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内胆管癌(ICC)是起源于肝内小叶间胆管至二级胆管以上的胆管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约占胆管源性恶性肿瘤的10%。根治性手术切除是ICC惟一可能治愈的手段。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ICC预后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ICC根治性切除术中是否需要行淋巴结清扫、清扫范围及意义,国际上对此尚有不少争议。多数研究认为对于可手术切除的ICC病人,区域淋巴结清扫是外科治疗的标准部分,有助于术后准确分期及选择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同时伴有淋巴结转移的ICC病人都应接受术后系统性治疗。但也有研究表明单纯化疗相对于手术切除能为已有淋巴结转移的ICC病人提供更好的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2.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具有显著的局部播散和淋巴道转移的特性.治愈ICC的惟一选择是根治性手术,应行规则性肝切除或扩大肝切除;是否常规清扫淋巴结以及淋巴结清扫的范围目前研究较多,结论有待进一步证实.姑息性切除仍然可以改善部分病人的预后.再次手术对于术后"超过一年"的部分肝内复发病人也有较好的疗效.肝移植仅适用于高度选择的早期病人或者谨慎的临床试验,并建议联合术后放化疗等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第二大原发性肝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手术是唯一可能治愈ICC的方法。但由于ICC的生物学特性,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ICC在操作规范和疗效上仍存在争议。对于ICC病人,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实施淋巴结清扫安全可行,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肝切除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并未增加病人围术期病死率,但在远期疗效上暂未体现优势。  相似文献   

4.
肝内胆管癌(ICC)恶性程度高,症状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由于缺乏有效的筛查,确诊时多处于进展期,大多失去手术切除机会。目前,根治性手术仍是惟一可以使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治疗方式,但存在切除率低、术后易复发等难题。新辅助治疗能缩小原有病灶及转移的淋巴结,提高R0切除率,对于无法切除的局部晚期ICC,新辅助治疗可使局部进展的ICC降期为可切除,也可改善肝移植病人的预后。但目前对ICC行新辅助治疗的潜在效用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5.
肝内胆管癌(ICC)是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近年来ICC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该病发病隐匿,初始时无明显临床症状,诊断依赖于血清学、影像学和或病理学,且中央型或伴肝硬化者还须同肝门部胆管癌、混合型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等鉴别。肝切除术目前仍是ICC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惟一治疗方式,但仅有少部分能够获得根治性切除机会。ICC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和血管侵犯,术前准确诊断及评估是精准外科治疗的基础,但术中是否常规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以及清扫范围尚无定论。肝移植在ICC中的治疗价值亦存在争议。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ICC的远期效果尚缺乏强有力的临床证据。由于ICC术后的高复发率,对于高危复发病人的辅助性治疗也备受关注。全身化疗和靶向药物治疗为不可手术的中晚期ICC提供了治疗选择,但疗效仍需更多确切性证据。近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为ICC的系统性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肝内胆管癌(ICC)是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肝癌的肝恶性肿瘤,约占其发病率的15%,近年来肝内胆管癌的全球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进展较快,易转移复发,故预后较差。根治性手术切除(R0切除)仍是惟一可能治愈肝内胆管癌的治疗方式,是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之一。目前针对肝内胆管癌的外科治疗方面如术前黄疸的处理、肝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联合血管切除、微创手术治疗、术后复发等仍存在很多争议。  相似文献   

7.
肝内胆管癌(ICC)是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肝癌的肝恶性肿瘤,约占其发病率的15%,近年来肝内胆管癌的全球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进展较快,易转移复发,故预后较差。根治性手术切除(R0切除)仍是惟一可能治愈肝内胆管癌的治疗方式,是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之一。目前针对肝内胆管癌的外科治疗方面如术前黄疸的处理、肝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联合血管切除、微创手术治疗、术后复发等仍存在很多争议。  相似文献   

8.
沈锋  刘光华  夏勇 《腹部外科》2020,(2):99-104
影响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肝切除术后远期生存的主要因素是肝内复发和肝外转移。再切除适用于复发性肿瘤单发、至复发时间较长、肝功能良好的病人,但术后再复发率仍较高。对于术后较早期肝内复发、肿瘤直径不超过3 cm、数目不超过3个的ICC,消融治疗可达到与再切除相似的远期预后。对于不适合再切除或消融的肝内复发ICC,可考虑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nsarterial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或钇-90经肝动脉放射性栓塞。对于术后发生肝外转移的ICC,应联合消融、TACE、系统性化疗、靶向治疗以及姑息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以进一步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9.
外科手术是目前肝内胆管癌(ICC)的主要治疗方法,在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新时代下,其作用将发生变化。ICC侵袭转移能力强,主要沿Glisson鞘转移和淋巴转移,基于门静脉流域的解剖性肝切除更具肿瘤学意义。随着腔镜可视化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及区域淋巴结清扫可能更具技术优势。初步研究表明,腹腔镜下ICC根治术相较于开放手术拥有更好的围手术期疗效和可能相媲美的肿瘤学疗效,同时还须积累更多病例及随机对照研究以进一步评价这一技术的微创性和有效性。严格选择适应证,成熟的腹腔镜肝脏外科技术储备和优良的手术装备,同质化的肿瘤学外科原则是安全探索腹腔镜技术在恶性胆道肿瘤中应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肝内胆管癌(ICC)是原发性肝癌中的第二大类,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根治性手术是唯一可以获得长期生存的方式。由于ICC具有侵袭性强、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等特征,确诊时肿瘤常具有体积大、多发、侵犯肝内重要管道、合并淋巴结转移等高危复发因素,导致术后复发率高,长期疗效不佳。新辅助治疗的目标主要是减少ICC的高危复发因素,增加ICC病人获得根治性切除的概率。目前尚无标准化的ICC新辅助治疗方案,新辅助治疗的时机及方式选择仍是外科医生面临的一大挑战,但近年来系统性和局部治疗技术的发展已经在ICC的新辅助治疗中表现出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肝内胆管细胞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手术预后的因素,探讨提高ICC疗效的途径。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2月至2003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83例ICC病人的临床资料,对成功随访到的132例病人用Cox回归模型,选择15个对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2例外科手术治疗病人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1.3%、21.6%和11.8%,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病人的预后与手术方式、病理分型、是否淋巴结转移以及术前血清CA19—9水平显著相关,而与是否输血、放疗、化疗、肿瘤大小、肝硬化、AFP、TBIL、A/G(白球蛋白比)、性别、年龄等无明显相关。结论规则性肝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手术是ICC主要的治疗措施;对于术后肝内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的积极预防和治疗是提高ICC生存率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2.
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早期胃癌的早诊早治。然而,随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适应证的逐步扩大,非治愈性切除病例也呈现增多趋势。因此,对于该类病人的补救处理值得进一步探讨并规范统一。结合日本胃癌学会(JGCA)、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及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和各项相关临床研究,并回顾性分析单中心数据后可得出结论,内镜切除根治度C(eCura-C)的病人具有相对较高的癌残留和淋巴结转移风险,对于此类非治愈性切除的病人,ESD后的补救处理建议以外科手术为主,但仍须结合具体的非治愈性因素及病人一般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因为追加手术仍有较高的术后病理学无癌残留和手术并发症的风险。追加手术时机和术式选择已基本明确,其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可参考早期胃癌相关规定,如何进一步缩小手术范围,最大程度保留胃功能仍是未来术式选择的研究重点。如何准确预测非治愈性切除病人的淋巴结转移、精准前哨淋巴结活检、可疑转移淋巴结示踪及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肝内胆管癌(ICC)是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的原发性肝癌,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近年来,ICC的发病率逐步上升。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可能使病人获得长期生存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根治性切除率低、术后复发率高仍是外科医生和ICC病人共同面临的巨大阻碍。然而由于ICC发病隐匿和恶性程度高的特性使很多病人初诊时便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因此,早期筛查、准确临床诊断、充分术前评估及完备精准的手术方案是手术赖以顺利实施的保障。癌胚抗原(CEA)和CA19-9对ICC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影像学检查是诊断ICC的最重要手段。腹部超声是临床第一线的早期筛查手段;CT和MRI是临床上用于ICC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三维重建技术为术前残肝体积预估,手术方案制定提供更直接更精准的信息。建立能准确预测ICC预后的分期系统非常重要。术前减黄是否需要尚存争议。残肝体积和肿瘤是否转移是判断手术可切除性的两个要点。腹腔镜探查、腹腔镜超声检查及术中快速冷冻活检是判断是否可实施根治性切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其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预后差。外科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治疗ICC的唯一有效手段。淋巴结转移(LNM)作为影响ICC患者手术预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已有多数指南建议在ICC根治性切除术中常规行淋巴结清扫(LND)。然而,关于ICC根治性切除术中LND的范围及其对患者预后的价值,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故笔者结合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对ICC根治性切除术中LND所存在的争议及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ICC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38例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分为2组:解剖性肝切除术组15例,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组23例,对两组病例的手术和随访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术中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解剖性肝切除标本切缘满意率(〉2cm)较高、术后近期复发率显著降低,1年无瘤生存率高于非解剖性肝切除。结论解剖性肝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的术式,对有适应证的病例应尽可能采用此种手术方式,有望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肝内胆管癌(ICC)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起病隐匿,多数病人诊断时已经处于晚期,因此预后较差。手术切除是治疗ICC的首选方案,但仅有30%~40%的ICC病人有机会接受手术治疗,切除后的5年存活率仅22%~44%。根据病人的病情特点及个体化差异,选择不同的介入治疗策略或者联合治疗方法,可以优化肿瘤治疗效果,为不可切除的肝内胆管癌带来更好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7.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仅次于肝细胞肝癌的肝脏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由于缺乏针对性的筛查手段和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大多数ICC明确诊断时已经是晚期,给ICC的治疗带来巨大困难。目前,根治性手术切除仍是治疗ICC的最有效手段。但是,对于一些不可手术切除或只能行R1切除、淋巴结转移阳性的ICC,经动脉化疗栓塞、局部消融、全身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一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肝内胆管癌(ICC)是仅次于肝细胞癌(HCC)的肝内第二常见恶性肿瘤,首选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但绝大多数ICC病人临床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或晚期,存在肝内多发病灶、浸润重要血管或肝外远处转移,手术通常无法达到R0切除,即使手术切除,术后也有一部分病人会因术前合并的肝功能不全和黄疸而出现肝衰竭。因此,有不少中心尝试针对ICC行肝移植术,但是早期疗效并不令人满意,存在术后容易复发和生存期短等问题,所以绝大多数中心将ICC列为肝移植的禁忌证。后来有部分中心发现针对早期ICC(直径≤2 cm的单发病灶)行肝移植可以获得满意的长期生存;同时针对进展期ICC采取新辅助治疗+肝移植,疗效也十分理想。可是受限于供体短缺,ICC肝移植开展并不广泛,因此,应该积极实施活体肝移植或接受边缘供肝,以期改善ICC病人的总体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胆囊癌扩大根治的联合脏器切除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原发性胆囊癌是肝外胆道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恶性程度较高,易发生肝脏直接浸润和肝门及淋巴结转移,多数病人就诊时已为中晚期,手术切除率较低,预后较差。因此,很多医生对中晚期胆囊癌持消极悲观态度,特别是在术前或手术探查时发现右半肝、胰头、横结肠和肝门部侵犯严重时,常常放弃行根治性手术。但近年来,随着现代外科综合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对胆囊癌转移特点的深入研究、胆囊癌扩大根治术及联合脏器切除等的开展,使胆囊癌手术切除率和术后存活率已有明显改善。胆囊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行根治性切除,而采取何种术式…  相似文献   

20.
肝内胆管癌(ICC)在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中占第二位,在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中占10%。外科手术是最佳的治疗手段,并且大多数病人一般均需广泛性切除术。是否切除广泛与病情明显相关。方法作者回顾性研究了美国MountSinai医院1991年6月至1997年12月间经剖腹探查术除外肝门部(klatskin)肿瘤的26例经证实的ICC病例资料。所有病人依据CT或MRI的发现来判断其行切除术可能,若患者术后病检报告有淋巴结受累或残余肿瘤者则辅以化疗和放疗。结果有16例行18次手术切除术,另10例剖腹探查时仅取了活俭而不能切除瘤体。切除组年龄较未切除组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