CI:0.677~1.045,P=0.118;OR=0.799,95%CI:0.609~1.047,P=0.104)。校正后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显性模型中CT+TT基因型男性和恶性肿瘤家族史阳性者肺癌发生风险均较CC基因型对应人群降低(OR=0.764,95%CI:0.597~0.977,P=0.032;OR=0.600,95%CI:0.385~0.925,P=0.022),CT+TT基因型人群发生肺鳞状细胞癌的风险较CC基因型人群降低(OR=0.727,95%CI:0.542~0.976,P=0.033)。结论 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C>T突变降低了男性和恶性肿瘤家族史阳性者肺癌的发生风险,尤其是鳞状细胞癌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复方阿胶浆联合化疗防治癌症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SinoMed、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搜集关于复方阿胶浆联合常规化疗治疗癌症/肿瘤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7年3月。由2位作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个RCT,包含7个结局指标,1 13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化疗组相比,联用复方阿胶浆组在改善外周血象白细胞[MD=-0.71,95% CI(-1.14,-0.28),P=0.001;OR=0.24,95% CI(0.13,0.48),P<0.0001]、血红蛋白[MD=-10.34,95% CI(-15.10,-5.58),P<0.001;OR=0.28,95% CI(0.14,0.54),P=0.000 2]、血小板[MD=-20.94,95% CI(-35.63,-6.25),P=0.005]、红细胞[MD=-0.46,95% CI(-0.69,-0.23),P<0.000 1]及生活质量[OR=3.84,95% CI(2.07,7.11),P<0.000 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降低血小板所致骨髓毒性[OR=0.58,95% CI(0.27,1.21),P=0.15]、保护中性粒细胞[MD=-0.10,95% CI(-0.66,0.47),P=0.73]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证据提示复方阿胶浆联合化疗能够改善癌症化疗后外周血象和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不高,尚需严格设计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出生体质量与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儿童肥胖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选取70 284名3~12岁上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年龄、性别、体质量、身高、新生儿时期数据(包括出生孕周、出生体质量和喂养方式)等信息,分析高出生体质量与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 男孩高出生体质量组和正常出生体质量组超重、肥胖及重度肥胖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孩高出生体质量组和正常出生体质量组超重、肥胖及重度肥胖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年龄及性别因素后,高出生体质量是引起儿童超重(OR=1.41,95%CI 1.33~1.51,P<0.05)、肥胖(OR=1.45,95%CI 1.31~1.62,P<0.05)、重度肥胖(OR=1.51,95%CI 1.35~1.68,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年龄、性别及新生儿特征因素(包括孕周、喂养模式)后,高出生体质量是引起儿童超重(OR=1.40,95%CI 1.31~1.50,P<0.05)、肥胖(OR=1.44,95%CI 1.28~1.61,P<0.05)、重度肥胖(OR=1.42,95%CI 1.25~1.60,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出生体质量是儿童超重、肥胖和重度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生物可吸收支架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万方、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PubMed、Medline、Embase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80年1月至2018年10月,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试验研究文献,采用R 3.5.1软件计算评价指标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评估生物可吸收支架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最终纳入22项研究,包含33 570名研究对象。在合并的心脏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试验随访结果中,生物可吸收支架相对于药物洗脱支架,主要的安全性指标、有效性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心源性死亡率合并OR(95% CI)为1.01(0.88,1.16)、总体死亡率合并OR(95% CI)为0.97(0.88,1.08)、心肌梗死发生率合并OR(95% CI)为0.98(0.87,1.10)、靶病变血运重建率合并OR(95% CI)为0.99(0.89,1.09)、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合并OR(95% CI)为1.03(0.95,1.13)。针对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应用目的对各时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的合并分析中,临床确诊或疑似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合并OR(95% CI)为0.80(0.65,0.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早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合并OR(95% CI)为0.97(0.69,1.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6);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合并OR(95% CI)为0.61(0.43,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 在冠心病的治疗中,不能认为生物可吸收支架与药物洗脱支架存在安全性或有效性的差异,但生物可吸收支架可降低支架内血栓尤其是晚期血栓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系统评价CDKAL1基因rs7756992位点A>G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通过检索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及EMBASE、PubMed、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收集有关CDKAL1基因rs7756992位点A>G多态性与T2DM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以病例组与对照组CDKAL1基因rs7756992位点各种基因模型的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为效应指标进行meta分析,并根据研究人群种族不同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5篇文献,T2DM组和对照组病例数分别为24 315例和35 132例.Meta分析显示,CDKAL1基因rs7756992位点A>G多态性与T2DM易感性有关联[等位基因模式(G vs A):OR=1.171,95%CI 1.122~1.223,P<0.001;共显性模式(GG vs AA):OR=1.380,95%CI1.258~1.515,P<0.001;共显性模式(AG vs AA):OR=1.131,95%CI 1.089~1.176,P<0.001;显性模式(AG+GGvs AA):OR=1.168,95%CI 1.101~1.240,P<0.001;隐性模式(CG vs AA+AG):OR=1.343,95%CI 1.282~1.405,P<0.001].亚组分析显示,亚洲人群和白种人群中携带CDKAL1基因rs7756992位点G等位基因的人群发生T2DM的风险增加(P<0.05);而非洲人群中携带CDKAL1基因rs7756992位点G等位基因与A等位基因的人群发生T2DM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亚洲人群及白种人群中CDKAL1基因rs7756992位点A>G等位基因的突变可能是T2DM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CRP、载脂蛋白A1(ApoA1)及CRP与ApoA1比值(CRP/ApoA1)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因胸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904医院住院治疗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533例患者.根据Gensini积分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Gensini积分为0分,n=118)、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Gensini积分为1~18分但不满足冠心病诊断,n=109)和冠心病组(Gensini积分为1~180分且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n=306).依据Gensini积分将冠心病患者分为轻度病变组(Gensini评分为1~<30分,n=177)和重度病变组(Gensini评分为30~180分,n=129).根据血管病变数目将冠心病患者分为冠状动脉单支血管病变组(n=147)、冠状动脉双支血管病变组(n=90)、冠状动脉3支及以上血管病变组(n=69).记录各组患者的血清CRP、ApoA1、白蛋白等血液学指标,并计算CRP/ApoA1.采用多因素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确定冠心病及重度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分析CRP/ApoA1对冠心病、冠心病重度病变、冠状动脉3支及以上血管病变的预测价值,并与CRP/白蛋白比值(CAR)、CRP和ApoA1的预测价值进行比较.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的CRP/ApoA1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1),冠心病重度病变组患者的CRP/ApoA1高于冠心病轻度病变组(P<0.01).多因素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提示CRP/ApoA1是冠心病和冠心病重度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71,95%CI 1.293~3.647,P<0.01;OR=6.306,95%CI 3.591~11.073,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RP/ApoA1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419,P<0.01),且CRP/ApoA1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呈正相关(r=0.431,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RP/ApoA1对冠心病、冠心病重度病变和冠状动脉3支及以上血管病变有较高的预测价值(AUC值分别为0.704、0.796、0.820),且均优于CAR(AUC值分别为0.684、0.783、0.806)、CRP(AUC值分别为0.682、0.778、0.800)和ApoA1(AUC值分别为0.641、0.669、0.6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RP/ApoA1与冠心病及其病变严重程度相关,其诊断价值优于CAR、CRP、ApoA1,可用于冠心病的诊断与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术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pTACE)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并鉴别适合进行术后pTACE辅助治疗的ICC患者.方法 纳入2010年1月至2011年1 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114例ICC患者,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总生存期(()S)和无复发生存期(RFS)的独立危险因素.有l项及以上复发危险因素的患者被定义为高风险组(n=73),没有复发危险因素的被定义为低风险组(n=41),比较pTACE对这两组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发肿瘤(HR=3.515,95%CI:2.083~5.932,P<0.00l)、肿瘤最大径>5 cm(HR=2.050,95%CI:1.309~3.210,P=0.002)、微血管侵犯(HR=2.287,95%CI:1.104~4.736,P=0.026)、手术切缘阳性(HR=5.089,95% CI.2.055~12.600,P<0.001)和淋巴结转移(HR=2.880,95%CI:1.579~5.251,P=0.00l)是()S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发肿瘤(HR=2.752,95%CI:1.619~4.678,P<0.001)、肿瘤最大径>5 cm(HR=2.010,95%CI:1.298~3.113,P=0.002)和微血管侵犯(HR=3.857,95%CI:1.856~8.013,P<0.001)是RFS的独立危险因素.虽然pTACE不是OS或RFS的独立预后因素,但pTACE可以改善高风险组患者的OS和RFS(P<0.05).结论 具有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ICC患者可从pTACE中获益,应该建议接受pTACE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抑癌扶正平衡Ⅱ号方对乳腺癌小鼠移植瘤生长及肺转移的抑制作用,并探索其抗肿瘤效应与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的相关性。[方法]建立4T1乳腺癌小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低分子肝素组、抑癌扶正平衡Ⅱ号方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给药14 d后处死取材。测定移植瘤瘤质量和计数肺转移结节个数,并计算瘤质量抑制率及肺转移抑制率。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移植瘤、转移瘤、血清中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的表达。[结果]中药各组瘤质量、肺转移结节数随中药剂量增高而下降(P<0.05);高剂量中药组瘤质量抑制率及肺转移抑制率均优于低分子肝素组(P<0.05)。中药各组移植瘤、转移瘤、血清中HSPG的表达随中药剂量增高而上升(P<0.05);高剂量中药组移植瘤、转移瘤、血清中HSPG的表达高于低分子肝素组(P<0.05)。[结论]抑癌扶正平衡Ⅱ号方可显著抑制乳腺癌小鼠移植瘤的增殖和肺转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高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西药常规加生脉散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VIP)、万方、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和Web of Science,搜集西药常规加生脉散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协作网等推荐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Rev Man5.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研究,合计766例患者,其研究质量均为C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西药常规加生脉散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比较,能显著提高心肌梗死临床综合疗效[OR=2.82,95%CI(1.57,5.50),P=0.000 5];减少心肌梗死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OR=0.29,95%CI(0.15,0.54),P=0.000 1];降低内皮素水平[MD=-16.69,95%CI(-24.79,-8.60),P0.000 1]。[结论]西药常规加生脉散较单纯西药常规治疗,可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医外治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等中文及英文数据库中所有关于中医外治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资料并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7篇文献,1 24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中医外治组有效率及治愈率均高于西药对照组[OR=2.76;95% CI:2.01,3.79;P<0.000 01、OR=2.24;95% CI:1.63,3.08;P<0.000 01]且复发率低[OR=0.14;95% CI:0.05,0.39;P=0.000 2];中医外治组总体症状积分较西药组明显下降[MD=1.58;95% CI:1.46,1.69;P<0.000 01],且排便及腹痛的改善也均优于西药组[MD=0.30;95% CI:0.12,0.47;P=0.000 8、MD=0.43;95% CI:0.25,0.61;P<0.000 01];但在粪便性状上,两组疗效无差异[MD=-0.02;95% CI:-0.71,0.67;P=0.96]。试验序贯分析表明,中医外治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证据确切。[结论]中医外治法治疗IBS-C疗效可能优于常规西药,且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少。但上述结论仍有待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随访时间长的高质量RCT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